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作六(蘇教版第十一冊)
在里面,我欣賞了顧炎武先生的字、書、畫等。我看到了顧炎武先生的鞋,他的鞋陳舊而又破爛,可想而知,當時他在游學的時候,是多么的艱難,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反清復明,不管刀山火海,他都有勇氣下。雖然他的反清復明的計劃沒有成功,但他始終是受人們愛戴的學者。館里還有許多我國國家在這里留下了足跡,這更加體現了顧炎武先生是多么的受人尊敬。
顧炎武先生親筆寫下了“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其也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他要為祖國的思想寶庫留下更多的財富,也要召喚后人為民族獨立,國家昌盛而不懈奮爭。
徜徉在顧炎武紀念館,我們領略先賢的學識,緬懷偉人的風范,重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豪言,更增添了我們對偉大祖國的摯愛與深情。顧炎武先生不只屬于昆山,更屬于中國,屬于世界;不只屬于歷史,也屬于未來。讓偉人的精神以其歷久不衰的生命力,伴隨我們為祖國的強大,昌盛而努力奮進。
偉人英名,永垂史冊;
偉人品格,永馨人間;
偉人浩氣,永駐天地;
偉人精神,永放光華!
水鄉小鎮走出優秀航天員——費俊龍
費俊龍,男,漢族,江蘇昆山巴城人,黨員,大學文化。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
巴城鎮,位于大閘蟹的故鄉———陽澄湖畔,費俊龍的老家位于距離小鎮大約6公里遠的農村,除了周圍隨處可見的蟹塘外,整個村落掩映在金黃色的稻田中,一片安靜祥和。他家門口有一條小河,清澈的河水中能夠看清垂柳的倒影。費俊龍的家靠近小河———一棟略顯陳舊的兩層灰色小樓,原本紅色油漆的屋門已經非常斑駁。
今年71歲的費媽媽,個頭不高,精神很好。40歲的費俊龍是家里的老三,兩個姐姐都早已結婚成家,現在二姐和他們老兩口住在一起,也算照顧他們二老吧。“在家時,兒子最愛吃大閘蟹!”談起費俊龍,費媽媽一臉的幸福,“但現在,他想吃都吃不上呀。”不過,費媽媽理解兒子的工作,知道他忙,無法回家吃大閘蟹。2000年,家人前往北京看望費俊龍,當時曾專門帶了幾十只大閘蟹過去。在正屋的墻上,除了父親費長寶的獎狀外,還掛著費俊龍1982年的“飛行學員入伍通知書”、1996年的榮立二等功證書以及他的結婚照片。“原來,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做啥。”談起兒子費俊龍,費長寶說:“每次打電話或者探親回家,他從來不談工作的事情,我們也不問。”據悉,每年費俊龍都要寄給父母兩三千元。知子莫如父。“他從小就很內向,很聽話,”談起兒子,費長寶一臉的自豪,“屬于那種比較討人喜歡的孩子。”另外,費長寶透露,兒子從小就是班干部,比較喜歡畫畫,黑板報都是他辦的。
據悉,從小生性靦腆的費俊龍,和周圍的小伙伴關系都很好,從不和人打架或者爭吵。由于生長在農村,費俊龍很小就懂事了,幫著家里干農活。
[1] [2] 下一頁
課前思考:
與以往寫人文章訓練不同的是,這次是要寫一位離自己生活相對比較遙遠、陌生的人,而且身份特殊,是自己家鄉的名人。這就使學生的習作心理處于比較被動的狀態。
本次習作的教學設計先是采訪名人,與他們進行近距離的接觸,拉近學生與被寫作對象的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逐步消除陌生感。同時,通過采訪直接獲得習作內容,徹底緩解學生疑慮。這一點處理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