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案例分析
師:織女嫁給了牛郎。是因為她和牛郎的命運何等相似,這種相似讓兩人產生了共鳴。同時織女嫁給牛郎,也是她對原本那種那種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種逃離。那么,織女究竟愛不愛牛郎?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回答:織女是愛牛郎的。)
師:以證據說話。
生1:從“有時候,織女也去幫助牛郎干些農活”這句話看出來。古時候,男主外,女主內。織女只要在家帶孩子、做做家務活就好了,可她還能去幫牛郎做農活。這個就是“同甘共苦”。
師:或許用“分擔”這個詞更好些。
生2:“她喜歡和牛郎一塊兒干活,喜歡逗孩子們玩。”這里直接說的就是“喜歡”。
師:雖然“愛”不等同于“喜歡”,但“喜歡”絕對是包含在“愛”里的。
生3:“織女一邊掙扎,一邊望著兩個孩子大聲喊:‘快去找爸爸!’”我覺得,從這里可以看出織女對牛郎的信任。
師:說得真好。
生4:“兩個人辛勤勞動,日子過得挺美滿。”只有相親相愛,才回生活美滿。
師:有道理。
生5:“從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這邊,織女在天河的那邊,二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們就成了天河兩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課文前面說過,王母要嚴厲懲罰織女,可想而知王母有多憤怒,可織女卻依然能勇敢地站在天河邊。不愛牛郎,不可能這樣勇敢無畏!
師(豎起大拇指):說得太好了。
【評析】在拋出“織女是否愛牛郎”這個問題之時,教師其實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確定。因為放牛娃和仙女的身份實在是太懸殊了。而且經過上面對于“織女為何要嫁給牛郎”這一問題的分析(織女和牛郎的命運相似,這種相似讓兩人產生了共鳴。同時織女嫁給牛郎,也是她對原本那種那種冰冷孤寂生活的一種逃離。)覺得織女嫁給牛郎似乎不只是因為愛上牛郎這么簡單。
教師把問題拋給學生,并沒有料到學生會有如此精彩的回答。學生依據文本,用個性的理解來給這個問題畫上了令人滿意的句號。
分析此案例,教師是將學生放置于一個平等的位置上予以對話,甚至將自己都沒想清楚的問題拋給了學生,可以說是充分相信學生,也可以說是把自己當成了一位學生。整個教學過程呈現出一種和諧共長的氛圍,師與生在交流論述中均有收獲與發展。
反向再思考一下,如果教師過分專注自身的“位置”,凡事都求掌握,那么他就有可能放棄這個問題,因為他自己都沒思考好。而如果這樣,我們也就不可能聽到學生如此精彩的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