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全冊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委( ) 殃( )翻( ) 段( ) 脖( )
4.練習把課文讀熟。
三、整體感知,初步感悟
1.讀課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邊讀課文邊思考,不懂的詞語和句子做上標記。
3.小組交流反饋自學成果,合作解答疑難問題。
第二課時
一、自主品讀,理解課文
1.讀課文,畫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2.請你來做一回種樹人,回答同學們這些問題。(盡量用書上的話)
二、引領研讀,感悟道理
◇課件出示:樹苗種下以后,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并沒有規律,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的少。
種苗人偶爾會來家里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時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1.指名用疑惑的語氣朗讀育苗人奇怪的舉動。
2.看到育苗人有這樣奇怪的舉動,作者猜想到了什么?你心里又有哪些猜想呢?你想問育苗人什么?
3.指導用疑惑不解的語氣朗讀:“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應該什么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么無緣無故會枯萎?如果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苗該不會這么容易枯萎吧?”
◇種樹人是怎么說的呢?他的話又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讀書中句子,然后請大家談談自己的理解。
2.他的笑是什么意思呢?讀一讀種樹人的話,體會體會讀出種樹人當時的心情。
3.“語重心長”的意思明白嗎?語重心長地對同學們說說種樹人的話。
◇課件出示: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演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1.這里的“不確定”與前面的“不確定”有什么不同?(樹木的“不確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人的“不確定”生活指生活的變化無常,會經受困難或遭遇不幸等。)
2.結合生活實際談談為什么生活在艱苦環境的人往往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讀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贊美、感激、欣慰、驕傲--)
三、拓展延伸,感悟表達
1.作者林清玄只是在寫桃花心木這種植物嗎?
2.我們以前學過哪借物寓人的文章嗎?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這種寫法,并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4.讀了《高原紅柳》,你想到了什么?
紅柳是高原上最普通、最常見的一種植物。她遍地生根、開花、結果,從不向人們、向大自然索取什么,只是默默地奉獻。
在氣候惡劣的青藏高原,大風暴的確太可怕了!狂風肆虐,石走沙飛,直刮得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枯草吹走了,牛羊刮散了,帳篷撕裂了,風魔和沙怪露出猙獰的面孔,發出一陣陣狂笑。
沙丘下的紅柳,卻沒有被風暴嚇倒。她們把根扎得更深,把觸須伸得更長,最深、最長的可達三十多米,以汲取水分。她們把被流沙掩埋的枝干變成根須,再從沙層的表面冒出來,伸出一叢叢細枝,去接受陽光雨露的滋潤。她們頑強地開出淡紅色的小花,向著太陽微笑。大風暴一次又一次地襲擊,紅柳的根卻越扎越深,花兒也開得一次比一次更鮮艷、美麗!倔強的紅柳,決不讓沙丘向草原移動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