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人教版)
3.句段三: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1)這句話指的是哪些朋友?讀讀第五自然段。
。2)“哪個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體的朋友替換掉“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說?(這山中的山泉、溪流,哪個不是我的朋友;這山中的瀑布、懸崖,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3)面對這么熱情的招呼,我們這些朋友可能會怎樣回答呢?請選擇一位朋友,將他的回答寫下來。
如: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感情地朗讀全段:同桌對讀,或師生輪讀。
四、研讀重點,片段仿寫。
1.從稱呼角度看,文章在寫作上最明顯的一個特點是什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討論明確:運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如同和人對話,顯得親切自然。
2.研讀第5自然段,找出起最有特點的句子形式,練習仿寫。
討論明確:“你好!——”這是典型的第二人稱,要注意稱呼的選擇。示例:
a.你好!高大的樹木,你撐著一把巨傘,是讓我停下腳步休息嗎?
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和著大自然的音樂,跳起歡快的舞蹈。
學生練習: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
五、體驗反思,拓展深化。
1.問題引領,加深感悟。
(1)課文體現了人與大自然怎樣的關系?
(2)現實生活中人與大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
(3)假如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大自然的人說些什么?
2.閱讀古詩,遷移體驗。
閱讀古詩《獨坐敬亭山》,體驗詩人將自然景物當做親密好友的獨特構思,激發親近自然之情。
3.學生回顧,述說感受。
(1)講述自己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
(2)回想自己以前閱讀過的有關親近自然,從自然中獲得人生感悟的文章,并與同學分享。
學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總結: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系。我相信,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聲。
一、質疑導入,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詢問:“村落”是什么意思?
2.質疑導入:村莊是人類聚集居住的地方,那么,你們見過蟲子嗎?你們知道“草蟲的村落”是怎樣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跟隨中國臺灣作家郭楓一起去探個究竟吧。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提出學習要求。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讀準、讀通課文。
(2)默讀課文,思考:你從“草蟲的村落”看到了什么?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3)為什么這些我們常見的草叢和蟲子會在作者的筆下是一座奇妙而快樂的村落呢?
2.學生自學。
三、交流反饋,了解學情。
1.出示卡片,檢查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1)出示詞語卡片,指名讀認,并注意“攘、宅、暄”的字音。
(2)出示卡片,先齊讀后理解詞語。
熙熙攘攘:本課指村子里黑甲蟲很多,非常熱鬧擁擠。
意味深長:意思含蓄深遠,耐人尋味。
2.設問反饋:你從“草蟲的村落”看到了什么?(村民的和諧生活;音樂演奏會;村民的勞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