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宗紅(特級)《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倪宗紅(特級)《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讓哲理課充滿“語文味”
課題:《最大的麥穗》
執教:倪宗紅(特級)
(說明:培訓還安排有一項“跟一位特級進課堂”的內容(三天)。分成幾個七八人的小組,安排到某位特級所在的學校(或單位)。我們分到的導師是西湖區教師進修學校的特級教師倪宗紅。她原是學軍小學的,師承唐淑華,獲得過全國賽課一等獎。今年暑假剛到新崗位。按規定要聽導師兩節課,這一節是根據05年11月的錄像整理的。覺得此設計對“說理性小品文”的教學有很大啟示,尤其在“落實人文性,強化工具性,體現語文味”上更是一個超越,所以發于此,望能給予您啟示。紅色為聽課時的即時感想。)
一、課前活動。
圖片顯示麥田
1、一塊麥田里有多少麥穗?猜,數字——你能用語文的方式表達嗎?(成語)
2、一起走進麥地,仔細看一看麥穗(圖片顯示麥穗)。這一束一束的麥穗,看到最大的時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訴大家。圖片:看一束束麥穗,認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來。
3、你怎么沒站過?站過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么?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選擇及依據。
一次也沒站的,談一談想法。
(即時感想:第一,學生手頭沒有文本,課前談話環節安排這樣一個活動之意在于讓學生走近文本,讓學生感受到“機遇”問題。其次,用“麥穗”作為活動的題材,有更貼近文本,降低難度,直觀地理解麥田和麥穗滲透這一知識點等幾個好處。)
二、引題質疑
1、介紹:帶學生選擇最大的麥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帶學生做的。
今天我們來讀這個故事,你想從中尋找什么答案。交流:為什么帶學生找。記住“蘇格拉底”。
結果?
怎么找?大?(板書學生的問題)
2、自由讀文,自己帶著疑問讀課文。大聲讀,反復讀,讀到老師喊停的時候。發教材。
讀完的站起來。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繼續站著。
3、梳理問題:通過讀,明白我們應該首先解決什么問題?給學生的問題標上序號。產生爭議。根據課文內容先解決怎么找,再解決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讀著讀著就越來越清晰了。
(在學生不知道的情況下組織教學,具有真實性。學生未接觸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導質疑,再發下文本,這種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閱讀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問題的能力培養。在梳理問題的同時也梳理了文本的順序,按文本的順序解決問題,體現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的培養)
三、研讀理解
1、蘇格拉底要弟子們找的句子,讀。
2、弟子們怎么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確定向。齊讀。
3、提問:弟子們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說是為什么?(找最大的麥穗)
4、找最大的麥穗弟子們錯了嗎?結果怎樣?請同學讀課文。
5、你認為哪幾句寫出了事情的結果?讀。告訴我們找的結果了嗎?是什么?你們是怎么知道的?(推斷有理)特別是哪個詞告訴我們弟子們沒找到(嘲笑),麥穗會嘲笑人?其實說什么?與其說麥穗嘲笑不如說自己嘲笑自己,這叫自嘲。
6、練讀,讀出自嘲意味來。比他讀得自嘲意味更濃的。(為他喝彩)
上課時,老師也讓大家選麥穗。當老師說放完的時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后悔。你能把這種后悔加到句子中讀出來嗎?(我聽出你的后悔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