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宗紅(特級)《最大的麥穗》聽課記錄
生2:驚訝。放完了的時候,就如同蘇格拉底洪鐘般的聲音。把這種“驚訝”的體驗讀出來。
生3:遺憾。
7、洪鐘般的聲音。意思。為什么?讀出當頭棒喝和感覺來。(齊讀)
(利用課前的情境,指導個性化朗讀。并請注意老師提的要求是“讀出體驗來,而非“感情”,這一要求很有內涵。因為這是哲理性文章,語句難以讀出“感情”來,老師就不提這一要求,從雖可見對文本解讀的深度。)
(二)體會哲理
1、蘇格拉底真的帶他們找麥穗嗎?是應該想干什么?用課文中的句子讀出來。
2、他的話意蘊深刻,反復讀,說說你讀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時機。你的話中有一個“時機”
3、組織交流:課文中沒有“時機”。你從哪兒讀出蘇是在跟學生談“時機”
交流,小結板書:借麥穗跟學生談時機問題。
4、蘇格拉底的話不但看哲學思想,還要看語言魅力!皟蓚未必”你讀懂了嗎?
交流:第一個:機會可遇而不可求。第二個:機會碰到也不能準確判斷。
5、老師明知如此,卻要求“只許進不許退”,這個老師太苛刻了。是嗎?
生:不是,想告訴弟子,行進麥地就如行進人生。(為他喝彩)板書。
6、領悟這個意思嗎?把領悟到的東西讀出來。是在讓弟子們找麥穗嗎?(是告訴哲理)
7、用自己的筆表達自己領悟到的東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點滴感悟
關注抓住機會,機不可失。(巧妙利用評價,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導到本課主題——“機會”上)
9、你有撿到最大的麥穗嗎?你認為撿到的請起立?這節課老師帶大家撿麥穗嗎?你認為手中握著最大的麥穗請起立。出示,引導讀課文結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現)。(目的讓孩子們有更多的個性化理解機會。)
小結:機會垂青于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次讀意味深長啟示的機會。如果沒有,思考生活中還有還有哪些可以爭取的機會。評價:在沒有機會的時候,你能不能去創造機會。
四、結課,介紹蘇格拉底。
(1、一節課,將“機會的選擇”這一主題深刻地進行了揭示。讓學生體驗到對機會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還要自己去創造機會,課堂節奏快,密度高,目標達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強,如何體現工具性,讓學生在文本中有所收獲,如何更有“語文味”,成為一堂不失語文味的哲理課,而不上成“思品課”?本課的設計具有示范性,聽后覺得體現于以下幾處。其一,用語文的語言和表達方式來說,體現語文意識的滲透和培養。其二,讓學生梳理問題,體現對語文學習方法滲透。其三,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在解決時始終要求用文中的語言讀給大家聽,就是學文本的語言。其四,詞句的解讀落實上也有兩處精心預設體現!俺靶Α币稽c。自嘲與多元體驗結合。讀出體驗與感受來,不要求讀出感情,借文本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不需要聲情并茂。兩個“未必”一點也是如此。其五,引導用比喻的方法寫自己獨特的體驗,滲透于“寫”這一“語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師在點評時注意用凝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