《出塞》教學反思
課堂上,預設雖然重要,但是生成更不可少,只是我們很多時候,卻不敢去抓住生成的東西,或者說是沒有能力去在瞬間捕捉生成的契機。《出塞》這堂課,一堵冷冰冰的墻,卻讓我深刻地體會到這一點。其實,生成是智慧的積累,如果沒有教學的智慧,是很難捕捉到生成的瞬間的美麗;
生成也是經驗的結晶,沒有教學和生活的體驗,你即使有這樣的生成感悟,但是,沒有教學的日積月累,你也不可能把握住。就像我教《長城和運河》一課中,學生回答老師提出問題:“你看到長城,你想對創造長城的勞動人民說點什么?”一個學生回答“我可憐他們的手”,這是多好的課堂生成啊,可惜,我還是將它放走了。
課堂的生成是需要我們去體驗和把握,關注課堂生成,我們奉獻智慧和創造關注課堂生成,我們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互動和交往。
《出塞》教學中的意外收獲
今天,我在教學古詩《出塞》一詩的時候,一天始的教學都是按部就班的進行。很是平淡。我想這首詩的教學不會有更大的收獲。學生也就是能理解詩意,能一句句說出詩的意思。體會上的收獲應該不大吧?
詩已經講讀到差不多了,還剩下最后一個環節:讓學生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們實在不能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訴他們算了。
為了讓學生體會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說 說為什么?試試看。未曾想到,卻出現了下面的對話:
生甲:我喜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我想到的是:雖然邊關和明月依舊,戰事不斷,戊戌邊關的人沒有歸來,讓家人期盼。可是,戊戌邊關的人沒有回來是為什么呢?他們也許已經戰死了,也許他們還活著,但卻沒想過要回到家鄉來,他們是在為保衛國家而犧牲的,他們是無名的英雄!我為他們驕傲!
我在心里想,教參上的建議是:“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征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爭,使國家得到安寧,人民過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九年制義務教育語文第十二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而作為學生這樣的理解,好像與教學參考的不大相符。但學生已經說到這兒,我想讓學生繼續說下去。
生乙:我也贊成他的觀點,國家的安寧與戰士不辭辛勞的戊戌邊關是分不開的。因為有了他們的努力,才讓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可還有一點,我覺得作者還表達了人們渴望和平,他們不希望戰爭繼續,他們更渴望過上沒有戰爭的平靜的生活。
生丙:我喜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他表達了作都對李廣將軍的贊美,希望能有良將代為戊戌邊關,讓國內人民安居樂業的心情。可有一點我認為不同:任何一場戰爭的勝利都不是個人的功勞,而應該是全體戰士努力的結果,即使有好的將軍,沒有戰士們誓死衛國的決心和不怕犧牲的精神,這場戰爭也會失敗的!
一時間,教室里七嘴八舌,好不熱烈!
是啊,學生的理解也許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標有所區別,但從學生的談話中卻可以體會得出學生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從更多的電視劇或一些書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識,作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小學生來說,他們能對國家的安定團結有這樣的認識,已經讓我們心滿意足,倍感欣慰了。
這些,就是我在這堂課上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