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麥穗教學案例
教學目標:
在潛心、感情讀文的過程中尋找蘇格拉底的學生為何沒有摘到最大的麥穗的真正原因,從而明白必須善于抓住機遇,不能東張西望、錯失良機的道理。
教學活動:
一、名人簡介,導入新課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吧!故事發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有人問大學者蘇格拉底:“據說你是天底下最有學問的人,那么我想請教一個問題:請你告訴我,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蘇格拉底微笑著答道:“三尺!”“不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有四五尺高,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還不把天給戳出許多窟窿?”蘇格拉底仍微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要能夠長久立足于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呀!”學生恍然大悟:原來老師要告訴我們做人應懂得謙虛!
多么平常的對話,多么深刻的哲理,就是他,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蘇格拉底,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誘,征服了無數年輕人.人們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蘇格拉底的學生為榮。今天也讓我們做一回智慧大師的學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麥穗)(齊讀課題)
二、復習詞語,整體把握
1.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這些詞語,你們能讀好嗎?
出示:
麥壟 飽滿沉甸甸
挑挑揀揀 東張西望 兩手空空
如夢初醒 錯失良機
指名讀詞
2.你能用上上面的詞語,將這個故事簡單地說說嗎?
生回答(蘇格拉底把學生帶到麥壟邊,讓學生摘一束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學生們一路上挑挑揀揀,結果是兩手空空,這時他們才如夢初醒,原來錯失良機.)
三、精讀課文,明白哲理
1. 是呀,機會在哪兒呢,弟子們一定苦苦思索.在這個麥子豐收的季節里,他們一無所獲,竟然沒有一個人摘到一株最大的麥穗,這是什么原因,是地里本來就沒有最大的麥穗嗎?(不是)哦,有最大的麥穗,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在文中找出有關的語句,讀一讀,品一品.
2.師生交流探討, 讀書分析
① 地里不是沒有最大的麥穗
l 那正是大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
(扣住“大熟”,“沉甸甸”,理解)
長得多好呀,個個都顆粒飽滿,這其中怎么會沒有一個最大的呢?你是一個聰明的弟子, 一眼就看出來了,能再讀一讀這句話嗎?讓我們感受一下麥子豐收的景象嗎?
(生感悟,再讀)
你真好,仿佛看了到滿眼的金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l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
(生理解,師圈出“到處”,“大”)
一望無垠,密密層層,一顆顆鼓脹的麥穗晃著腦袋像是在說:“我是最大的,你們怎么沒有看到我呢?你很會讀書,找得很準.
你們還從哪些地方看出的?
l 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纯催@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正因為地里的麥穗是一個比一個飽滿,一個比一個大,弟子們才會在麥田里挑得眼花繚亂。) 還有嗎?
l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