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課:程世榮老師上的《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以“地球家庭”為主題的一篇課文。課文敘述了中國男孩雷棣在得知父親雷潤民為維護世界和平捐軀的消息后,發憤學習、自強不息,決心完成父親未竟的事業——為世界和平作貢獻。本課的重點是理解雷棣內心的情感,難點是學習雷棣熱愛和平、發奮圖強的精神,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思想感情。聽了程世榮老師的這一節課,讓人感受到了老師深厚的語文功底和揮灑自如的課堂藝術。
1、以疑促學,確立問題主線,環環相扣。
如何更好地落實我校提出的“備學”的理念,我認為教師應以學定教,教在學生有疑處。開課伊始,教師讓學生質疑課題,學生提出了一個很有價值的問題:“他為什么期盼世界和平?”老師抓住機會,順著這一問題展開本節課的學習,這樣就呈現出課堂教學的基調和課堂教學提問的主線。可見老師在課前,深入地解讀了文本,所以教學時才能準確地確立問題主線,從而突破課文的重、難點,體現問題之間的聯系,使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相扣。刪繁就簡,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活動。
2、靈活巧妙的引導學生進行詞語的積累與運用。
崔巒老師說過:“就小學階段而言,就是要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榮哥善于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巧妙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去積累、運用詞語,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的特點。如:出示圖片,聯系實際來理解藍盔、資治通鑒,并相機借資治通鑒來激發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用對比的方法理解“奮發”,更妙的是對“企盼”一詞的理解,是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礎上去深挖詞語的內在含義。這樣培養了學生積累語言、內化語言,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使每個學生都扎扎實實地得到發展。
3、課內外知識結合,體現了大語文觀的理念。
《課標》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利用多媒體資源創設生動、可感的戰爭情景,對課內外的資源進行有效地整合,讓學生能更具體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熱愛和平、維護和平的思想觀念,然后要求學生進行小練筆:給戰爭中的小朋友寫一封信。使學生在這樣的個性化平臺上得能充分自由地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實現語文的人文性,體現了大語文觀的理念。
一點建議:
老師應注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從“泣不成聲”中感受雷棣知道父親犧牲后的悲痛欲絕;從“了如指掌”中感受雷棣對國際大事的關心;從為媽媽掖被角,再三叮囑媽媽到醫院看病等關心媽媽中看出他已懂事了;從發憤讀書中感受到他的自強不息等等,語文課堂教學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教師尊重他們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