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為什么是藍的》教案
頗有作為:頗:很;作為:作出成績。指作出很多成績。
閉目塞聽:塞:堵塞。閉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聽。夸張形容對外界事物不聞不問,脫離實際。
散射:光線通過有塵埃的空氣等介質時,部分光線向多方面改變方向。
殊榮:特殊的榮譽。
5.弄清故事的六要素
⑴時間:1921年。
⑵地點:取道地中海的一艘輪船上。
⑶人物:拉曼與一對印度母子。
⑷起因:男孩提出“海水為什么是藍的”這一問題,使拉曼對英國物理學家瑞利原來的解釋產生疑惑,而男孩強烈的好奇心給了他啟發與警醒。
⑸經過:拉曼回國后,針對男孩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發現了光散射效應,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
⑹結果:即故事給予我們的啟示:要對“已知”心存好奇,善于從“已知”的“未知”中獲得新的發現。
6.根據故事的六要素,練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印度科學家拉曼從地中海輪船上一個小男孩兒的好奇心中得到啟示,從而研究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并從固體、液體、氣體中分別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7.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8自然段)寫在地中海的輪船上拉曼向一個小男孩兒解釋海水之所以呈藍色,是因為它反射了天空的顏色。
第二部分(第9—13自然段)寫拉曼對自己向小男孩兒的解釋產生了懷疑,后來研究出海水對陽光進行散射而出現藍色,從而發現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應。
第三部分(第l4自然段)寫男孩兒的故事提醒人們:新的發現就在你的“已知”內的“末知”之中。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
1.學生默讀課文第l—8自然段,說說地中海得名的原因?
2.“饒有興味”是什么意思?
3.拉曼認為海水呈藍色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師適時點撥,引導深人理解。
四、課堂小結
從男孩兒與媽媽的談話中可以看到,他知道這個大海叫地中海后,還要知道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進而還想知道海水為什么是藍的。他總能從已經知道的知識里產生新的問題,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東西。這對母子的對話引起發拉曼的興趣,并給孩子做出解釋。
五、作業設計
1.抄寫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拉曼不斷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細讀課文,理解感悟
1.質疑。
2.研讀課文第二部分:為什么說是地中海輪船上那個男孩兒的問號把拉曼領上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