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學反思
然后,默讀課文3——11自然段,邊讀邊品味人物特點,就是一個層次的跨越。體會“武夷山第一險峰的險峻”的教學也尤為重要,我在前一課時已經完成,本堂課只是讓學生通過抓住文中“像一根銀絲”、“風一吹就能斷掉似的”等詞句邊朗讀,邊想象一根銀絲在云霧中飄飄悠悠的險;仡櫶煊畏甯叨U的特點。最后練習朗讀,讀出巍峨險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為后面理解老人掃山路的艱辛作好鋪墊。
“我”與掃路人的對話描寫特別細致,表現了老人自信、開朗、豁達的性格,這是教學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走進對文本的研讀,認真自讀課文,思考,“你讀出了這是一位怎樣的老人?”這一主導性問題,讓學生畫出有關語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寫上批注,讓學生從課文描述的語句中去尋找事實依據。從天游峰的險峻中體會老人上山掃九百多級、下山掃九百多級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層層疊疊的石階,常常使游客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卻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氣。”等語句來體會老人掃山路是十分艱辛的。接著,我進一步引導,“既然掃山路是一件很艱難、很辛苦的事,那老人為什么說不累呢?”再次引導學生抓住老人的語言:“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樣請您喝茶!”等語句,朗讀感悟老人樂觀的生活態度,體會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并且讓學生討論“人生70古來稀,30年后,還能看到老人嗎?”學生在熱烈地討論中進一步又一次體會出老人的樂觀、自信,勤勞,是長壽的秘訣,學習老人豁達的人生態度。
二.品讀文本,感受人物品質,讓課堂更精彩
在這節課的主要環節的設計上,我就采用了板塊式,“峰、人、情”,既干凈利落,又避免了支解課文。在學生研讀人的特點時,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了學生,讓學生把自己的體會寫出來,并讓學生說出理由,學生不但寫的好,有的寫“樸實,健康”,有的寫“自信、樂觀”,有的寫“有精神、愛生活。”哪怕是一點,也是學生自己的收獲,而不是教師的灌輸,這一點是學來的。理解是閱讀的靈魂,讀好則是閱讀的歸宿。一節成功的閱讀課,瑯瑯的書聲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葉圣陶稱誦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侯傳達出來。”這告訴我們誦讀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讀者與作者心靈相通。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在指導《天游峰的掃路人》課文的朗讀時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引導學生。情感低沉、纏綿柔緩采用個別讀,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激昂、熱烈的文字,采取集體誦讀,體會節奏的奔放美。這樣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讀出掃路老人的精神之美。并且讓學生自己評價,讀的好,評的好,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中,領會了文章的思想內涵,表達技巧,同時又體會到課文的情感美,享受到節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三.讀寫結合,與老人近距離對話,讓語文課堂“課終而意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