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精選12篇)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1
導入課文之后,我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完之后——
師:是啊,停了你們的話,不禁讓我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這是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種無法割舍之情的寫照。同學們,老師很好奇,這個老人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都做了些什么,能夠與海鷗建立起如此之深的情誼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打開書,讓書告訴我們答案,課文哪個自然段是詳細寫老人的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師:好的,請你讀讀出來。
生讀課文
師: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讀課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讀的很流利,可是卻沒有把感情讀出來。這樣吧,你們自由讀課文,根據你們自己預習之后對課文的理解,認為該怎么就怎么讀。
生自由讀課文。
師:現在,現在請誰來示范呢?
請了兩個學生讀課文,但是還是沒有讀出感覺,于是我就自己范讀了。
師:下面老師來讀,你們可要聽仔細了,用筆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哪些地方是有突出的。
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紅色的字表示我突出讀的)
師:聽完了老師的朗讀,誰來說說老師都突出了哪些字呢,而且今天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你們得猜一猜老師的心思,為什么老師這個地方要突出讀?
生:老師在背已經駝了的地方突出了,我覺得老師是要突出這個老人已經很老了,行走不方便吧。
師:同學們,你們身邊有沒有駝背的人,他們都差不多什么年紀了呢?
生:大部分都是八十幾歲的老人,他們走路很不方便的,而且人老了,走路就更加不方便了。
師:行 ,我們現場來個示范,一個同學來示范一下駝背的老人走路,而且還要帶上什么東西?
生:喂海鷗的餅干等,差不多有十斤吧。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體會老人走路的困難,我讓兩個孩子跟這個“老人”一起走,結果是兩個孩子已經從教室的這頭走到那頭了,“老人”才走了一半。
生:老師,你剛剛還突出了步行跟而是余里。我從剛剛他們的表演中看出來了,你為什么要突出了,老人走路很辛苦,可是卻要步行走二十余里。就是不知道二十余里有多長,要走多久。
師:一里相當于我們現在500米,二十余里就相當于我們現在10千米。跟你們說啊,從航埠到城里差不多就15里路,誰走過呢?
生:以前我爺爺走過,聽說要走一個一個半小時。(其實學生說到這里,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沒走過。)
師:恩,那你爺爺是不駝背的,我們剛剛已經看到了,駝背的人走路要比不駝背的人慢一半的。那你們說說老人走二十里要走多久。
生:可能四個小時,也有可能還要更多。我明白了老師剛剛為什么要突出兩個詞了。老人能夠這樣堅持,說明了老人太喜歡海鷗了。
師:是的。還有嗎?
生:老師剛剛還突出了只。一個只就說明了老人只是給海鷗送餐的,而不是干別的事情。
師:是的,說明老人不是來欣賞風景,也不是來游玩,僅僅只是給海鷗送餐。還有嗎?
生:你還突出了每天。我覺得這是寫老人很堅持,能夠堅持十年,真的是不容易,難怪能夠跟海鷗建立這么深的感情呢。
師:是啊,一個每天也能看出老人與海鷗的深情厚誼。那還有嗎?
生:還有相伴。
師:相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做伴。
師:那你猜猜老師為什么要突出這個詞呢?
生:因為這里寫出了老人與海鷗的感情很深。海鷗不僅僅是海鷗,還是老人的兒女,而老人也把海鷗當做兒女一樣的看待。
師:是啊,從海鷗這里老人能夠找到感情的寄托,老師有讀那么多突出的地方嗎?你們是不是騙我的哦,那些都是你們想表達的。
生:不是,老師你還有一個地方還特別突出的呢?
師:哪里?
生:兩個褪色啊。
師:那你說說為什么嗎?
生:從這里就可以看出老人很久沒有買衣服了,他是一個很節約的人。
師:是啊,從短短的一段話中,我們就讀出了那么多,看來朗讀里面也暗含玄機。就是這么一個節約的、堅持的、富有愛心的老人,他都為海鷗做了些什么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4.激發學生產生人與自然應該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準備】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多媒體課件。
【教學的重點】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難點】老人對海鷗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難以體會。因此,在感受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突破策略是補充一些密切相關的資料,在教學中適時出示,巧妙補白,激發情感。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重點學習1——13段,感受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引出話題
二、初讀課文,引導質疑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初讀課文之后,你有什么疑問?
(問題預設歸納:老人究竟為海鷗做了什么?)
三、精讀課文,感受老人之愛
默讀,勾畫出老人愛海鷗的句子并批注,展開品悟交流。
四、總結梳理,書寫情感
十多年的冬天,多少個日子,老人與海鷗相依相伴。他時常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里充滿企盼,海鷗也望著這位慈祥的“親人”,有無盡的話語,你認為他們都想說些什么呢?
學生自由寫。
第二課時
品讀14——19段,感受海鷗對老人的深情,激發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愿望。
一、復習導入,鋪墊情感
導入: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學習了1到13自然段,感受了老人對海鷗的深愛之情,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畫面一定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現在,請大家交流上節課的寫話。
二、細讀14-19段,體會真情。
過渡:十多年了,老人在的地方,海鷗都會相依相隨,飛成一篇美妙的樂譜。這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風景線,這是一道讓人難忘的風景線。然而,就在我見到老人的十多天后,老人去世了。當我們把老人的遺像放大,帶到翠湖邊時,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1、請你默讀14——19段,劃出讓你感到意外的句子。請你再用心讀讀這些話,海鷗的哪些舉動最讓你感動,打上記號,反復朗讀,看誰最能用朗讀打動我們。
2、品讀幾處重點句子。
a、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抓住“大不一樣”這個詞語,讀悟結合體會海鷗的心情。
b、“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抓住“肅立不動”、“輪流飛”等詞語,讀中體會海鷗對老人的敬愛之情。
c、“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抓住“撲”這個詞語,讀悟結合體會海鷗面對老人去世的如痛失親人般的心情。
3、感知海鷗的舉動,叩問海鷗的內心世界。
1)同學們,老人去世了,海鷗的舉動深深地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靈。讓我們再次體會海鷗的表現(出示這三句話),生齊讀。
2)是啊,此刻,海鷗的舉動深深地震撼了我們的心靈,為什么海鷗會對老人有如此深情呢?(發下海鷗老人的資料,學生快速默讀)
(資料內容:)老人的名字叫吳慶恒,是早年西南聯大的學生,建國后受到了政治的迫害,坐了很長時間的牢,沒有了家庭,老人一生孤獨,海鷗成了他孤寂晚年的唯一的朋友。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資,在海鷗來昆明這段時間,老人工資的一半用于買海鷗的食物。每天早上吃過早點,老人就拿著頭天晚上做好的海鷗食糧進城喂鷗,舍不得坐5角錢的公交車,老人都是步行十多公里進城,往往要到中午12點多才到翠湖,喂一陣海鷗,老人又得趕在3點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廠。在工廠打晚飯吃時,順便撿一些別人丟掉的饅頭,晚上回家后把饅頭切成碎塊,再和著自己給海鷗買來的面粉、白糖、雞蛋,制作成海鷗食品,第二天又帶給海鷗,周而復始。老人的床前掛著一張很小的海鷗的照片,聽說那是他花了3元錢請翠湖公園照相的人幫拍的,照片上沒有老人的留影,只有滿天的海鷗,那是老人在沒有海鷗時,拿出來看的。喂海鷗的時候,是老人最幸福的時候。
認識他的人說,海鷗不來時,老人就天天算著海鷗什么時候來,早年是哪陣到翠湖的,今年該哪陣來,別人根本不會為此去費心,只有老人就像盼親人一樣,一天天算著海鷗到來的日子。
后來昆明的人漸漸知道了海鷗老人的情況,自發的捐款,塑了一尊老人的像,這算是對海鷗老人的告慰。如果有來生,希望他永遠有微笑,這座雕像現在建于翠湖公園。
2)此時此刻,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海鷗,面對老人的遺像,你會說些什么呢?
(學生在訴說中體會,正是因為老人用生命深愛著海鷗,所以才有海鷗加倍的回報之情。)
三、感悟提升,激發愿望。
如今,翠湖公園的老人塑像已經擺放兩年,如果你來到翠湖公園,你會在這個銅像旁題寫一句什么話呢?課件出示銅像。
總結:同學們,老人和海鷗的故事多讓我們感動啊!我們能像老人這樣去對待小動物、小生命,去創造人與動物間的和諧嗎?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3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揣摩作者是如何把感情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并進行語言的積累。
3.抓住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
學習重點:
練習以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句,體會蘊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學習難點:
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情感真實、具體地表達出來的。
學習準備:
導學案和多媒體課件。
學習過程:
課前
一、復習導入——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深情
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哪個畫面,留給你怎樣的印象?今天,讓我們再一次走進那動人的情景,感受那份濃濃的親情。
二、自讀自悟——感悟海鷗對老人的深情
1.過渡:
當我們大家都沉浸在老人與海鷗的這份親情、和諧與幸福之中時,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了(出示片段)“沒想到過了十多天后,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當人們遵照老人的遺愿把他的遺像帶到翠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2.出示學習提示:自讀14—19自然段,意想不到的事是什么事呢?用波浪線畫出有關的句子,從這些句子當中你體會到了什么呢?自主學習,完成下面的填空。
當我們把照片放大帶到翠湖邊時,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 ;
當我們從老人照片旁退開時,海鷗 ;
過了一會兒,海鷗 ;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老人的遺像時,海鷗們 。
課中
三、合作探究——剖析海鷗對老人的真情
目標導向,學法提示:
1.我能朗讀課文精彩句子或者段落,讀出文字蘊含的情感;
2.我能利用聯系上下文、抓住關鍵字詞和結合自身實際理解和體會文中的重點句子所表達的含義。
出示學習提示:有感情朗讀14-19段,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用——劃出海鷗異常舉動的句子,標出關鍵詞,體會海鷗的深情厚意。(在文中劃出相關句子,寫出體會)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預設重點交流學案:
a.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
(1)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 “大不一樣”,提問:海鷗的叫聲與姿勢與平時會有怎樣的“大不一樣”?
(2)從海鷗連聲的鳴叫中,你們似乎聽到了他們在說什么呢?
(3)同學們,海鷗們一聲聲熱切的呼喚有驚訝,焦急,還有悲傷,誰能把這種感覺朗讀出來?
過渡:海鷗們“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老人卻始終一動不動,海鷗們終于明白:老人已經永遠永遠地離他們而去,于是,在翠湖邊上,它們為老人舉行了一場特殊而感人的葬禮。課文中還有那些畫面是你意想不到的呢?
b.“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出示老人的遺像)
(1)這句話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從哪個詞中感受到的?
(2)瞻仰的意思是
(3)你能讀出海鷗對老人這種親人般的溫情,還有對老人的尊敬和愛戴嗎?
c.“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1) 從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2) 假如你現在就是一只海鷗,把你最好的祈禱與祝福送給老人吧!
(3) 你能把這份守靈時誠摯的感情讀出來嗎?
d.“當我們不得不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1) 從這句話中你又體會到了什么?從哪些詞中體會到的?帶著感情讀一讀。
(2)這句話中用了兩個“撲”字,如果換成“飛”字好嗎?為什么?
這是一場怎樣驚心動魄,讓人為之動容的葬禮啊,讓我們一起有感情的讀15至17自然段。(配樂齊讀)
5.請同學們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引發了這樣意想不到的事呢?板書:愛
三、場景再現——重溫老人對海鷗親人般無私的愛
1.過渡:
看到這樣悲壯的場面,我們不禁又想起老人與海鷗相依相隨的情景,老人悉心喂養海鷗的情景。(出示句子):“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飛成一片有聲有色的樂譜。”
2.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情景朗讀。
男生讀—女生讀—全班讀。
3.再次感受老人對“兒女們”無私的愛。
四、想象寫話——深入品味老人與海鷗至死不渝的親情
1.過渡:老人走了,可他的心里一定還牽掛著海鷗,海鷗們對老人也是那樣的不舍,我想,他們一定還有好多好多的話想向彼此傾訴,讓我們一起來幫他們完成這個心愿吧!
2.生想象說話
(1)假如你是一只老人曾經喂養過的海鷗,面對天堂里的親人——老人,你會對他說些什么?
(2)假如你是天堂里的老人,回憶與“兒女們”海鷗相伴的一幕幕,面對悲痛欲絕的海鷗,你會對它們說些什么?
(3)假如你是翠湖邊的一名游客,看到這感人的一幕幕,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3.練習寫話。
五、拓展升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
1.多么誠摯的語言,多么動人的情感,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很多的人,后來,人們在翠湖公園里建立了一個雕塑(課件出示):老人依舊滿臉慈祥的笑容,周圍,海鷗翩然翻飛,多么和諧的場面!
2.生活中,像老人一樣愛護動物的人還有很多,有你,有我,有大家,最后,讓我們在一首《永遠在一起》中結束這一節課,希望我們永遠銘記海鷗老人,每個人都來關愛動物,都和動物和平共處吧! (出示《永遠在一起》)
六、達標檢測
1.深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感人的人鳥情。
2.課文結構清楚,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講( ),后半部分講( )。 作者是抓住老人的( )、( )、( )以及描寫海鷗的( )來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3.課文多處用了省略號,作用也有所不同,各處表示什么?
4.你的周圍有小動物嗎?你愿意與小動物交朋友嗎?說說你打算怎樣與小動物交朋友。
課后
七、交流收獲
學習了本課,你有哪些收獲?薄弱的學習環節有哪些?以后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和方法?對學習方法有哪些感悟?……
八、資料鏈接
1.吳慶恒老人的事跡: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被昆明人稱為“海鷗老人”的吳慶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飛抵昆明的紅嘴鷗是他唯一的寄托。每年紅嘴鷗“駕臨”,老人天天徒步二十多里進城給它們喂食,和它們嬉戲,風雨無阻;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資有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為此,老人平時幾乎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往往要到中午12點多才到翠湖,喂一陣海鷗,老人又得趕在3點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廠。在工廠打晚飯吃時,順便撿一些別人丟掉的饅頭,晚上回家后把饅頭切成碎塊,再和著自己給海鷗買來的面粉、白糖、雞蛋,制作成海鷗食品,第二天又帶給海鷗,周而復始。四元五角一斤的餅干,老人毫不吝嗇買給海鷗吃,他知道那是海鷗最喜歡的美食;他還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兩毛錢一包的金沙江香煙。他與紅嘴鷗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以至于他能將水中的海鷗一只只叫上岸。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時光,老人最牽掛的依然是紅嘴鷗。
老人去世后,記者去了他的屋里,只放得下一張床,有一本英漢大辭典。鄰居包師傅說,老人平時十多元錢的收音機都舍不得買,他喜歡聽京戲,包師傅放時他就請包師傅將聲音放大一點。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是6個雞蛋和一小袋面粉,那是弄來給海鷗吃的。工廠退管辦的師傅說,老人30多年了從不報銷醫藥費。去世前僅是患了感冒。老人的床前掛著一張很小的海鷗的照片,聽說那是他花了3元錢請翠湖公園照相的人幫著拍的,照片上的海鷗很小。記者答應過老人兩件事:一件事是給老人一套他與海鷗的照片,另一件事是帶他去看海鷗睡覺的地方。想不到竟然爽約……說到這里,記者沉默了,伸手去擦眼睛。
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斷追憶和懷念,認為他代表了昆明人與紅嘴鷗和諧共處的精神及愛鷗護鷗的優秀品質,值得每一個市民學習。
2.小詩首《永遠在一起》
怎能忘,那只為了海鷗的每一個冬日,
怎能忘,那天地間有聲有色的樂章,
肅立不動的守護,卻留不住往日的歡樂,
翻飛盤旋的旋渦,卻挽不回親人的腳步。
讓我們對老人深情地說一句:
您,放心吧!一路走好。
讓我們對海鷗深情地說一句:
你們,別太悲傷,因為還有我們。
讓我們對圍觀的人深情地說一句:
在我們心里永遠銘刻下這動人的一幕。
讓我們對地球上所有的人和動物說一句:
我們就像親人一樣,
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在一起……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4
《老人與海鷗》讀后感
廣東省深圳市南油小學六年級⑶班 李燕寧
現代人因忙碌于社會的競爭與個人的生存,常常匱乏于與自然的和睦與親近。當你偶爾發現那些人與自然和諧之美好故事時,或許能夠使你暫時忘卻那人欲橫流的現實社會。今天在小學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堂上,我便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好故事的陶醉之中,心靈如被清泉滌蕩過一般舒爽潤澤。
在與滇池一箭之遙的翠湖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冬天的早晨,車水馬龍的翠湖邊,徘徊著一個孤獨的老人。10余年里,他節衣縮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喂養著像他兒女一樣的海鷗們。
這位老人便是吳慶恒,人稱“海鷗老人”。
文章講述的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飛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此,老人與海鷗結下了不解之緣。每逢冬季來臨,海鷗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趕赴約會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鷗,風雨無阻。他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久而久之,海鷗與老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
這故事是多么感人,而我們在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善待動物。
海鷗的棲息地是滇池,而滇池污染是一個令人揪心的話題。為了凈化這五百里滇池的渾濁波濤,“七五”以來國家和云南省相繼投入滇池污染治理的經費突破了40億元。花了這么多錢,卻未完全根治滇池污染。近年來滇池的污染十分嚴重,已被國務院列為重點治理的“三湖三河”之一。滇池會被污染有幾大原因,而這些原因,幾乎都是人為造成的,他們亂丟垃圾,亂排放工業污水,濫砍濫伐滇池旁的樹木。現在的滇池,就像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海鷗們在那里已無法生存……人們應向文中的老人學習,把動物視為自己的親人,照顧它們,愛護他們!
是愛讓兩個原本不相連的心緊緊地相連在一起;是愛讓他們變得親密無間;是愛讓大自然變的平等、友愛、和平起來。老人的愛像陽光一樣溫暖,照亮了海鷗的心靈;老人的愛像柔和的小雨,滋潤著海鷗的翅膀。即使老人已經不存在了,但他的微笑也會變成溫暖的陽光,沐浴在海鷗柔軟的翅膀上!
【指導教師:張小紅】
讀《老人與海鷗》有感
廣東省深圳市南油小學六年級⑶班 陳紫君
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這是我讀《老人與海鷗》的感想。
這篇文章講述了老人視海鷗為兒女,給它們起名字,喂餅干,照顧傷病的海鷗;老人去世了,海鷗們在老人的遺像前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后又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兒女”,不忍離開自己的親人,表現了海鷗與老人的深厚情誼。
對于這篇文章,我是深有感觸的,因為我也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一件事。
那是一個中午,我放學回家,在路上看見了一只黑白相間的貓,它可愛極了,圓圓的腦袋,一雙大大的眼睛,和四只嫩嫩的小爪子,它沒有長牙,也沒有長指甲,我想它一定是出生不久的小貓寶寶。它的眼睛轉來轉去的,像是在找什么東西,我想它一定是找不到它的主人了。我剛想走過去喂它點吃的,可沒想到,我剛邁出去第一步時就有看見一個穿著黑色衣服的青年走了過來,他看見這只小貓后非常生氣的說:“你這只野貓,別攔我的路,快滾開”小貓像是被青年的話嚇著了,連動都不敢動,只見那個青年用腳毫不留情的把小貓踹到一邊,然后大搖大擺的走了過去。我心疼的看著小貓,快步走到小貓面前,把我手中的一塊餅干遞到它嘴邊,它看著我,聞了聞嘴邊的餅干,又舔了舔,慢慢的吃起來,吃完后還舔了舔我的手指,并且揚起它那可愛的小爪子,好像在對我說,“謝謝你!”,我想抱它回家,又怕主人來找它找不到,就對他揮揮手告別了。
既然人與動物之間能建立起深情厚誼,那么人與人之間就更應該和睦相處,互相關愛了。
記得有一次,上美術課時,陳麗麗不借我剪刀,我氣得火冒三丈,一下課,我就和她鬧翻了天,最后我和陳麗麗就絕交了,事后我經常忍不住想跟她說話,可又不敢,最后我終于鼓起勇氣寫了一張紙條塞進陳麗麗的書桌里,紙條上定寫著:“陳麗麗,那天是我不對,我們還是和好吧”,她看到后,也同意和好,最后,我們倆人決定清除隔閡,相信我們的友誼會與日俱增!
充滿友愛的社會是美好的。如果,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對別人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互相關愛,那么我們的社會不就成了美好的和諧社會嗎?
【指導教師:張小紅】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5
一、讀拼音,寫字詞:
sù xiē yì cuò jí pǔ
( ) 料 ( )息 ( )揚頓( ) ( ) 祥 樂( )
二、形近字組詞:
溯( ) 餅( ) 譜( ) 抑( ) 歇( ) 營( )
塑( ) 屏( ) 普( ) 仰( ) 藹( ) 品( )
三、給帶點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親昵(ní nì) 扇(shān shàn)動翅膀 撮(cuō zuō)起嘴巴變調(diào tiáo) 應(yīnɡ yìnɡ)聲而來 滇(diān tián)池
四、在括號里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 )遺容 ( )病人 ( )藍天
( )遠方 ( )敵情 ( )風景
表示“看”的詞語,我知道還有 (再寫3個)
五、句段推敲:
1.讀下面的句子,注意帶點的詞,聯系課文內容填空:
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從這三個“褪色”中,我體會到
2.按課文內容填空,并體會所填詞句的作用:
(1)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 。
(2)它們肅立不動,像是 。
(3)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
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 ,我們好不容易才從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4)“瞻仰”一詞寫出了海鷗對老人
(5)“白翼天使”寫出了海鷗對老人
(6)兩個“撲”字,我體會到了
六、閱讀《老人與海鷗》,回答問題。
沒想到十多天以后,忽然有人告訴我們,老人去世了。
聽到這個消息,我們仿佛又看見老人和海鷗在翠湖邊相依相隨……我們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鷗的照片放大,帶到了翠湖邊。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忽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我非常驚(導異),急忙從老人的照片旁退開,為海鷗們讓出了一片空( kōng kòng )地。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視著四周盤旋翻飛的海鷗們,注視著與他相伴了多少個冬天的 “兒女”們…… 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冀)天使。
當我們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們像炸了營(yín yíng)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輕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漩渦中脫出身來。
……
在為老人舉行的葬禮上,我們抬著那幅遺像緩緩向靈堂走去。老人背著那個(藍 籃)布包,撮(chuō cuō)著嘴,似乎還在呼喚著海鷗們。他的心里,一定是翱翔的鷗群。
1、劃去文中錯誤的字或讀音。
2、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請在文中用“~~~~~ ”劃出來。
3、動物和人類之間沒有血緣關系,但文中哪些句子直接點出海鷗是老人的親人?請用“--------- ”劃出來。
4、從劃線句子中,我體會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出現三處省略號,它們的用法是:( )
a、表示列舉的省略 b、表示話未說完 c、語意末盡
6、“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它們想說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這一段話中,你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情感?能用一個詞來形容海鷗的心情嗎?_____________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6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人與動物”的文章《老人與海鷗》。
2、 齊讀課題。
3、這是發生在昆明翠湖邊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讀課文,要求: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想一想文章寫了老人與海鷗的哪些事。
2、教師巡視指導,點撥。
3、師出示詞語:
撮嘴呼喚 翻飛盤旋 抑揚頓挫 扇動翅膀
親昵說話 肅立不動 嘖嘖稱贊 白色旋渦
⑴ 指名分別讀這兩組詞,并隨機正音:撮、扇、旋。
⑵ 讀著這兩組詞,你眼前分別出現了哪兩幅畫面?
師:還有同學補充嗎?
師:簡單的說,可以說海鷗送別老人的樣子。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這篇文章就是寫描寫這樣兩個場景,先寫(師板畫,師生一起說)老人喂海鷗,再寫海鷗送老人。
⑶ 師: 兩個場景中,讓你們意想不到的場景是哪個?為什么?
師:第二個場景讓你意想不到,其他同學也是這樣的請舉手。
三、再讀課文,讀出“意想不到”
1、老師在第一次閱讀課文時,我的感受和你們一樣,在安放老人遺相的地方,海鷗的舉動太讓人驚異了。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景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海鷗的哪些舉動讓你意想不到。
2 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我們按順序交流)
師:天空那么大,海鷗哪兒不飛,只圍著老人的遺像。
師:海鷗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這太不符合常理了,是吧?
師:竟在遺像前站成了兩行,這樣的情形平常生活中你見過嗎?
師:海鷗向哪里撲過來?這又是遺像。(畫面)
四、品重點句,感悟“情理之中”
1、同學們,假如當時你就在翠湖邊上,看到這樣的情形,你的腦海里會冒出什么問題?
生:為什么海鷗會撲到老人的遺像前?為什么海鷗會為老人守靈?
2、這群海鷗為什么會這樣做,知道嗎?這位老人究竟為海鷗做過些什么?他與一般人做的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用波浪線劃下來,待會兒我們來交流。
3、交流:
生: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課文第三自然段)。
師:這位同學劃的是老人為海鷗的片斷,你也畫了這部分的請舉手。從片斷中你讀出了老人與其他人的哪些不同?先說第一處。
生:我覺得老人與海鷗很熟悉,只要老人撮嘴呼喚,海鷗就會立即飛來和人做伴。
師:非常熟悉,老人一呼,海鷗就馬上──
生:應聲而來。指名讀第1、2句。
師:老人的呼喚是一呼百應,聯系上下文,老人的呼喚和一般人還有什么不同?
生: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公主……從這兒看出老人與海鷗很熟悉,還給它們取了名字,說明老人與海鷗相處了很長的時間。
師:在老人的心中,海鷗就像他自己的──
生:子女;每一只海鷗都有自己的──生:名字。還有誰再讀這句話,讀出你的體會。
指名讀。
師:這哪是在叫啊,這分明是在呼喚,這分明是唱一首歌。海鷗的名字就像一首歌,在這首歌里你聽出了什么?
師:請女同學來讀第一句,男同學緊跟著讀第二句。
師:讀到這兒,你還讀出了什么不同?
生:海鷗非常信任老人,因為你看,海鷗幾下子就把餅干掃得干干凈凈。
師:帶著這種理解,女同學再讀第1句,男同學再讀第2句。像他說的一樣,男生要讀得怎么樣?
生:快一點。
生合作讀。
師:往下看,還讀出了什么不同?
生:放食物的方法也不同。他是順著欄桿邊走邊放,不是像一般的人一樣隨便扔。
師:那就把老人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這句話想像成一幅活的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師:這會是怎時怎樣的音符?
師:也就是說老人快,海鷗就快,老人慢,海鷗就慢。我想問問,老人為什么時快時慢呢?老人什么時候會快?什么時候又會慢呢?
師:什么時候又會慢呢?
師: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鷗依著老人的節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實上是老人依著海鷗的節奏在邊走邊放。誰來讀讀這句話?
師:創設情境,指名讀:
海鷗來得多了,吃得快了,誰能歡快地來讀讀?
海鷗來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誰能更歡快地節奏來讀讀?
海鷗吃得心滿意足,老人的節奏漸漸慢了下來,誰能來讀讀。
師生合作讀,師讀老人的話,生讀海鷗的話。(師變化語氣來讀。)我們一起來試試。
4、在這有聲有色的樂譜中,你聽到了什么?假如你就是老人,你會說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海鷗,你又會說什么?請選擇其中一個角色寫幾句話。
⑴ 生自主寫話。(哪些同學寫老人,哪些同學寫海鷗的。)
⑵ 交流:
(指名3位寫老人的和3位寫海鷗的學生進行交流。)
師:老人和海鷗究竟在說什么呢?老人親切地說──
師:老人與海鷗有太多太多的話要說,他們是這么親密,這么快樂。這真是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幅畫面吧。(齊讀第3自然段)
5、老人與海鷗怎么能這么親密無間這么其樂融融呢?你能從文中找出句子來嗎?
生找──反饋: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齊讀這句話)
師:十多年的冬天,幾千個日子,幾萬里路程啊,老人與海鷗就是這樣相依相伴。在老人心里,海鷗就像是他的──
生:兒女;在海鷗的心里,老人就是他的──
生:父親。老人和海鷗就像一家人。
五、內化感受,運用語言
1、十多年了,幾千個日子,老人每天都來,可有一天老人沒來,第二天老人還是沒來,直到第三天的時候,老人才步履蹣跚地來了。(音樂想起)喂海鷗的時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彎成了弓一樣的弧形。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覺得好點了,就趕來看海鷗了。可這一看就成了決別了。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張床,最值錢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個雞蛋,那是給海鷗做雞蛋饅頭的。朋友在翠湖邊為老人立了一塊墓,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簽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簽滿了。海鷗呢?這群老人的兒女呢?它們也來了,讓我們再一次讀讀他們。
2、一群海鷗突然飛來(配樂齊讀)──
3、如果你就是“白色旋渦”中的一只小海鷗,你會鳴叫些什么?
4、交流
師:在海鷗的心里,牢牢地記住了這一位老人,讓我們的心里也牢牢的記住這位老人和一群特殊的“親人”!同學們,這么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為老人送別的 情景是多么悲壯啊!下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
【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喂親人送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生字新詞,理解“有聲有色、抑揚頓挫、企盼”等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3、學習課文第一部分,抓住重點詞句細細品讀,體會老人對海鷗親人般的感情
一、課前談話:
師出示人與動物的溫馨圖片,學生談感受。
(這些動物這么可愛,我們應該要愛護它們。人與動物和睦相處……)
二、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昆明翠湖的一個真實的故事,去感受一位老人與海鷗之間那感人肺腑的真情。
1、 讀課題
2、 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帶著以下要求輕聲快速讀課文
a、要求讀準生字,讀通課文,標上自然段序號
b、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哪兩幅畫面?
3、【師出示詞語】:
撮嘴呼喚 親昵說話 抑揚頓挫 嘖嘖稱贊
扇動翅膀 翻飛盤旋 肅立不動 白色旋渦
⑴ 指名分別讀這兩組詞,并隨機正音:撮、扇、旋。
⑵ 讀著這兩組詞,想想課文內容,你眼前分別出現了哪兩幅畫面?
指名學生說,還有誰補充嗎?
師小結并板書 老人喂海鷗,再寫海鷗送老人。
⑶ 同學們,當你們讀課文的時候,這兩個場景中,讓你們意想不到的是哪個場景?(海鷗送老人)為什么?(看學生預習情況)
三、細讀文本,聚焦關愛
師:那么,在這一“喂”一“送”之間,能夠傳達出老人與海鷗之間怎樣的深厚感情呢?我們打開課本,快速瀏覽課文1—13自然段,從文中找出有關語段來回答?。
【出示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指名讀)師:看來,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與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這位老人到底是怎樣一位老人呢?誰來回答?
(一)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1、【出示句子】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2、【出示照片:吳慶恒,海鷗老人】你看到了一位怎樣的老人?
3、理解3個“褪色”【出示資料】吳慶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資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他平時幾乎舍不得花1分錢坐公交車,4元5角一斤的餅干,他卻毫不吝嗇地買給海鷗吃。10多年來,他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
4、師小結并引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二)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師:我們把書拿起來,自讀課文第3—12自然段,讀一讀、找一找,讀出最使你感動的畫面?拿出筆來,在書上做點批注圈畫,6年級的學生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了。
完成填空: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 海鷗, 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1、喂海鷗
【出示語段】: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便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體會餅干丁、小心、退開一步、呼喚)
2、喚海鷗
【出示句子】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指名讀、自由讀)
理解“抑揚頓挫”、“有聲有色”等詞,體會海鷗和老人的默契與和諧
師小結并引讀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3、談海鷗
師:海鷗就是老人的子女。老人逢人便夸自己的子女,老人是怎樣夸的?我們拿起書來,找到課文中的有關段落讀一讀。
【出示】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
你看到了老人一雙怎樣的眼睛?(學生自由說)
假如你就是這位老人,你會怎樣向身旁的游客夸獎這些海鷗的?
(三)鷗去人別,老人流露“企盼”
師: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老人的雙眼寫滿了對海鷗的愛。同學們你們看太陽偏西了,時候不早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著的鷗群,眼睛里的生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淡的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大愛無言,此時,他想對這群海鷗兒女們說什么呢?發揮你的想象,用筆寫下老人的這份企盼。
四、課堂總結,閱讀期待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8
【總體設計思路】
本教時圍繞“一個內容”(第一教時只教學“老人喂海鷗”,“海鷗送老人”盡管最能打動學生,情感性更強,但是本教時不安排,追求教學內容的“簡單、集約”和沈大安老師倡導的“盡量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組織教學”),“兩個聯系”(一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的前后照應,二是“揭示課題”和結課時要求學生“用‘老人與海鷗’開頭說說學習體會”的照應),“三個立面”(第一個“立面”是老人的外貌教學,第二個“立面”是“老人喂海鷗”,其中穿插了“老人喚海鷗”,第三個“立面”是“老人夸海鷗”,結合想象寫話進行)這樣的理念和策略設計,努力體現“實、活、新、趣”的教學風格,追求“簡單、高效”的教學理想。
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師:六(1)班的同學們,大家好!
生:老師好!
師:昨天下午,老師與大家只是匆匆的見了一面,沒有帶什么禮物。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點小小的禮物,是一句名言,一起讀【出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le)乎!
師:是“不亦悅(yue)乎”!我們再讀一遍。
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yue)乎!
師:這句話出自《論語》,是很有文化內涵的。哪位同學能說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有朋友從遠方來,我們非常開心。
師:好的。那么在今天這個特殊的課堂上,你覺得誰是你們的朋友?
生:老師是我們的朋友。
師:謝謝。老師是大家的朋友,同樣,大家也是我的朋友。那么,還有誰是你們的朋友?
生:臺下聽課的老師是我們的朋友。
師:說得多好啊!今天,那么多老師來聽我們的課,我們快拿出雙手,用掌聲來表達我們的快樂吧!(學生鼓掌)
師:可以開始上課了嗎?
生:可以了。(上課哨子響起,師生問好)
【設計意圖與反思】這是本節課的導入部分,使用送給學生禮物的辦法,贈送給學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這句名言,引出“朋友”這個詞語。一方面拉近上課教師與學生、聽課教師與學生的距離,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老人與海鷗的朋友關系,是朋友也是親人,在結尾處也回復這句名言,做到首尾照應,前后聯系。這也是我設計意圖中“兩個聯系”之一的“首位聯系”。
起 揭示課題,感受人鷗“關系”
師: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第七單元第一篇課文——一起讀題目【課前板書】老人與海鷗
生(齊):老人與海鷗
師(指著屏幕):再讀一遍。
生(齊):老人與海鷗
師:相信大家昨天都預習了課文。誰來說說:課文寫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哪幾件事情?
生:這篇課文講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講的是老人每天都來喂海鷗,第二件事情講的是老人去世時,海鷗都很傷心,都來為老人送行。
師:好,徐老師先把這兩件事情寫下來。(教師板書:喂 送)第一件事情一起說?
生(齊):老人每天來喂海鷗。
師:第二件事情一起說?
生(齊:老人去世之后,海鷗都很傷心,都來為他送行。
師:簡稱“海鷗送老人”。課文就寫了“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兩個部分,這節課我們學習前面一個部分。
【設計意圖與反思】這部分的設計,曾經有多種版本。起初在揭題之后,安排了一個學生自學的環節,但是經過兩次試教之后發現時間不夠用,后來反復多次,最終取消了“課內預習初讀”這個環節,節省了2分鐘左右,取而代之的是“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這一句話。果然,在課后就有專家、名師向我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安排與預習也好,一句話帶過也好,效果一樣的,因為2分鐘的課內預習從客觀上講作用不是很大,因為學生在課前的確花了一定的時間初讀了課文,做到了讀通課文的要求。
第二個問題是關于“課文寫了老人與海鷗之間哪幾件事情”的提問。本次教學只有一位學生回答,因為這位學生一下子就答出了“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這兩件事情,教師就順勢板書和歸納,轉入了下一個教學環節。在試教中,也曾經設想讓更多的學生歸納“哪幾件事情”,結果學生回答得都很零碎,比如“老人叫‘老沙’的名字”等,教師反而難于歸結到“老人喂海鷗”和“海鷗送老人”這兩件主要事情上,浪費了時間。
這個板塊的設計意圖在于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這個問題的提出,目的在于根據學生的回答判斷六年級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如何。實踐證明,學生的概括能力師很強的。
師:那么,在這一“喂”一“送”之間,能夠傳達出老人與海鷗之間怎樣的深厚感情呢?我們打開課本,快速地掃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有關語段來回答?
生:(掃讀課文,找出有關語段;教師巡視)
師:有好幾位同學都已經舉手了。我們先請這位同學回答。
生:第13自然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和他找得一樣的同學舉手示意一下。有這么多同學找出了這個語段。【出示語段】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們一起讀。
生: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誰能自告奮勇,讀讀這句話?
生: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讀得那么正確又流利,誰還想讀讀?
生: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好,讀著這句話,你想提出什么問題呢?或者說,你有什么問題提出來?
生:為什么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
師:對呀,這個問題我們先打一個問號。誰還想提出問題?
生:老人每天來干什么?
師:好的,又是一個問號。你來?
生:為什么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已經有三位同學提出了問題。看來,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與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這位老人到底是怎樣一位老人呢?誰來回答?
【設計意圖與反思】讓學生找出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關系”,就是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幾次試教,都比較順利,這次展示也同樣沒有懸念。課文第13自然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本教時的“圓心” (盛新鳳老師稱作“點”,然后拉出“一條線”,再畫成“一個圓”)。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質疑問難。預設的問題是:是怎樣一位老人?老人與海鷗為什么會像親人一樣?……無論學生提出什么問題,教師都可以用“因為這位老人與眾不同,所以先看師怎樣一位老人”這樣的導語引導學生轉入下一個板塊。
承1 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生: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好,誰也找到了這段話。你來讀?
生: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讀得很流利。我們一起來讀這段話,好嗎?【出示語段】
生(齊):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師:這是課文自然段,誰還想讀一讀?你來?
生: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師:讀得多好啊!這是作者筆下的老人形象。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可能有這樣的老人嗎?
生:有!
師:的確,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張照片可以證明——【出示照片:吳慶恒,海鷗老人】請看,這張照片是在云南省昆明市的翠湖之畔拍攝的。他的名師叫做——
生(齊):吳慶恒。
師:昆明市民都親切地叫他——
生(齊):海鷗老人!
師:讓我們深情地注視他的神情、注視他的動作、注視他的穿著和生活日用品——
生:(學生靜靜地觀察照片)
師:你看到了怎樣一位老人?
生1:我看到這位老人十分的勤儉樸素。
師:好,你看到了“勤儉、樸素”兩個特點。你來?
生:我看到了這位老人年事已高。
師:對,至少十多年來,老人每年冬天每天必來喂海鷗。誰還說?
生:我看出這位老人喂海鷗時十分高興。
師:對,這種高興之情可以從老人的神情里看出來。誰還想說,你來?
生:我看出老人與海鷗的關系非常親密。
師:你從哪里看出來?
生:我從老人的眼神和動作看出來。
師:對,從老人的眼神和動作看出來。那么,在喂海鷗的人群中,為什么這位老人很容易認出來?
生:因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上述句子“變紅色”)好,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齊):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誰還想讀讀這句話?
生: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好,讀這句話的時候,哪個詞語打動了你?
生:是“褪色”。
師:好,是“褪色”,而且出現了三次。對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非常感動,因為老人的衣服這么樸素。
師:好,深受感動。誰還想說,你來?
生:我深受感動,老人寧可自己穿得樸素一些,也要喂海鷗好吃的。
師:好,你這個“寧可……也……”用得非常好,說得多好!誰還想說?
生:老人對海鷗是無私的。
師:對,境界多好啊!讓我們再來看一份資料,自己靜靜地默讀一下——【出示資料】吳慶恒老人每月的退休工資是308元,但一半以上都用來給海鷗買吃的。他平時幾乎舍不得花1分錢坐公交車,4元5角一斤的餅干,他卻毫不吝嗇地買給海鷗吃。10多年來,他經常買來雞蛋為海鷗制作“雞蛋餅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
生:(默讀資料)
師:讀了這份資料,你對三個“褪色”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生:老人非常節省,他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但是他卻樂意買4元5角一斤的餅干給海鷗吃。
師:對老人自己舍不得花一分錢坐公交車,但是4元5角一斤的餅干卻很慷慨地買給海鷗吃。你說?
生:老人唯一的愛好是給自己買2角錢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煙,其他都是給海鷗買吃的。
師:看來,這位老人的煙癮太大了,否則我估計他為了海鷗早就戒煙了。(笑聲)誰再說?
生:老人不但買了餅干,還買來雞蛋做“雞蛋餅干”,看出老人很喜歡海鷗。
師:對,“雞蛋餅干”是老人的創造,營養豐富,海鷗吃了肯定很健康快樂。誰還想說?
生:老人的退休工資只有308元,他不算很富裕,但是他買了雞蛋和餅干給海鷗吃,他寧可自己吃得不好一些,穿得樸素一些。
師:對呀!不管老人的工資高還是低、富還是貧,我們看到的是,他將大部分工資用在了海鷗身上,都貢獻給了海鷗。好,剛才,我們大家都有了這樣的體會,誰能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這種體會讀出來呢?這位男同學,你先來?【再次出示有關語段】
生1: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讀得多深沉啊!你來?
生2: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嗯,誰還想讀?
生3: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我們一起來讀,開始。
生: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老人為什么如此打扮,因為朋友告訴我,一起讀——【出示句子】
生(齊):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這就是十多年來老人與海鷗和睦相處的情景,那么,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哪個普通冬日的午后。
【設計意圖與反思】感受老人的外貌,教學設計安排了這樣的環節:找出“外貌描寫”,告知這是作家筆下的形象——告知這位老人在生活中師真實存在的,出示照片讓學生觀察——講述自己看到的老人“形象”——感受“三個褪色”——補充課外資料——進一步感受“三個褪色”——讀出這種“形象”——歸結到“中心句”。
本次展示課下來,感覺推進得匆忙了一些,特別是感受“三個褪色”,如果“悟”與“讀”結合得在緊密一些,可能更加出彩。
承2 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師: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哪個普通冬日的午后。我們把書拿起來,自讀課文第3—13自然段,讀一讀、找一找,讀出最使你感動的畫面?拿出筆來,在書上做點批注圈畫,“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要繼承下來。
生:(自學,圈畫;教師巡視,約1分多鐘)
師:我發現有的同學劃了句子,有的同學劃了詞語,有的同學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了感人的畫面。
生:(繼續自學,大約1分鐘)
師:好了的同學抬頭示意一下,沒好的同學繼續。——好,誰能用這樣的句子來說一說自己找到的畫面?【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 海鷗, 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你第一個說?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讀得真好,一下填了兩個空格,一個也可以,兩個也可以,后面還有一個省略號。誰繼續,你來?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喂海鷗,喚海鷗,贊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好的,增加了一個“贊海鷗”,夸獎海鷗,誰再說?重復也沒有關系,只要是你自己的學習成果。
生: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鷗和老人相伴,呼喚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第一個空格,“和海鷗相伴”有些不通順?
生:喂海鷗作伴。
師:“喂海鷗”后面的這兩個字去掉,好嗎?好的,下面我們按照這樣的句式,自己說一說自己找到的畫面。
生(齊):(自己說自己的畫面)
師:十多年了,一到冬天,海鷗和老人相伴,呼喚海鷗,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那么,老人師怎樣喂海鷗的呢?誰來讀讀有關語段。
【教學設計與反思】這個環節的設計也破費心血。如果說前面一個“立面”重點解決老人的“形象問題”,那么,這個在解決老人的“動作”“語言”之前還要解決一個“整體感知”問題。為了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在檢查自學效果時出示了“句式”,讓學生使用“句式”回答問題,不但節省了時間,顧及了不同學生的學生程度,而且規范了學生的言語,厘清了學生的思維。
生: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便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好的,我們看屏幕,一起讀。
生(齊):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便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老人是怎樣撮嘴呼喚的?誰能從文中找到有關語段?……你找到答案了,一個舉手了,兩個,三個,四個,五個,我們請第一位同學回答。
生:“老人順著欄桿邊走便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我從這句話中,體會到老人的動作很嫻熟,老人配合海鷗很默契。
師:對,嫻熟!老人配合海鷗,把海鷗當作了主人。誰再來,你來?
生:我對這句話有補充。從“一片翻飛的白色,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看出,“聲”是海鷗飛翔的聲音和拍翅膀的聲音,“色”指海鷗是白色的,這句話從側面寫出了老人對海鷗的慈愛。
師:你把“有聲有色”理解得非常到位!誰還想說?
生:我是說另外一句話。“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就掃得干干凈凈。”我從“立刻”體會到老人與海鷗非常有默契。
師:好,誰再說?
生:我對他有補充,因為“老人撮起嘴向鷗群呼喚”,可以看出鷗群對老人非常信任。
師:對,老人喂海鷗可能與其他普通的市民有所不同。他是撮起嘴向鷗群呼喚。我們來看怎樣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的?來看這段話。【出示句子】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誰來讀?
生: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好!大家都自己試一試?
生(齊):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假如你就是老人,你會怎樣抑揚頓挫地呼喚這些海鷗的名字呢?
生:“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呼喚得多到位呀!你來。
生:“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
生(齊):(鼓掌)
師:誰還想呼喚。這位男同學?
生:“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抑揚頓挫的味道非常濃!(學生情不自禁地鼓掌)這位老人又是怎樣親昵地呼喚這些海鷗的名字呢?而且還親昵得變了調?
生:“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真是有點親昵的味道!可能我們的年紀輕了一些,感受有所不同。我們一起讀這句話——
生: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師:老人的撮嘴呼喚的確與眾不同,那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徐老師在讀這段話的時候出現了一個疑問:是海鷗依著老人,還是老人依著海鷗?剛才一位同學也提出是“老人配合海鷗”。請四人小組先討論一下:是海鷗依著老人,還是老人依著海鷗?自己堅持自己的觀點。
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
師:大家都有自己的觀點了,誰來發表?
生1:我認為是海鷗依著老人。
師:證據拿出來?
生1:因為書上寫著“海鷗依著他的節奏”,這個“他”就是老人。
師:這是書上的理解,可以。你有不同意見?
生2:我覺得是老人與海鷗之間互相的配合。老人肯定會讓海鷗多吃一點,依著海鷗,海鷗也會啄到老人的手,跟著老人的手移動。他們之間師互相配合的。
師:呵,看來你是個中間派!(笑聲)老人與海鷗是互相配合。誰來由不同的意見?
生3:我有補充,我支持她(剛才這位同學)的觀點。老人喂海鷗十多年了,他們之間早就形成了信任,彼此十分了解,所以說是互相配合。
師:這位同學支持她的觀點,很好。其他觀點還有沒有?你來。
生4:海鷗依著老人的手起起落落。
師:好的。看來,無論是老人依著海鷗,還是海鷗依著老人。這個結論并不重要,因為老人與海鷗之間總是那么的默契,總是那么的相依相隨。因為朋友告訴我——一起讀【出示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生(齊):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是啊,老人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海鷗就是老人的子女。老人逢人便夸自己的子女,老人師怎樣逢人便夸的?我們拿起書來,找到課文中的有關段落讀一讀。
生(齊):(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
師:好,誰來讀一讀這個自然段,你來讀。【出示】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
生: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
師:好的,老人在夸獎自己的子女的時候,前面還有一段話,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了。我們一起讀這段話。
生(齊):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師:老人在夸獎自己的子女的時候,眼睛立刻生動起來。假如你就是老人邊上的普通游客,你看到了老人一雙怎樣的眼睛?
生1:我看到了老人一雙精神起來的和自豪的眼睛。
師:好,“精神起來”和“自豪”的眼睛。你來說?
生2:我看到了一雙開心的眼睛。
師:對呀,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古人說的!誰還想說?你來。
生3:我看到了一雙明亮的眼睛。
師:“明亮”,說得多好!你來。
生4:看到一雙得意的眼睛。
師:好,“得意”,雖然是貶義詞,但用在這個也很妥當。你來?
生5:我看到了一雙年輕的眼睛。
師:年輕的眼睛。對,老人因為開心,年齡減去十歲。你的這個想法很獨特!——那么,假如你就是這位老人,你會怎樣向身旁的游客夸獎這些海鷗的?讀出那種“年輕的高興”的語氣。
生5: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
師:大家聽出老人的高興之情了嗎?
生(齊):(掌聲)
師:誰還想向游客夸一夸自己的子女、自己的海鷗?
生6:海鷗最重情義,心細著呢。前年有一只海鷗,飛離昆明前一天,連連在我帽子上歇落了五次,我以為它是跟我鬧著玩,后來才曉得它是跟我告別。它去年沒有來,今年也沒有來……海鷗是吉祥鳥、幸福鳥!古人說‘白鷗飛處帶詩來’,十多年前,海鷗一來,我就知道咱們的福氣來了。你看他們那小模樣!【“嘖嘖……”讀得有些疙瘩,臺下聽課的老師發出善意的笑聲)】
師:我聽得出,你是讀得認真的,同樣的掌聲獻給他。
生(齊):(掌聲)
【教學設計與反思】教學“老人語言”這部分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一是創設“你放佛看到老人怎樣一雙眼睛”的情境,感悟老人的內心喜悅;二是在此基礎上角色轉換,“老人”向游客夸獎自己的“子女”(有感情地朗讀)。
轉 毆去人別,老人流露“企盼”
師:幸福的時光總是這樣的短暫。太陽偏西了,時候不早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著的鷗群,眼睛里的生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淡淡的企盼。老人在企盼什么?發揮你的想象,用筆寫下老人的這份企盼。【音樂2:30分,學生在事先印發的紙上寫話;教師巡回】
生:(學生想象寫話)
師:我們請先寫好的同學說一說老人的期盼。
生1: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里帶著企盼。他想……(話筒不好聽不清楚)
師:這是老人的一個心愿!你說。
生2: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里帶著企盼。他想,海鷗師我的子女,我多么希望白天再長一些,我可以和他們再多呆一會兒啊!
師:聽得出,老人對海鷗有多少的眷戀啊!你來?
生3:白天怎么就這么快過去了呢,我就要和這些小家伙告別了。夜師漫長的,也是枯燥的,我真希望自己也能長出一雙潔白的翅膀,和海鷗在一起!【下課的哨聲響起】
師:這就是老人對海鷗的心聲,誰還想說?你來。
生4:要是我能到海鷗生活的地方多好啊,這樣我就可以和他們在一起了。
師:老人對海鷗的心聲一定還有很多很多。我知道,這都是老人對海鷗的眷戀,對海鷗的寄托,對海鷗的無怨無悔愛!因為朋友告訴我——大家一起說。
生(齊):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對呀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教學設計與反思】這個內容的設計追求在情感上形成強烈的對比和沖突,為學生想象寫話做好情感上的鋪墊和驅動。不足之處在于,讓學生寫“企盼”,發散性思維不及“老人喂海鷗時老人說什么、海鷗說什么”豐富,但這種思維指向性訓練也更能渲染和烘托人鷗離別的情感。
合 回顧課題,升華人鷗“情義”
師:還記得上課前老師送給大家的名言嗎?
生(齊):記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師:老人與海鷗,是朋友,更是親人。在老人的心中,白鷗飛處帶詩來,群鷗翻飛情義深。學到這里,誰能用板書上“親人”這個關鍵詞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用這樣的句式說一說【出示:老人與海鷗 】
生:老人與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我們和老師也像親人一樣。
師:說得真好!(臺下響起了掌聲)你聽,臺下那么多掌聲都送給了你!的確,老人與海偶,不是親人——
生(齊):勝似親人!
師:這節課就學到這里,下課。
【教學設計與反思】
前后照應,提升人鷗之間的情義,水到渠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主旨情感。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9
【教學目標】
1、學習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理解“塑料、餅干、節奏、樂譜、吉祥、企盼、急速、抑揚頓挫、相依相隨”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
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感情,了解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課前準備】
學生:收看關于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
師: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學習七單元導讀,明確學習要求
1、快速默讀七單元導讀,明確單元目標及重點:
師:請打開書113頁,快速默讀七單元導讀,劃記重點要求。
師:本單元的重點是什么?
生: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真實、些具體的。
師相機板書:
體會情感
2、導入新課:
師: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情懷。在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
師:首先,我們一起走進《老人與海鷗》的世界,去感受他們之間那真摯的情感。
師板書:
21、老人與海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檢查學生預習情況,以便進行指導:
匯報:出示詞語:
塑料、餅干、節奏、樂譜、抑揚頓挫、停歇、吉祥、營地、企盼、急速、褪色、撮、親昵、嘖嘖、駐足觀看、滇池、旋渦。
指名認讀,相機指導讀,再齊讀。5分鐘。
2、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引導學生把課文分作兩部分。
師:請快速默讀課文,想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5分鐘。
生:課文主要寫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情厚誼。
師:概括得很簡練。
⑴ 出示句子: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再考考同學們,看看這句話在課文的哪里出現了?
生:13自然段。
⑵ 師:你讀課文很認真。如果老師把其中的一個“和”字改成“對”字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出示句子:
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朋友告訴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來,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生:“對海鷗像親人一樣”是說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和海鷗就像親人一樣”是說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而且海鷗對老人也像親人一樣。
師:你理解得真好,你是已經讀懂了。
“對”是單方面的,“和”是相互的。你看,一字之差,意思就大不一樣,也正因為這個字,這句話在課文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發現了嗎?聯系上下文看看。2分鐘。
⑶ 生:這句話在文中是一個過渡段。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師:誰能解釋一下?(承接上文的什么?引起下文的什么?)
生:前面寫的是老人很喜愛海鷗,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后面寫老人去世后海鷗來為老人送行。
師:那根據這我們可以把文章分成幾段?
生:兩段。
⑷ 師:請再看看課文,能不能給這兩段取上小標題。
生:第一段是老人關愛海鷗,第二段是海鷗送別老人。
師相機板書:
老人關愛海鷗 海鷗送別老人
三、讀思結合,學習1至13自然段
1、師:我們先來看看課文第一部分,你認為老人是個怎樣的人?
生:老人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
生:老人生活很節儉。
生:……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生活簡樸?
生:第2自然段:老人外貌: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師:這是有關老人的什么描寫?
生:外貌描寫。
師:從老人的外貌描寫,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勤儉的老人,穿戴的和用的東西都是褪色的過時的。
師:還從哪里可以知道老人很節儉?
生:他每天步行20多里來喂海鷗,連坐車都舍不得。
生:我查了有關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說老人當時工資只有308元,他自己只花100元,其余的錢都用來買食物給海鷗吃,自己連5角錢的車費都舍不得花,每天走3個小時來翠湖給海鷗喂食。
師:那是什么動力使他這樣做?
生:因為老人很喜愛海鷗。
師:是的,老人無私地對海鷗的付出,這是源于老人對海鷗的愛。課文中的哪些情景可以看出老人對海鷗如親人般的關愛?4分鐘
2、集體交流:抓住重要段落,進行理解:
⑴ 第3自然段:喂食師:看到第三段,齊讀。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學生讀,老師出示相應句子: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攔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干干凈凈。
生:老人經常來給海鷗喂食,所以海鷗不怕老人。
師:從哪可看出老人經常來給海鷗喂食?
生:從老人一連串的嫻熟的動作可以看得出。
師:是呀。70來歲的老人還有這樣嫻熟的動作,是因為他經常這樣做。
生:海鷗不但不怕老人,而且聽到老人呼喚便應聲而起,配合得十分默契。記下就掃得干干凈凈,這說明海鷗吃得很快而且吃得很干凈。
師:除了這里,還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們配合很默契?3分鐘
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
師:多美的畫面呀。有聲有色是什么意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海鷗成群地飛起,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
生:海鷗聽者老人的呼喚起起落落。
師:你仿佛又聽到了什么?
生:海鷗的鳴叫。
生:老人在親昵地叫著海鷗的名字,像唱歌一樣。
生:海鷗扇動翅膀的聲音。
師:你所聽到的,所看到的就成了有聲有色的樂譜。來把你聽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一起來讀一讀。
自由讀,指名讀,齊讀。3分鐘。
師:老師和你們一起讀3段,你們讀海鷗的表現,老師讀老人的表現,看看我們是不是也能像老人與海鷗那樣配合得十分默契。
師生配合讀3段。
師:還從哪里可以看出老人把海鷗當人、當親人一樣來對待?1分鐘。
⑵ 第4自然段:呼喚名字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呢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老沙”“公主”……
生:這里老人給海鷗都取了名字,這一般的只有人才有名字,老人把海鷗看成自己的兒女,給它們取名字。
師:在叫海鷗名字的時候,老人是怎么叫的?
生:抑揚頓挫地唱。
師:抑揚頓挫是什么意思?
生:聲音高低起伏和停頓轉折。
師:從這里你體會到什么?
生:我們可以感知老人對海鷗的親呢,對海鷗的愛。
師:我們也一起來感受老人對海鷗的愛。齊讀師:還從哪里可以感受到老人對海鷗就像對親人一樣?3分鐘。
⑶ 第10、11自然段師:老人是那樣地關愛海鷗,只要一談起海鷗,老人的眼睛就──
生:生動起來了。
師:人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老人這生動的眼睛里可以折射出老人怎樣的心靈?
齊讀10、11自然段。
師:你體會到什么?
生:老人喜愛海鷗。
生:……
師:當講述這段往事的時候,老人的心情怎樣?
生:思念。
師:我們該怎么讀?生自由讀:海鷗最重情義,……今年也沒有來。6分鐘
⑷ 企盼:
師: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海鷗飛走的時候,老人的心情怎樣?從課文的哪里可以看出?
生:老人心里充滿著企盼。
出示句子,指名讀 “時候不早了,再過一會兒它們就要回去啦。聽說它們歇在滇池里,可惜我去不了。”老人望著高空盤旋的鷗群,眼睛里帶著企盼。
師:從老人的話中,在老人企盼的眼神里可以看出什么?
生:老人希望自己也能去滇池。
生:老人希望自己也能變成一只海鷗,飛在海鷗群中,永遠與海鷗不分離。
師:誰再來讀出老人的企盼。齊讀句子。3分鐘
四、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體會到了什么?
生:老人對海鷗就像親人一樣。
師:是的,十年來,老人那無私愛著海鷗,他換來的又是什么呢?1分鐘。
〖板書〗
21、老人與海鷗
老人關愛海鷗
海鷗送別老人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上一節課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學習第二部分第14~19段
1、讀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遺像的地方發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結合課文內容,跟同學討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小組合作學習。
匯報“意想不到的事情”。
課件3:
海鷗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海鷗紛紛落地,在老人遺像前站成兩行,肅立不動,我們收遺像時,像炸了營似的撲過來。
師: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生:因為海鷗和人一樣,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豐富,他們和老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失去了親人,感到傷心、難過。
2、再讀課文,在書的空白地方寫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師:親人?誰能舉例子,說說誰是你的親人?
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生:親人就是有血緣關系的人。
師:海鷗與老人、動物與人類之間有血緣關系嗎?
生:沒有。
師:但是老人把海鷗當成自己的兒女,海鷗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了。文中哪一句話直接點出了海鷗是老人的親人?
生回答后出示句子:
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飛到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
(抓“瞻仰”一詞體會海鷗們對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當作親人。)
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瞻仰”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敬仰、尊敬。
生:從“急速”一詞,我感受到了海鷗那種焦慮、急切的心情。
師:你還從哪里讀出了海鷗對老人親人般的感情?
課件5:
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了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
(抓“紛紛”“肅立不動”等詞體會海鷗對老人的尊敬、愛戴。)
生:從“紛紛”一詞,我體會到海鷗行動一致,似乎有誰在無聲地指揮。
生:“站成了兩行”“肅立不動”“白翼天使”寫出了海鷗對老人的尊敬、愛戴,對老人的一片深情。(生朗讀)
課件6:
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態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海鷗們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
師:這里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么不用“飛”呢?
生:因為海鷗意識到就要和老人永別了,所以希望能阻止引我們拿走遺像,希望能多看老人一眼,希望老人的遺像能多停留一會兒,所以用“撲”比較好,更能體現出海鷗們那種傷痛,那種無奈,那種急切、焦慮的心情。(學生朗讀)
師:這里還兩次寫了鳴叫,海鷗們似乎似乎在說些什么呢?
生:……
師:“盤旋”“旋渦”是什么意思?
生:“盤旋”指環繞著飛的意思。
生:“旋渦”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流體旋轉時行成的螺旋形。在文中這個詞讓人感覺到一種速度,感覺到海鷗的多。
師:這么多的海鷗快速撲來的景象是多么壯觀、美麗啊!這么多的海鷗來送別老人,這場面是多么悲壯啊!一起讀讀這句話,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
(學生朗讀。)
三、學習省略號的作用(18段)
師:在17段與19段之間有一個單列一段的省略號,省略的是什么?
生:海鷗的表現生:省略了人們的表現。
生:省略了作者想要繼續表達的但還沒有表達完的。
生:……
師:請把這省略的寫出來。學生寫然后再展示。
師:大家寫出的都是感人的一幕幕,但為什么作者用簡單的省略號表達?
生:讓人回味,寫不完道不盡,不忍心寫了。
師:此時,這個省略號是無聲勝有聲。這個省略號似乎化作了什么?
生:美好回憶的畫面,兩行熱淚……
師:這樣感人的一幕幕為什么會發生?
生:老人十多年 的付出換來的,老人對海鷗的深厚情意換來的……
四、小結
雖然老人去世了,但老人的身影依然在我們的眼前,人鷗合一的畫面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間。
〖板書設計〗
老人與海鷗
老人關愛海鷗 圍著遺像 站成兩行
海鷗送別老人 肅立不動 撲過來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10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1、學習8個生字。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老人與海鷗之間深厚的感情。3、抓住課文的重點詞句,體會句子的意思,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的。二、教學重點: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抓住描寫老人神態、動作和語言以及描寫海鷗動作的重點語句,體會蘊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寫具體。三、課前準備:學生準備1、收看關于動物方面的科普電視,尤其是關注海鷗。2、收集關于“海鷗老人”吳慶恒的資料。3、課前預習課文。教師準備:1、《一個真實的故事》歌曲。2、海鷗的叫聲。3、相關圖片四、教學過程一、學習七單元導讀,明確學習要求二、過渡,導入新課 和人一樣,動物也有自己的愛憎、自己的情懷。在這一單元,我們將走進動物豐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們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老人與海鷗》。(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通讀全文,看看在預習的基礎上還有哪些字詞沒弄懂的? 2、小組交流,教師注意巡視,收集學生學習情況,以便進行指導。 3、集體交流:小組內未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幫忙解決。 4、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可引導學生把課文分作兩部分: 一部分(1-13自然段):通過老人喂海鷗、呼喚海鷗的名字、與海鷗親切地說話等事例表現了老人對海鷗無私的愛。 二部分:(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鷗在老人遺像前翻飛、盤旋、肅立、鳴叫等悲壯畫面,展示了海鷗對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讀課文,質疑 1、學生用比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思考:課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別感動?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問。在文中標注出來。 2、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學生的疑問。教師注意收集、整理。 五、布置作業: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激情導入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步了解了一個真實的故事《老人與海鷗》,請聽《一個真實的故事》。(播放歌曲,談感受)2、今天,我們繼續研讀發生在昆明翠湖的一個老人與海鷗之間的真實故事。二、回顧舊知1、師出示詞語 撮嘴呼喚 翻飛盤旋 抑揚頓挫 扇動翅膀 親昵說話 肅立不動 嘖嘖稱贊 白色旋渦(1) 讀著這兩組詞,大家發現這兩組詞有什么特點嗎?(2)你眼前分別出現了哪兩幅畫面?(老人喂海鷗,海鷗送老人。)(3)兩個場景中,最讓你們意想不到的場景是哪個?為什么?三、品讀送別段,感悟海鷗情1、課文是怎樣描寫這個場景的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劃出:海鷗的哪些舉動讓你意想不到?2、按順序交流:反饋交流找到的句子。(預設)(1)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群海鷗突然飛來,圍著老人的遺像翻飛盤旋連聲鳴叫,叫聲和姿勢與平時大不一樣,像是發生了什么大事。師:此時大不一樣的叫聲會是什么樣的?大不一樣的姿勢是什么樣的?(2)海鷗們急速扇動翅膀,輪流定在老人遺像前的空中,像是前來瞻仰遺容的親屬。(3)過了一會兒,海鷗紛紛落地,竟在老人遺像前后站成兩行。它們肅立不動,像是為老人守靈的白翼天使。a、結合生活中類似場合,從人的心情理解海鷗對老人的敬仰和愛戴,就像兒女一樣給老人守靈盡孝。師:一群海鷗行動如此一致,不正是流露出它們對老人的敬仰和愛戴么?就像兒女一樣給老人守靈盡孝。b、學生有感情朗讀。(4)、當人們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遺像的時候,海鷗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它們大聲鳴叫,翅膀撲得那樣近,我們好不容易才從這片飛動的白色旋渦中脫出身來。a、海鷗向哪里撲過來?b、為什么要朝遺像撲過來呢?為什么像炸了營似的朝遺像撲過來呢?c、比較這里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么不用“飛”?d、讓學生帶著無奈、急切、焦慮的心情再來讀讀。e、15-17這三個自然段里兩次寫了海鷗飛的樣子,理解“盤旋”和“旋渦”,這兩個詞的意思。f、根據這兩段兩次寫到海鷗的鳴叫,設想海鷗似乎在說著什么?g、讀出美麗的海鷗對老人的一片深情。師點撥:由此,你揣摩到作者是怎樣將海鷗對老人的情感寫具體的?(作者抓住海鷗這些意想不到的舉動進行描寫,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海鷗因為老人的離世而極度傷心、不舍以及為老人盡孝的情感世界,我們感動于海鷗們這份撕心裂肺的切切真情。)四、研讀談鷗段,感悟人鷗情(一)、,假如當時同學們就在翠湖邊上,看到這樣的情形,腦海里會冒出什么問題?(二)、請同學們快速地小聲朗讀課文1—13自然段,找一找答案,抓住關鍵的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體會。(師巡視)(三)重點交流:1、他背已經駝了……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跟海鷗相伴。(1)、抓住“三個褪色”說明老人特別簡樸。(2)、抓住“步行二十余里” 說明老人節儉。2、“老人把餅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邊的圍欄上,退開一步,撮起嘴向鷗群呼喚。立刻便有一群海鷗應聲而來,幾下掃得干干凈凈。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1)、文中海鷗吃食用了“掃”字換成“吃”字可以么?(2)、師創設情境,指名讀。①聽了老人喚,海鷗來得多了,吃得快了,誰能歡快地來讀讀?②聽了老人喚,海鷗來得更多了,吃得更快了,誰能更歡快地來讀讀?③海鷗吃得心滿意足,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誰能這樣來讀讀。(3)、師生合作讀,師讀描寫老人的話,生讀描寫海鷗的話。師: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是海鷗依著老人的節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實上是老人依著海鷗的節奏在邊走邊放。就這樣飛成了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句話。(4)、“有聲有色”聲在哪里,色在何方?往下讀文細細品味,在你的腦海里又形成一幅怎樣的畫面?3、學生讀4自然段。(1)、你仿佛聽到了什么?( 老人呼喚海鷗的聲音、老人贊美海鷗的聲音)(2)、老人如何呼喚海鷗呢?文中用到了哪個詞?學一學老人呼喚海鷗。(3)、對比體會海鷗飛落老人手上的句子。(4)、老人又是如何稱贊海鷗的?老人與海鷗的聲音融為一體,多么默契!你又看到了什么呢?(5)(出示老人喂海鷗的圖片),師陳述畫面。4、在這有聲有色的樂譜中,假設學生是老人或海鷗,練習說話。①同桌交流。②集體交流。②齊讀這幅有聲有色的畫面。五、拓展延伸,升華感情1、師:十多年了,幾千個日子,老人每天都來,可有一天老人沒來,一直也不再來。一天,朋友把老人喂海鷗的照片放在翠湖邊,很多都在照片上簽名,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簽滿了。海鷗呢?這群老人的兒女呢?它們也來了,讓我們再一次讀讀他們。2、生齊讀:一群海鷗突然飛來------脫出身來。3、小結:讀了這個真實感人的故事,你想對文中的老人或海鷗說點什么?4、學生展開交流。六、總結全文,激發感情1、談談學后的感受和啟發。2、教師小結:老人雖然已經故去,但他關愛動物的善舉將永遠在人們中間傳承下去!我想對你們和我自己說,讓我們帶著老人對海鷗滿腔真摯的愛和海鷗對老人這顆摯誠感恩的心,今后無論對人還是動物,都應該有一顆至誠的愛心! 七、布置作業1、背誦課文中最喜歡的部分。2、寫一寫你和動物之間的故事。板書設計:21 老人與海鷗 一家人 父親與兒女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11
準確的說,我下面寫的應該是第一、二課時的內容。只不過我把生字教學給省略了。因為孩子們已經六年級了。我把生字環節放在了課前預習階段,讓他們在課前預習時先把生字熟悉了。同時我在布置預習作業的時候,還讓他們結合課后的習題閱讀課文,并將答案用鉛筆寫在書上。在學生有了這些準備工作之后,我就開始了教學。我的教學步驟是:
一、讓學生齊讀課文。這個環節的目的是,我想聽聽他們預習的情況,對于這篇課文他們讀熟了沒有?而且在他們讀的過程中,我會隨時變換讀的方式。(一般來說,我會他男、女同學分開讀,齊讀,分排讀等等。這樣做就是為了讓學生專心讀,別開小差。)
二、在學生讀完課文后,我會讓他們試著回答一下課后的關于“歸納主要內容”方面的題。就本篇課文而言,我讓他們回答“課文是怎樣體現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感情深厚的?”(我考慮到他們中有的學生沒有思考全面,于是又給了他們五分鐘的時間默讀,再理清思路回答。)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班上回答問題的孩子不是很多,我試著抽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學生起來回答,他們在回答的時候,就是結合課本中的原句,再結合自己的分析來回答,為什么他說的句子能夠體現“老人與海鷗的感情深厚”。
我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意到了學生分析句子的全面性,將學生沒有找到的句子,我又加以引導,補充,讓他們將這些句子找完整。
同時,我在最后,又針對學生找的情況,進行了總結,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本文的主線,全文基本上都是圍繞這一話題展開的,都是為了體現“老人與海鷗的感情深厚”寫的。
三、在完成這個環節后,我又讓他們試著理解一下課后第三題中的加點字的含義。
在有了上一個環節的分析后,多數學生都能夠較準確的分析這題,只是他們在回答的時候,都比較簡決單,說得最多的就是“體現了老人與海鷗的感情深厚”。我在教學過程中,也啟發他們,本文都是體現這一個含義的,因此,在具體分析一個句子的時候,不能這樣籠統的說,而應該具體的說。比如:“體現了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配合十分的默契,老人的動作十分的嫻熟” (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片翻飛的白色,飛成一篇有聲有色的樂譜)等。
這個環節,我主要是采取學生起來回答,我再加以補充或者修改。最后讓學生記筆記的方式完成。
四、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并說出理由。這個環節是對上一個環節的補充,題中的句子比較少,還有一些寫得好的句子還需要他們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這樣一個環節。讓他們自己去找出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
在這個環節過后,文中的寫得好的句子都能全部找完。而且在這一個環節中,鍛煉了他們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們也比較喜歡這個環節,他們覺得自己可以想什么說什么,說錯了都沒有關系,只是我會及時的加以改正。
五、分析本文的行文線索。以理清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思想行文的。
反思:
以上的教學內容,基本上用了三課時的時間。我上完本篇課文后,通過孩子們做題的情況看,效果不是很好。有幾個基礎較差的學生做題時表現出來理解仍然不太正確。
我的教學思路是想通過本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理解“老人與海鷗之間感情深厚”的原因,讓他們學會與動物和諧相處。我想讓他們通過找“讓自己感動的句子”這個環節,進一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覺得教學環節中是乎有什么地方沒有教好,但是又找不到漏洞在哪里,請各位老師幫我找找,謝謝了!!!!
《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篇12
一.在正確的讀音下劃“ ”。
撮(cuō zuǐ)嘴 親昵(mì nì) 滇池(dian diān)
旋渦(guō wō) 似的(shì sì) 塑 (suò sù) 料
二.讀拼音寫漢字。
bǐng pǔ yì cuò jí míng qǐ
( )干 ( )寫 ( )揚頓( ) ( )祥 ( )叫 ( )盼
三.在用字正確的一組后面的( )里打上“√”,并把其他詞語中的錯別字用“”標出來,把正確的字依次寫在括號里。
1.退色 節奏 樂普 應聲而來 ( )
2.盤旅 企盼 資勢 抑揚頓挫 ( )
3.滇池 旋渦 海鷗 有聲有色 ( )
四.連線。
打掃得 相同的 默默地 親昵地 看得
清楚 干凈 翅膀 注視 說話
五.照樣子,寫句子
例:在一望無際的稻田里,青蛙聚精會神地捉著害蟲。
青蛙捉害蟲。
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抑揚頓挫地唱著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小明看書。
愛學習的小明在教室里專心致志地看書。
老人喂海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課文內容填空,并說說從所填詞語中體會到了什么。
1.他的背已經駝了,穿一身(a )布衣,背一個(b )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c )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
從a、b兩處,可以體會出這是一個( )的老人,從c處,可以體會出老人( )。
2.老人把餅干( )放在湖邊的圍欄上,( )開一步,( )起嘴向鷗群( )。立刻便有一群海鷗( ),幾下就( )。老人順著欄桿邊走邊放,海鷗依他的節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 ),飛成一篇( )。
這是關于( )的一個細節描寫。( )與( )之間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諧。“掃”字把( )的樣子描繪得生動鮮活。海鷗有節奏地翻飛的場面,像( ),更像( )。
3.在海鷗的鳴叫聲里,老人( )地唱著什么,側耳細聽,原來是親昵得變了調的地方話----“獨腳”、“灰頭”、“紅嘴”……
文中破折號的作用:
文中的省略號的作用:
從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體會到:
抑揚頓挫的意思是:
4.它們大聲鳴叫著,翅膀( ),我們好不容易( )。
從海鷗的這些舉動中,我們可以體會到:
七.段落。
讀課文15—17段,做以下練習題。
1.“發生了一件什么意想不到的事”?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
2.用“”劃出描寫海鷗動作的句子,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3.文中的破折號的作用是: ,引號的作用是: 。
4.短文第三段兩次用了“撲”這個詞,為什么不用“飛”呢?
八.篇章。
1.《老人與海鷗》講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課文結構清楚,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通過 __________________等事例表現了_____________;后一部分通過老人死后,__________________等悲壯場面的描寫,展示了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了老人的______、______和______以及海鷗的________描寫,將人與動物之間的真摯感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3.全文共有六處省略號,作用有所不同,分別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拓展。
寫一寫自己知道的動物之間發生的故事,讓同學從你對動物的描述中,加深對動物的了解和認識,并從中體會到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字數不少于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