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鷗》教學實錄片段
導入課文之后,我問了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讀完課文,你的感受是什么?生答完之后——
師:是啊,停了你們的話,不禁讓我想起了“桃花潭水深千尺”,這是老人與海鷗之間的那種無法割舍之情的寫照。同學們,老師很好奇,這個老人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都做了些什么,能夠與海鷗建立起如此之深的情誼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打開書,讓書告訴我們答案,課文哪個自然段是詳細寫老人的呢?
生:第二自然段。
師:好的,請你讀讀出來。
生讀課文
師:老師發現,我們班的同學讀課文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讀的很流利,可是卻沒有把感情讀出來。這樣吧,你們自由讀課文,根據你們自己預習之后對課文的理解,認為該怎么就怎么讀。
生自由讀課文。
師:現在,現在請誰來示范呢?
請了兩個學生讀課文,但是還是沒有讀出感覺,于是我就自己范讀了。
師:下面老師來讀,你們可要聽仔細了,用筆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哪些地方是有突出的。
在喂海鷗的人群中很容易認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經駝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過時布衣,背一個褪色的藍布包,連裝鳥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訴我,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城郊趕到翠湖,只為了給海鷗送餐,跟海鷗相伴。(紅色的字表示我突出讀的)
師:聽完了老師的朗讀,誰來說說老師都突出了哪些字呢,而且今天還有一個特殊的任務,你們得猜一猜老師的心思,為什么老師這個地方要突出讀?
生:老師在背已經駝了的地方突出了,我覺得老師是要突出這個老人已經很老了,行走不方便吧。
師:同學們,你們身邊有沒有駝背的人,他們都差不多什么年紀了呢?
生:大部分都是八十幾歲的老人,他們走路很不方便的,而且人老了,走路就更加不方便了。
師:行 ,我們現場來個示范,一個同學來示范一下駝背的老人走路,而且還要帶上什么東西?
生:喂海鷗的餅干等,差不多有十斤吧。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體會老人走路的困難,我讓兩個孩子跟這個“老人”一起走,結果是兩個孩子已經從教室的這頭走到那頭了,“老人”才走了一半。
生:老師,你剛剛還突出了步行跟而是余里。我從剛剛他們的表演中看出來了,你為什么要突出了,老人走路很辛苦,可是卻要步行走二十余里。就是不知道二十余里有多長,要走多久。
師:一里相當于我們現在500米,二十余里就相當于我們現在10千米。跟你們說啊,從航埠到城里差不多就15里路,誰走過呢?
生:以前我爺爺走過,聽說要走一個一個半小時。(其實學生說到這里,我也不知道,因為我也沒走過。)
師:恩,那你爺爺是不駝背的,我們剛剛已經看到了,駝背的人走路要比不駝背的人慢一半的。那你們說說老人走二十里要走多久。
生:可能四個小時,也有可能還要更多。我明白了老師剛剛為什么要突出兩個詞了。老人能夠這樣堅持,說明了老人太喜歡海鷗了。
師:是的。還有嗎?
生:老師剛剛還突出了只。一個只就說明了老人只是給海鷗送餐的,而不是干別的事情。
師:是的,說明老人不是來欣賞風景,也不是來游玩,僅僅只是給海鷗送餐。還有嗎?
生:你還突出了每天。我覺得這是寫老人很堅持,能夠堅持十年,真的是不容易,難怪能夠跟海鷗建立這么深的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