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我們的習作》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這是一節六年級的習作課。期末復習時,曾讓學生以《感動》為題習作。習作形式是提供習作開頭,學生想象續寫。
習作開頭是“XX年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中,我們戰勝了冰凍雪災,抗擊了地震災害,勇奪了北京奧運會的五十一塊金牌……XX年是使億萬中國人感動的一年。想想這不平凡的一年,我的生活中,也發生了許多讓我銘刻在心的人和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學生接著續寫。
本節課引領學生欣賞、賞析這篇習作。
二.設計理念
按照過去的說法和做法,本節課實際是對這篇習作進行評講。之所以“課題”為“賞析我們的習作”,是因為,新課程倡導我們的教學應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仔細分析,習作實際上是最具有學生個體學習感受、學習成果的呈現。它含有學生個體對社會、生活的觀察和發現,;它含有學生個體對所觀察事物的心緒、情感;它含有學生個體對語言的獨特理解和運用。事物也許相同,但是每個人的思維不同,認識層次不同,所處生活環境不同,需求不同,等等太多的不同,會使人所觀察和發現的事物不盡相同,所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文字的運用形式各有不同……“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就是對此時這些不同的最好的詮釋。因此,我們在大談要尊重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時,也理應尊重屬于學生個體體驗的習作表達。完全沒有必要對學生的個體的獨有的習作,以我們教師的眼光和角度、以我們成人的眼光和角度去隨意篡改、刪除。從人是平等的、應該相互尊重的角度講,任何人都無權擅自修改別人的作品,包括學生的習作。作為教學,需要的是我們教師首先應尊重學生個體獨有的習作,敞開心扉與其進行對話,在此基礎上進行引導,并且應是設法讓學生在對話中能真正認可我們的觀點,達到接受我們的引導而修改自己習作的目的。同時,力爭讓學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學生享受著被人欣賞、被人賞識的過程中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
基于這樣的觀點,本節課將傳統的習作評講課,設計成“賞析我們的習作”。
(點評:習作講評課是我們習作教學中的常規環節。多少年來,老師們為提高習作評講課的效果,總是遵循著認真修改學生的每篇習作,將自己對習作的認識思維強加在學生習作上面。點評習作中老師唱主角,學生是配角;老師的評多,學生的評少;評不足的多,賞優點的少。評來評去,評的學生習作興趣漸無,評的學生面對習作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評的學生習作時失去自我感受而要考慮怎樣去表達別人的所思所想和別人的感受——這大概也是長期以來學生漸無習作興趣的原因之一。本節課由傳統的習作評講改為“賞析我們的習作”,從字面看似乎二者區別不大,但是,深究其變,實則變化不小。首先,教育理念的變化。這種變化中重視了學生的習作感受以及習作這種學習過程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過去的習作評講課完全圍繞著習作——這一知識點而進行,沒有考慮到人——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感受和這種感受對學生成長產生的影響。將過去習作評講課中無情感的“評講”,改為了易于給學生帶來愉悅心情的“欣賞和賞識”,有利于學生對學習情感的培養。賞,可以理解為欣賞、賞識。欣賞,欣:快樂、喜悅:享受美好事物,領略其中趣味。賞識:認識到有價值而予以贊揚。析,本意是用斧劈開木頭則可看清內質。在本課中含有分析和修改的意義。但是,這個“析”是在欣賞和賞識的基礎上而作為。“賞析我們的習作”即承認每個學生的勞動成果,認可每個學生的勞動成果,以欣賞的眼光來賞識學生的習作成果。在此基礎上,學生再對自己的習作進行分析和修改,學生的心態和努力會可想而知。其次,學習中師生角色的定位的變化。“欣賞我們的習作”,欣賞,預示著心情的愉悅,預示著對學生習作的認可、賞識、贊賞。“欣賞”一詞本身就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學習的尊重。“我們”一詞,更會讓學生感到老師和其的親近,老師和學生不再是“老師”——絕對意義上的指導者,與“學生”——絕對意義上的被指導者的關系,而是成為一種“我們”——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學習的共同體,一個非常友好和諧的學習團隊。學習上的收獲固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應有的收獲,但是,學習作為一種社會化行為,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每個環節何嘗不是又處處在培養學生的社會感覺呢。讓學生體會到班級——這個學習集體的溫暖、友好、和諧,對其的成長——正確積極地看待社會、社會交往能力的煉成、良好心理的培養、學習覺悟的喚醒,顯現的、隱形的,長遠的、近期的影響和促進作用都會十分巨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就必須讓孩子有歡樂、幸福及對世界的樂觀感受。教育真正的人道主義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權享受的歡樂和幸福。”教學中,老師的教學視野能夠關注到學生在學習中的快樂以及這種快樂隊學生成長的影響,實則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