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語錄》教學案例(通用11篇)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1
《孟子語錄》同步練習
一、按原文填空
魚,( ),熊掌,( );二者( ),舍( )而取( )者也。(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而取( )者也。
二、解釋詞語
欲 亦 可 得兼 舍 生 義
三、用現代漢語來講述課文
四、這段故事就形成了后來的成語( ),請解釋成語意思。
五、回答問題
這段話的作者是( ),( )時期( )國人。( )家學派創始人之一,被尊稱為“ ”,著有《 》一書。你還知道哪些孟子名言?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 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魚 熊掌 ——舍魚
﹜ 舍生取義
生 義 ——舍生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歷,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讀課文。
2.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3.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可:能。
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舍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
義:可以理解為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1.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1.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2.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后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舍生取義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4
《孟子語錄》教學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整體感知、研讀賞析、體驗反思的教學方式,層層深入,課堂設計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點撥為輔,加以各種形式的閱讀設計,并結合說話訓練,真正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內涵和意蘊,并聯系實際生活,獲得對人生獨有的情感體驗和有益啟示,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作品的鑒賞和理解能力。教學效果不錯。
《孟子語錄》教學反思
課上,我和學生一起對孟子的“舍生取義”思想進行探討,很可惜,在這過程中出了點小問題,將我的課堂偏離了正常軌道。“老師,我不同意孟子的觀點”一個男生有些迫不及待,看的出他身后有不少的支持者。“還有誰不同意老夫子的觀點?”我笑著問道。“唰唰”,舉起的手像一片小樹林,密密叢叢。有些意外于孩子們的態度,也有些驚異他們的獨立思想。
我決定將課堂自然一些進行到底,于是花費了不少的時間聽取他們反對“舍生取義”的原因。“有句話說的好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不可以再麻木的‘舍生’了,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生命。”“對我們學生而言,這個觀點離的似乎太遠。前段時間新聞里播放說已經將‘見義勇為’改為‘見義智為’,可見,我們現在提倡的是‘取義不舍生’。”……
我有些茫然,有些凄凄然,優秀傳統的教育缺乏,教學與現實嚴重脫節,致使教師處在了尷尬的位置。我明白,他們接觸的社會上的反面例子太多了,潛意識里早就否定這個觀點,根深蒂固。我還想據理力爭,想為我們偉大的古思想家拉動一些支持者,更想糾正這些年輕的腦袋瓜里存在的‘腐敗’思想。我急忙列舉了一個例子:如果你在上學路上,不小心撞倒了一位老奶奶,你有兩個選擇,一是趕緊逃跑,一是扶起老奶奶看看傷勢做決定,你會怎樣做?“我會看看左右沒人,趕緊逃跑。”一個調皮男生有些玩笑的說。這時傳來一片唏噓聲,接著有幾名同學起來指責他天良的喪失。“如果你開車,撞倒了一個人,而且很嚴重,你有兩個選擇,一是逃跑,一是勇敢承擔責任在第一時間救治傷者……”我將事例“升級”。顯然,同學們陷入了沉思中。“魚和熊掌不可得兼,選擇逃,接受良心的譴責,或者選擇接受法律的懲罰,但良心稍安。你們做選擇,舉手表決。”我幫忙分析。很高興,他們一個個表示愿意選擇后者,盡管眼中還有一點點的茫然。
接下來我們列舉了當今社會上一些正面的事例……看的出,他們的想法有了比較大的變化,他們開始對“舍生取義”的勇士,發出由衷的贊嘆,而對那些見利忘義、自私無德的小人表示出了極大的反感和鄙夷。“現在社會上見利忘義的現象太多,可世界上真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德,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德,就好象沒有了靈魂,也就成了一具行尸走肉,雖生尤死,受萬人唾棄,而那些舍生取義的勇者至今傳誦……當然最完美的方法仍然是‘取義不舍身’。”
雖然這節課沒有按照我預定的教學計劃進行,也讓我著實感受到了語文教學中面臨的尷尬局面,但我慶幸,最終的教育效果還是好的。我在想,語文的教學并不只是單純的語文知識的教學,而是要靈活的滲透思想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實際接軌,能學有所用。作為教師,如果不斷的呼喚這群孩子的良知,對于他們人生觀世界觀的成型該有不小的幫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對學生多進行一些優秀的傳統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走近生活,好好生活,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意義深遠。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5
設計理念:
對于含義深刻的文言文教學來說,我追求自然、淺顯、巧妙、簡單的方法,引領學生去破譯、解讀文本內涵。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感知文本主旨,了解孟子思想。
2、 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意思。領悟“舍生取義”的內涵。
教學重、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制作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1、 同學們,課前預習課文了嗎?
2、 你們都預習了些什么呀?對于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學大師孟子有何了解?
(生交流預習內容。)
3、 既然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課文中的這些文言詞語誰會解釋?能理解多少說多少,說錯了很正常,說對了就是超常!
4、 出示幻燈:
欲: 亦: 得兼: 舍: 也;
(指名理解文言詞語意思)
板塊二
1、 同學們很會學習,不用老師教就已經對《孟子語錄》這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和體會,為了能夠更深一層理解課文想說明什么道理,領悟孟子精神,我建議大家再把課文多讀幾遍,邊讀邊注意譯文內容,要做個有心的人。
2、 生自由放聲讀文。
3、 誰能夠根據老師提供的填充題,將課文背下來?
4、 幻燈出示:
根據課文內容填充:
魚,____ ;熊掌,_____ ,二者 _____ ,舍 __ 而取 ____ 者也。生,_____ ;義 ____ ,二者 _____ ,舍 ____ 而取 _____ 者也。
(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時應當要求由生疏到熟練、再到抑揚頓挫,韻味十足。)
板塊三
1、 會學習的孩子,在剛才讀書時就已經有所發現,作為圣人孟子,他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因魚低賤而熊掌珍貴,舍棄魚選取熊掌;但他高于常人的思想是什么呢?你是怎樣理解“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含義?
板書:
舍生取義
2、 師生共同探討、領悟“舍生取義“的內含。
。◤亩砻髅献邮且晃挥兄呱衅犯竦娜恕I鼘τ谌藖碚f固然珍貴,他提出“舍生取義”的言論,證明“義”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舍生取義”的精神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之一。)
板塊四
1、 幻燈出示:
請同學們認真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一種精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凇⑸\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3、 課文學習到這兒,我想你肯定有許多的想法,拿起筆,把你最真實的感受寫下來。
4、 誰愿意交流?
。ń涣骱蠹皶r鼓勵、評價。如:“小小年紀,對孟子的思想理解這么深刻,了不起!”“古有孟子,今有某子!钡龋
板塊五
1、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泵献右谎,警醒華夏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著“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舍身取義,留名千古。為了追求真理,寧愿被砍頭的革命先烈夏明翰、方志敏……
2、是的,讓我們牢牢記住孟子留給我們的名言警句吧!他將在我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種子,我堅信,不久的將來,舍生取義的精神,將會在你們身上綻放。請全體起立,齊背課文。
板塊六
板書: 孟子語錄
舍生取義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預習提綱: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在中國歷,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 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則經典語錄。(板書課題)
二、合作交流:
1.指名讀課文。
2.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3.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所:不譯。
欲:想要得到。
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
亦:也?桑耗。
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舍:舍棄。
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
義:可以理解為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三、品讀感悟。
1.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2.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
欣賞幾則孟子經典語錄:
1.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孟子·公孫丑下》
2.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3.《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孟子·離婁上》
4.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五、處理課后習題。
六、背誦課文。
附板書設計:
孟子語錄
魚 熊掌 舍魚取熊掌
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 義 舍生取義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7
學習目標:
1、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3、掌握理解“舍生取義”的意思。
學習重點:全文字、詞含義,全文大意。
學習難點:對“舍生取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提問有關孟子的資料和字詞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著作有《孟子》,是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學派大師,史稱“亞圣”。
二、展示目標(如上)
三、學習新知:
1、師范讀課文。
2、生自讀課文。
3、結合譯文理解內容
課文分析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睹献印芬粫彩杖肫咂恼,每篇又分“上篇”和“下篇”。
先講解字、詞
所:不譯。欲:想要得到。也:句末加強判斷的語氣詞,不譯。亦:也?桑耗。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舍:舍棄。者也:連用時,加強判斷語氣。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譯文:
魚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想要的;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二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寧愿舍棄生命而選擇義。
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
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 “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提倡的“殺身成仁”在內容上基本接近,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這種思想道德在近、當代革命過程中激發了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今天,對于廣大的中學生的道德建設來說,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孟子是講道理的高手,能用通俗、形象、生動的比喻,闡述深奧的哲學道理,這樣便于讀者的理解。這種寫法也為同學們今后寫議論文提供了經驗。
4、學生思考:“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意思?
(指為了真理和正義,寧可舍棄生命,了不做不義的事。)
5、練習背誦課文。
四、小結:
內容和孟子思想。
五、作業:
教學后記: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亦:也子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魚
熊掌
生
義
舍魚
孟子(約公元前372 ——前289)名軻,自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9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小學六年級語文第十二冊第四單元拓展閱讀課文《孟子語錄》。這是一節文言文,學生通過對文言文的認識和理解,進一步加深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深入了解,達到思辨的目的!睹献诱Z錄》包含深刻的哲理,學生要多讀,通過多讀,加深理解。小學六年級學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閱讀能力,教師要多給學生機會,讓他們自己表現自己。
二.說教法.學法
1.借助有趣的談話,激發學生興趣。
《孟子語錄》是一篇文言文。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從簡單的例子入手,從學過的知識中入手,用談話的方式,即復習了舊課,又為學習新課作鋪墊。達到了兩全其美的目的。
2.運用課本自學,引導學生探究
課本是教學大綱的具體體現,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整理和歸納知識,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3.積極組織討論,精心設計
教學中教師在重難點處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討論。有問題,學生各抒已見,在討論中教師不急于評價,而是留給學生時間,讓其他學生加以補充、評價。通過各抒己見,學生才能對“舍生取義”有所了解。
4.通過摘抄名句,促進學生發展
本課知識點較少,學生通過對孟子名句的摘抄,會更進一步的了解孟子,了解古代文化。
三.說教學程序
教學中,我主要運用“洋思”理念,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序:
一.談話激趣導入
二.出示學習目標:(課件出示)
三.初讀文章,整體感知
四.交流探討,理解真意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觀點?請你舉出歷史上有名的“舍生取義”的例子。(學生自由回答,教師做評價。)
五.提高升華
1.課件出示孟子名言,學生朗讀并摘抄。
2.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六. 課堂作業:
1.孟子這段話在寫法上的特點是:以什么設喻,表達了什么樣的觀點?
2.成語“舍生取義”是什么意思?
通過這兩個問題,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內涵。達到“堂堂清”的目的。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有關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熟練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準確把握課文主旨。
3、情感、態度、價值觀: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提升自身素質和能力,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的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兼得”和“舍生取義”二詞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師范讀,生體會。
二、介紹相關資訊: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軻,字子輿,魯國鄒人。相傳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基本上是繼承孔子的仁政思想。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張。
2、題目賞析: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
三、再讀課文,積累相關詞語。
四、師生共同賞析課文,掌握關鍵詞語。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該詞位置前后顛倒,應作“兼得”,譯作“同時得到”。 舍:舍棄
五、師生交流,小組合作寫出文章結構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總結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語錄,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
七,處理課后習題。
八,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魚 熊掌 ——舍魚
﹜ 舍生取義
生 義 ——舍生
《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篇11
設計理念:
對于含義深刻的文言文教學來說,我追求自然、淺顯、巧妙、簡單的方法,引領學生去破譯、解讀文本內涵。
教學目的:
1、 熟讀課文,感知文本主旨,了解孟子思想。
2、 理解重點文言詞語意思。領悟“舍生取義”的內涵。
教學重、難點:
感知課文,掌握文中重點詞語含義,準確理解“舍生取義”的思想內涵。
教學準備:
制作幻燈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1、 同學們,課前預習課文了嗎?
2、 你們都預習了些什么呀?對于繼孔子之后又一位儒學大師孟子有何了解?
(生交流預習內容。)
3、 既然同學們都預習了課文,課文中的這些文言詞語誰會解釋?能理解多少說多少,說錯了很正常,說對了就是超常!
4、 出示幻燈:
欲: 亦: 得兼: 舍: 也;
(指名理解文言詞語意思)
板塊二
1、 同學們很會學習,不用老師教就已經對《孟子語錄》這篇文言文有了初步的理解和體會,為了能夠更深一層理解課文想說明什么道理,領悟孟子精神,我建議大家再把課文多讀幾遍,邊讀邊注意譯文內容,要做個有心的人。
2、 生自由放聲讀文。
3、 誰能夠根據老師提供的填充題,將課文背下來?
4、 幻燈出示:
根據課文內容填充:
魚,____ ;熊掌,_____ ,二者 _____ ,舍 __ 而取 ____ 者也。生,_____ ;義 ____ ,二者 _____ ,舍 ____ 而取 _____ 者也。
(引導學生背誦課文時應當要求由生疏到熟練、再到抑揚頓挫,韻味十足。)
板塊三
1、 會學習的孩子,在剛才讀書時就已經有所發現,作為圣人孟子,他也會和普通人一樣因魚低賤而熊掌珍貴,舍棄魚選取熊掌;但他高于常人的思想是什么呢?你是怎樣理解“舍生取義”這個成語的含義?
板書:
舍生取義
2、 師生共同探討、領悟“舍生取義“的內含。
(從而表明孟子是一位有著高尚品格的人。生命對于人來說固然珍貴,他提出“舍生取義”的言論,證明“義”是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舍生取義”的精神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道德標準之一。)
板塊四
1、 幻燈出示:
請同學們認真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出了怎樣一種精神。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④、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夏明翰)
3、 課文學習到這兒,我想你肯定有許多的想法,拿起筆,把你最真實的感受寫下來。
4、 誰愿意交流?
(交流后及時鼓勵、評價。如:“小小年紀,對孟子的思想理解這么深刻,了不起!”“古有孟子,今有某子。”等)
板塊五
1、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一言,警醒華夏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著“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舍身取義,留名千古。為了追求真理,寧愿被砍頭的革命先烈夏明翰……
2、是的,讓我們牢牢記住孟子留給我們的名言警句吧!他將在我們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種子,我堅信,不久的將來,舍生取義的精神,將會在你們身上綻放。請全體起立,齊背課文。
板塊六
板書: 孟子語錄
舍生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