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課后練習(精選13篇)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1
一、按課文內容填空。
皮鞋匠靜靜地 著。他好像 著大海,月亮正從 的地方 。 的海面上,霎時間 了銀光。月亮 , 一縷一縷 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 了大風, 了巨浪。被月光照得 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 ……
二、片斷練習:《貝多芬回到客店》
提示:貝多芬回到客店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么寫,怎樣想。請寫一段話。
要求:1、交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貝多芬在追記時,眼前可能出現了什么景象。在寫事中加入恰當的聯想。
三、閱讀,完成練習
我聽見小提琴的聲音……
夜間,月亮已經升得很高很高了。我看見這個月亮從溪邊烏柏樹的枝椏間,把一大片清光灑到溪邊那個草叢的村莊里了。
這時我靜靜地聽著:呵,可是真的,慢慢地,慢慢地,我聽見那個草叢的村莊里,傳來一陣又一陣小提琴的演奏聲。
——呵,我聽人家說過,那草叢的村莊里,住著一位少年音樂家名叫蟋蟀,他是一位很好的、勤奮的少年,天天晚上學習演奏小提琴。 ,后來他成為童話世界里一位少年提琴家,這優美的小提琴聲,是他演奏的。呵,真的,真的,有一陣又一陣小提琴演奏聲,從那草叢的村莊里傳(chuán zhuàn)來了。
那小提琴拉得那么好呵,我靜靜地聽著,聽著。
一會聽來,感到那琴聲,像是泉水從山谷里流到溪中來了。
有時聽來,好像是給一位小姑娘唱的一首兒歌拉著一支伴奏曲。
一會聽來,感到那琴聲,好像是陣細雨打在竹林里的聲音傳來了。
我靜靜地聽著,聽著。
感到這提琴的演奏聲,可真是多么好聽呵!我 聽著 想,這小提琴的演奏聲,是從那個草叢的村莊里,一座露(lòu lù)天的音樂廳里傳來的吧?那村莊里,今晚真的在那音樂廳里開一個月光音樂會么?這小提琴真的是那位少年音樂家蟋蟀演奏的么?一定有好多好多的小孩子來聽演奏么?……”
聽呵,那草叢的村莊里傳來一陣又一陣小提琴的演奏聲;看呵,天上一個扁圓的、黃色的月亮,也在悄聲地聽著,把一大片清光灑到那個草叢的村莊里了。
1、給文中的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用“√”表示。
2、選擇合適的關聯詞,填上在文中橫線處。
一邊……一邊…… 既……又……
……因為…… ……因此……
3、題目 “我聽見小提琴的聲音……”中用了一個省略號,你覺得有什么補充嗎?讀讀文章,寫一寫。
4、“溪邊那個草叢的村莊”,在那個夜間,會出現怎樣的場面?
5、這位小音樂家叫蟋蟀,你認為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6、你聽到過別的什么琴聲嗎?聽著琴聲,你有什么感覺?(不少于80字)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2
創設情景 注重語感——《月光曲》教學體會
jiabeibei
《月光曲》一課,講的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其中第九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是貝多芬見景生情、即興創作曲子的描寫。它的意境深邃,音樂語言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以理解。教學中,我重視“感悟”,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主動地學習,主動地感知,主動地領悟,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習中我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月光曲的內容,反復地朗讀和品味,并請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讓學生閉目想像當時的情景,循著作者的描寫,使文中的情景在學生的腦海中浮現。這時候,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許比老師的分析講解還要豐富,還要迷人。當學生有點入境生情時,我及時加以引導,放《月光曲》的錄音,讓學生在美妙的《月光曲》樂曲聲中朗讀品味,去想像大海的變化,去思索月光曲的具體內容,去感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詩的意境。此時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樂曲會融為一體,這時再讓學生聽著樂曲,請一位學生朗讀描寫月光曲的內容,再讓學生想像當時的情景,學生們眼前的景象更加具體化了,緊接著讓學生把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色用簡筆畫兒的形式畫下來,此時學生興趣很高,主動地去感知,主動地領悟,紛紛展示眼前出現的三幅畫面:第一幅畫面是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海面上灑遍了銀光。第二幅是月亮升高了,正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第三幅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大家通過展示、評議這三幅畫兒畫得怎樣,為什么,來相互豐富對月光曲內容的理解。
不同的畫面必然反映出貝多芬情感的變化,因為貝多芬用音樂傾注了自己的情感,這時讓學生看著畫面再朗讀這段話,去體會貝多芬當時的情感是怎樣變化時,學生比較容易地從音樂所描繪的那些情境,豁然領悟了用以表現這些情境的語言文字,悟出了貝多芬的情感是由平靜到激動的變化,并結合上下文能具體地說出引出貝多芬感情變化的內容——貝多芬看到月光照進窗子,茅屋里像披上了銀紗,顯得很清幽時,他的心情很平靜。當他看到站在琴旁的窮兄妹倆時,他的心情一下子變得激動起來,想到在當時的社會,窮人熱愛音樂卻沒錢聽音樂,而盲姑娘又這樣懂音樂,真是找到了知音,因此變得很激動。當學生用理解的語氣再讀這段話時,從中體會出: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苦人,熱愛大自然的音樂家。
學生能讀出《月光曲》的意境,是源于在理解過程中那種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制造氣氛,以境激情的做法,激起了學生們的強烈求知欲,培養了他們敏銳的感悟能力,就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和激勵下,學生自己用心去思考語言文字內涵,咀嚼語言文字的滋味,去體驗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這樣的教學設計,突破了教學難點 ,使學生較好地理解了課文內容。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3
1、本單元主題:音樂 2、學習的課文:《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月光曲》、《林中樂隊》 《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學習目標: 1、識字12個,寫字12個,理解、積累部分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對課文的閱讀、交流,體會《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現實意義。 3、唱國歌,感受“中華民族的最強音”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 教學難點:通過研讀文本來體會“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和老師一起學: 1、每當聽到這雄偉、激昂的國歌時,你會想到什么? 2、讀生字、新詞。 ①強調“遜、豁”的讀音和“奴隸、簡陋、催人奮進、抗日救亡、政協、力薦、豁然開朗、拋頭顱”等詞語。 ②學習生字“聶”,了解國歌曲作者聶耳,詞作者田漢。大聲讀課文,碰到難讀的字詞句多讀幾遍。說說讀了課文,你對國歌有了哪些進一步的了解? 3、前兩句,“每當聽見國歌,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 用這個句式說一說。(理解“油然而生” ) 4、國歌的原名是《義勇軍進行曲》,這首歌是怎樣創作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輕聲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畫下來。理解“魔爪”、“催人奮進”。 5、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之時,《義勇軍進行曲》的誕生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斗號角,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6、這首歌不僅迅速傳遍全國,而且又傳遍了世界,為什么一首歌有如此之大的感召力呢?自讀4、5自然段。 7、句式練習:這首歌傳遍全國、傳遍世界,成為_______成為___________。 8、為什么將《義勇軍進行曲》定為國歌?默讀課文第6自然段,說說理由。 9、學生匯報,結合上下文理解“力薦” 、“豁然開朗”。 10、今天,當我們唱起國歌,就會想起什么? 11、理解“居安思! ,(今天我們安居樂業,但同時我們也思危,你認為“危”在今天指什么?) 12、齊讀最后一段,再次感受“中華民族的最強音” 。 《月光曲》教學目標:識字: 1、運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自學生字。 2、結合詞語理解字義。 3、滲透性識字。寫字: 1、學寫11個字。 2、掌握漢字的間架結構,按筆畫筆順把字寫好。閱讀: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2、抓住重點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情感。 3、了解貝多芬是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音樂家。 情感目標:了解貝多芬創作世界名曲《月光曲》的經過,體會他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教學重點: 1、清理課文的線索,一步步體會貝多芬感情的變化過程; 2、品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1、抓住環境特點,體會《月光曲》創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內容; 2、理清課文的線索,一步步體會貝多芬感情的變化過程; 3、品讀第9自然段,想象描寫的情景; 跟老師一起學: 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樣的曲子,是誰寫的?這篇課文,寫的是什么? 2、認讀生詞。(1)讀準字音:券quàn (2)記住字型。重點指導:“券”“盲”的寫法。(3)理解字義:課文中有的詞語,不容易理解,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 ①通過查資料或查字典記住詞語。萊茵河:西歐最大的河流,發源于阿爾卑斯山麓,流經奧、德、法、荷,全長1320公里,流域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 ②用比較法理解詞語。幽靜、恬靜、安靜這三個詞語都有靜的意思。但是,“幽靜”比“安靜”更靜,多用于形容環境。 3、《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什么的傳說?揭示句式:《月光曲》是關于____________的傳說。(懂得《月光曲》這篇課文寫的是關于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傳說。) 4、《月光曲》是個什么曲子?揭示句式:《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的曲子。(通過練習,懂得《月光曲》是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一首著名的鋼琴曲子。) 5、介紹貝多芬: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德國人。他對貧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經寫下這樣的句子:“我們的藝術應當只為貧苦的人造福。”“做到這一點,我將是多么的幸福!” 6、這一節最后說“傳說是這樣譜成的。”這一句在這里起了什么作用?(與開頭照應) 7、課文哪些部分寫了這個傳說?(2—11自然段) 8、本文按總起、傳說可以分為幾部分?本文可以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總起。介紹貝多芬,點明題意。第二部分(2—11自然段)傳說。詳細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9、教:在“明月”這一單元,我們感受到皎潔清亮的月光總能引起人們無限的情思,月夜成了文人墨客筆下永恒的主題。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月光的詞句呢?(如月色如水、月光融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10、動人的曲調把我們帶入了那令人陶醉的月夜,你們都看到了些什么?聽到了些什么?說說自己的感受。 11、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怎樣的畫面?(明確這首曲子描繪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你是從哪些語句知道的?(從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關語句: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12、這兩段文字向我們展示了幾幅畫面? 畫面一: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畫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畫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畫面四: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 13、朗讀體會句意: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月亮在烏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朝岸邊涌過來…… 此時你感受到了什么?(此處描寫的是波濤洶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應讀得很快,“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風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無比安詳和美麗。(此時海面已經風平浪靜,樂曲將要結束,所以語調要柔和、緩慢。) 14、月光下的大海千變萬化,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不是,是聯想。)誰的聯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15、你從哪里看出這是他們的聯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的景象…… 這兩個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個“仿佛也看到了” ,兩句話的意思不一樣。)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為景象不是真實的,是妹妹的想象,同時妹妹是個盲人,她看不見。) 16、練習用“仿佛”造句。看著那輪明月,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 17、是什么讓皮鞋匠和妹妹產生這樣的聯想?(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的十分投入,腦子里才聯想出這番景象。)是啊,樂曲中旋律的變化引起了皮鞋匠兄妹的聯想。如果把課文的9、10自然段去掉,行嗎?為什么?(文章就不那么深刻感人)寫作文時,不僅要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下來,有時還要把想到的寫下來。在記事中恰當地加進自己的聯想,文章就會更加充實,表達的感情就會更加豐富、深刻。 18、對比理解: a. 理解:“這首曲子多難彈哪 !我只聽到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 边@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b. 理解:在姑娘說話以后,哥哥的態度怎樣? c. 姑娘的話,是什么意思?(可出示投影片,請學生選擇。) “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币馑际牵 ) a. 哥哥,我和你說著玩的。 b. 哥哥,你不要傷心,這音樂會對我來說可聽,可不聽,你別在意。 c.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讓哥哥著急,其實,她很想聽音樂會。正是由于兄妹間的談話,使得貝多芬深受感動,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為了了卻姑娘的心愿,為了這位懂事的姑娘,他決定進去為姑娘彈首曲子。 19、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曲還要再彈一曲給姑娘聽? “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 ①這段話,標點很重要,先連用了兩個嘆號,說明姑娘說話時的語氣很堅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動。 ②“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聽過曲子之后,馬上做出了判斷,而且心情是異常的激動。 ③姑娘說“多純熟!” “多深哪!”說明姑娘很懂音樂,很愛貝多芬的曲子,因為只有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創作的曲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姑娘雖然看不到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這對于一個家境貧窮的鄉鎮上的人來說是很難得的。正是由于姑娘對音樂的熱愛與理解,使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動,所以要再彈一曲給盲姑娘聽。 20、為什么文章在敘述過程中,幾次對環境進行了描寫?請學生把寫環境的語句畫下來,分句體會。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這里提到了“幽靜”的小路。“幽靜”就是非常安靜。正是由于在這樣一個安靜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貝多芬才能聽到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如果是喧鬧的小鎮,這不大的琴聲是不可能引起貝多芬的注意的。 ②“茅屋里點著一枝蠟燭。在微弱的燭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舊鋼琴,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這是對兄妹倆的家庭環境的描寫。這是一個氣氛非常和諧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彈一架舊鋼琴。這說明他們家的確很窮,這與前面介紹的兄妹兩個人的對話是一致的。 ③“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這是作者特設的環境。我們說創作是要有靈感的貝多芬深為兄妹倆的情而感動,又為找到了這樣一位知音而感到興奮。這又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呢?貝多芬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即興創作了《月光曲》。 《林中樂隊》教學目標: 1、用多種方法熟讀課文,體會作者聆聽林中樂隊演奏時的心情。 2、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體會這種寫法。 3、鼓勵學生積累象聲詞。 4、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請學生根據老師播放的錄像進行仿寫。 教學重點、難點:鼓勵學生細心閱讀,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說明中心句的,體會這種寫法。 跟老師一起學:一、讀課文。初讀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二、學習生字。 1、檢查預習,讀準字音。 2、學生互查,記憶字型,了解字義。 3、集體交流。 ①字音囀:應讀“zhuàn”;咕嘟:應讀“gū dū” 鶉:chūn;盹:dǔn;喧囂:xuān xiāo ②字形嘎:最后一筆是點。鉤:最后兩筆是撇折點。盹:是目字旁。兜:第三筆是撇。 ③解詞:喧囂:聲音雜亂,不清靜。呻吟:指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婉轉:(歌聲、鳥鳴聲等)抑揚動聽。 三、再讀課文。提出不懂得問題。 四、1、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動物嗎?都喜歡哪些動物?為什么?是呀!動物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喜歡他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參加動物們舉行的一個音樂會。 2、讀一讀全文,想一想,動物樂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思考:林中樂隊是一支什么樣的樂隊?補充畫批。第一自然段:“三月,鶯唱起歌來,白天黑夜,老是尖叫著,囀啼著。” 第二自然段:圍繞中心句,課文詳細地介紹林中的各種樂聲,又抓住各種動物的聲音特點細膩地描寫。在描寫動物聲音時,作者寫了象聲詞,請你畫出來,并體會。出示:吱吱 嗡嗡 呱呱 嘟嘟 咩咩咕嚕咕嚕 嘎吱嘎吱 撲嚕撲嚕請你說出這些動物還會發出什么聲音?(說出象聲詞)通過分析,知道這是一支神奇、和諧、自然的樂隊。有一些樂手采取了不同的演奏方式,請你默讀三、四自然段,你喜歡哪位樂手,就介紹它的演奏方式。 4、思考:作者按照怎樣的順序寫沙雉的? 5、體會作者聆聽林中樂隊演奏時的心情。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1、從課文中再摘錄詞語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 2、叮叮說:“血肉”“長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說說它們比喻了什么?課文中還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3、讀一讀 1)讀白居易的詩,理解其意思。 2)讀西班牙民歌。 4、修改病句。(1)主席臺上插著鮮紅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點。 (3)貫徹《小學生守則》以后,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5、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不但……而且…… 因為……所以…… 雖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為一種新興的人造光源,( )可用于科研、軍事、醫學方面,( )可用于通訊、教育、宣傳等方面。(2)( )他學習刻苦,工作認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被評為“三好”學生。(3)( )我們的生活條件很好,( )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好傳統。(4)( )不畏勞苦的人,( )攀登科學高峰。 6、閱讀短文回答問題。鄉下一間(簡樸、簡陋、簡單)的旅店里,躺著一位客人。他正閉目(觀賞、傾聽、欣賞)樓上優美的鋼琴聲。琴聲一會兒低沉,一會兒高亢,低的時候像珠子在盤中滾動,高的時候像雷鳴震撼著大地。 “這是誰彈的呢?”突然“嘀嗒”一聲,一滴水滴在他的臉上,他睜開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進他的眼里,他跳了起來,放開喉嚨喊:“來人,來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務員慌慌張張地跑進來。 “樓上是誰,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氣地問。 服務員看著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當代德國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 “哦!是貝多芬!難怪彈得這樣好!”旅客一聽這名字,怒氣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關照他不要讓水漏下來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擾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輕步上樓去,透過門縫見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津津有味)地彈著。琴邊放著一盆水。他正在(納悶、苦悶、思索),突然看見滿身大汗的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繼續彈下去。!原來貝多芬練得手指都發燙了,需要隨時用冷水冷卻一下,因為太緊張匆忙,水濺滿了一地,順著地板縫滴到樓下去了。 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離開,當他下樓時,不禁暗暗感嘆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偉大的音樂家!” 1、在短文中括號里選擇一個正確的詞,在下面畫橫線。 2、用“_______”畫出描寫優美的鋼琴聲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 4、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選擇) a. 贊揚貝多芬高超的彈琴藝術。( ) b. 表達一位旅客對貝多芬刻苦練習彈琴藝術的敬佩之情。( ) c. 贊揚貝多芬的勤學苦練的精神。( ) 5、給短文加個標題,寫在橫線上。 【試題答案】 1、從課文中再摘錄詞語抄在自己的采蜜集中。略 2、叮叮說:“血肉”“長城”“魔爪”都是比喻,你能說說它們比喻了什么?課文中還有哪些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血肉:血液和肌肉,比喻關系特別密切。長城:比喻堅強雄厚的力量。魔爪:比喻邪惡的勢力。 3、讀一讀 1)讀白居易的詩,理解其意思。 2)讀西班牙民歌。(初步了解詩中反復運用的“暗喻”手法,采用改換句式的方法,體會暗喻手法的表達作用。 4、修改病句。 1)主席臺上插著鮮紅的彩旗。主席臺上插著鮮艷的彩旗。 2)我一定要改正不好的缺點。我一定要改正缺點。 3)貫徹《小學生守則》以后,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育紅小學貫徹《小學生守則》以后,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5、在括號中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不但……而且…… 因為……所以…
… 雖然……但是…… 只有……才…… (1)激光作為一種新興的人造光源,(不但)可用于科研、軍事、醫學方面,(而且)可用于通訊、教育、宣傳等方面。(2)(因為)他學習刻苦,工作認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所以)被評為“三好”學生。(3)(雖然)我們的生活條件很好,(但是)不能丟掉勤儉節約的好傳統。(4)(只有)不畏勞苦的人,(才)攀登科學高峰。 6、閱讀短文回答問題。鄉下一間(簡樸、簡陋、簡單)的旅店里,躺著一位客人。他正閉目(觀賞、傾聽、欣賞)樓上優美的鋼琴聲。琴聲一會兒低沉,一會兒高亢,低的時候像珠子在盤中滾動,高的時候像雷鳴震撼著大地。 “這是誰彈的呢?”突然“嘀嗒”一聲,一滴水滴在他的臉上,他睜開眼往天花板瞧,又滴下一滴水,正好滴進他的眼里,他跳了起來,放開喉嚨喊:“來人,來人呀!” “什么事,先生?”服務員慌慌張張地跑進來。 “樓上是誰,怎么往地板上倒水?”旅客生氣地問。 服務員看著滴下的水,答道:“上面住的是當代德國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先生!” “哦!是貝多芬!難怪彈得這樣好!”旅客一聽這名字,怒氣立刻消了大半。 “要不要我去關照他不要讓水漏下來呢?” “不,不!你不要去打擾他,我自己去看看吧!” 旅客輕步上樓去,透過門縫見貝多芬正(集中精力、全神貫注、津津有味)地彈著。琴邊放著一盆水。他正在(納悶、苦悶、思索),突然看見滿身大汗的貝多芬把手指往盆里一浸,又繼續彈下去。啊!原來貝多芬練得手指都發燙了,需要隨時用冷水冷卻一下,因為太緊張匆忙,水濺滿了一地,順著地板縫滴到樓下去了。 這位旅客站了很久才離開,當他下樓時,不禁暗暗感嘆道:“真努力啊,怪不得是位偉大的音樂家!” 1、在短文中括號里選擇一個正確的詞,在下面畫橫線。 2、用“________”畫出描寫優美的鋼琴聲的句子。 3、概括第8自然段的段意。答:旅客看到貝多芬全神貫注的在彈琴,還用冷水冷卻發燙的手指,以至于水漏下樓去都不知道。 4、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用“√”選擇) a. 贊揚貝多芬高超的彈琴藝術。( ) b. 表達一位旅客對貝多芬刻苦練習彈琴藝術的敬佩之 情。(√) c. 贊揚貝多芬的勤學苦練的精神。 ( ) 5、給短文加個標題,寫在橫線上。 《樓上的滴水》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4
師:今天我們要講哪一課?
生:《月光曲》。
師:《月光曲》的“曲”是什么意思?
生:我覺得“曲”就是歌曲的意思。
師:那怎么不叫“月光歌”?(眾笑)
生:因為它沒有歌詞。
師:那么你再重新解釋一下這個“曲”。
生:沒有歌詞的歌曲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就不是歌曲了。
生:沒有歌詞的音樂叫做曲。
師:沒有歌詞的音樂,“音樂”這兩個字還不合適。
生:我覺得是沒有歌詞的,用樂器演奏的曲。
師:樂曲,對。沒有歌詞的,用樂器來演奏的那叫什么?
生:曲。
師:這個“曲”字還有一個讀音,讀曲(qū)。誰能按“曲”(qū)來組詞。
生:彎彎曲曲。
師:彎彎曲曲,對不對?
生:對。
生:曲水流觴。
師:對,曲水流觴。這是咱們紹興的一個名勝。講王羲之《蘭亭序》的事,是不是?
生:是。
師:還有嗎?
生:曲折。
師:對,還有嗎?我再組一個吧。行不行?
生:行。
師:曲服,決不曲服。(生有說對,有說不對)
師:那是哪個“曲”呀?
生:應該是屈原的屈。
師:對,咱們紹興的同學不愧是歷史名城的人,組詞都用歷史名人在組詞。好,《月光曲》這篇課文是講誰的?
生:貝多芬。
師:貝多芬是什么人?
生:他是一位早在一百多年前德國的一位音樂家。
師:是個什么樣的音樂家?
生:是一個著名的音樂家。
師: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生:我以前從書上看到過。
師:今天的書里有嗎?
生:有。
師:那你為什么不說今天的書。拷裉斓臅窃趺凑f的?
生:今天的書上說的是“一百多年前……”
師:我就要能說明“著名”的那一點。
生: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
師:對了,是他譜寫的樂曲很著名,當然他也就著名了。這篇文章說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我們剛才說的是課文的第一段,是嗎?
生:是。
師:那咱們挺痛快,把第一段已經學完了對不對?
生:對……不對。
師:你說第一段沒學完,你讀讀第一段,大家聽一聽還有哪兒沒學?(一學生讀第一段)
師:大家聽出來沒有,剛才哪兒沒講?都講了沒有?
生:都講了。
師:整篇文章是寫他譜寫《月光曲》,那整個課文還有哪一段和他描寫《月光曲》的過程沒有什么關系?
生:是課文的最后一段。
師:他說最后一段和譜寫過程沒有關系。那么他彈完鋼琴,飛奔回客棧,連夜寫下來曲子,這個曲子叫什么曲子?
生:《月光曲》。
師:一個曲子為什么這么著急,干嘛飛奔回客棧,還要連夜寫下來?
生:因為他當時有了靈感,如果第二天寫的話,靈感就沒有了。
師:“當時有了靈感,”就回去創作了?不是這樣吧?
生:因為我們俗話說,“趁熱打鐵”他是趁著靈感還記著,如果明天,靈感消失了,那就不可能把它記下來了。
師:“靈感”這個詞這樣說不太合適。但我明白你的意思,按你這么說,他剛才彈的曲子不是他心里早已有的?
生:對。
師:臨時彈出來的,對嗎?
生:是。
師:所以他趕緊回去把它記錄下來。那么他回去做的只是個記錄過程,而不是創作過程是不是?
生:是。
師:是不是現在我們把最后一段也學完了?
生:是。
師:哪兒還沒學完,再看一看,學完沒有?
生:學完了。
師:我們這兩段課文學得真痛快!好了,你們把還沒學的部分好好讀一遍。注意,我讓大家讀書,有一個要求,這個要求很簡單,但也很難。我要求一邊讀,一邊想,一邊思考,讀完了就有話想說,想壓你也壓不住。有這種激情,才是最好的閱讀。能不能做到這一點?
生:能。
師:一邊讀,一邊準備一下要說什么話。開始。(學生各自讀課文)
師:讀完了嗎?
生:讀完了。
師:想說站起來就說,不用舉手。
生:我讀了第二段到第九段,我覺得貝多芬是一個同情窮人、熱愛勞動人民和熱愛大自然的偉大音樂家。
師:你怎么看出他熱愛大自然了?
生:因為他譜寫了《月光曲》是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第九段里有明確的說明。
師:你的認識超過了我的認識,非常好。誰還講?
生:我從第九段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我還知道了……
師:(打斷)你先等一下,你說你知道了《月光曲》的內容,能不能再談具體一點?
生:是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好吧,接著講。
生:我從第二段到第九段還知道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傳說,我還知道了貝多芬非常熱愛同情可憐人,他是名人,卻不要錢為一個窮苦的人彈琴。
師:好,還有嗎?
生:課文第三節的最后一句“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边@一句是姑娘說的,其實她不是“隨便說說”,她是為了安慰哥哥,不讓哥哥內疚而說了“隨便”。這說明妹妹很懂事,對家里的處境也很清楚,表現了兄妹互相關心的情感。還有我想給剛才那位同學補充一句:第九段不僅僅寫了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的大海,它寫了大海從平靜到波濤洶涌。這一段是皮鞋匠的聯想,通過皮鞋匠的聯想,寫出了貝多芬琴聲的優美和窮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師:好,好。誰還想說就快點。
生:我讀了這篇課文,從第三節可以看出盲姑娘十分懂事,因為她想去聽貝多芬的音樂會,可是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很昂貴,我們家又窮所以買不起。從這里可以看出盲姑娘很懂事。
師:好的,但沒說太清楚。
生:我想說的是,貝多芬為什么給盲姑娘彈琴。有兩點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貧愛富,他身為一個高級音樂家,他譜寫了許多著名的曲子,卻義務為盲姑娘彈自己寫的曲子;第二是貝多芬覺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愛音樂,還十分懂音樂。所以貝多芬要為她彈曲子。
師:非常好。
生:我讀懂了(讀)“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我覺得這一句是分兩部分來寫的。第一部分是盲姑娘對貝多芬的彈琴的評價,說他彈得十分純熟,還有感情很深;第二部分寫了盲姑娘不但愛音樂,而且還十分懂音樂,她有很高的欣賞水平。
師:你們說的把我要講的都說完了,那這堂課就別上了。好,同學們注意,下課!(學生不動)我打算要講的你們都說了,那不是該下課了嗎?我再講是不是多余了?下課,起立!(同學們起立)哎呀,我又想起來了,先坐下。(眾笑)我不知道你們還有沒有不懂的地方,能不能提一提呢?
生:課文第七節他說:“貝多芬沒有回答,他問盲姑娘‘您愛聽嗎?我再給您彈一首吧!蔽蚁雴栆幌聻槭裁簇惗喾覜]有承認自己就是盲姑娘所說的貝多芬先生,他為什么不肯承認呢?
師:你的意思是貝多芬應該這個時候站起來掏出一張名片來給她,(眾笑)也就是說應該亮明自己的身份,是嗎?
生:對。
師:但他沒有亮明,為什么?那你就帶著你自己的這個問題來聽講?茨懿荒苊靼,如果最后問題還是不能解決,你就站起來再問我,好不好?(生點頭)誰還有問題?
生:我想問為什么貝多芬彈了一首還要彈一首?
師:是啊,彈一首行了吧?為什么還要彈一首?誰還有問題?你們沒問題了,我可有問題。讓不讓我提?
生:讓。
師:這一篇文章的題目是《月光曲》,我備課的時候讀了半天,剛才你們也說了半天,可是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這《月光曲》在哪兒呢?
生:第九節。
師:那是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他是通過寫兄妹倆的想象,來寫出貝多芬彈的這首曲子非常好。皮鞋匠和盲姑娘聯想到了這個景色,所以我認為他在從側面來寫這個《月光曲》。
師:我還是沒有聽清。你沒有解釋得太清楚,誰能解釋清楚給我聽?
生:他寫大海,是寫《月光曲》的意境,就是說他在即興創作這首曲子的時候,兄妹倆想象到的意境,所以這也是說他在寫這首曲子。
師:你是說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是《月光曲》的意境。我連《月光曲》的旋律是什么都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它的意境呢?比如有的文章寫彈一首曲子,他就寫這首曲子是多么高亢,多么低沉,節奏是什么樣的。有的還要比喻成什么“鶯鳴空谷”、“珠落玉盤”等等。這些都一定要說的。這一篇呢,我什么也沒看到,曲調怎么樣,節奏怎么樣?
生:我從第九節上,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開始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后來霎時間灑滿了月光,最后是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沒聽懂,這還不是在寫月光和大海嗎?——不過,我也聽出你們的意見了。你們都認為第九節是講《月光曲》的曲調的,對嗎?
生:對。
師:那么你們把第九節很有條理地讀一下,然后講給我聽,我才能明白,F在自己看第九節,想朗聲讀就朗聲讀,想默讀就默讀,想互相讀也可以,用各種方式讀都可以。讀完了講給我聽,開始。
。▽W生開始以不同方式讀文)
第一課時 第二部分
師:誰能說給我聽?
生:我覺得(讀)“月亮正從水天……輕紗似的微云。”這里寫它的意境很美,說明它的旋律很優美。
師:你能不能概括一下你剛才讀的這幾句話是什么情景?
生:就是講海面上很靜,月亮從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升起來。
師:月亮升起來,還有嗎?
生:就是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等等,現在月亮升起來了,(板書“月亮升起“)后面呢?
生:(讀)“被月亮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
師:沒到那么遠吧?你先思考一下,另一位同學接著講。
生:應該是月光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光。
師:海面上灑滿了銀光,還有一個詞呢?
生:霎那間。
師:你把這一段讀一下我聽聽。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
師:灑滿了銀光以后整個海面上是什么樣?有一個詞,是什么?
生:微波粼粼。
師:我不會寫這四個字,你幫我寫吧。(一學生上前在“月亮升起”后寫“微波粼粼”)誰還接著說?已經告訴我了,月亮升起來了,大海上波光粼粼。接著往下解釋,后來月亮怎么樣了?海面怎么樣了?
生:后來“海面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
師:那月亮跑哪去了?
生:月亮……
師:書上怎么說你就怎么讀。
生:應該是(讀)“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
師:你的意思說現在月亮升高了,接著往下說,穿過微云以后呢?
生:(讀)“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是不是月亮和大海都產生了變化?
生:對。
師:(指板書)這里是月亮剛剛升起,海面上微波粼粼,剛才說的是什么樣的?
生:月亮升起。
師:我再寫個“月亮升起”?
生:越升越高。
師:誰越升越高?
生:月亮。
師:那怎么寫?月亮越升越高,我只要四個字。
生:月亮升高。
師:對,海面上怎么概括?
生:海面上波濤洶涌。
師:不對,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是不是這兩句呀?那這兩句用四個字能概括嗎?
生:刮風起浪。
師:也可以,但不太美。
生:狂風巨浪。
師:這風有點太大了。(笑聲)
生:刮風卷浪。
師:能不能這么說,風怎么樣?
生:卷。
師:卷什么樣的浪?
生:巨浪。
師:對了,“風卷巨浪”這四個字多好呀!把兩個意思都說了。(板書“風卷巨浪”)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概括成“風卷巨浪”行不行?
生:行。
師:(對一學生)你去把“月亮升高”寫在“風卷巨浪”的前面。(學生上前寫)再往下看,還有嗎?后面月亮怎么樣呢?大海又怎么樣呢?說不來的“使勁”讀一讀,誰把皮鞋匠看他妹妹后面那一段讀一讀。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
師:大家一起來讀。接著我的話來讀“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
生:(讀)“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薄
師:現在月光怎么樣了?
生:照耀。
師:大海怎么樣了?
生:波濤洶涌。
師:誰來寫這八個字?(一學生上前寫)既然海面是這樣變化的,你能不能通過你的讀把這個變化讀出來呢?放開聲音,各自練一遍,把海面上的三次變化用不同的語調讀出來。開始。
。▽W生各自讀課文)
師:誰愿意讀“月亮升起,微波粼粼”這一點兒?誰接著他讀“月亮升高,風卷巨浪”這一點兒?誰讀“月光照耀,波濤洶涌”這一點兒?(三個學生站起來)一個人讀完下一個接著讀。大家聽一聽他們三個讀得有沒有變化,像不像微波粼粼、風卷巨浪、波濤洶涌。開始。(三個學生分別讀這三段話)
師:大家一齊來讀,我給你們打上拍子,你們一邊讀一邊用眼角掃一下我的手勢,我怎么指揮你就怎么讀。咱們看看讀起來有意思沒意思。預備,起!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波濤洶涌的大海!保ń處熾S機給予指導)
師:這回誰起來再讀?誰讀第一層?沒有發過言的舉手,已經發過言的先放下手。(教師讓三個學生站起來)開始。(三生分別讀)
師:太好了,誰還想讀?(一女生站起來)你現在先挑一層,這三層隨便你想讀哪一層,讀完了,你想和哪位同學挑戰,你就點他的名。(女生點了姓趙的同學)好,你先讀,開始。
女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滿了銀光。”(趙生也讀這一層與她比)
師:滿分是五分,全體同學用你們的手給女生亮分。
生:五分。
師:五分,好,給第二個同學亮分。
生:五分。
師:也是五分,很好。都讀得不錯。誰還想比?還有兩個名額。(指一舉手的學生)隨便讀一段,誰敢應她的戰?(馬上有一男生站起來)好,開始讀。
女生:(讀)“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涌過來!保猩刈x這一部分)
師:兩個人都讀得不錯,還有一個名額,誰來讀?(又一女生站起,另一男生站起應戰)
女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男生重讀)
師:兩位同學讀“波濤洶涌”真的波濤洶涌。前面看見妹妹恬靜的臉,讀得很溫柔。這位男同學讀得也很溫柔。(眾笑)好啦,大家讀得也不錯,講得也不錯,但我還是不明白,我說《月光曲》的曲調在哪?旋律是什么?我找不著。你們告訴我,這兒(指板書三層)寫的是月亮和大海,這哪是《月光曲》呀?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因為它是用語言文字來代替這個《月光曲》的。
師:噢,代替了,那《月光曲》就是:(唱)“月亮升起……”(眾笑)
生:不是,不是,它的旋律,用語言文字來表示它的旋律。因為課文不可能把《月光曲》整一首的譜子寫下來,要是那樣的話,我們不用學《月光曲》了。
師:成音樂課了是吧,他的話解釋清楚了嗎?
生:沒有。
師:非常遺憾,沒講清楚,誰能幫我解釋清楚?
生:我覺得“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非常平靜的,聲音很輕的;然后“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是慢慢地感情加重;最后“月光照耀,波濤洶涌”應該是感情已到了極點了。所以就是聲音從輕到高,這樣的過程,就是《月光曲》的旋律。
師:你光這么說不行,我知道波濤洶涌是“轟隆、轟隆”的非常大的海浪,我知道它的聲音很大,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支老師,黑板上都寫的是皎潔的月光照耀著大海。
師:對呀!
生:那我們可以聯想到月亮是很……
師:(打斷)你想怎么聯想就怎么聯想?不對。我還可以聯想到我小時候,我媽媽生氣了,一開始不太厲害,到后來揍了我一頓。(眾笑)我還可以聯想到這個呢。它怎么就成了《月光曲》的旋律了?
生:我覺得它第一層的意思是說《月光曲》的第一段非常柔和。它……
師:(打斷)你怎么認為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我還認為我媽媽剛剛生氣呢!(眾笑)你說它是《月光曲》的第一段不行呀,你怎么來證明呢?好好讀書,再把第九節好好看一下。(學生各自看書)
師:想想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發生了嗎?
生:不是,是聯想。
師:誰的聯想?
生: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
師:皮鞋匠和妹妹的聯想,他們這種聯想是怎么產生的?
生:他們是聽了貝多芬彈的樂曲后聯想的。
師:那聽他的曲子,腦子里就出現了這種情景,是這個意思嗎?
生:是。
師:噢,誰還能說得更清楚一點?
生:我覺得他們是聽貝多芬的曲子聽得十分投入,腦子里才聯想出這番景象。
師:噢,我明白了,這回你們算給我講明白了。(指板書)這些月光和海面的變化,是《月光曲》在演奏的時候,所引起的兄妹倆的聯想。那么,什么樣的曲子,什么樣的旋律才能讓他們想到月亮剛剛升起,大海微波粼粼?你們想想當時的鋼琴曲是什么樣呢?能形容一下嗎?是快呢,是慢呢,是輕呢,是重呢?
生:我覺得月亮剛剛升起的時候,應該是比較很柔和的。
師:很柔和,(板書“柔和”)還有什么呢?
生:然后到……
師:(打斷)等一下,光是柔和嗎?
生:還有比較緩慢,寧靜。
師:比較緩慢,徐緩。(在板書“柔和”后面寫“徐緩”)后來呢?
生:后來到風卷巨浪的時候,它的曲調聲音應該響起來了,速度也加快了,聲音從柔和變成高昂了。
師:不到高昂吧,有勁沒勁?
生:有勁。
師:對,有力了。(板書“有力”)
生:最后是高昂。
師:最后是高昂,(在“有力”下寫“高昂”)還有嗎?(指“有力”的后面)節奏呢?
生:加快了,速度快了。
師:節奏加快了,(在“有力”后寫“快速”)這兒呢?(指“高昂”后)波濤洶涌了。
生:波濤洶涌應該是更加快。
師:更快了,情緒激蕩了。ㄔ凇案甙骸焙髮憽凹な帯保┪覀儗戇@一個詞行不行?浪花在激蕩,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那么誰能從頭到尾地,系統地幫我解釋一下,使我能更加明白?我先說個開頭,你接著往下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彈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徐緩的,所以聽在他們兄妹倆的耳朵里,產生了月光升起,微波粼粼的聯想,誰接著往下說?
生:接著貝多芬的旋律是有力的,快速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亮升高,風卷巨浪,最后,貝多芬的旋律是高昂激蕩的,兄妹倆的聯想中是月光照耀,波濤洶涌。
師:對不對?
生:對。
師:這樣一個音樂(指板書“柔和、徐緩”等)引起了如此聯想,(指板書“月光大海”等)對嗎?
生:對。
師:這是咱們猜想的,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的嗎?想不想聽一聽?
生:想。
師:聽過沒有?
生:沒有。
師:咱們試試,看咱們研究得對不對。不過我想,貝多芬是那么偉大的音樂家,他的樂曲不一定像我們研究的那么簡單:可能在一片平靜的大海中,也會偶然跳起幾個雪白的浪花?赡懿豢赡?
生:可能。
師:也可能在洶涌的浪峰之間也有低沉的波谷是不是?
生:是。
師:這樣呢,就使他的樂曲旋律更豐富了,咱們聽一聽。(教師播放《月光曲》錄音帶,并配合音樂節奏打拍子,同時根據旋律的變化,指向板書相應內容)咱們先讓貝多芬休息一會,就這么一段你們聽出來沒有?
生:聽出來了。
師:基本上是(指板書)這么一個旋律變化是不是?
生:是。
師:咱們下課以后再仔細聽。這個問題在你們的幫助下我弄明白了,謝謝大家!經過咱們的一段研究,講清楚了,但是我又產生新的問題了。剛才你們說貝多芬非常同情窮苦人,所以他就創作了這首曲子,彈了一首又一首。第二首就是《月光曲》了,是吧?
生:對。
師:那么究竟他的創作激情,創作的靈感從哪兒來的?你先告訴我,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從哪兒去找根據?
生:應該是到四、五、六、七、八段去找。
師:四、五、六、七、八段,第二、三段沒有事了?
生:第二、三段,它是講……
師:你們從第二段開始讀一讀,看看怎么樣解決這個問題,它的靈感是從哪兒來的?第二段到第七段都是在寫他和盲姑娘兄妹認識的過程,開始是怎么回事,后來是怎么回事,最后是怎么回事,你看明白了,再講給我聽?梢曰ハ嘌芯。(學生讀文)
師:時間到了,大家休息一會,咱們先下課。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5
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月光曲》說課稿模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冊第17課。
2.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冊第六單元第二篇閱讀教學教材,是繼第五單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的訓練后,進行“用幾個問題,再把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的閱讀訓練。這也是本冊教材閱練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
本文的閱讀訓練就是將上一課《兩塊銀元》中學到的方法在本課的學習時加以嘗試、運用,也為下一課《五月端陽》的教學——即“回答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第3次訓練作了奠基。
3.教材特點,教學的重點、難點和關鍵。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全文可分為兩段,第一段僅僅是個引子,第二段是個完整的故事,而整個故事的內容又分兩部分加以敘述,其中分別敘述了貝多芬從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愛好從而走進茅屋為她親自奏了兩曲,從而產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譜寫了《月光曲》的情景。課文語言優美,感情豐富,意境優雅,適宜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訓練的好材料。若是進行多媒體教學,更能激發學生情感,不僅能讓學生體會美的意境,更能讓學生受到同情勞動人民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為了充分發揮本教材的優勢,關鍵在于讓學生正確回答課后問題,能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突破難點: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繪《月光曲》的內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貝多芬說的兩次話,體會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教材的內容,依照單元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進一步學會運用“問題答案歸并法”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2)學會生字“券”,理解13個詞語的意思,運用“譜寫、傳說、幽靜、純熟、陶醉”等詞,描述畫面進行語言訓練。
(3)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樂家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學習在寫實的過程中,展開適當的聯想,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
5.課時安排:3教時
第一教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脈,并學習第一段。
第二教時:按課后練習1的問題細讀課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9自然段?偨Y課文,句段練習,進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學法和教法的選擇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中介物,它對教學起著指導作用。根據教材本身特點,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著重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并且更重要的是考慮如何讓學生在參與上耗費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參與度,提高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
學法:
1.運用嘗試、自學的方法,掌握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
2.各種感官的共同參與,調動思維的積極性。
3.溝通“語言——情感——語言”的關系,文道得到結合。
教法: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運用音樂、投影、語言描繪、簡筆畫等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月光曲》的傳說中,使學生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優化全文的教學情境。
2.講練巧配,引導知識的遷移。
學習目標的第一條落實,根據三個問題的功能和作用,有機地配合語言文字的講解,設計層次訓練步驟,讓學生掌握學法,運用學法。
3.引入各種媒體,進行語感訓練。
4.利用想象,進入角色,讀寫結合。
三、教學程序設計
第一教時
一、音樂導入,揭示課題
新課前,播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在聽時感受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聽后告訴學生這是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世界名曲——《月光曲》,爾后,引學生帶著問題:如“這是一首怎樣的曲子?”,“曲子怎樣譜成?它的內容是什么?表達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進入新課的學習(出示課題)。
(播放《月光曲》錄音,讓學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誘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初讀課文時,讓學生帶著剛才的問題,聽課文配樂朗讀。
(課文錄音的播放,把學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聽錄音后,引導學生自學字詞:抓字詞的音、形、義幾個方面加以檢測,同時結合近義詞辨析練習加以鞏固。
(字詞教學是閱讀教學的常規訓練,在課堂上安排部分的時間練讀,便于教師個別指導,同時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落實字詞教學后,讓學生討論剛才的問題以了解大意,于是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回答老師設計的由淺入深的提問。隨后簡介貝多芬。
(通過訓練,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樣的曲子,經老師對貝多芬的生平介紹,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初步感受貝多芬對貧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學生了解大意的基礎上學習課文的第一節,學習本節時,重點理解“譜寫”一詞,及本節的主要意思。
上一環問題的初步理解以幫助課文第一節的學習,而本節的學習為理清文脈作索引。
學習時,生練說,師引導,從“譜寫”曲子,以至“譜寫”壯麗的詩篇,再擴句,使知識得以延伸,從而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學習課文第一節后,點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總的介紹”、“關于《月光曲》的傳說”兩部分為篇章結構,從而分段也就不難解決了。
(根據教材特點,充分兼顧學生實際,設計教路,幫助學生順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脈胳。)
四、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的第1、2題。
2.用“券、恬、音、鍵”等形近字組詞。
第二教時
一、研讀課丈,入情悟境
課前,通過教師語言描述,讓學生進入情境,于是設計了如下描述:“傳說的開頭就描寫了一個美麗的畫面:我們仿佛看到在一個月色瀉滿萊茵河的秋夜,貝多芬在一條幽靜的山路上散步,路的盡頭,有一間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爾還傳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不由得使貝多芬走近茅屋……
(這樣,讓師在描述的同時,學生潛意識進入情境。)
1.目標的提出
將學生帶入情境后,引學生進入本課時的學習,然后提出學習任務,用投影出示“目標導向”及“課后第1題的三個問題”。
學習目標的明確使學生有章可循。目標的準確、具體,便于操作、檢測。
2.目標的落實
(1)結合目標導向,指導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揭示學法。
、偈紫茸寣W生讀問題,用“____”劃出疑問詞,用“”劃出關鍵詞,并確定回答的重點。
、谀x課文,找出和這個問題有關的自然段和句子。
、劾斫馑鶆澗渥拥囊馑。
要解決第一題,重點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貝多芬聽到……眼睛瞎了”這兩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時,我設計訓練題,以誘發學生思考,如:“貝多芬聽到什么?”“琴聲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貝多芬當時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過分角色朗讀,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再組織語言用“因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問題。
(學生不僅了解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聲讓買不起音樂會入場券的窮人得到藝術的享受,同時也培養了思維的嚴密性。)
、茉诶斫獾诙浜,有感情地朗讀第2~5自然段。
、菪〗Y學法,即以上的四個步驟。
(2)分組學習課后習題1中的第二個問題:運用學法。
這是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對學習和遷移的影響作用,在學法上則采用順向遷移的方法。
交流分組學習中的疑難所在,及時加以反饋,師作了小結以后,引學生進入最后一個問題的自學。
(3)自學課后習題中的第三個問題:掌握學法。
(學生將已學會的原理予以廣泛的應用,提高學法遷移的價值。)
在落實這一環節時,著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寫實”和“聯想”部分。(結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繪的景象,讓學生在具體的形象中感受與理解)
從而使學生領悟到:以景物的變化引起曲調的變化,再以曲調的變化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變化。
(4)熟讀課文,歸納主要內容。
在完成文后的問題后,邊讀課文,邊歸納課后習題的三個問題,即可歸納本文的主要內容。
(這一步的教學是前一步教學的水到渠成,也達成了本教時的教學目標,落實了本文的教學重點。)
二、根據目標,設計作業
1.語文作業本①p40第4題。
2.作業本第6題——歸納主要內容。
第三教時
一、入情入境,指導朗讀
1.師以形象的描敘,先將學生從《月光曲》譜成的傳說中轉入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1)先讓學生明確朗讀的基本要求,然后簡要交代朗讀課文開頭和結尾的技巧。
(2)重點指導貝多芬為盲姑娘彈曲子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貝多芬和兄妹倆的對話),學生練讀→討論→師點撥→生有感情地讀,重點領悟兩個“您”及嘆號、問號的作用。
(通過朗讀,訓練學生的語感,體會兩次的對話所體現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導學生朗讀第9自然段中,根據文中描寫,借助簡筆畫,創設情境,便于學生悟境。
a.結合“聯寫”部分的三個畫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風,卷起了巨浪”,體會“緩慢舒暢→輕松明快→雄壯激昂”的情感變化。
b.帶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后,再朗讀文章的“寫實”部分(通過男、女生對“寫實”、“聯想”部分的朗讀,為下一步的背誦理清了思路)。
2.導背誦第9自然段。
背誦前,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兩種背誦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綱背誦”,然后嘗試背誦。
在細讀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誦,既完成了教學目標之一,又突破了難點。
二、感情朗讀,小結收獲
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全文后,進行小結收獲,如讓學生說說學到了什么,有什么收獲等,最后讓學生提出學習中的疑惑之處。
(通過談收獲,檢測學生對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讓學生提出問題,及時補救反饋,以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和能力。)
三、學習創新,設計作業
※創造性描述:
1.貝多芬回到客房記錄《月光曲》,當時他可能怎么寫?怎樣想?
根據以上內容練習寫一段話。
2.學生描述。
(通過描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邏輯思維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題得以升華。)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6
[情景說明] 《月光曲》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的一篇精讀課文,本案例教學中讓學生以研究者的身份,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探究,嘗試“讀通――讀懂――讀好”的閱讀全過程。從音樂的角度切入,拓寬語言文字理解的視野,使學生感受“研究朗讀”的樂趣!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通過反復閱讀,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居高臨下抓住文章重點。從而讓學生體會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群眾的人格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題(發現)
1、展示課前收集的資料(利用實物投影)。
2、師:今天,我們就從語文的角度對《月光曲》作進一步的研究。(板書課題) 3、學生根據課題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
二、初讀課文(讀通)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讀暢。(提倡使用工具書)
2、學生自由交流讀后的感受。要求不受限制,暢說欲言。
3、確定小組研究的問題。
三、細讀課文(讀懂)
1、學生自由讀課文。(圍繞選定的研究課題進行自主探究,可以在課本上圈畫。)
2、小組內交流課題的研究情況。(教師巡視,參與各小組的研究與交流。)
3、小組展示研究結果:在各小組展示的過程中,教師適當進行點撥、引導,并鼓勵其他學生參與評價,形成人人積極參與、個個能夠評判的濃厚學習氛圍。
(1)《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下創作出來的?通過抓住貝多芬“夜晚在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琴聲”、“看到窮兄妹倆酷愛音樂”、“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等要點,讓學生了解《月光曲》的創作過程,體會貝多芬的卓越才華和善良的愛心,感悟抓住要點進行閱讀探究的方法。
。2)《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教師隨機點撥: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學生讀“皮鞋匠的聯想”部分,體會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并試著讀出這種變化。
(3)《月光曲》為什么能成為世界著名的鋼琴曲?引導學生根據前兩個問題的研究,嘗試歸納、總結出這一問題的答案。
四、感情朗讀(讀好)
1、選取自己喜歡的段落先自己試著讀一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然后再讀給同學們聽。(讀后啟發學生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讀,集體評議讀得怎么樣。)
2、同桌合作:一人讀,另一名同學根據內容配上彈琴的動作,通過動作表現曲調“舒緩――明快――激昂”的變化過程。
3、播放《月光曲》錄音,論證曲調的理解,隨樂曲進行朗讀訓練。
4、試著背誦課文的最后三個自然段。
五、課堂練習(擴展)
1、聽著美妙的琴聲,你想到了什么?
2、按照本課學到的研究閱讀的方法,自己選取一篇文章閱讀。
[教學反思] 本案例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了師生角色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老師由“教”,轉變為“導”,學生由過去的“聽”,轉變為自主“學”,使學生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在“讀中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這篇教學案例主要體現了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通過自讀、交流,給學生創設自主讀書、自我展示、相互合作的機會。研究課題的發現與選定,還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調動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以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
二、讀中入境,自讀感悟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專家點評] 本案例通過教學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的聯想,感受音樂美,通過教學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7
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課文,講述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因同情窮鞋匠兄妹而為他們彈琴,有感于盲姑娘對音樂的癡迷而即興創作出《月光曲》的傳奇故事。讀后,我們也仿佛進入了樂曲描述的如夢似幻的美妙境界,對樂曲產生了無限向往,同時對貝多芬產生了深深的敬仰和愛戴之情。
教學片段:
“這首曲子多難彈。∥抑宦爠e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師:請同學們好好讀一讀這段對話。(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貝多芬是一個音樂家,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往往能從別人的話里面聽出言外之意。你認為他會從這句話里聽出什么?
生:貝多芬從這句話聽出了盲姑娘渴望聽到自己的曲子。
生:貝多芬從“那該多好啊”這五個字當中感受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著和渴望,聽自己彈一首曲子是她夢寐以求的愿望。
生: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參加自己音樂會是有苦衷的,她在壓抑自己的情感。
師:你認為她的苦衷是什么?
生:她家境貧寒,買不起票,沒有機會親自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們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貧寒的?
生:他們家點的是蠟燭,燭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鋼琴也是舊了,說明他們家家境貧窮。
生:盲姑娘的哥哥說“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兩個“太”讓我感到了他們家境貧窮。
師:貝多芬聽出了這個姑娘雖然雙目失明,但依然熱愛生活;雖然家境貧寒,但從沒放棄過對藝術的追求。他的心被觸動了。我們一起帶著這份理解再讀一讀盲姑娘和哥哥的對話。(學生讀。)
師:聽到這里,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呢?
生:我感覺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為想聽貝多芬彈琴是她一直以來的愿望,但她后來又說“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她想安慰哥哥,她不想讓哥哥為家里窮聽不到貝多芬彈琴而難過。
生:這里的“隨便說說”并不是真的是“隨便說說”。盲姑娘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心的情感。(師建議把“壓抑”改為“掩飾”。)
生:貝多芬還聽出了姑娘一種難以抉擇的情感,一方面是情同手足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熱愛的音樂。但是盲姑娘特別善解人意,還是選擇了哥哥,因為他家境貧寒,不想再給他哥哥造成負擔。(師生分角色讀。)
師:同學們,貝多芬就是從這段話里聽出了盲姑娘不僅熱愛音樂,而且非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動了,所以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了一曲。
案例評析:
從這節片段中我們感受到濃濃的情感彌漫在整個課堂,簡直是把語文的“人文性”發揮到了極致。教學的視角巧妙而別致,讓我們領略了老師的匠心獨運。
一、從貝多芬的角度走進盲姑娘的內心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蔣老師沒有說:“讀一讀想一想盲姑娘心里在想什么?”,那樣的話就使學生站在了第三者的角度,會使語言的體會、感悟直白而平靜,課堂上就缺少了情感的流淌,缺少了心靈的交融和碰撞。課堂上蔣老師讓學生體會“貝多芬此時會聽出什么”,一下子把學生拉到了那個小茅屋的窗前,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經是在把自己當成貝多芬來聽盲姑娘的話,學生仿佛看到了清幽的月光,仿佛聽到了盲姑娘輕柔而又充滿向往的話語,聽到了盲姑娘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此情此景,怎能不讓貝多芬(此時實際就是學生)感動?情動而辭發,學生在講述貝多芬的感受的同時也是在表達自己的感動!
二、設身處地,走進貝多芬的心
這個環節的作用是雙重的,學生在走進盲姑娘的內心的同時,也在把自己與貝多芬融合起來,從而走進貝多芬的心,在聽楚盲姑娘的善良的基礎上也感受到貝多芬“讓自饑的音樂為窮人造福”的志向,和對盲姑娘深深地敬意,貝多芬此時感動正是他走進茅屋為盲姑娘彈奏一曲的原因。學生此時幾乎把自己當成了貝多芬,內心受到了一次人間美好情感的洗禮。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8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課文可以分兩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單地介紹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這段的最后一句“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這段是教學的重點段,訓練重點就體現在這一段;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為三層,其中第二層(3——9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里,為盲姑娘彈了兩首曲子,這部分內容是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有一些使學生難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紹了當時的環境!耙魂囷L把蠟燭吹滅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進窗子來”,驅走了茅屋里昏暗陳舊的景象!耙磺泻孟衽狭算y紗,顯得格外清幽!薄柏惗喾彝送驹谒砼缘母F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圍的環境是那么靜,那么美;窮兄妹倆又是多么純樸,多么可愛。貝多芬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的*。“借著清幽的月光”,貝多芬“按起琴鍵”,創作了《月光曲》。
關于《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系表達出來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發生了變化!袄嘶ㄒ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浪濤洶涌的大海”,說明了音樂的節奏有了明顯的轉換,貝多芬此時想到的是窮兄妹倆的處境,心里十分不滿,他要用自己的音樂表達出這種心情。
二、教學目標
1.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2.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三、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師:昨天,我們了解課文講述的是貝多芬先生創作《月光曲》的傳說。誰能回憶一下貝多芬先生是在哪里怎樣創作《月光曲》的嗎?
生:貝多芬先生是在萊茵河邊的窮兄妹倆的家里即興創作的。„„ 師:我們都知道貝多芬先生是一位的大音樂家。那么,你知道貝多芬先生為什么會在一所茅屋里即興創作了這首《月光曲》呢?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是因為什么吧。
(二)、學習課文
1.師:請大家再快速讀課文,邊讀邊找:課文哪一句話寫貝多芬開始創作《月光曲》?
生1:“„„我再給你彈一首吧!”
師:這已經開始彈《月光曲》了嗎?
生2:沒有。是這里“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
師:這是剛開始彈嗎?
生3:不是,這里說明貝多芬先生已經彈了,應該是這里:“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2.師:說得真好!你讀書真仔細!(出示小黑板:“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 那么,我們從這個句子當中一起來找一找看貝多芬先生創作《月光曲》的原因來。(我們先來找找這個句子中表示貝多芬先生動作的詞來看看,你能找到什么原因嗎?
生:望、借、按
師:“按”字說明他開始彈琴了,那么,“按”之前貝多芬先生有“望、借”的動作,說明貝多芬先生創作與什么有關系呢?)
生1:與“兄妹倆和月光”有關系。(板書:窮兄妹倆 清幽的月光)
師:他說的對嗎? 生(一起):對!
師:我們先來看看兄妹倆吧。請同學們再次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貝多芬創作前描寫兄妹倆的地方,有幾處對話?讀一讀,看看你發現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生1:有三處„„
生2:應該是兩處,“是誰?”應該不是對話。
師:你讀書真有見解!我們先來看第一處吧:(誰來讀一讀)第一處:貝多芬走近茅屋,琴聲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談話。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一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惫媚镎f:“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必惗喾衣牭竭@里,就推開門,輕輕地走了進去。
師:請大家自由讀這一段,想一想,從兄妹倆的談話中,貝多芬聽出了什么?
生1:聽出了姑娘的琴彈得不太好。(很想聽貝多芬彈琴)
師:你從哪里發現(知道)的?(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啊!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
師:對啊,我們看出雖然姑娘彈的不太好,但是很想聽貝多芬自己彈,說明她多愛音樂啊!能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個句子嗎?(生讀得很好的情況下,師:你的朗讀深深地打動了老師,如果你讀得再輕一點,效果會更好。)指名幾個同學讀句子。(都讀的不錯,老師也都給予了積極的贊揚和鼓勵)
師:從兄妹倆的談話中,貝多芬還聽出了什么?
生2:聽出了兄妹倆很窮。
師:從哪里知道的?(請學生說說)
生3:還聽出了,哥哥還愛妹妹,妹妹也很體貼哥哥。
師:你是從哪里知道的啊?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讀來展示嗎?(請生讀。)
生4:可以,我是跟我的同桌一起分角色讀的,我們一起來吧? 師:當然可以啊!
師:姑娘真得“隨便”說說嗎?(生說)師:是呀,妹妹體貼哥哥,哥哥愛護妹妹,這真是人世間真摯的親情啊!讓我們帶著這份情感,來讀讀他倆的對話。
師:你發現了這么多,貝多芬發現了嗎?
如果說,貝多芬一開始走近茅屋是出于好奇,那么現在走進了茅屋,是出于什么呢?正是因為他也發現了這些,所以貝多芬很同情他們。(板書——走近、走進)
生:貝多芬很感動,決定為他們彈琴。
生:貝多芬很同情他們,„„
師:是呀,兄妹倆雖然貧窮但對音樂的熱愛感動了貝多芬。(板書:同情)
師:貝多芬很同情他們所以彈奏了一首曲子,為什么他還要彈一首呢?跟這兩兄妹有關系嗎?文中還有描寫關于兄妹倆語言嗎,誰來讀?
第二處:一曲完了,她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請多個學生讀,問:你認為誰讀得好,他的朗讀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請人讀。
師:從這一處盲姑娘的話中,貝多芬又聽出了什么?請大家自由讀,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1:從盲姑娘的話中,我聽出了她很激動。
生2:還聽出了盲姑娘從音樂當中聽出了彈琴的是貝多芬先生本人。 師:知道什么是純熟嗎?(生答:純熟——就是技巧非常熟練。) 師:一個稍稍懂音樂的聽出琴彈得熟練不熟練這沒有難度吧!但要聽出感情很深,這難嗎?
貝多芬是的音樂家,他的演奏不僅僅是技巧,更是有感情。盲姑娘不但聽出了這曲子彈得純熟,還深深地感受到了樂曲中的感情。在這么一個小鎮上,在這么一所茅屋里,貝多芬遇到了一個能夠用音樂與他進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時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動。(板書)
師:盲姑娘簡直成了貝多芬的知音。同學們,此時,你明白兄妹倆是什么原因,激起了貝多芬的創作*嗎?(生說:兄妹倆的貧窮、兄妹倆的愛音樂、盲姑娘的懂音樂)
小結:師:是啊,這一對兄妹倆雖然貧窮,但是他們那種真摯的人間親情,那種對音樂衷心喜愛讓貝多芬同情,而盲姑娘對音樂的內行更使貝多芬感動,引之為知音,從而激發了他的創作*。
3.師: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呢?
生:還有當時的“清幽的月光”引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師:課文中怎么描寫?
“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
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教師有感情朗讀:一陣風拂起,把屋里的蠟燭吹滅了,皎潔的月光透過窗戶,照亮了屋子,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同學們,你的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用詞語形容一下。
生1:很幽靜。
生2:很漂亮。
(三)、理解課文聯想部分
1.師:這是一個和諧、幽靜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樣的打動人,月光是那樣的輕柔,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貝多芬的創作靈感和*呢?貝多芬就是在此情此景下,即興創作了的鋼琴曲——《月光曲》。
師:你能想象一下貝多芬先生在這種場景下創作的《月光曲》是怎樣的曲調或是節奏嗎?
生1:很緩慢,幽靜的。
生2:有時很輕柔,有時很激烈的。
生3:有時很緩慢,有時很快的。„„„„
師:你能從書中找出驗證你想法的句子嗎?(指名幾個學生讀句子)為什么呢?
(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
了風浪。)
1.師:說了這么久,大家想不想聽一聽貝多芬先生的《月光曲》到底是怎樣的旋律嗎?
生(一起):想!
師:請大家一起再次閉上眼睛來聆聽吧!(播放音樂《月光曲》) 生一起聽得很認真。師開始有感情朗讀課文,學生更加陶醉。
2.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師:大家想不想也通過你的朗讀來表現這優美的旋律呢?(再次播放音樂《月光曲》)
生有感情朗讀。(背誦)
(四)、總結
1.師:同學們的朗讀都很讓我陶醉,從中可以看出我們都被《月光曲》優美的旋律打動了。貝多芬先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能創作出這么優美的音樂,從這里我們還可以看出什么?
生:他很有才華。„„(板書:才華)
2.總結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原因。
師:對貧苦人民的同情和熱愛、自己卓越的才華、幽靜的月光使得貝多芬先生創作了這首優美的《月光曲》。
3. 同學們,貝多芬是一位的音樂家,一位偉大的音樂家。讓我們把最想對這個偉大音樂家說的話寫下來吧!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9
一、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學會本課14個生字及相關生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句。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通過理解課文,了解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華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滲透點
學習貝多芬同情勞動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靈;并通過欣賞《月光曲》,讓學生感受音樂之美,意境之美,陶冶愛美的情趣。
二、學法引導
(-)教師教法
創設情境法,引導與點撥。
(二)學生學法
朗讀法、直觀感受法、討論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理解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及感情變化。
(二)疑點
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和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什么聯系?
(三)解決辦法
1、圍繞重點段和重點詞句,反復讀、思、議,穿插教師的點撥。
2、傾聽《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緒變化,想象其意境。
四、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一)教師活動設計
導入新課,組織學生讀書與交流,給學生播放《月光曲》錄音,布置作業。
(二)學生活動設計
1、讀書、感悟。
2、小組內交流與研討。
3、班上匯報。
4、聽鋼琴曲《月光曲》。
第一課時
(-)音樂導入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它是怎樣譜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板書:10月光曲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①認讀生字、生詞。(出示生詞卡片)
、谡f說自己理解了哪些詞語。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儇惗喾覟樨毟F的盲姑娘彈曲子,說明他有同情心。
、谪惗喾覟槊す媚飶椬嗟牡诙浊泳褪恰对鹿馇罚撬磁d創作的。
。4)質疑問難。
貝多芬在給盲姑娘彈奏一曲后,為什么還要彈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此曲有什么聯系?
(三)課堂練習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復習導入
1、讀讀課文,說說已懂了什么。
2、明確本節課探究目標。(學生提出的疑點)
(二)探究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á儇惗喾艺谛℃偵涎莩;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l)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擴展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認真書寫本課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靜的小路”“斷斷續續的鋼琴聲”這樣的詞語。
3、課外自主了解貝多芬:查書籍或上網。
4、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10
教學目標
1、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感情的變化。
2、在理解內容的過程中,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分析人物言行體會貝多芬在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
2、初步學習分辨事物和聯想。
教學方法
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朗讀指導法、啟發法
教具:電腦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 揭示課題
二. 檢查預習
1、 認讀生字詞
2、 指名分節讀課文,師糾正讀音
3、 通過預習你對課文有哪些了解?
4、 學生質疑
三、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層次
第 二 課 時
一、 復習,引入新課
1、 板書課題:月光曲
2、 請生簡述《月光曲》的創作過程。
3、 質疑:這節課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引導生從內容及人物質疑)
二、 體會貝多芬在創作過程中的感情變化
1、 生快速閱讀課文,把課文中描寫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來?
2、 品讀句子,再聯系上下文,小組討論問題。
課件出示問題:貝多芬為什么這樣做?為什么這樣說?想象他當時的心情怎樣?
3、 交流討論情況,重點體會以下幾方面:
。1) 貝多芬進屋是被兄妹的談話所感動;
。2) 貝多芬彈一曲是看到兄妹窮,但又愛音樂,產生了同情心;
(3) 貝多芬又彈一曲是因為發現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動;
(4) 貝多芬飛奔回店是因為創作了一首新曲子很興奮。
根據生回答板書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關鍵詞
4、 小結
。1)通過剛才的討論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獲?
師述:這些感情的變化其實就是貝多芬創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這些結論我們是通過什么途徑得到的?根據生述板書學法。
找
分析言行 問
議
說
體會心情
理解內容
三、 學習體會第三節
1、 文中哪里最讓貝多芬感動?(課件出示兄妹對話)
一個姑娘說:“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總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那有多好啊!”那個男的說:“是啊,可是音樂會的入場券太貴了,咱們又太窮。”姑娘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
2、 用剛才的學習方法,進行小組討論,體會兄妹說話時的心情變化。
3、 交流討論情況
。1)妹妹說第一句話時是(渴望)的心情,因為她知道貝多芬來到小鎮,很想
聽貝多芬彈琴;
(2)哥哥說話時是帶著(難過的、遺憾的)心情,因為家里窮他不能滿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說第二次話時是帶著(安慰)哥哥的心情,因為他不想讓哥哥為了她而難過。
4、 指導朗讀兄妹的對話
(1) 同桌分角色練讀。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讀。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讀。
5、 聽了兄妹談話,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結:貝多芬正是被這對窮兄妹間的真摯的情感所感動了,才進了屋,才有了后來獻給兄妹倆的《月光曲》。大家想聽這首曲子嗎?
四、初步辨別聯想與實在事物
1、 請生劃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 小組討論:讀句子,根據內容畫一畫。
3、 請生展示作品,并讓大家評議。
4、 課件出示選擇題,讓生選擇《月光曲》曲調,并說理由。
選一選: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5、 欣賞《月光曲》
6、 請生通過朗讀表現出曲調的變化。
7、 大家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8、 哥哥為什么會想到這些?
9、 師述:通過學習我們發現聯想可使文章的內容更豐富,但聯想要以實在
事物為依據。而同樣的音樂,讓不同的人聽,由于各人的經歷不同,可能會有不同的聯想。
五、擴展,體會文章中心
1、聽音樂,想一想:
盲姑娘靜靜地聽著,仿佛看到( 。。
我靜靜地聽著,仿佛看到( )。
2、你們認為貝多芬想通過這首曲子表達些什么?
3、窮兄妹倆聽了貝多芬的曲子,他們很幸福。從貝多芬那兒他們也獲得了自信,今后他們會怎樣面對生活呢?
板書設計:
月 光 曲
聽:談話 (感動)
貝多芬 看:貧窮 (同情)
彈:一曲 又一曲 。樱
記:曲子 。ㄅd奮)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11
課堂上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創新──《月光曲》教學片斷與反思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鐘公廟街道金家漕小學 陳微娜
我在一次新教師考核課上,我上了《月光曲》這一課,在《月光曲》中有一個情節:當貝多芬彈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動地說:“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貝多芬先生吧?”貝多芬沒有回答,卻又彈了一曲!薄柏惗喾覜]有回答”這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的句子,我設計原因模糊的開放題來理解句子,進行創新教育。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盲姑娘的話?”引導學生思考“沒有回答”的多種原因,這是一道討論題,當學生看完題目之舌,就開始七嘴八第三舌地討論起來,而我也參與了進去,不出30秒;就已經人急不可待地想發言了,我假裝沒有看到,繼續蜻蜓點水般地穿梭于學生之中。
在參與討論期間,我了解了大多數學生的看法:他們認為貝多芬沒有回答是默認了,但也有一些學生的看法與大家不太一致,情況多種多樣。于是,我就開始讓學生自由發言,以下是學生們暢所欲言的片斷實錄:
學生1:“我認為那是貝多芬默認了!
學生2:“我的意見與他一樣。”
學生3:“我想那是貝多芬謙虛!
學生4:“貝多芬怕被人知道,會有很多人來看他!
學生5:“貝多芬醞釀《月光曲》進入情境,沒有聽到盲姑娘的話。”
學生6:“貝多芬急著要把《月光曲》彈出來,顧不上回答!
學生7:“貝多芬認為遇上了知音,非常激動,說不出話來!
聽了學生們的這些話之后,我覺得結論是什么已經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我看到了我的這些學生們個個充滿信心的模樣,通過討論回答,他們掌握了新的知識,感受到了尊重,并學會了自尊、自信、合作、獨立與堅韌等高貴的品質和精神,同時也訓練了他們語言的邏輯性及思維的深刻性和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態度,我想,他們是一群具有健康學習心理的學生。
上完這一堂課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源自這堂課的啟發,心情十分歡暢,于是,我作了一次較為深刻的思考與總結。
我在課上所設計的題目是一道討論題,它的答案不是單純的同意或者反對,不是簡單的回答,而是要讓同學們進行交流、對話,但我發現,整個解決過程其實也不等同于“討論”這么簡單,如果當同學們發表完畢統一一個標準的話,無疑是給學生一個“金箍圈”,使學生不敢創新。
文學藝術的形象既是鮮明的,又是模糊的,具有一定的張力,魯迅先生在論《紅樓夢》曾指出:“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學家看見宮闈秘事。”可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睂W生閱讀課文的過程,實質是對文章的一個“再創造”過程。不同生活經歷,個性特征的學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切不可依戀灌輸式教學的那種呆板的“簡單劃一”和“一錘定音”,板書的“唯我獨用”,解詞的“統一標準”,分段、中心思想的 “步調一致”等等,課堂教學中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答案,允許學生個性張揚。教師要善于抓“模糊”點,讓學生各抒己見,充分創新。
這一堂課讓我深深地感到,真正的學生是相互的,而不是簡單的或者權威的由上而下主宰的,對于學習者而言,教師的作用不再那樣至高而上,學習者不僅有機會說,而且共同決定著說的內容和形式。由于學生身心得到了徹底解放,他們的學習就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而是積極參與。只有把思考與行動結合起來,才能提出真正重要的問題和提供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掌握一套死板的知識而不知知識是如何得來,不知如何應用,即使得到了完整的知識,也不算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應該既知道事物是什么樣子,又知道它為什么會是這個樣子的,不僅擁有關于事物的真理,又擁有一套如何發現真理的真理。
從此以后,我在課堂上多設計類似的討論題,多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積極創新教育。
琴聲蕩漾美麗駐心田──《月光曲》教學片斷與反思
浙江省紹興市魯迅小學教育集團(總校) 周秋鳳
【情景說明】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在反復閱讀中,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探索,居高臨下地抓住全文的重點,體會了貝多芬彈曲、譜曲、熱愛勞動人民、深入貧苦群眾中間的人格精神。在教學中創設平等、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在文本、教師、學生三者之者架設一座暢通的橋梁,從而實現語文學習的自主化、個性化。
【教學片段】
師:老師有個問題想問大家,這篇課文的題目是《月光曲》,可我看了半天,文章并沒有寫《月光曲》呀,這《月光曲》在哪呢?
生:課文第九自然段就是。
師:那是寫大海和月光的變化,沒寫《月光曲》呀!
生:我覺得文章是通過寫兄妹倆的聯想來寫貝多芬的曲子彈得很好的!
師:那曲子的旋律、節奏到底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好好地把這段讀一讀,并小組討論,然后有條理地告訴老師。
。▽W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四人小組討論老師的問題。)
師:誰能說給老師聽?
生:我覺得(讀)“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灑遍了銀光”是曲子剛開始時,皮鞋匠所聯想到的,這時的曲子一定很慢,而且很靜。
師:那就是曲子很慢,很舒緩,對嗎?
板書:
舒緩
生:我覺得月亮剛升起時,照得海面一片銀光,這時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貝多芬彈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師:好,看來這時的曲子是非常舒緩柔和的。那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板書:
柔和
生:(讀)“皮鞋匠靜靜地聽著……灑遍了銀光。”
師:誰接著說,后來呢?
生:后來(讀)“月亮越升越高……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這時的曲子應該逐漸增強,聲音也高些,節奏也應該快些啦。
生:我覺得除了節奏快,它的力度應該加強了。
生:我覺得這時一定有反復的小節,因為是“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說明曲調有反復。
師:那就是節奏也快,彈得也有勁啦,是嗎?誰來讀呢?
板書:
快速有力
生:(讀)“月亮越升越高,……朝著岸邊涌來……”
師:你能告訴大家你為什么這么讀嗎?
生:“忽然”說明時間很快,所以我讀得也快,還有剛才說這時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讀“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來”也讀得快,而且有勁。
師:他不僅讀得好,說得也很好。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ㄉR讀。)
師:誰來把皮鞋匠看妹妹這一層讀一讀呢?看這時的曲子又是怎樣的?
生:(讀)“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濤洶涌的大海!蔽矣X得這時的窮兄妹倆都已經完全被陶醉啦,這兒應該是高潮部分。
生:我想這時的曲子一定更快,節奏感更強。
師:節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緒也就激蕩啦。
板書:
高昂激蕩
師:好,那誰能從頭到尾完整地說一說呢?
生(自由說、指名說):貝多芬面對著月光,面對著兄妹倆,按起琴鍵來,一開始他的琴聲是柔和的,舒緩的,接著曲子有了變化……
師: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這樣嗎?讓我們隨著兄妹倆一起來欣賞一下。
。ǚ艠非,生閉目欣賞。)
師:聽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什么呢?
生:聽了曲子,我感覺在一個擁有清幽月光的夜晚,我獨自一人來到海邊,雙眼緊閉,感受著大海的呼吸,傾聽著大海的聲音。皎潔的月光給海面披上了銀紗,美極了。忽然,海面失去了平靜,海水變成了巨浪,在咆哮,在翻滾,不停地拍擊著岸邊堅硬的礁石……仿佛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海浪。
生:音樂響起來,我仿佛置身在小湖邊,一輪皎潔的明月慢慢升起來,把平靜的小湖,湖邊的蒲草、蘆葦都鍍上銀光,異常美麗。忽然,只聽一聲水花濺落,一條金黃的魚兒躍出水面,在空中劃出優美的弧線,接著又鉆進了水中。接著第二條、第三條……一條條魚兒躍起又落下,似乎正伴著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靜的湖面變得熱鬧非凡……
生:聽了曲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勇敢的探險家在海面上拼搏。傍晚,微波粼粼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海面幽靜而美麗,探險家坐在船艙欣賞著窗外美景。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快把船都掀起來啦,這時的探險家竭盡全力地擺動方向盤……勇敢者終究會取得最終的勝利。
……
師:貝多芬的琴聲讓我們也陶醉啦,皮鞋匠正是在這優美的琴聲中看到了慢慢升起的月亮,看到了跌宕起伏的大海,我們能在朗讀的時候感受大海的變化,并把這變化表現出來嗎?
(生自己練讀。)
師:好,誰愿意讀?這有三層,你愿意讀哪一層就讀哪一層。
。ㄖ该麑W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層讀。)
師:誰能把整個一段讀給大家聽呢?這次還要找個人和你比,看誰讀得好!
(兩名學生比讀。)
師:你們認為他倆誰讀得好?哪兒讀得好?
生:……
師:他們倆讀得都很好,各有特色,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嗎?
……
【教學反思】
以上是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十六課《月光曲》第九自然段的一個教學片段。在這一片段的教學過程中,師生角色的變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老師不再是 “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一味地“聽”,而是自主地“學”,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理解了語言文字;通過展開豐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優美;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偟膩碚f,這段的教學有兩個特點:
一、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討論
這一段是通過皮鞋匠的聯想來表現《月光曲》的內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調、節奏到底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學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講解都會顯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組同學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啟發,提高了認識。這一“讀” 一“說”,使學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師的情不斷地產生碰撞,產生靈感,從而很好地理解了課文,也學會了合作。最后,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采用分層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二、營造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去說,去想像
《月光曲》是一首優美的鋼琴曲,它所蘊涵的內容很豐富、很深刻的,這就給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創造了空間。教師及時抓住了這個契機,在學生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播放音樂讓學生閉目欣賞《月光曲》,用心去感受。伴隨著和諧優美的曲子,學生很快進入了愉悅其耳目、激動其心靈、開發其智力的境界。這時,教師又不失時機地讓學生說說聽了樂曲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學生情趣高漲,各抒己見。有的說,看到了調皮的孩子;有的說,看到了跳舞的小魚;有的說,看到了漲潮;有的說,看到了出海的探險家……在這一“想”一“說”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展。
【教學點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調動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是本節教學的主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等于讓教師放棄引導。自主學習不等于完全自發、自流學習。恰當地處理主體與主導的關系,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都給學生主動求知、發表個人感受的自由以及廣泛的思維空間。
體會聯想──《月光曲》教學片段紀實與評析
河南省濮陽市實驗小學 王月英
師:同學們,當你看到題目以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的曲調是怎樣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為什么取名叫《月光曲》而不叫別的。
生:我最想知道《月光曲》是怎樣創作出來的。
。ㄔu析: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一句“你最想知道什么”,調動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熱情,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改變了學生等待老師傳授知識的狀況,消除了學生學習上的依賴心理,促使學生主動探索。)
師:你們最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中隱藏著呢。你們能不能通過自己的學習去發現它呢?下面就請同學們先來尋找“《月光曲》的曲調”。請認真讀課文,畫出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
生:暗示《月光曲》曲調的句子是“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
師:請大家自由讀這幾句話,根據你對音樂的理解,體會《月光曲》的曲調可能會是怎樣的。
生:先慢后快。
生:先低后高。
師:理解得很好。老師出示幾種曲調,請大家選擇,并說出理由。
a、舒緩──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緩。
c、舒緩──激昂──明快。
生:我選擇a。因為最初是月亮升起,表明月光下一切都很幽靜,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繼而月亮升高穿過微云,表明微云開始破壞幽靜,這時音樂一定逐漸增強;接著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
師:下面就請同學們親耳聽聽《月光曲》,看曲調同大家理解的是否一樣。
(評析:讓學生集中全力解決自己最想知道的問題,張揚了學生的個性,發揮了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以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師:這段曲調是貝多芬用鋼琴彈奏出來的,大家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段曲調表現出來?
(學生練讀;教師范讀,指導學生讀出句子的高低快慢、抑揚頓挫;學生背誦。)
(評析:不同形式的感情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在讀中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讀中進入美的意境,在讀中感悟美的語言,以至熟讀成誦,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師:在課文中,大家是通過什么途徑體會到《月光曲》的曲調的?
生:皮鞋匠的聯想。
師:同樣的音樂,不同的人理解不同,產生的聯想也不一樣。皮鞋匠聽著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產生了這樣的聯想,那么盲姑娘會產生什么樣的聯想呢?你自己又會產生什么樣的聯想呢?
生:盲姑娘面前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皮鞋匠哥哥的手藝漸漸聞名天下,生意越來越紅火,用賺來的錢為自己買了一架新鋼琴。盲姑娘每天都刻苦練習,貝多芬也經常給予指導,最后她終于彈得一手好琴。她還和貝多芬共同舉辦了一場鋼琴演奏會,場上掌聲一陣高過一陣。
生:盲姑娘好像看到了:為了給自己治眼病,貝多芬連續到各地演出,把掙來的錢送給她,并為她找了一家最好的眼科醫院。最后,盲姑娘的眼睛復明了,盲姑娘、皮鞋匠、貝多芬激動得擁抱在一起。
……
。ㄔu析:聯想在人的心理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非常重要。引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入、豐富多彩的聯想,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又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使學生對聯想的含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12
教學目標
。ㄒ唬┲R教學點
1.生字:芬、券、盲、純、洶。
2.新詞:幽靜、純熟、陶醉、斷斷續續、水天相接、記錄、微波粼粼。
3.重點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訓練點
1.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2.理解課文內容,初步學會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從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經過,體會貝多芬的思想感情。
。ㄈ┑掠凉B透點
教育學生不僅要學習貝多芬的卓越才華,更要學習他的善良和愛心。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ㄒ唬┓直嬲n文中哪些是實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引起的聯想?主要通過抓重點段落,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來解決。
。ǘ┴惗喾以诩磁d創作《月光曲》過程中思想感情的變化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主要通過理解重點詞句包含的意思來解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2.通讀全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ǘ┱w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的鋼琴曲。本文寫的是一個傳說,生動地記敘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ㄈ┠繕送瓿蛇^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放錄音《月光曲》。同學們,剛才我們聽了一首世界的鋼琴曲,誰知道這首鋼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對,《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樣譜寫成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個傳說《月光曲》。板書課題。什么叫傳說呢?“傳說”,民間流傳的說法,意思是可能是這樣,也可能不是這樣。
2.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朗讀課文(分節朗讀),正音。
。2)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
。3)新詞:
幽靜:偏僻、清靜。
純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練。
陶醉:很滿意地沉浸在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記錄:本指把聽到的話或發生的事寫下來。課文指貝多芬把剛才彈奏的《月光曲》寫成曲譜。
斷斷續續:時斷時續,本文指琴聲不連貫。
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樣子。微小的波浪閃閃發光。
(4)質疑問難,教師點撥。(簡介貝多芬)
3.配樂朗讀或范讀課文,學生自悟。
。1)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事,主要內容是什么?(課文寫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在一個小鎮上為皮鞋匠兄妹彈琴的事,主要是寫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2)《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景中創作的?把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做上記號,然后讀一讀。
4.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再讀課文,想想本文按總起、傳說可以分為幾部分。
本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段(1)總起。介紹貝多芬,點明題意。
第二段(2-10)傳說。詳細介紹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2)找學生讀傳說部分,按傳說的起因、經過、結果把第二部分分層,并歸納層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層:
第一層(2)講貝多芬散步時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
第二層(3—9)講貝多芬為盲姑娘彈了一曲后又即興創作并彈奏《月光曲》。
第三層(10)講貝多芬“飛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記錄了下來。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ㄒ唬┟鞔_目標
1.了解《月光曲》創作的經過,體會創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
2.理解課文內容,分辨事物和聯想。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ǘ┲攸c、難點及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指名讀課文,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寫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譜寫《月光曲》的經過。)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1)學習第一段。
齊讀課文,思考:從這一段中你學懂了什么?(學懂了貝多芬是德國的音樂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傳說。)
(2)學習第二段。
、僦该x第一、二層,思考回答:
a.貝多芬是在怎樣的環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從兄妹倆的談話中,你能看出什么?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會是什么樣的心情?他會怎樣想?怎樣做?
c.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彈完了,為什么又彈一曲?
(a.貝多芬是在秋夜,萊茵河畔一個小鎮的幽靜的小路上。時斷時續的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b.從兄妹倆的談話中,可以看出兄妹倆親密友愛,互相關心、體諒,手足情深。貝多芬聽了兄妹倆的談話很感動,他想我一定要為姑娘彈琴,于是輕輕地推開門進屋。c.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彈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彈完了,貝多芬聽到盲姑娘激動的贊美,想到盲姑娘不僅愛音樂,而且懂音樂,從琴聲就能分辨出彈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這兒遇到了知音,因此貝多芬也很激動,決定再為盲姑娘彈奏一曲。)
、诔鍪净脽羝洪喿x重點段第8、9自然段,聯系上下文回答下面問題:
a.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貝多芬按起琴鍵來彈的是什么?他彈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聯系?
c.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什么?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
d.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說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討論、交流、點撥提高:
a.貝多芬看到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還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這些都是他看到的實在事物。
b.貝多芬按起琴鍵來彈的是《月光曲》。他彈的是由他看到的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因為茅屋里的一切和窮兄妹倆使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樂應當給予窮苦的然而愛好音樂的人們,就像清幽的月光灑進茅屋一樣,這樣的聯想,使他按起琴鍵來。他用樂曲把這種思想感情表達出來了。
c.皮鞋匠聽著琴聲,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這些都是皮鞋匠聽到美妙的琴聲產生的聯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臉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濤洶涌的大海。”這是皮鞋匠從妹妹的表情中產生的聯想。因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見的,但是她懂音樂,能理解、感受貝多芬彈奏的內容,她聽得入神了,所以說她“仿佛也看到了”。
、壑笇в懈星榈胤纸巧首x第二層。
。ㄗ⒁怏w現出窮兄妹倆不同的語氣,盲姑娘與貝多芬的不同語氣。例如,盲姑娘想聽貝多芬演奏的不同語氣,皮鞋匠因買不起入場券的隱隱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貝多芬說明來意時誠懇、熱情,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贊美、驚喜,貝多芬見盲姑娘認出自己的深深激動等,都要讀得恰如其分、真實感人。)
。ㄈ┱n堂練習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聽到的實在事物,哪是由實際事物產生的聯想。分別用“~~”“——”標在書上。
2.說說貝多芬創作《月光曲》時感情的變化過程。(貝多芬同情窮兄妹倆,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動,即興彈奏《月光曲》,抒發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動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部分第三層。
2.回歸全文,歸納中心。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二)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1)有感情地朗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齊讀指名讀)
。2)說說文中哪些是看到、聽到的實際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
2.學習第二部分第三層。
。1)齊讀第10自然段。
(2)默讀、思考:
、俑F兄妹倆完全被音樂陶醉了,想想他們會是什么樣子?(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圖,啟發學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話把窮兄妹倆陶醉的情形表達出來。)
(一陣風把茅屋里的蠟燭吹滅了,月光照進窗子來,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借著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鍵來。皮鞋匠靜靜地聽著。他好像面對著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處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照在她那恬靜的臉上,照著她睜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從來沒有看到過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濤洶涌、向岸邊涌過來、涌過來……兄妹倆如癡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聲所吸引、感染,貝多芬曲終人去,他們居然沒有及時發現。貝多芬悄然而來,悄然而去,給兄妹倆帶來一片溫馨的人間之愛和一次美妙的藝術享受。)
、诖藭r的貝多芬又怎樣?情感有了什么變化?
。ㄘ惗喾绎w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記錄了下來。從“飛奔”一詞可以看出貝多芬的心情異常激動,他要把《月光曲》記錄下來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壑笇в懈星榈乩首x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倆被琴聲陶醉、貝多芬異常激動的語氣讀出來。)
(3)回歸全文,歸納中心。
。ㄗ寣W生依據板書快速瀏覽全文,然后討論、交流。)
本文記敘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創作、譜寫《月光曲》的傳說,表現了貝多芬卓越的才華,表達了貝多芬對勞動人民和大自然的熱愛。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放演奏帶,讓學生邊聽邊進入情境,展開豐富的聯想。)
。1)整篇課文應該用徐緩、抒情的基調讀。
。2)貝多芬彈奏的《月光曲》的內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用舒緩的語氣讀;繼而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用逐漸增強、有曲折的語氣讀;接著風起浪涌,寧靜完全被破壞了,這時用高昂激越的語氣讀。
可以齊讀、指名讀,反復練習,把握好語氣、感情。必要時教師示范讀,以達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目的。
4.指導背誦最后三個自然段。
。ń處熞x:一陣風……。月光……,茅屋里的一切……,顯得……。貝多芬望了望……,借著……,按起……。教師打出幻燈片,學生根據老師的指點,邊觀察邊練習背誦。)
。ń處熞x: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著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學生閉目想象畫面,想象皮鞋匠聽到美妙的琴聲展開的聯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產生的聯想,達到背誦。)
(教師引讀: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他……,花了……,把剛才彈的曲子——……。這段主要寫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怎樣了,等他們清醒過來,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這樣,學生很輕松地達到背誦。)
。ㄈ┛偨Y、擴展
1.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1)本文在寫作上一個的特點是什么?談談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ū疚牡奶攸c是根據看到的、聽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這樣寫的好處是使文章內容更具體、更豐富,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讀出文中哪些是由實實在在的事物產生的聯想,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ㄋ孟衩鎸χ蠛#窟^來。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濤洶涌的大海。這樣寫就把貝多芬對勞動人民和對大自然的愛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2.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用一段話寫一個實實在在的事物并展開聯想。(例文見作業三)
。ㄋ模┎贾米鳂I
1.抄寫生字、新詞。
2.背誦、默寫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閱讀短文,說說哪些是寫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實在事物產生的聯想。分別用“~~”“——”標出來。
濃重的大霧彌漫在天地之間。我坐在汽車上,霧鉆進車廂。路邊的樹木只能看出個黑影子,分辨不出是什么樹。我的腦海里忽然展現一個奇特的想法:瞧,這云霧彌漫的情景不正像王母娘娘的蟠桃園嗎?我們在這山霧中穿行,不正是在騰云駕霧嗎?要是去尋訪九天仙女,不知能否找到?再瞧瞧我們乘坐的汽車,多像一艘舫行在茫茫大海中的輪船,正劈風斬浪,奮勇向前。
《月光曲》課后練習 篇13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記敘了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鋼琴曲——《月光曲》的傳說,它告訴我們,貝多芬是一位同情勞動人民的偉大音樂家.
課文可以分兩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簡單地介紹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是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這段的最后一句"傳說是這樣譜成的"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二段(2——10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貝多芬譜寫《月光曲》的整個過程.這段是教學的重點段,訓練重點就體現在這一段;抓住環境特點,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本段可分為三層,其中第二層(3——9段),寫貝多芬走進茅屋里,為盲姑娘彈了兩首曲子,這部分內容是文章的重點,同時也有一些使學生難理解的句子.首先介紹了當時的環境."一陣風把蠟燭吹滅了",突出了月光的明亮."月光照進窗子來",驅走了茅屋里昏暗陳舊的景象."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窮兄妹倆",寄予深深的同情.周圍的環境是那么靜,那么美;窮兄妹倆又是多么純樸,多么可愛.貝多芬觸景生情,激發了創作的激情."借著清幽的月光",貝多芬"按起琴鍵",創作了《月光曲》.
關于《月光曲》的內容是借皮鞋匠的聯系表達出來的.最初是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海面上的景象發生了變化."浪花一個連一個朝岸邊涌過來,浪濤洶涌的大海",說明了音樂的節奏有了明顯的轉換,貝多芬此時想到的是窮兄妹倆的處境,心里十分不滿,他要用自己的音樂表達出這種心情.
二,教學策略
1,讓學生通過讀課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中創作出來的,把課文中講貝多芬彈奏《月光曲》的內容找出來,多讀讀,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閱讀時可讓學生分別畫出兩次為盲姑娘彈奏曲子的有關句,段,再指導學生抓住貝多芬開始在小路上"散步", 而后來"飛奔"回客店的原因.體會貝多芬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學習第9自然段時,可與美術聯系起來,可引導學生邊看插圖邊想象課文中有關段落所描繪的情景,有條件的班級可適當播放《月光曲》,邊聽邊想象,感受意境,體會貝多芬此時的情感,完成思考練習的第3題.學生的感受只能通過朗讀來表達,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朗讀這一自然段的基調,時而輕柔時而激昂,形成鮮明的對比.
2,設計開放性的問題:"貝多芬為什么沒有回答 "讓學生在理解的前提下,發表自己的見解,有利于迸發學生求異的火花.
三,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微波粼粼,霎時,一縷,洶涌,記錄"等.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3.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4.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幽靜,入場券,蠟燭,純熟,琴鍵,微波粼粼,霎時,一縷,洶涌,記錄"等.
2.初讀課文.整體感悟課文.交流初讀課文的感受.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播放鋼琴曲《月光曲》.
2.讓學生自由暢談聽后感受.
3.板書課題,簡介《月光曲》.
剛才我們聽的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鋼琴曲,它是由德國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譜寫的.那么它描繪的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 它是怎樣譜成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受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匯報初讀收獲.
(1)字,詞的掌握情況.
茵( ) 券( ) 蠟( ) 縷( ) 瞎( )
陰( ) 卷( ) 臘( ) 屢( ) 割( )
盲( ) 鍵( ) 粼( ) 恬( ) 洶( )
育( ) 健( ) 嶙( ) 括( ) 兇( )
(2)朗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
(3)交流初讀感受.
(4)質疑問難.小組內解決問題 ,不能解決的放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詞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抓住貝多芬的言行舉動及感情變化,體會《月光曲》的創作過程及內容.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
2.感受貝多芬同情熱愛貧苦人民的思想情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談談收集課外知識的感受.
通過課外的資料收集,幫助你理解課文的那些問題
二,學習課文
1.自讀,圍繞重點段,重點詞句進行感悟,將感悟結果以批注的形式寫在書上.
2.小組內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時加以引導或點撥.
3.班上匯報.
針對"貝多芬走進茅屋,為什么彈完一曲,又彈一曲 "這一問題進行交流.
(1)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閑散步時,無意中聽到一所茅屋里傳出鋼琴聲,走近時又聽到屋內窮兄妹倆的對話,貝多芬被感動,于是推門進屋,彈奏了剛才姑娘彈的那首曲子.
引導:貝多芬作為大音樂家,到各地演出還到小鎮上演出,并且無償為盲姑娘彈奏,這一切說明什么
(說明貝多芬沒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熱愛勞動人民,心地善良.)
(2)貝多芬彈完一曲,盲姑娘說:"彈得多純熟呀!感情多深哪!"這說明盲姑娘愛音樂,懂音樂,很有音樂素養.貝多芬為在這兒遇到了知音而激動,因此用"我再給您彈一首"來回答盲姑娘.
引導:盲姑娘因為什么斷定給他彈琴的人是貝多芬.
(①貝多芬正在小鎮上演出;②彈得如此純熟,對樂曲的感情體會得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創作者——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練習朗讀,把握好窮兄妹倆對話中的互相體貼及盲姑娘聽完一曲后的激動的評價.
關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樣的情境下創作出來的 "這一問題,應引導學生弄清以下內容:
(l)貝多芬心情激動.
(2)當時"風吹滅了蠟燭",屋里灑滿銀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這景色很美,這美蓋過了茅屋里的貧困和凄涼,這美感染了貝多芬,誘發了他的創作靈感,懷著對窮兄妹倆的同情,決定把美好的音樂奉獻給這貧窮而愛好音樂的人.于是貝多芬即景抒情,彈奏出了《月光曲》.
關于"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與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有何聯系 "這一問題的交流,讓學生領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現的景象正是貝多芬彈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變化正是樂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現.
(3)樂曲與意境的具體聯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靜的海面上灑遍了銀光,這時音樂一定是舒緩的,輕柔的,表現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靜.接著月亮升高,穿過微云,這時音樂逐漸增強,有了曲折,表現微云開始破壞幽靜.忽然風起浪涌,寧靜被完全破壞了,這時的音樂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現整個世界充滿了風浪.
(4)再放鋼琴曲《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進展,并想象樂曲的意境變化.
(5)有感情地朗讀8,9自然段,感受貝多芬創作《月光曲》的過程正是他當時激動心情的真實抒發.
三,總結
1.感情朗讀全文.
2.再聽貝多芬的《月光曲》.
3.說說學文后或聽樂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業
1.查看書籍或上網,更多地了解貝多芬.
2.選一首自己喜歡的曲子,聽后把想到的景象寫下來.
附: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