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一、教學建議
1、教學內容分析:
《孟子語錄》是第四單元的拓展閱讀中的第二篇文章。本單元圍繞以“生命”這一主題,選編了五篇課文。無論是我國著名作家夏衍的散文名篇,還是德國作家柏吉爾的小品文,無論是朗費羅的詩歌,還是拓展閱讀中關于生命知識的介紹、古代思想家孟子的語錄,都以不同形式詮釋著生命的內涵。《孟子語錄》是一首文言文,一共四句話,語言精煉,以魚和熊掌巧設比喻,表達了“舍生取義”的觀點,闡述了生命與真理、信仰的關系,這對學生的生命意識有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作用,具有豐厚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感染和熏陶作用,有助于學生了解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這是本課的重點。
2、遠程教育資源的種類、內容、形式:
(1)網絡資源的應用、共享。網絡資源具有特殊的聲、光、色、形,通過圖像的翻滾、閃爍、定格、色彩變化及聲響效果等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孟色彩鮮明的孟子畫像以及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的孟子故里和散發著淡淡墨香,凝聚著古代大師智慧的經典,能引領走進古代文學,走進圣賢,并與圣賢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
(2)多媒體資源的巧妙應用。本節課通過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朗讀,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妙趣橫生的益智游戲,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教學情境之中,使學生感官接受刺激,發展思維,拓展空間概念,加深對事物的理解,能有效地引領學生突破知識障礙。
3、重難點突破建議:
計算機多媒體融文字、圖片、圖像、聲音于一體,將學生帶進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之中,采取揉讀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留給學生一個盡情拓展的空間,同時在交流中潤澤和點化生命,達到無聲潤物——從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以突出教學重點。而對難點的突破則是以問題為平臺,引領學生多元解讀,在枚舉歷史上“舍身取義”的例子過程中,變課堂閱讀為師生共同享有的鮮活的“道德體驗”和“品格對話”,讓學生在探討、交流、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舍生取義、殺身成仁)。
4、教學建議
(1)本課是一篇文言文,應讓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內容上不必作過多的分析,重點在于指導學生理解生命與正義、真理的關系及生命的價值,讓學生有所感悟,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背誦下來。
(2)引導學生搜集并背誦孟子名言。
二、教學案例(模式二:衛星接收室案例)
1、教學背景分析
《孟子語錄》,它以魚和熊掌設喻,說明舍生取義的道理。全文共四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一個設喻,用“魚”和“熊掌”兩種事物來假設比喻,讓作者對二者做的一個取舍,結論是舍魚取熊掌,突出了熊掌的重要性。這樣,自然引出“生”和“義”及對二者的取舍,作者最后得出結論:舍生取義。選擇了“義”,也就是選擇了真理,正義信仰,有益于大眾的思想和行為,表明了孟子的高尚情操。孟子提倡的“舍生取義”和孔子“殺身成仁”一起,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最高道德標準之一,激勵著許許多多的仁人志士,為國捐軀,慷慨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