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五單元教案
教學重難點: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準備:制作課件,進一步了解偉人的雄心韜略。
教學方法:讀中感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解題,走近作者。
1.板書課題
2.組織學生介紹相關資料。
3.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讓學生自己介紹自己制作的課件。引導學生學習生字新詞。
二、自學古詩,了解詩意。
1.播放范讀錄音。
2.指名讀詩
3.組織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詩、訂正。
4.組織學生同桌之間自學古詩,了解古詩大意。
5.學生匯報學習收獲。
第一首是寫山的高度。詩人化用貴州民謠,將“馬過要下鞍”改為“快馬加鞭未下鞍”。接著又借用此民謠中的“離天三尺三”。這兩處借用一下就將紅軍當時的現實及精神幻化靈活了,達到以俗為雅之功。“快馬加鞭未下鞍”寫紅軍戰馬奔騰穿山而過的英姿,而不僅僅是民謠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馬來。“離天三尺三”在毛主席這首詩里也不僅僅是寫高山仰止,氣勢磅礴,而是襯托詩人慷慨之精神,。
第二首寫山的連勢,因第一首是寫的高度,山在這里如狂濤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勢,奔騰朝前,起伏延綿,連環不絕,猶如一幅巨型的紅軍萬馬奔戰圖,這里以山之雄偉走勢象征了詩人永懷斗志的壯志豪情以及紅軍將士摧枯拉朽般的戰斗士氣。狂飆突進,宛如讓讀者又重臨毛詩的“飛將軍自重霄入”等一系列情景之中。
第三首寫山之險峻,山可以高得來刺破青天,而鋒刃未殘,然而又用一個合乎情理的大夸張,似乎山之利劍要刺塌青天,但青天不會垮下,因為高山之大柱正支撐中天。這里所寫的頂天立地之山同樣既是寫景又是象征詩人及紅軍的作為民族中流砥柱之頂天立地的作用。
6.指導朗讀
三、創設情境,朗讀感悟。
1.教師進一步介紹寫作背景,結合圖畫幫助學生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2.組織學生有感情朗讀。
四、背誦古詩
五、課外延伸
六、作業:1、默寫古詩 2、解釋詩句的意思。
七、配題:
1、區別字。
斕( ) 酣( ) 墮( )
瀾( ) 柑( ) 墜( )
2、多音字。
juǎn卷起 dǎo倒閉
卷 倒
juàn卷子 dào倒水
八、板書設計:
十六字令三首
高度
山 連勢
險峻
九、課后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