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教學設計
3、搜尋隱含信息,理解深層含義
略讀和精讀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前者從宏觀上把握全文,后者則作微觀分析。客觀上的把握為宏觀的分析提供了大語言環境,微觀分析又加深了對宏觀認識的理解,二者相輔相成。
四、藝術手法
藝術手法—— 藝術作品形式的要素之一,又稱表現手法。指藝術家在藝術創造過程中為塑造藝術形象、表現審美情感時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手段。人類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創造和積累了十分豐富的藝術手法。較為常見的藝術手法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對話、比喻、夸張、象征、變形、烘托、渲染、對比、反襯、伏筆、暗示、雙關、擬人等。藝術手法與內容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的辯證關系,藝術手法之間也存在著諸多的辯證關系,其作用在于使藝術作品的內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現。隨著藝術創作的發展,藝術手法也在不斷地豐富更新。藝術手法的運用,必須服從于特定的藝術內容的表達,并與欣賞者的審美能力相適應。藝術手法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藝術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在藝術創作中,各種藝術手法一般是交互運用的,而且受體裁的制約,即不同體裁對藝術手法有所側重。藝術手法是否運用得恰當、嫻熟、和諧、巧妙,是衡量作品藝術性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藝術手法有著歷史的繼承性,不同民族之間也可以相互借鑒。
五、比較閱讀文章全文
鄉村大道上的孩子們
[奧地利]卡夫卡
我聽見馬車隆隆地駛過花園籬笆,有時我甚至看到它們穿過那些輕柔擺動著的簇葉縫隙。炎熱的夏日,木制的輪輻和車轅嘰嘰嘎嘎地叫得分外響。從地里干活歸來的人們揚起的陣陣笑聲,使得馬車的嘰嘎聲聽起來越發叫人心煩。
我坐在我的小秋千上,在我爹媽的花園里的林間休息。
在籬笆的另一邊,來往的行人車輛絡繹不絕。孩子們奔跑著的腳丫飛快地一閃而過;收割馬車滿載著高高的莊稼捆垛,男人和女人們坐在上面以及四周,馬車駛過時,軋壞了花壇;近黃昏,我看見一位紳士拿著手杖在慢慢散步,有兩個少女迎面與他相遇,她倆向他致意,臂挽著臂,退進了路旁的草地。
這時,鳥兒像陣雨般地漫天飛起,我用目光追逐著它們,看它們一口氣飛起多高。直到我覺得并非它們向上高飛,而是我在降落,于是純粹出于怯弱,我緊緊抓住秋千繩索,開始輕輕悠蕩。不久我便更加用力地悠蕩起來,此時微風拂來,頗覺涼意,鳥兒歸巢,顫抖的繁星出現了。
我在燭光旁吃著晚餐。當我吃著黃油面包,雙臂常常擱放在桌上,我已經很疲乏了。暖風將粗糙的網眼窗簾吹得鼓脹起來,有許多次,窗外某個過路人會用雙手把它們扯住,好像他想更好地看到我,跟我說話。通常,蠟燭立刻給吹熄了,在煤黑色的燭煙中,蚊子聚集著,長久地繞圈飛舞。如果有誰從窗口向我一個問題,我便會目不轉睛地望著他,仿佛凝視一座遠山或者一片空地,而他也并不特別在意自己是否得到了回答。但如果有人翻過窗臺來,說別人已經在等候我了,我便發出一聲嘆息,站起身來。
“你為什么嘆氣?出了什么岔子?發生了什么?以挽回的禍事?我們再也無法補救了嗎?一切都完了嗎?”
一切都是好好的。我們跑到了房子前面。“謝天謝地,你總算來了!”——“你總是遲到!”——“為什么僅僅是我?”——“尤其是你,如果你不想來,你為什么不呆在家里?”——“不能原諒!”——“不能原諒?這是怎么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