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步》教學反思(精選4篇)
《學步》教學反思 篇1
學步教學反思 老師設計的問題≠學生想知道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我事先根據課文設計問題,學生回答得多好,漸漸的他們的積極性不高了, 當我的學生漸漸在課堂上失去興趣的時候,我才醒悟過來。——— 老師設計的問題≠學生想知道的問題。
注意到了課堂的缺陷,我的課堂上漸漸多了許多學生的聲音,我漸漸關注著他們的思想,漸漸明白教學生不知道的問題才是真正地在教學生。對于自覺學習的學生,需要給他們指引方向,然后讓他們學會自己走;對于不自覺的學生,就要誘導著著他們,然后讓他們跟著老師走——這些都是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老師們是無法完全去設計的。
蹣跚學步、體會感恩——《學步》教學反思
《學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兒子學步時的情景。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例如:“生命的過程,大概就是學步和尋路的過程。”等。為了突破難點,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么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我是從這幾點入手的:
1、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本,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于朗誦。
2、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文本時的劃句做眉批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并合理運用的說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
3、提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
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在作者眼中,兒子學步的意義就在于他開始邁上了漫長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會驚喜與興奮,會贊美和欣賞,還會擔憂和焦慮。更會有期望與忠告,將學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學步》教學反思
作家趙麗宏的散文《學步》以父母的口吻描述了兒子學步時的情景。文章從看到兒子蹣跚學步,聯想到學步只是人生旅途的開始,希望孩子腳踏實地地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順利地踏上人生之路,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父輩對孩子的一片深情和良苦用心。
學步——人人都要度過的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經歷,這就是學生在解讀文本時與其中的某些描述能夠產生共鳴的所在。如果將學生引進文本,一個個的成為文中的學步者,再現兒時的這個平凡而偉大的經歷,那么就不難理解文中所講的“你的生活從此開始有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這句話的含義了,也能體會到父母的深情厚意。于是,在備課時,我預設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前,我讓學生采訪自己的父母,了解自己學步時的年齡、情景和趣聞,或找出相冊中的自己學步時的照片欣賞,特別要了解父母父母看到自己學走路時的心情,并以《我開始走路啦》練筆,這樣學生原有的較為朦朧的體驗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清晰,解讀文本時較會產生共鳴。
二、讓學生再現自己的情感體驗。
課中,我一開始就要避免的是不再重復預習的內容,我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高于預習,讓學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于是采取了這些步驟:
首先,理清文章脈絡,由“居然會走路、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入手,讓學生找到學步的艱難。學生需精心閱讀文本,體會父母的心情。
其次,讓學生抓住某一片段精心閱讀,歸納出有關描寫心理感受的詞語,諸如“膽怯”、“自豪”、“勇敢”、“新奇”、“堅持不懈”等。這就是一個感悟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的朗讀訓練,應該定位于朗誦。
第三,體會父母的情感。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些環節的設計是本節課的亮點。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很自然地讓學生走進了一種能夠共鳴、能夠感悟的狀態,而我又利用各種契機進行了大量的語文能力的訓練。例如,閱讀文本時的劃句做眉批的“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的訓練,積累句子并合理運用的說話訓練,大規模的朗讀訓練,從具體到抽象的概括能力的訓練……
三、提升學生已有的情感體驗。
學生已經知道,人生只有學步,才能邁步,直至成長。在作者眼中,兒子學步的意義就在于他開始邁上了漫長的人生之旅。因此,父母會驚喜與興奮,會贊美和欣賞,還會擔憂和焦慮。更會有期望與忠告,將學生的情感提升至懂得“感恩”,并懂得勇敢地走好人生的坎坷路。
《學步》教學反思 篇2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燕國壽陵的一位少年因羨慕趙國人走路姿態的優雅,不辭辛苦地來到趙國都城邯鄲,跟著街上的行人模仿學習,其結果是:學步不成,反倒丟了以前的步法,只能爬著回去,成了千古的笑柄。每次讀到這個故事,我都不免為這位壽陵青年惋惜不已:他不遠千里出國學步,為的是改進自己的風度舉止,其誠心可贊,其精神可嘉;只可惜他不是根據自己原有的條件,取人之長,因時制宜,而是生搬硬套,亦步亦趨,其結果當然是可悲的。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那樣。而作為教師,他必然具有自己獨特而鮮明的教學個性。這種個性是教師在生活實踐和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性,它是獨特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學識才能、藝術追求和審美情趣的總和。一位優秀的教師必然具備一種近乎完美的教學個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獨樹一幟的教學風格:比如有的教師善于抒情,上課感情充沛,激情四溢,使學生在強烈的感染中受教育;有的教師擅長訓練,上課時注重傳授方法,指導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有的教師追求生動,講解教材引人入勝,出神入化,使學生在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不管是哪一種風格,都體現出教師個體的獨創性,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獨創性,才展現出教學的多姿多彩和生機活力,才能真正體現出教師勞動的價值。因此,一個真正有教學思想的老師,不在于機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種教學模式,而在于能博采眾家之長,在廣泛吸收先進教學經驗的基礎之上發揮個人優勢,大膽創新,從而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教學風格,而并非是模糊個性,追求“大同”;也并非是否定求異創新,大家只走“華山一條路”。
壽陵的年輕人到邯鄲去學步,初衷是好的:是要改進自己的行走方式,然而他卻迷失了自我,終于找不到回家的路。我們在探尋改進課堂教學之路時,千萬要吸取他失敗的教訓:那就是要正確地認清自我,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舊,同時又不能妄自菲薄、迷信權威,塑造并保持自我豐滿的教學個性,并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自己。
《學步》教學反思 篇3
《成語故事二則》第一課時除疏通課文之處,還學習了第一則成語《邯鄲學步》,這則故事我主要采用引導的方式來展開教學的.
如:我先讓學生圍繞"為什么燕國少年到最后連自己原來走路的姿勢都忘了?這時學生聽了興趣盎然,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于是,我趕緊抓住時機讓學生回到文中,把關鍵句子畫出來,還有的學生更不得了,把平時聽到的或見到的一些事例來理解,接著,我連忙出示學生找出來的句子如:他今天跟這個人學這樣走路,明天又跟那個人學那樣走路,結果哪種姿勢也沒有學好.最后,讓學生概括寓意或者明白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這樣教學,不但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情感體驗.還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能力.
但在學生的作業中發現邯鄲學步的近異詞與反義詞做的不盡人意,說明課文分析不到位,或者是學生缺用這個成語的經驗.
《學步》教學反思 篇4
《邯鄲學步》這則寓言通過讀讓學生悟出一個人生道理:拋棄個人所長,盲目模仿他人,其結果只能使自己無所適從。我讓學生帶著文后的兩個問題閱讀短文,邊讀邊思考,讀后讓學生各抒己見。討論異常積極熱烈,然而,學生所感悟令我吃驚。部分學生認為燕國的那個青年人學來學去最后連路也不會走,是因為他太笨,得出的結論是“不要學習別人的東西”、“早知學不會如此難堪,還不如不學。”也有少數學生認為“老天不公平,以燕國青年的精神,結果不應該爬回去”。
課后,我反復思考著學生的看法,又反復讀這則寓言,讀著讀著,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成人只看到了燕國青年的狼狽相,可是燕國青年人身上那么多的閃光點,我們竟然忽視了;我們只看到了結果,卻看不到過程,看不到那個青年人為了達到目標所付出的努力。
一、燕國青年有強烈的求知欲。他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特別優美”,于是“不顧路途遙遠,爬山涉水,趕到邯鄲來學習當地人走路的姿勢。”這種學習來自他內心的渴望,他的求知欲是那樣強烈,相比那些墨守陳規的人顯得難能可貴。這不正是當今我們所努力造就的學習型社會的人應有的品質嗎?
二、燕國青年善于學習。為了學習邯鄲人走路,“他整天呆在邯鄲的大街上,觀看人家怎樣走路,邊看邊琢磨人家走路的特點,邊摹仿人家走路”,既觀察,又琢磨,還有實際行動,你看人家多用心,多投入呀!他學習走步可以說到了如癡如醉的地步,這不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最佳學習境界嗎?怎么能指責他學習方法不對呢?頂多不該“跟這個后邊走幾步,再跟那個人后邊走幾步”。可是這又有什么錯呢?“這個人”、“那個人”都是邯鄲人,他們的步法肯定有共同之處,一定要拜師學藝才可以嗎?要知道他已經是青年了,應該有一定的鑒別能力。
三、燕國青年善于反思,不肯輕易認輸。剛開始,“學來學去,總是不像”,他并沒有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去學習,他想“也許是因為自己習慣了原來的步法,所以學不好”,經過認真地思考,他才丟掉了自己原來并不好看的步法,學習的過程很辛苦,常常“把他弄得手足無措”,但他還是堅持學習了幾個月,一直到把錢用光了,才不得不回家去。
想到這里,我明白了,二十一世紀的孩子們學會了用自己的眼光看問題,他們有理由得出不同的答案,幾年來我們努力培養的創新精神在他們身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