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教學案(精選13篇)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1
一、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聯系實際,說說自已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3.領悟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預習學案
【預習目標】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把文章讀通順。
2.自學生字詞。畫出不懂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了解它們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請做上記號。
3. 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個什么道理。
【預習內容】
1.我會讀
挑挑揀揀 錯失良機 實實在在 麥壟 嘲笑
如夢初醒 不失時機 挑挑揀揀 惋惜 搖晃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想一想,這一課主要寫了什么?
3.我質疑
通過對這篇課文的預習,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題,請寫下來。
三、導學案
【學習目標】
1.聯系實際,說說自已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2.領悟必須善于抓住眼前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小組合作探究】
弟子們去摘麥穗為什么會兩手空空?蘇格拉底又是怎么教導他們的,你從中得出了什么啟發?
。1)自己默讀,深入思考。
(2)組內交流,形成統一。
。3)班內交流,合作探究。
四、課堂檢測
。ㄒ唬┛雌匆,寫詞語。
dìng duó cāng lǎo yáo huàng
( ) ( ) ( )
zhuī qíu mài lǒng chǎo xiào
( ) ( ) ( )
(二)在括號里填上加點的詞語的近義詞。
1.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
2.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
五、課后作業
1.把課本生字生詞摘抄10個,寫兩遍。
2. 寫出學出這篇課文后獲得的感想。
六、板書設計
16 最大的麥穗
一個最大 只許…… 不許……
最大的一穗(你們剛剛摘下的)
。ㄗ非笞畲 把握現在)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2
教學目標:
在潛心、感情讀文的過程中尋找蘇格拉底的學生為何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的真正原因,從而明白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活動:
一、名人簡介,導入新課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故事發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有人問大學者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么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微笑著答道:“三尺!”“不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仍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立足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要告訴我們做人應懂得謙虛!
多么平常的對話,多么深刻的哲理,就是他,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誘,征服了無數年輕人.人們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蘇格拉底的學生為榮。今天也讓我們做一回智慧大師的學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麥穗)(齊讀課題)
二、復習詞語,整體把握
1.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這些詞語,你們能讀好嗎?
出示:
麥壟 飽滿沉甸甸
挑挑揀揀 東張西望 兩手空空
如夢初醒 錯失良機
指名讀詞
2.你能用上上面的詞語,將這個故事簡單地說說嗎?
生回答(蘇格拉底把學生帶到麥壟邊,讓學生摘一束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學生們一路上挑挑揀揀,結果是兩手空空,這時他們才如夢初醒,原來錯失良機.)
三、精讀課文,明白哲理
1. 是呀,機會在哪兒呢,弟子們一定苦苦思索.在這個麥子豐收的季節里,他們一無所獲,竟然沒有一個人摘到一株最大的麥穗,這是什么原因,是地里本來就沒有最大的麥穗嗎?(不是)哦,有最大的麥穗,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在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師生交流探討, 讀書分析
① 地里不是沒有最大的麥穗
l 那正是大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扣住“大熟”,“沉甸甸”,理解)
長得多好呀,個個都顆粒飽滿,這其中怎么會沒有一個最大的呢?你是一個聰明的弟子, 一眼就看出來了,能再讀一讀這句話嗎?讓我們感受一下麥子豐收的景象嗎?
(生感悟,再讀)
你真好,仿佛看了到滿眼的金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l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
(生理解,師圈出“到處”,“大”)
一望無垠,密密層層,一顆顆鼓脹的麥穗晃著腦袋像是在說:“我是最大的,你們怎么沒有看到我呢?你很會讀書,找得很準.
你們還從哪些地方看出的?
l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正因為地里的麥穗是一個比一個飽滿,一個比一個大,弟子們才會在麥田里挑得眼花繚亂。) 還有嗎?
l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你讀書多仔細呀,能從另一個角度,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找到麥田里是絕對有一個是最大的。
過渡: 地里有這么多大麥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們沒有找到.是他們找得不認真?(不) 從哪里看出他們在很認真地找,再去好好讀書,畫出有關句子說說你的理由.
、 學生們不是找得不認真
l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采得很認真,還在作比較。這是一群認真的學生。你還從哪些句子中看出他們是在認真地摘麥穗呢?
l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我們也來用心地讀一讀這句話,注意那些表現出學生認真的詞語
還有嗎?能看出這群學生在找麥穗時其實很專注的!
l 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他們完全沉浸在摘麥穗的過程中,已走到盡頭都不知道,他們是多投入!
過渡:這里有那么多大麥穗,學生又是如此認真用心,投入地尋找,可學生為什么就是沒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請你仔細研讀課文,用心去思考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麥穗?可在相關句子旁作批注!
③ 充分交流:
隨機出示,引讀:(齊讀)“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這段話是一語驚醒夢中人,你能讀懂嗎?聯系學生是怎樣摘麥穗,他們的想法說說你的理解(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l 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開頭的要求只許進不許退.最大的麥穗有可能不在你經過的路上,不在你的眼前出現。正如狄更斯所說,機會不上門來找人,只有人去找機會。
l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
(聯系“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理解)
l 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弟子們雖然也在認真地挑選麥穗,但由于眼界不開闊,態度猶豫,不能當機立斷,好高鶩遠這山望著那山高。在機會面前,缺乏敏銳的判斷力,猶豫不決或者輕易地放棄機會?傄詾闄C會還有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因此,最后兩手空空。)
你理解的很好,還有誰想來說說蘇格拉底的這段話非常有哲理,我們一起再來讀一讀
3. 聯系實際,揭示道理
蘇格拉底把學生帶進麥地,并不是要他們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而是去收獲一個人生道理。齊讀最后一小節.
這里,把“人的一生”比作在麥地中行走,“人的一生”與“在麥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之處?
。ㄏ嗨铺帲蝴湹乩镉性S多麥穗,就像人的一生中處處有機遇;生命很快就要逝去,一個機會從不會出現兩次,進入麥地,只許進,不許退,錯過了顆粒飽滿的一穗,就再也摘不到了;麥地是有盡頭的人的生命也是有盡頭的。)
。ㄌK格拉底要求其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表面上是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們:時間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復。
你想的很深,老師也有同感.有句話說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的路上,我們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最大的一穗”指人生的理想或目標。)
l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
“麥穗”為什么加引號?“顆粒飽滿的麥穗”指什么?
引導:你聽說過這樣的人和事嗎?(除了反面例子,再談談正面事例。)
引讀: 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小結:是!我們應該有遠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實現你的人生目標。
有時,一句名言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課文的最后一段就是名言佳句,讓我們試著背一背。
四、小結全文
1.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蘇格拉底一樣對機遇發出這樣的感嘆,課前,
老師請大家做個有心人收集一下.
交流: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達爾文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爾扎克
許多人對待機會,一如孩童在海灘那樣:他們讓小手握滿了沙子,然后讓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 ----托馬思·莫爾
2.總結:讓我們記住哲人的話:握在自己手中的,才是最大的麥穗!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3
《最大的麥穗》主要講了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故事,揭示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課文由事說理,寓生動具體的事例中給人深刻的啟示。
設計理念: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能動性和自主性,為學生創設一個讀書的“場所”,讓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學會交流,讀懂課文。
片斷一:初讀課文,感知文本
師:請學生輕聲讀課文,力求讀正確、流暢。
。▽W生放聲讀課文)
(設計意圖:潛意識地引領學生讀書,提出明確的讀書要求,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力求感知文本。)
片斷 二:思考讀,感悟文本
師:邊讀課文,邊思考,把不懂的問題標出來。
(生邊讀邊思考)
師:同學們讀書讀得很投入,有問題請提出來。
生:課文最后一節中的“麥穗“為什么加引號?
師:你讀書很仔細,我們讀書就應該這樣。
生:蘇格拉底為什么叫學生去麥田拾麥穗?
……
師:這些問題問誰呢?
生:問同學。
生:問課文。
……
師:讓我們再帶著這些問題來讀書,也許你們自己能解決這些問題。
。ㄟ呑x邊討論,師參與其過程)
。ㄔO計意圖:“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課標》),引導學生以讀中質疑,讀中釋疑。既為學生創造閱讀實踐的環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如此,師生共同讀書,共同討論、共同思考、共同進步,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
片斷三:展示讀,內化文本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的美妙的讀書聲,充分展示一下自己好嗎?
生1:(朗讀第一、二小節)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蘇格拉底,怎么樣才能讓弟子既聽清又記住你的話,大家一起練一練,誰來挑戰這位同學。
生2:(主動站起來,讀課文第三、四、五小節,讀得非常響亮、厚重。)
師:請你轉過臉朝大家,讓我們再次聆聽他朗讀的聲音。欣賞他朗讀的表情,分享他朗讀的的喜悅。
生:(熱烈鼓掌)
師:蘇格拉底看到弟子們兩手空空,一無所獲地走到麥地的盡頭,他是怎樣開導弟子的呢?誰來讀讀課文第六小節。
(一位女同學柔聲細雨地讀課文)
師:你的讀書如春雨,潤物細無聲。你像溫柔的蘇格拉底。
師:課文最后一節,愿意讀的請站起來。
生:(全班都站起來,頓時書聲朗朗。)
。ㄔO計意圖:《課標》指出:閱讀既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又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有效對話的過程。實踐證明,只要為學生創造了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平臺,學生就能在這個舞臺上去主動發現,積極探究和自由創造。)
片斷四:探究讀,賞析文本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然后匯報閱讀中的感受,讓我們共同分享你收獲的快樂。
生1:假如我是弟子,我有些后悔,也感到遺憾,早知如此,我就不應該扔掉剛才的那一棵麥穗。
生2:如果時光倒流,我會重選一次,我決不會讓自己兩手空空。
生3:蘇格拉底要求弟子去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表面上提出一種要求,實際上是告訴弟子們時光不能倒流,生命不會重復,有句話說得好“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人生路上,我們要把握住每一次機會,不要錯失良機。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生4:蘇格拉底和哲學家一樣是一位出色的老師,上課地點不在教室,上課不用課本而用麥穗(雜草),不是直接告訴弟子們一個道理,而是讓他們自己去實踐,自己悟出道理。
生5:通過和《哲學家最后一課》比較,兩篇課文有許多共同點。最重要的是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哲學家最后一課》告訴我們做人不僅要有學問,而且要有美德,這篇課文蘇格拉底告訴我要捕捉機會,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擁有明天。
……
。ㄔO計意圖:讓所有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體驗,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使他們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到審美樂趣。學生通過探究得到的體驗、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他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
片斷五:無聲讀,超越文本
師:請默讀課文,思考:向蘇格拉底質疑,寫一寫批注。
。ㄉx課文,寫批注。)
生1:我覺得自己探究更為重要,而蘇格拉底求卻將要說的結論告訴弟子們,他沒有《哲學家最后一課》中的哲學家高明。
生2:我不愿意做蘇格拉底的學生,那樣有被“捉弄”的感覺。
生3:蘇格拉底有點強人所難。
生4:我認為文中蘇格拉底的第一句話矛盾。“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就導致弟子們沒辦法進行全方位的比較。那么,這個“最大的麥穗”是沒法找到的。
師:上次我們走進了《哲學家的最后一課》的精神殿堂,讓我們領悟了哲學家上課的風采,明白了美德與學問的關系。今天,我們一同走進了《最大的麥穗》這座學堂,我們倘佯其間,流連忘返,兩次和古代哲學家對話,使我們更加聰慧,更加自信……
。ㄔO計意圖: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寫批注,讓孩子勇敢地和古代哲學家蘇格拉底對話,對他提出質疑,甚至是批判,這是一種時空的超越,文本的超越。默讀,此時無聲勝有聲;思,浮想聯翩,自主創新。說,大膽細膩,言真意切。甚于此,學生的思路寬了,思維活了,思想活躍了。這樣,想像的翅膀也就插了起來,新鮮、奇妙的語言也就流淌出來了,自主創新的精神也就體現出來了。)
教學反思:
一、新舊知識聯系,放手讓學生去讀,前面已經學習了《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與《最大的麥穗》有許多相同點。因此學習這篇課文,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思、去說、去寫。
二、全課以讀為主線,通過初讀(感知文本)、思考(感悟文本)、展示讀(內化文本)、探究讀(賞析文本),這樣既保證學生有充分的自由空間,又有效地鍛煉他們在課堂上喚醒自我,張揚自我,超越自我的本領,真正發揮他們自主性、主動性和創新精神。
三、以人為本,考慮學生個性差異和能力差異。由于學生個體的知識水平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閱讀實踐的過程和方法不盡相同,對文本的閱讀、理解、感悟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我們要關注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4
教材簡述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篇借事說理的散文,富有哲理。敘述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內到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課文敘事簡潔,說理深刻,圍繞“最大的麥穗”,按照“事情起因→經過結果→即事明理”的順序安排結構。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和重點。因此,要通過反復地朗讀課文,抓主要的問題去理解,在此基礎上,有效提取學生已由的經驗,讓孩子用自己的經驗去兌換文中的道理。
教學目標分析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悟。
憑借課文語言材料,領悟到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自然段。
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悟。
教學難點:領悟到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理念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與此同時,教師緊扣文本,創設開放性的,挑戰性的和富有體驗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初讀課文,了解課大意;第二課時主要理解課文內容。這里主要講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選準切入點
1、配樂故事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最大的麥穗 一個 最大 只許…… 不許……
(設計理念:以故事形式講述課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又為精讀第3、7自然段創造了條件)
2、弟子們用心地挑挑揀揀,怎么最后卻兩手空空?(板書:挑挑揀揀 兩手空空),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ㄔO計理念: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 閱讀課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閱讀文章,應該找準理解感悟的切入點,整體感悟,如此,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學中我嘗試采用 “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沒有喋喋不休的串講,,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即“弟子們用心地挑挑揀揀,怎么最后卻兩手空空?”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二、抓住空白點
1、學生讀文中的有關句子回答問題。
2、重點指導“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搖了頭”
2.1指名讀、齊讀
2.2就是這句話,如果老師再給你們讀一遍,同學們能聽出些什么嗎?(讀第一遍,突出強調詞語“搖了搖頭”,讀第二遍突出強調詞語“又”)
2.3弟子會想些什么?
。A設沒有學生可能答案:弟子會想(1)前面還有更大的麥穗,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機會,何必現在就摘。(3)最大的還在前面,沒有必要過早定奪………)
。ㄔO計理念: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上的一切!闭Z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的責任,閱讀教學中,可以走進文本,抓住語言的空白處,在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課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贝司潆m短,卻是想象的豐富點,以次為生成點啟發學生推想;弟子會想什么?啟發學生運用想象來填補課文空白處,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文中弟子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豐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麥穗時因為猶豫不決,從而錯失良機,為突破全文的難點,作好鋪墊,同時也給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
2.4學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練習有滋有味地朗讀(個別讀、指導讀、齊讀)
2.5小結: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讀,有滋有味地朗讀,就這么簡單。
。ㄔO計理念:1.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自然地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行閱讀,使得閱讀出現“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2.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閱讀教學既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又要學生自悟自創,各自的理解方法。因為知識點的掌握是單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遠的。)
三、聚焦疑惑點
1.過度:弟子們真的無所獲嗎?
2。學生讀第7的自然段,教師相機映示。
3.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映示的內容。
4。學生默讀發現并提出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槭裁凑f人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最大的麥穗”指什么?顆粒飽滿的“麥穗”中雙引號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機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隨即點撥;哪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哪些問題有聯系,哪些問題需要重點思考。)
6、引導學生自主釋疑。
6.1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并拿出筆圈圈、畫畫、寫寫。
6.2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6.3各組代表匯報。
(課文的第7自然段寫弟子們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較抽象,特別是結尾“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币痪湮谋镜闹攸c與難點,教學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導學生,提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引導他們從讀中質疑,讀中釋疑,小組交流,集體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為學生創造了閱讀實踐的環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隨機匯報中重點引導理解。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是在在的!
學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詞語,哪些如何理解。板書:既要…… 又要……(追求最大 把握現在)
你能聯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介紹(引導學生大范圍,多角度地介紹;可在電視上、網絡里、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的,也可以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的探究得到的體驗、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創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創新點
1、讀文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欣賞《最大的麥穗》一課,比如“大學者蘇格垃低的教學你喜歡嗎?為什么?”弟子是這樣學習的?對你有什么啟發?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再次與課文對話、老師相信你們肯定回有許多發現的。
2、學生的潛心會文后發表看法。
。ㄔO計理念:學生深入與課文對話時,可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受等,此設計,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領悟文本,讓學生通過多覺度地與文本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頻頻閃現,從而實現對文本的超越。)
3、小結: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但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明天又有新的挑戰。這些對于我們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標是永無止境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們才能有所收獲!只有把握住今天,我們才能擁有明天!
同學們,讓我們默默地記住這句話,在心理默默對自己說:“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讓我們釋放出來,大聲地,自信地對自己說:“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4、這兩首熟悉的詩就是反映的這個道理,我們來看一看。
明日歌(節選)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世成蹉跎。
金縷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ɡ斫、齊讀)
5.“良言一句三冬暖”畢業即將來臨,現在我們班召開“送祝!被顒,請大家互相曾送關于機會的名言或寫一些自己的獨到見解,語句要精煉得像格言。(可列舉格言)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_爾文
機遇只垂青(重視)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爾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蜖栐
許多人對待機會,一如孩童在海灘那樣:他們讓小手握滿了沙子,然后讓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馬思.莫爾
。ㄔO計理念:學生贈名言或格言,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的提升,一種激勵,喚醒和鼓舞!一種自己對人生道理詮釋。)
五、提供閱讀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材料,《最聰明的人》《快樂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兩度錯失良機》《抓住機遇就是把握了現在》《王羲之吃墨》,劃出留給你印象深刻地詞句,從中說說你對蘇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認識?
2、選擇最有興趣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六、拓展寫作。
寫一段“與機會失之交臂”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細致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ㄔO計理念:小學語文目標重點抓兩方面:一是讓學生學習語文,提高人文素養;二是讓學生愛好語文,增強探究本領。這一環節創設了讓學生加強課內外知識聯系的時機,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七、課外作業
去找幾句蘇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們還有哪些話給你很大的啟發。
八、【板書設計】
最大的麥穗
一個 最大 只許…… 不許……
挑挑揀揀 兩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現在)
九、點評:
首先本課設計摒棄了傳統教學中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改變一句一段地煩瑣的分析,而是采用 “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準理解感悟的切入點,讓學生在閱讀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
其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暢所欲言,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價值的問題。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創設了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平臺,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了體驗的樂趣;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并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教學緊扣文本,創設開放性的,挑戰性的和富有體驗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
最后教師設計了課后拓展閱讀,讓學生帶著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廣闊的自由空間中去主動的探索、發現、體驗,構建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課堂充滿了鮮活與靈動,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5
一、選準切入點
1、配樂故事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板書:最大的麥穗一個最大只許……不許……
。ㄔO計理念:以故事形式講述課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又為精讀第3、7自然段創造了條件)
2、弟子們用心地挑挑揀揀,怎么最后卻兩手空空?(板書:挑挑揀揀兩手空空),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設計理念: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點”、“線”、“面”。閱讀課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閱讀文章,應該找準理解感悟的切入點,整體感悟,如此,才能讓學生在閱讀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學中我嘗試采用“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沒有喋喋不休的串講,,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即“弟子們用心地挑挑揀揀,怎么最后卻兩手空空?”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
二、抓住空白點
1、學生讀文中的有關句子回答問題。
2、重點指導“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搖了頭”
2、1指名讀、齊讀
2、2就是這句話,如果老師再給你們讀一遍,同學們能聽出些什么嗎?(讀第一遍,突出強調詞語“搖了搖頭”,讀第二遍突出強調詞語“又”)
2、3弟子會想些什么?
。A設沒有學生可能答案:弟子會想(1)前面還有更大的麥穗,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機會,何必現在就摘。(3)最大的還在前面,沒有必要過早定奪………)
。ㄔO計理念: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這世界上的一切!闭Z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豐富想象力的責任,閱讀教學中,可以走進文本,抓住語言的空白處,在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讓學生進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課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贝司潆m短,卻是想象的豐富點,以次為生成點啟發學生推想;弟子會想什么?啟發學生運用想象來填補課文空白處,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文中弟子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豐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麥穗時因為猶豫不決,從而錯失良機,為突破全文的難點,作好鋪墊,同時也給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
2、4學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練習有滋有味地朗讀(個別讀、指導讀、齊讀)
2、5小結: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讀,有滋有味地朗讀,就這么簡單。
。ㄔO計理念:1、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自然地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行閱讀,使得閱讀出現“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2、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閱讀教學既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又要學生自悟自創,各自的.理解方法。因為知識點的掌握是單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遠的。)
三、聚焦疑惑點
1、過度:弟子們真的無所獲嗎?
2、學生讀第7的自然段,教師相機映示。
3、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映示的內容。
4、學生默讀發現并提出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說人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最大的麥穗”指什么?顆粒飽滿的“麥穗”中雙引號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機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隨即點撥;哪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哪些問題有聯系,哪些問題需要重點思考。)
6、引導學生自主釋疑。
6、1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并拿出筆圈圈、畫畫、寫寫。
6、2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6、3各組代表匯報。
。ㄕn文的第7自然段寫弟子們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較抽象,特別是結尾“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币痪湮谋镜闹攸c與難點,教學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導學生,提不懂的問題,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引導他們從讀中質疑,讀中釋疑,小組交流,集體匯報,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既為學生創造了閱讀實踐的環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了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隨機匯報中重點引導理解。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是在在的!
學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詞語,哪些如何理解。板書:既要……又要……(追求最大把握現在)
你能聯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學生介紹(引導學生大范圍,多角度地介紹;可在電視上、網絡里、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的,也可以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
。ㄔO計理念: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的探究得到的體驗、感受是多元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創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創新點
1、讀文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欣賞《最大的麥穗》一課,比如“大學者蘇格垃低的教學你喜歡嗎?為什么?”弟子是這樣學習的?對你有什么啟發?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再次與課文對話、老師相信你們肯定回有許多發現的。
2、學生的潛心會文后發表看法。
。ㄔO計理念:學生深入與課文對話時,可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受等,此設計,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領悟文本,讓學生通過多覺度地與文本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頻頻閃現,從而實現對文本的超越。)
3、小結: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但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明天又有新的挑戰。這些對于我們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標是永無止境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們才能有所收獲!只有把握住今天,我們才能擁有明天!
同學們,讓我們默默地記住這句話,在心理默默對自己說:“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讓我們釋放出來,大聲地,自信地對自己說:“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4、這兩首熟悉的詩就是反映的這個道理,我們來看一看。
明日歌(節選)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世成蹉跎。
金縷衣(杜秋娘)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ɡ斫、齊讀)
5、“良言一句三冬暖”畢業即將來臨,現在我們班召開“送祝!被顒,請大家互相曾送關于機會的名言或寫一些自己的獨到見解,語句要精煉得像格言。(可列舉格言)
機會是每個人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碰到它!_爾文
機遇只垂青(重視)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爾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蜖栐
許多人對待機會,一如孩童在海灘那樣:他們讓小手握滿了沙子,然后讓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馬思、莫爾
。ㄔO計理念:學生贈名言或格言,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的提升,一種激勵,喚醒和鼓舞!一種自己對人生道理詮釋。)
五、提供閱讀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閱讀補充閱讀材料,《最聰明的人》《快樂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兩度錯失良機》《抓住機遇就是把握了現在》《王羲之吃墨》,劃出留給你印象深刻地詞句,從中說說你對蘇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認識?
2、選擇最有興趣的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六、拓展寫作。
寫一段“與機會失之交臂”令自己遺憾深深的往事,細致刻畫自己的心理活動。
。ㄔO計理念:小學語文目標重點抓兩方面:一是讓學生學習語文,提高人文素養;二是讓學生愛好語文,增強探究本領。這一環節創設了讓學生加強課內外知識聯系的時機,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拓寬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七、課外作業
去找幾句蘇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們還有哪些話給你很大的啟發。
八、【板書設計】
最大的麥穗
一個最大只許……不許……
挑挑揀揀兩手空空
既要……又要……
。ㄗ非笞畲蟀盐宅F在)
九、點評:
首先本課設計摒棄了傳統教學中將文章肢解得支離破碎,改變一句一段地煩瑣的分析,而是采用“削枝強干,長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準理解感悟的切入點,讓學生在閱讀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
其次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暢所欲言,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大膽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價值的問題。通過多次反復朗讀,創設了師生、生生的對話交流平臺,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理解和體驗,受到了情感熏陶,獲得了思想啟迪,享受了體驗的樂趣;潛移默化,培養了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并注重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教學緊扣文本,創設開放性的,挑戰性的和富有體驗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
最后教師設計了課后拓展閱讀,讓學生帶著一個更大的問題走出課堂,讓學生在廣闊的自由空間中去主動的探索、發現、體驗,構建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樣的課堂充滿了鮮活與靈動,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6
一、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3、通過語言文字,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難點
內外能夠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這才識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理解。
三、教學時間 三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
2、啟發談話: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有一天,他讓他的學生們到買天里去找最大的麥穗,想通過這件事教育他的學生們,那么,學生們是怎樣摘最大的麥穗的?蘇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學生懂得什么呢?這些問題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輕聲讀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找出下列詞語所在的句子讀一讀,說說詞語的意思。
定奪:對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決定。
嘲笑:用言語挖苦、取消人。
蒼老:這里指聲音顯得老態。
錯失良機:錯誤地失去了良好的機會。
3、指名回答問題。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可分幾段,每段講了什么?組成四人小組邊讀邊議。
2、指名說。
第一段(1):寫蘇格拉底要弟子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
第二段(2~~6):寫弟子們摘麥穗的經過和蘇格拉底對他們的教育。
第三段(7):寫弟子們從蘇格拉底的話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讀課文
五、精讀課文第一段
1、自由讀課文第一段,想一想“蘇格拉底”與‘弟子們“說話用了什么樣的語氣。
2、指名說,你認為可以填上什么詞,為什么?
。ǹ伞碧睢皣烂C、不容置疑”,理由是蘇格拉底的話特別是“只許進不許退”是命令式的,沒有商量的余地。)
3、指導讀這一段。
六、指導書寫。
七、作業
抄寫詞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指名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讀第一段。
二、精讀第二段
1、自由讀這一段,畫出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其中的意思。
2、指名讀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談談你的初步體會。
3、結合學生發言,出示下列句子,體會其中含義。
出示:
這時,兩手空空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1)指名讀。
。2)理解“兩手空空”、“如夢初醒”。
。3)聯系上下文想一想:他們為什么會兩手空空?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怎樣?
。槭裁磿䞍墒挚湛?結合弟子們摘麥穗過程中的動作、神情、心理活動來時體會。)
(4)指導朗讀這一句話,進一步體會含義。
。ǔ鍪荆禾K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億年剛剛摘下的。“)
(1)指名讀。
。2)討論:“有一穗是最大的”與“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為什么?
(不是!坝幸凰胧亲畲蟮摹笔侵刚嬲柠溗耄灰欢ㄅ鲆,即使碰見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白畲蟮囊凰搿笔侵笇W生們摘到手中,后來又扔掉的。)
。3)小結:是呀,真正最大的麥穗是很難得到的,在麥地里尋尋尋覓覓,最終一無所得,還不如抓住顆粒飽滿的那一穗。
。4)蘇格拉底僅僅是在講摘麥穗嗎?這時蘇格拉底說話時的語氣怎樣?讀一讀體會一下,“說”字前可加一個什么詞?(語重心長或意味深長)
。5)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這段話。
4、指導朗讀第二段。注意讀好難句子。
過渡:蘇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麥穗這件事來教育學生們,含蓄地告訴學生們一個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學生們聽懂了嗎?下面我們學習第三段。
三、精讀第三段。
1、指名讀,評議指導。
2、蘇格拉底的弟子們從老師的話中悟出了一個什么道理?默讀這一段,找出能說明道理的重點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說句子。
出示:
追求應該戰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1)指名讀,指導讀出句子的重點。
(2)請學生聯系實際,用生活中的例子來說說這句話的理解。
。3)最后,蘇格拉底告訴我們,生活實踐也告訴我們,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機遇,完成當前的任務,這樣才不會虛度光陰,一事無成。
四、指導學生造句
1、自由讀課后習題4中的句子,體會前后兩小句之間的聯系。
2、指名用“雖然……但是……、即使……也……”造句,集體評議。
五、總結課文
學了本課以后,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
1、背誦最后一段。
板書:
最大的麥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要抓住機遇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7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2、通過語言文字,領悟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3、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受。
教學重點、難點:內外能夠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边@句話的理解。
教學準備:有關蘇格拉底的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引導再讀
1、這節課,我們繼續快樂地行走在這塊麥地中,聆聽蘇格拉底智慧的語言,去尋找那——(齊讀課題)最大的麥穗
2、在弟子們尋找最大的麥穗的過程中,蘇格拉底說了三句話,找出來讀一讀。
3、有人說:哲學家的語言是深邃的語言,是精辟的語言,是智慧的語言。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句話入手,去領略這位哲學大師的智慧。
二、哲人聲音,聆聽品讀
讓我們聽聽蘇格拉底都說了什么?[逐一出示讀]
。ㄒ唬┢纷x第一句話
1、讀第一句話。
師:讀得真流利,誰能把自己的理解讀出來。生再讀。師:你知道了什么?(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什么是不能走回頭路的。(時間、人生)
師:談到時間、人生,我們會感慨萬千,此時,你會想起哪些名言?
出示名言:人生是沒有回頭路的。
人生如流水,一去不回頭。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讀一讀)
2.蘇格拉底會以怎樣的語氣跟弟子們說這一句話呢?(嚴肅)
3.再來讀這一段。
。ǘ┢纷x第二句話
1、誰來讀一讀蘇格拉底的蒼老的洪鐘般的聲音。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齊讀
師:這聲音像什么?(像蒼老的洪鐘般的聲音。像驚天動地的雷聲。像給人們敲起的警鐘……)
師:再去讀一讀這句話,你又能讀出什么話外之音?(你們已經走到麥地的盡頭了。麥地到頭了。時間到頭了。)
2.蘇格拉底說這話時,弟子們完成任務了嗎?他們表現如何?
3、弟子們如夢初醒,說出“如夢初醒”的近義詞,想想弟子們明白了什么?
4、弟子們不能完成任務,是因為他們沒有認真對待嗎?劃出弟子們的表現。
投影出示: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那一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5、仔細抓住弟子們的表現,揣摩弟子們的心理,呆會兒老師要進行現場采訪。
6、采訪不同表現的弟子,體會抓住時機的重要。
。ā奥耦^”、“低著頭”的:摘麥穗時眼光不夠開闊。)
。ㄕ擞蛛S手扔掉的、光看直搖頭的:摘麥穗時猶豫不決,不能當機立斷。)
。▋墒挚湛盏模核麄兛傉J為……)
7、假如你就是麥地中的一株小麥,你會如何"嘲笑"弟子們呢?強化抓住時機的重要性。
8、我能理解弟子們此刻的心情,他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固然我們可以像小麥一樣嘲笑弟子們,但我覺得弟子們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我們能以旁觀者的身份對他們剛才的表現提一些建議嗎?
9、小結:送上培根的名言: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視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ㄈ┢纷x第三句話
“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1、蘇格拉底是怎么對弟子們說的呢?投影出示,以不同的語氣指名讀
2、醉翁之意不在酒,蘇格拉底僅僅在說“麥穗”嗎?還在說什么?(蘇格拉底用麥地在模擬人生,麥穗模擬機會的。)
如果麥地是我們的人生,麥穗是機遇的話,蘇格拉底的話還可以怎么說?
投影出示: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_________就是你們剛剛______的!
3、現在你還認為弟子們走出麥地,手中空空如也嗎?他們收獲了一個重要的人生道理。這就是……
三、循循善誘,感悟人生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到了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1、齊讀
2、體會分號的用法,麥穗為什么要加上引號呢?體會雙引號的作用
3、理解“最大的麥穗”、“飽滿的麥穗”“眼前的一穗”不同含義
4、再讀幾遍,看看這里哪句話在你心中占據的分量越來越大?
突出顯示: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學生理解“追求應該是最大的”“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這樣的道理蘇格拉底直接跟弟子們說了嗎?潛移默化間給弟子影響,這種教育方法可以用哪一句詩形容。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在潛移默化中明白道理,真是一個高明的老師!
5、老師示范理解:
我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只有上好每一節課,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腳踏實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才能離我的追求更近!
你能聯系實際,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6、指名聯系實際理解。(教師點評)
7、小結語:人的生活態度決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聽了蘇格拉底的話一定會有收獲。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段話。
四、課堂小結,名言明理
1、同學們,走出那金燦燦的麥地,回首今天的快樂智慧之旅,想想自己的所得所獲,如果讓你用一句話來概括,你會怎么說?
2、這兩句名言讓我們共勉。
機會是每個都有的,但許多人不知道他們已經碰到它。(達爾文)
機會來的時候像閃電一樣短促,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巴爾扎克)
五、選擇練習,拓展思維
1、把文中最喜歡的語段摘抄下來。
2、選擇一題練習。
如果你見到蘇格拉底的學生們,你想對他們說什么,請寫下來。
最后一段話,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請舉個具體的例子寫出自己的體會。
學習本課后,你有什么收獲?寫一句凡人名言在書上,然后交流。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8
16 最大的麥穗
學什么
讀課文,理解課文最后一句話的意思。
怎樣學
一、讀拼音,寫詞語,看誰寫得最規范、最美觀
mi su tin lǒnɡ r mnɡ chū xǐnɡ cu shī linɡ jī
二、根據課文內容填寫,并聯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
人的一生仿佛 ,也在 。有的人 ;有的人 。當然, 應該是最大的,但把 這才是 。
測一測
一、( )的麥穗 ( )的判斷 ( )的理想
( )的機會 ( )的腦袋 ( )的收獲
二、讀下面的句子,體會句子中蘊涵的哲理,并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寫一句感悟人生的話。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三、閱讀理解
再提高
一、收集蘇格拉底的資料閱讀,了解蘇格拉底。
二、課外閱讀《小故事大道理》,從小故事中明白人生的道理。
17 山谷是的謎底
學什么
學習課文,從雪松的生長感悟處事的道理。
怎樣學
一、讀拼音寫詞語,看誰寫得最規范,最美觀
ku wǔ zhēn ji zhnɡpnɡ zhī yā cuī huǐ cānɡ cu tǐnɡ b
二、根據課文內容填空,并說說句子的含義
對于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 ,但有時也需要 ,作出適當的 ,以求 的機會。
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而是 。
測一測
一、寫一寫體現堅強意志的成語
二、寫幾句蘊含人生哲理的名人警句
再提高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大海漲潮
我去青島的第三天,爸爸帶著我去海邊看漲潮。
三點多鐘以前,大海還是那樣溫文爾雅。我站在礁石上,涼滋滋的海水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腳面。潔白的浪花追逐著人們的腳印,發現“嘩啦,嘩啦”的“笑聲”。海風是那樣涼爽,像一只只小魚似的滑過我的腿間。三點多鐘,海風一下子變得兇猛起來,掀起我的裙子。不一會兒,我站的礁石和岸灘被蔚藍的海水隔開了,我知道開始漲潮了。
果然,過了一會兒,海浪從海平線上滾滾而來。它們打在礁石上,浪花碎玉似的亂濺起來。那濺起的水花,遠遠望去像一朵白梅,微雨似的紛落在海水里,浪花一浪接著一浪,一浪高過一浪。它們好像賽跑,一個浪頭沖過礁石奔向沙灘,另一個浪頭又緊跟著沖了過來。它們好像在和礁石搏斗,瘋狂地發起猛攻,猛烈地拍打著礁石。礁石滿不在乎,傲慢地站在那里。海浪又像在跳高,它們一個接一個地蹦向大堤,可怎么也蹦不上去。突然,一個巨浪奔騰著蹦向大堤,可這次又失敗了。海浪只好認輸。
啊!大自然!你是一個多么偉大的藝術家啊!你把地球描繪得這么威武、雄壯!
一、照樣子寫詞語。
涼滋滋
二、結合短文內容解釋詞語
奔騰:
滿不在乎:
溫文爾雅:
三、用文中詞語造句
果然:
突然:
四、用“ ”畫出三點鐘以前大海的特點,用“ ”畫出漲潮時的特點,并說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五、文中最后一段你是怎樣理解的?
六、仿照文中的“……像……”造句。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9
之二
佚名
教學目標 :
1.讀懂課文,領悟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2.能聯系實際,說出自己對“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這句話的感受。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
一、課件創設情境,語言導入
師述:悄悄的,前天花兒開了又落了,昨天柳兒綠了更綠了,今天蟲兒叫得更歡了,蛙兒唱得更樂了,螢火蟲也上班了……夏天來了!
“夏景一夜無人見,十里麥穗迷人眼!闭躯溩哟笫斓募竟潱柟馑臑R的正午,黃燦燦的麥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飽滿的麥穗沉甸甸的墜在稈上,多引人注目啊!
這不,大學者蘇格拉底帶著弟子摘麥穗來了。不過他是有要求的
二、多媒體顯示蘇格拉底的話
誰來做蘇格拉底讀一讀——
你認為這個老師讀得怎么樣?(評讀結合,體會語氣)
弟子們聽懂要求了嗎?
過渡:于是他們紛紛走進了麥地,摘到最大的麥穗了嗎?
你從哪兒知道的?
三、多媒體顯示“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
輕聲讀,你體會到弟子們此時的心情了嗎?
那些詞讓你感受最深?(他們可能會說)
四、學習2—4小節
弟子們到底是怎樣追求最大的麥穗的呢?讓我們讀一讀課文。
出示要求:劃出弟子們摘麥穗時表現的有關語句,思考你從中體會出什么。
小組討論
大組交流(根據學生回答,師適時點撥:弟子們怎么做,怎么想,你認為該怎么讀?)
同學們請你對他們的做法發表意見,談談你的看法。
我們再看一下老師的要求,作為旁觀者你想給他們提個醒嗎?
五、學習蘇格拉底的話
過渡:同學們提醒得對,真是英雄所見略同。我們看看蘇格拉底是怎么說的?
多媒體顯示內容。
輕聲讀課文,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誰來讀一讀?(評讀,體會其語重心長)
蘇格拉底只是在教學生摘麥穗嗎?
他可真是一位——
過渡:他的循循善誘、良苦用心弟子們領悟了嗎?
六、學習第7小節
多媒體顯示內容,指讀。
輕聲讀一讀,你最喜歡哪句,為什么?
你身邊有這樣的例子嗎?
小組討論。
大組交流。
讓我們再次感悟品讀這段話——齊讀。
師小結:我的追求是想成為一名最優秀的教師,但今天對我來說摘取最大的麥穗就是認真上好這堂課,明天又有新的挑戰。這些對于我們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標是永無止境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邊的每一次機會,踏踏實實地干好每一件事,我們才能有所收獲。
所以,很多人送給我們這樣的名言警句(欣賞多媒體課件)
讓我們也拿起筆,寫下些什么送給剛才那些需要提醒的人。
學生寫。
大組交流。
機動:
背誦課文最后一節。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10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后,就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認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并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了蘇格拉底蒼老的( )如同洪鐘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了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麥地里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個麥穗。有的人見到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地錯失良機。當然,追求的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
1.“定奪”的意思是。(1%)
、贈Q定取舍;②決定奪取;③一定奪取。
2.為短文中的詞語找意思相近的成語。(4%)
兩手空空—— 東張西望——
不失時機—— 如夢初醒——
3.在第五自然段的里填上恰當的標點符號。(5%)
4.蘇格拉底的弟子們為什么會兩手空空?(2%)
5.蘇格拉底的弟子們悟出了什么道理?用線畫出來,并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4%)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11
作者:江蘇徐州龐莊小學 朱紅 轉貼自:本站原創 點擊數:112
生成是可以預設的——《最大的麥穗》的設計
一 成性教學課題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和個人體驗,自主閱讀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領悟課文所蘊含的人生道理與此同時,教師緊扣文本,創設開放性的,挑戰性的和富有體驗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課文與閱讀材料展開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獲取情感體驗。
二 生成性教學內容分析
。ㄒ唬┪谋緝热莘治
《最大的麥穗》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本文主要敘述古希臘學者蘇格垃底讓弟子們摘一個最大麥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而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ǘ┪谋旧牲c分析
(1)課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贝司潆m短,卻是想象的豐富點,以次為生成點啟發學生推想;弟子會想什么?學生就會把自己當成文中弟子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調動豐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麥穗時猶豫不決,不但是猶豫不決,從而錯失良機的同時為突破全文的難點,作好鋪墊。
。2)課文的第7自然段寫弟子們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較抽象,特別是結尾“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币痪湮谋镜闹攸c與難點,更是學生感興趣的疑點,教學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導學生,提不懂的問題,自主釋疑,小組交流,集體匯報時,教師要“以學定教”關注課堂的動態生成。
(3)“蘇格拉底的教學方法你喜歡嗎?請發表你獨到的見解”“弟子怎樣學習的?對你有什么啟發?”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能是多元的,因為學生深入與課文對話時,可能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受等。學生通過多覺度地與文本對話,從而觸摸作者的心靈,獲得思想啟迪;a真理來自實踐b深奧的道理要靠自己生活中感悟,社會是神秘的大課堂,生活是本無字之書,那里有廣闊的天地,有豐富的知識。
三 生成性教學步驟和策略
。ㄒ唬┻x準切入點請使用站內搜索引擎查找本課全部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jcsycorp.com
。1)配樂故事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2) 弟子們用心地挑挑揀揀,怎么最后卻兩手空空?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策略:以故事形式講述課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體感知了課文的內容,又為精讀第3、7自然段創造了條件)
。ǘ┳プ】瞻c
。1)學生讀文中的有關句子回答問題。
。2)“重點指導;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搖了頭”
。╝)指名讀、齊讀
(b) 就是這句話,如果老師再給你們讀一遍,同學們能聽出些什么嗎?(讀第一遍,突出強調詞語“搖了搖頭”,讀第二遍突出強調詞語“又”)
3弟子會想些什么?預設沒有學生可能答案:弟子會想 a前面還有更大的麥穗,這一株不要了。 b后面有的是機會,何必現在就摘。c最大的還在前面,沒有必要過早定奪………
(策略:啟發學生運用想象來填補課文空白處,突出弟子猶豫不決以至錯失良機,到底弟子怎么想,學生的感悟基本合理既可這就給閱讀活動留下個性化解讀的空間)
4學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練習有滋有味地朗讀(個別讀、指導讀、齊讀)
5 小結:把自己當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讀,有滋有味地朗讀,就這么簡單。
。ú呗1.學生在角色互換中自然地結合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進行閱讀,使得閱讀出現“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生動局面。2.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魚。閱讀教學既要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又要學生自悟自創,各自的理解方法。因為知識點的掌握是單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遠的。)
。ㄈ┚劢挂苫螅ɡЩ螅c
1 過度;弟子們真的無所獲嗎?
2.學生讀第7的自然段,教師相機映示。
3. 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映示的內容。
4 學生默讀發現并提出問題。預設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1)為什么說人一生仿佛也在麥地中行走?
(2)“最大的麥穗”指什么 ?
。3)顆粒飽滿的“麥穗”中雙引號表示什么意思?
(4)不失良機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5)“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 根據學生的問題,教師隨即點撥;哪些問題,書上沒有答案?哪些問題有聯系,哪些問題需要重點思考。
6引導學生自主釋疑。
(1)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并拿出筆圈圈、畫畫、寫寫。
(2)小組交流自學情況。
。3)各組代表匯報。(此時的教學無法再按預設的進行,而應依學定教,順學而導。既學生匯報哪一個問題,教師就相機引導,這時課堂上呈現更多的是動態生成。)
(4)在隨機匯報中重點引導理解。
“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這才是實是在在的。”
a學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詞語,哪些如何理解。
b 你能聯系實際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c學生介紹(引導學生大范圍,多角度地介紹;可在電視上、網絡里、報紙上看到或聽到的,也可以是發生在身邊的人和事)
(策略:朱熹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才是長進!”采用“問題”探究法嚴讀重點段,不但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動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符合學生認知規律。)
7 “良言一句三冬暖”元旦既將來臨,現在我們班召開“送祝福”活動,請大家互相曾送關于機會的名言或寫一些自己的獨到見解,語句要精煉得像格言。(可列舉格言)
(策略:學生曾名言或格言,實際上是一種精神的提升,一種激勵,喚醒和鼓舞!一種自己對人生道理的釋。)
四 抓住創新點
1.讀文如看山“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欣賞《最大的麥穗》一課,比如“大學者蘇格垃低的教學你喜歡嗎?為什么 ?”弟子是這樣學習的?對你有什么啟發?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再次與課文對話、老師相信你們肯定回有許多發現的。
2 學生的潛心會文后發表看法。
3 補充蘇格拉底的名言:“教育是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尋找難題,在錯綜復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
——蘇格拉低
。ú呗裕航處熞朴谝龑W生從不同側面多角度,領悟文本,從而實現對文本的超越,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才會頻頻閃現。)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12
作者:戴曉娥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1
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聽孫建鋒老師教《最大的麥穗》有感
戴曉娥 來源:小學語文教師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岸嘟嵌取笔侵该總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的差異性;“有創意閱讀”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獨特感悟和再創造。對照新課標提出的要求,我總覺得在自己原來的閱讀評價中似乎少了點什么。
2002年11月,聽了特級教師孫建峰執教的《最大的麥穗》一課,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對學生的閱讀評價,讓我對新課標中所提出的“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有所感悟。
教學環節一:一位男同學在認真地朗讀第六自然段蘇格拉底的一段話,他讀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神情特別專注。朗讀結束后,孫老師這樣評價:“剛剛大家都聽到了這位同學如洪鐘般能觸動人靈魂的話語,可卻沒注意到他投入、專注的神情,讓我們再一次聆聽他的聲音,欣賞他專注的神情!边@位男同學在孫老師的鼓勵下,讀得更好了。讀完后,孫老師第二次評價:“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學生,聽到你這樣嚴肅而又充滿哲理的話語,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嚴厲派的蘇格拉底!苯又,孫老師又請一位女同學讀蘇格拉底的話,讀完后,孫老師第三次評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你如春雨般滋潤人心的話語,滲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溫和派的蘇格拉底!
對于同一段話的朗讀,孫老師作了三次評價。第一次評價從朗讀過程和朗讀方法入手,“洪鐘般響亮的聲音”是從語音語調上進行評價,“專注投入的神情”是從感情方面進行評價。孫老師讓全班同學再次聆聽那位男生的朗讀,欣賞他專注的神情,不僅巧妙地告訴了其他同學朗讀的要求--專注投入,以情動人,還給了朗讀者最高的褒獎--為同學做示范。第二、三次評價,把自己當作一位普通聽眾,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對學生各具風格的朗讀都予以肯定,看似不經意的話語中,向學生傳遞了這樣的理念: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閱讀要有自己獨特的情感體驗。孫老師的三次評價,角度各不相同,卻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把閱讀的技巧、閱讀中的情感表現、閱讀的個性化體驗等以最能讓學生理解的方式告訴了他們。
教學環節二: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孫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其實大師也并非十全十美的,你有信心挑戰大師嗎”讓學生再次回顧全文后提出各自的意見。其中一位同學指出:“蘇格拉底不應該把結論直接告訴他的學生,而應讓學生自己得出來,這樣他的學生留下的印象會更深。”孫老師這樣評價:“你的意見很有道理,只有經過自己探索而獲得的東西才能在心中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否則就如假牙、假發一樣毫無生命力。”
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反思,對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然而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的思考有時會閃現出小小的火花,但很少能燃成一簇火焰。這個時候,老師出色的評價就是助燃劑。孫老師在這一環節中對學生的評價就起到助燃的作用,把學生思維的火花點燃了。他的評價給學生鋪設了一級向上的階梯,讓學生在他的評價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受到思想的啟迪。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評價是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認識的提高,情感的發展,價值觀的形成。從孫老師充滿智慧的評價中,我也深深地認識到,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除了要具有教學機智之外,更需要具有豐厚的文化積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遠,想得更深,才能在評價中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更廣闊天地的窗口。
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網頁底端輸入課題的關鍵字搜索!
《最大的麥穗》教學案 篇13
《最大的麥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講述了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麥地里找一顆最大的麥穗,從中引導弟子們悟出了“人的一生應該有遠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須實實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機遇”的道理。
初讀課文時,我不禁被蘇格拉底氣定神閑的哲人風范,以及他用麥地模擬人生的道路,用麥穗模擬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機遇來深入淺出教導弟子的教育藝術所折服,同時又被蘇格拉底帶給我們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動。
再讀課文,深入地探討本文的哲理。發現個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廣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學,如何讓學生體會,讀懂文中蘊涵的哲理,確有一定的困難。假如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理解、討論,看似輕松愉快,但恐怕學生對語言文字所蘊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反復琢磨,決定采用導讀法。給自己的本課教學定了兩個原則: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學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二是既要讀懂語言文字中所蘊涵的哲理,又要學生能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水到渠成。從以下三方面入手進行教學:
一、抓主線導,層層深入。
本課我教學內容的重點(主線)就是緊緊抓住蘇格拉底的三段話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話引導讀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許進不許退。第二段話看似簡單,僅僅一句話,卻是蘇格拉底對弟子們的一聲斷喝,蘊涵著蘇格拉底對弟子的行為敲醒警鐘。讓學生明白了兩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樣走到麥地的盡頭,沒有收獲,沒有輝煌,美好年華,白白浪費。第三段話時,學生已讀懂蘇格拉底是在用麥地模擬人生,用麥穗模擬人生中的機遇,引導學生句句刨析理清這段話的三個層次,人生肯定有機遇;但未必碰見,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學生明白了人生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有時我們也難以發現,難以把握;因此,抓住時機,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機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機遇也不是機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會水到渠成。
二、讀悟結合,相機點撥。
教學中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地理解課文。如果沒有仔細地朗讀,就談不上思想的感悟與語言的積累,就會上不出語文課的語文味道來。
我始終認為語文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感悟能力,在應當讀的時候讀,應該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駕馭了課堂。在對學生放手時又不會讓學生信馬由韁地亂走。才能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潛移默化”。例如:在教學時,我特別注意點撥學生讀出一些關鍵的詞語,讀出蘇格拉底那洪鐘般的聲音,品味蘇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淺出的話。
三、尊重體驗,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每個學生的學習方式本質上都是其獨特個性的體現。所以我在設計教學時,就告訴自己要留心多聆聽學生思想,允許磋商的地方。
但同時,我還注意在學生自己聯系生活,聯系實際各抒己見,在彼此的探討與思辯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時,對學生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稍加引導,給予學生深層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導讀蘇格拉底的第三段話時,就試圖在語言訓練、思維訓練中滲透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我常常想,我在課堂里是否使學生得到更切實的收益,假如學生高高興興的一節課下來,卻沒有收獲,那是否真正的快樂。我認為,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學有收獲,然后應該想法設法讓學生學得有趣,不斷體驗成功的樂趣,努力把有效做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