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語錄》教學案例
一、名言導入 樹立形象 1、同學們,大家猜猜這是古代哪位大師的至理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單擊“名言導入 樹立形象”】 2、出示孟子圖片,并簡介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 ——前289)名軻,自子輿,魯國鄒(現山東鄒城東南)人,據說為孔子的孫子子思的再傳弟子。戰國時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學派的有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單擊2次——單擊“返回”——主頁】 3、同學們,親近國學,點亮心燈。親近經典文化,增長人生智慧。這節課我們一起走近孟子,走進《孟子語錄》,走進國學,讓經典浸潤我們的心靈,增強生命強度。 二、簡介《孟子》 建構思想 1、請同學們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孟子》的資料。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 記錄孟子言論、活動的《孟子》,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計261章,約3.5萬字, 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和個性修養等!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單擊“簡介《孟子》 建構思想”——單擊6次——單擊“返回”——主頁】 教師相機介紹孟子思想。 《孟子》一書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把孔子的“仁”的觀念發展為“仁政”學說。為行仁政,孟子首先提出了任性本善的主張!睹献.滕文公上》說孟子“道行善,言必稱堯舜”。這話既概括了它的哲學思想,又包括了他的政治思想。孟子的哲學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他講人性本善,是為他的仁政理論提供哲學上的一句。這是對孔子“仁”的觀念的一個重大發展。 2、本文就以“魚”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關鍵時刻應該如何作出正確選擇的問題。三、精品細嚼 點亮心燈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請同學們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疏通字詞。
3、師生互動,了解課文大意! (1)請同學們或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字、詞的意思。 教師重點介紹: 得兼:應為“兼得”的倒裝,同時得到。 義:可以理解為最高尚的思想、行為、道德(真理、信仰、正義等)。 生:生命,也可以理解為“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