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同步練習題(精選12篇)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1
溫故知新
1、給加點字選擇正確注音
地窖(jiào yáo) 摩挲(suō shā) 頹唐(tū tuī)
熏黑(xūn xiōnɡ) 虐待(lüè nüè) 赫然(hè chì)
抖擻(shù sǒu ) 憎惡(zēnɡ zènɡ)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填空
課文緊扣“____”字,____次寫到魯迅的外貌:________的臉,________的頭發(fā),________的胡須,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魯迅________________的崇高品質(zhì)和____________的性格。
含英咀華
顏黎民君:
昨天收到十日來信,知道那些書已經(jīng)收到,我也放了心。你說專愛看我的書,那也許是我常論時事的緣故。不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yōu)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shù)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無足重輕,后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鉆進文學里。譬如說罷,古人看見月缺花殘,黯然淚下,是可恕的,他那時自然科學還不發(fā)達,當然不明白這是自然現(xiàn)象。但如果現(xiàn)在的人還要下淚,那他就是胡涂蟲。不過我向來沒有留心兒童讀物,所以現(xiàn)在說不出哪些書合適,開明書店出版的通俗科學書里,也許有幾種,讓調(diào)查一下再說罷。
其次是可以看看世界旅行記,借此就知道各處的人情風俗和物產(chǎn)。我不知道你們看不看電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獲美”“得寶”之類,是看關于非洲和南北極之類的片子,因為我想自己將來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極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點見識了。
……
魯迅
四月十五夜
1、這是____寫給____的信中的幾段文字,主要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從中可以看出魯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魯迅就讀書問題提出了哪三點建議?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讀句子,回答問題
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這個句子以____來打比方,說明只有____,才能________________。“許多花”比喻________,“蜜”比喻________。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魯迅先生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貴品質(zhì)。
3、學習作者抓住特征描寫人物外貌的方法。
【教學重點】
體會運用外貌描寫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魯迅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這段時間我們通過對《少年閏土》和《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學習,讓我們對魯迅先生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尤其知道了魯迅先生是一位受萬人愛戴的人。魯迅逝世,各色各樣的人都來吊唁他,在巴金的《悼魯迅先生》中可見魯迅在人們心中是怎樣一個人。
魯迅走了,留給人們的是悲痛,也是回憶,侄女周曄對伯父的回憶中有著深厚的感情,而一位青年工人卻只與魯迅有一面之緣,在他的回憶中,魯迅又有什么值得這位青年學習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面”。
二、整體感知,自讀自悟
1、學生自由默讀:
思考: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請勾畫出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或句子。按時間順序復述課文內(nèi)容,弄清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2、交流《一面》所處的時代背景。
3、就在阿累與魯迅的這一面之交中,阿累對魯迅整體的印象是什么?
(課文第三段中的一句話。)
4、可見魯迅已經(jīng)給阿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你從文中找出對魯迅的描寫的句子,劃出來,并在旁邊作上批注,寫下你的感受。
5、仔細品讀寫魯迅先生外貌的句子,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這幾次描寫有個共同點,都是寫魯迅的“瘦”。那我們就找出寫魯迅的“瘦”的詞語或句子:“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象大病新愈的人”、“竹枝似的手指”、“他的臉──瘦!”、“他的手多瘦啊!”
6、同學們,魯迅多瘦阿,瘦的讓我們震驚,瘦的讓我們心痛,為什么他會如此的瘦呢?請同學們結合著課文了的內(nèi)容和課外搜集的內(nèi)容進行討論。
(帶病工作,深夜寫作,憂國憂民……)
7、魯迅的心里裝著千千萬萬的勞苦人民,他用自己的筆批判著當時的社會,他用自己的力量救護著當時受苦落難的人們,可見,他的瘦是多么的令人肅敬阿。他雖瘦但──
請找出關于魯迅的“精神抖擻”的句子:“頭發(fā)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像濃墨寫的隸體一”。
他瘦的多精神啊!
8、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你從作者對魯迅的“瘦”描寫中體會到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學生交流。
9、集體朗讀描寫外貌的句子。
三、感受魯迅對青年的關懷
1、透過作者的文字,在這短短的一面中,魯迅先生給予作者怎樣的關懷呢?你從中體會到什么?
2、這一面對“我”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呢?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談自己的感受。
“一面”給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廉價賣書,親自送書給普通工人,這是對勞動人民的深切關懷;那“微笑、點頭”蘊含了魯迅先生對青年一代的信賴和希望……
這一面給人的力量是無窮的:以“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鞭策自己,不斷進步,時刻記住魯迅先生和勞苦大眾永遠在一起的!
3、這一面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所以,作者牢牢地記住了這難忘的“一面”。
4、魯迅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雖然魯迅離我們很遙遠,但他們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就像阿累一樣,用“一面”時刻鞭策自己,我們也應該時刻叮囑自己要學習革命先輩的奉獻精神。
四、拓展
這篇課文主要抓住人物的特征描寫外貌,并通過外貌描寫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請同學們仿照本文的寫法,為本班同學寫一段外貌描寫,不寫名字,讓其他同學猜測。
【板書設計】
一面
魯迅先生──瘦──精神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3
魯迅的文章以及與魯迅有關的文章一般難度都很大,教 《一面》這篇課文時我有些擔心:學生能讀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嗎?上完了《一面》,我釋然了,放心了。
課文是通過作者回憶自己與魯迅的一面之交,把魯迅對青年的愛護寫的得很細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撫摸一樣,讓我感到了溫暖和嚴肅……”及一面對作者帶來了無窮的力量等,足以可見魯迅在廣大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目標定位在體會魯迅先生高尚品質(zhì)的同時學習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方法。學習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簡單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同時,我引領著學生找出文中魯迅的六次外貌描寫,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又適時地補充有關資料豐實人物形象。學生通過讀課文了解了魯迅的精神品質(zhì),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雖然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但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理解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4
東方中學教學開放研討課教學設計 執(zhí)教教師朱敏授課班級初一2、3課題一面課型基礎課 教學研討專題 :教學中教會學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通過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和教學中預設性鋪墊,旨在指導學生準確理解課文中心。 教學目標:學習通過分析人物的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精神的方法,從而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 教學策略和手段:問題情景,預設性鋪墊質(zhì)疑,朗讀 教學程序時間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資源運用 一、導入5 二、整體感知1 三、選點讀析20 四、遷移 五、拓展訓練請大家結合閱讀的文章,說說魯迅給你留下的印象?今天我們將在預習的基礎上繼續(xù)學習課文《一面》。從而更深刻地理解魯迅精神。 請同學們根據(jù)這篇文章,把課題一面擴充為概括課文內(nèi)容的長句。 其實,這一過程前后不過半小時,那么為什么在日后我歷經(jīng)艱難,受盡磨難,都能熬過去? 文中還有哪些地方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小結那么魯迅留給作者的印象是什么? 讀了課文《一面》,你對魯迅的印象是什么呢? 自由發(fā)言朗讀名言 回答交流 小組討論回答交流 回答交流 回答交流 教學設計說明:本課是“理解性閱讀”的第四階段,是在理解詞語、句子、段落的基礎上的發(fā)展與深化,旨在指導學生準確把握中心,在能力上要求比前三個階段更具綜合性。教學中教會學生把握中心的基本方法。在教學中要有意識訓練概括和表達中心的能力。課后反思: 東方中學 2005年4月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5
教學目的 :
1.學習本文記敘的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形式。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寫。
3.體會本文遣詞造句的濃烈的感情色彩。
4、認真體會作者思念和崇敬魯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魯迅的愿望。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 :目的3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地窖(jiào):收藏東西的地洞。
赫然(hè):顯耀、盛大。見義中注解。
嵌著(qiàn):把東西鑲入凹處。
窘相(jiǒng):為難。文中有“不自在”意。
頹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煙氣接觸物體
憎惡(zēng wù):人一厭惡
虐待(nüè):兇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見注解。
恣情(zì):放縱、無所顧忌。
撫摩(fǔ)、摩挲(suō):見注。
抖擻、(sǒu)見注。
腦勺(sháo)勺,一種器具,此為比喻。
二、課文學習
(一) 問題導入 :如果在正文前邊沒有“預習提示”,你讀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義嗎?
與一面有關的成語誰能說?
如果沒有預習提示,能知道是誰和誰的一面嗎?若能,有什么依據(jù)?
(二)人物描寫學習
1、描寫的分類
2、分析外貌描寫——人物描寫的重點。
本文的重點是寫人。下面,讓我們再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突出魯迅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寫魯迅,用筆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說,對魯迅的描寫,側重點放在哪個方面? 本文寫魯迅,用筆最多的是外貌描寫,這是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
(2)為什么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是外貌描寫呢?
這是由本文記的事的特點決定的。本文記的是一次見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記實。而人物外部形象給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這就決定了要細致刻畫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樣描寫人物外貌的呢?這里,我們講一講外貌描寫的基本知識,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總結了很好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就變成了一些理論知識。就本文有關的情況來看,有這樣三點值得重視: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寫,那就會是“千人一面,”寫了等于沒寫。因此,寫外貌必須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區(qū)別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點。
②有視角。即要選擇一定的角度去觀察、去描寫。這就是說,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去。這樣,人物就活了,描寫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現(xiàn)層次也就豐富多樣了。
③表現(xiàn)性格。如果只是為了寫人物外貌而寫人物外貌, 就會失去外貌描寫的目的和意義。寫外貌必須能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下面,我們根據(jù)這三點來分析課文中時外貌描寫。
(4)本文幾次寫了魯迅的外貌,通過什么視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細細梳理課文,劃出重點,概括回答問題。
第一次描寫:在暗處,只能模糊辨出形體:寫了長衫(因有顏色)、煙嘴(因有火光)。
第二處描寫:在近處,看得清楚了;寫了面孔、寸發(fā)、胡 須。這三樣都抓住了特征,直堅的寸發(fā),隸體“一”字的胡須是魯迅形象的特色,而黃白的面孔則是勞累的表現(xiàn)。
第三次描寫:面對面,可以仔細辨認。前兩次描寫的總繪,還是面孔、寸發(fā)、胡順、長衫、煙喝,只是更細致、更具體了。
隨講隨出現(xiàn)板書。
外貌描寫
視角 特征
暗處(模糊) 長衫、煙嘴
近處(清楚) 面孔、寸發(fā)、胡須
對面(仔細) 總體描繪
(5)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寫魯迅的面孔、寸發(fā)、胡須、長衫,都各具特色,都與作者的視線相適應,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過分的操勞而損壞了健康的戰(zhàn)士的形象。
(6)作者從外貌描寫.中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的呢?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感受到魯迅的精神和人格的偉大?
本文在外貌描寫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二次描寫;“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后的樣子”;“頭發(fā)……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
②用抒情篤調(diào)寫感受,烘托人物。提問:從哪些語句 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二次描寫:魯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寫道。“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第三次描寫;似乎認出是魯迅之后。“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
③用適當?shù)淖h論來深化人物性格。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三次描寫;認出魯迅后,“正是他,站在行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條路……”以上諸種手法的運用,使魯迅的外貌更具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力量,突出了他的無限關懷后輩和剛毅、堅韌的性格。
以上內(nèi)容,依次出現(xiàn)板書。
外貌描寫突出性格手法
1.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
2.寫感受烘托人物
3.用議論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業(yè)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話對你最喜愛的一個人進行描寫,重點放在外貌描寫上。
第二課時
一、字詞小檢測
注音、解釋、聽寫
二、課文學習
(一)記敘要素
1.知識導入 。
第二冊以學習記敘文為主。學習記敘文必須掌握它的文體知識,以利于閱讀分析課文。
下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再輔以點撥,作出明確概括。
(1)記敘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為一篇記敘文,記人記事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要素才能說清楚。
記敘的要素有六個,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叫做“六要素”。
過去,人們通常使用“五要素”說,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為什么(原因和結果)。這“五要素”說中外通用,特別在新聞報道中成為定論。由于這五個詞英語的打頭一個字母都是“W”,故又稱“五個W”。
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是“四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說其實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現(xiàn)在稱“六要素”表達得更具體了。
任何一篇記敘文,在一般情況下,都必須具備這六個要素,但有時不影響表達,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這六個要素的表達,在一篇具體的文章中是多種多樣的。這點必須清楚。
(2)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什么呢?
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文章的順序也不會是一種。主要的有:
時間順序,也可以說是事物發(fā)展的順序。記敘文以記人記事為主,人物的活動離不開事件,所以,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即時間的先后來展開記敘,是記敘文最基本的順序。
空間順序,即按照地點的不同、空間的變換來安排文章的材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有空間順序,先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
此外,還有按照事物的性質(zhì)安排順序、按照感情的發(fā)展變化安排順序等。這些順序,以后都要接觸到,這里了解一下、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時間順序。
(3)按時間順序、或事物發(fā)展的順序來安排記敘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時間和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來敘述故事,可以有多種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這是第二冊記敘文學習的重點。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學過的文章中都有過接觸。
按照前面三個提問,邊回答、邊訂正、邊總結,依次出現(xiàn)板書。
記敘文基本知識
1.要素:
時、地、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順序:
時間(事物發(fā)展過程)
空間(不同地點)
事物性質(zhì)
感情變化
3.方式: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4)什么是順敘?
“順敘”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自然過程來安排材料,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往往也是時間先后的過程。所以,時間順序和事物發(fā)展的順序在文章中是統(tǒng)一的。
我們今天學習的新課《一面》,就是采用“順敘”的方法來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課文學習。
(l)簡介課文。
要求。看標題、看預習提示第1段、從頭至尾瀏覽(即視線掃瞄)一下課文。
教師采取邊提問、邊講解、邊板書的方法。初步明確以下問題。
① 本文寫的人物是誰?
② 本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誰?
④本文寫作在什么年代?
教師明確:
① 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魯迅。
魯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僅去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寫于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的當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后加入共產(chǎn)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后從事寫作和翻譯。
本文寫的是作者和魯迅的一次見面。
(2)快速閱讀。
要求:本文約2600多字,按每分鐘談300字算,給10分鐘讀完一遍,不必細看,了解大概,掌握整體情節(jié)結構。本文以空行隔開,分為兩個部分,記敘主要在第一部分,帶著課后的,練習三”看課文,劃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幾個層次,一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作者和魯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筆,在每一層次的空白處做上記號,能從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一下這一層的意思寫在空白處就最好。
(3)檢查閱讀。
找上、中、下三類學生回答,看誰分得大體正確,使用的符號最恰當,概括得最準確。教師邊訂正、邊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寫了作者進內(nèi)山書店看到魯迅然后離開內(nèi)山書店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時間順序,又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l、2兩段,寫“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
第二層次:3至17段,寫內(nèi)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 的困難。
第三層次:18至38段,寫“我”和魯迅的會面。
依次板書
結構層次
我去內(nèi)山書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經(jīng)過 我想買書有困難;
我與魯迅一面之緣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點批劃。
具體劃分第一部分的三個層次,在相應的空白處各自概 括這三層的意思。
做練習一。在書上用曲線(或重點號)劃出本文寫出記敘基本要素的有關語句。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nèi)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魯迅)的出場——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中國人。
原先和內(nèi)山說話的那個老人咬著煙喝走了出來。
事情的結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三、作業(yè)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個力求上進的先進青年,通過回憶,重寫《一面》,可以自已重擬一個你認為恰當?shù)念}目。
第三課時
一、作業(yè) 講評
二、課文學習
1、整體結構
(1)從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記一件事呢,還是寫一個人?回答肯定是兩種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寫人又記事。寫人和記事是分不開的,人的活動構成事件,事件當中表現(xiàn)人物。但從文章的整體傾向來看,又有重點在于寫人或記事的不同。從本文的整體看,雖然記的是一件事(此處可由學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寫作者和魯迅的一次會見,而重點卻在寫人。
(2)為什么說本文的重點放在寫人上?
一般地說,記敘文記事的目的都是為了寫人。這篇文章寫一個普通工人和魯迅的“一面”之緣,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記事,但事情的每一個部分的記敘都圍繞著寫人。
(3)本文具體寫作者和魯迅見“一面”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層,為什么要寫第一第二層呢?這兩層與第三層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把第三層的內(nèi)容用“一面的情景”來概括,那么,第一、二層應該怎樣概括呢?
第一層次:寫“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層次:寫內(nèi)山熱情接待和買書困難。出現(xiàn)了魯迅的模糊形象、魯迅的名字。
第三層次:寫有幸見了“一面”,魯迅的關懷。辨識出魯迅。
第三層次寫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背景”。這也正是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4)第二部分(即結尾段)議論感想,寫的是見“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個詞概括?
在學生的回答中比較、分析、明確:第二部分寫出“一面的影響”。
小結:
本文寫事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兩大部分之間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一面”為核心事件,寫出了前因后果,焦點
集中在這“一面”“的主人公魯迅身上。
2.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伏筆和照應。
文中魯迅的出場和描寫、“我”對魯迅的逐步辨認,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個過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幫助“我”從出魯迅的伏筆?
在學生尋找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劃出下列語句,說說有無暗示作用。
① 那笑聲里,仿佛帶著一點“非“日本”的什么東西。
② 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③ 他是誰?……我一進門的時候本來就有點疑惑,現(xiàn)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連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從最初看到魯迅到最后認出魯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動,作好了伏筆。
4、詞語學習
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記敘的語言,有的是交代情節(jié)有的則帶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筆調(diào)來敘事,來描寫。這里,重要的問題是,“遣詞造句”本文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很多,大家挑出來,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一下,寫在相應的空白處,以作批注。
先看練習五的例句。學生先答,教師比較。
作者認出魯迅以后。
結結巴巴”:一種激動的心情,一時難以用語言表達。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蹦出來,”。當時社會環(huán)境險惡、顯示特有的機警,顯示對魯迅特有的愛護和崇敬。
“帶著體溫”:保存了多少時間,多么珍貴!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魯迅操勞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犧牲!作者激動之情達到頂點。
再找其它描寫的詞句。
“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現(xiàn)對魯迅的崇敬。
“我低了頭,頭腦里轟隆轟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臉。”:矛盾復雜的心情,反襯出魯迅對年輕人的深切關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議論,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
“我們不愿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語句工整,對仗,含義極其豐富:應該恣情地悲痛,但我們不愿。時代的責任感、魯迅的遺志也使我們不能,事實上,這已經(jīng)表達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們也不愿計算我們的損失,這是難于計算的”:魯迅的死造成了難以計算的巨大損失,我們不愿計算是因為我們要完成魯迅未竟的事業(yè)。
5.吟誦課文。
主要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聲吟誦,以不影響他人而自己又能出聲為限。
三、作業(yè) 練習
(一) 默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畫出本文表示時間的語句。
2.畫出本文表示地點的語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二 這篇文章記事寫人,重點放在寫人上,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寫?
三 全文以空行隔開,分兩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內(nèi)容可概述為三層:“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內(nèi)山老板熱情接待“我”,“我”有幸見了魯迅“一面”。根據(jù)上述概括將第一部分劃分為四種不同的層次,請指出正確的一種,并說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認為刪去第二部分,文章會更精練、更集中、更符合回憶錄的寫法。你覺得這種意見對不對?為什么?
四 作者的筆觸引著我們進入內(nèi)山書店:像攝影機一樣實錄往事;焦點聚在魯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頭介紹下列“鏡頭”:
書店的全景 書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書的特寫
2.填寫下表,看看作者對魯迅外貌的描寫是如何由遠及近、從粗到細,逐步“攝制”成的。
五 回憶性文章的用語,常蘊含著作者的深情。請結合括號里的提示,揣摩加點詞語的含義和感情色彩。
1.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他!不會錯,一定是他!那個名字在我的心理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結結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這里表現(xiàn)出作者什么樣的一種神態(tài)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為什么“沒有蹦出”魯迅的名字?這又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公司為防止我們“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沒有縫)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為什么不直接寫“掏出那塊銀元”,而要加上“帶著體溫的”這樣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為什么要強調(diào)說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作者這時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這時又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六 下邊是本文開頭三處伏筆,試指出下文與這三處伏筆的照應之處。
1.“我”本來要去接班,但還要等半個鐘頭。
2.“我”是一個因為繁重的勞動而“困軟得很”的窮售票員。
3.“我”不到別處,而到內(nèi)山書店去歇歇。
七 破折號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釋,②表提示,③表插說,④表話題轉(zhuǎn)換,⑤表話沒說完。請辨析下邊的例子:
1.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
2.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個矮小而結實的中年人——內(nèi)山老板走了過來。( )
5.我……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塊多錢……( )
8.那種正直而慈詳?shù)难酃猓刮伊⒃摳械缴砩鲜芰烁赣H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
9.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這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園,內(nèi)山書店,店里,店后面長臺子旁邊,南面,北面,里面,書店的門。
3.起因:接班還要等半個鐘頭,到內(nèi)山書店躲雨,歇歇。經(jīng)過:翻看書籍,內(nèi)山老板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并接受贈書。結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二、這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文章中雖有不少記事的成分,但這些記事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描寫人物出現(xiàn)的具體環(huán)境,記事還是為了刻畫人物。重點放在人物刻畫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魯迅的高尚品格;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記敘的重點。
三、1.(C),正確,符合主要內(nèi)容的概述。(A),不對,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點和人物,沒有交代“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內(nèi)容第一層的概述。(B),不對,第(18)段寫魯迅出來,已屬于第三層的開頭。(D),不對,第③④兩段已屬于第二層的開頭部分。
2.這種意見不對。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靜的思索,表現(xiàn)了“一面”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這部分的抒情和議論,畫龍點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四、(1)書店的全景:“店里空蕩蕩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后面長臺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著一列中文的《毀滅》。”一本書的特寫:“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2) (見課本)
五 1.“結結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一種深感激動的神態(tài)和幸福的心情,難于用言語來表達。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lián)”成員、中共地下黨員,養(yǎng)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huán)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xiàn)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2.“帶著體溫的”銀元,表明這是作者艱苦勞動所得,雖少卻很珍貴。“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現(xiàn)魯迅憂國憂民,操勞一生,作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是作者被魯迅的崇高品質(zhì)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動。“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對魯迅的由衷感謝和崇敬。
六、1.暗示與魯迅會面的時間短暫,給下文“我”與魯迅僅見“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響,埋下伏筆。
2.給下文“我”買書缺錢產(chǎn)生困窘,由魯迅幫助解決,因而更加崇敬魯迅,埋下伏筆。
3.“我”是個進步青年,內(nèi)山書店出售進步書刊,“我”到內(nèi)山書店歇歇,翻閱書籍,能汲取知識和力量。這為下文看到魯迅譯著,會見魯迅,埋下伏筆。
七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6
《一面》簡案(第一課時)
一、素質(zhì)教育目標
1、感知課文,明確記敘要素
2、掌握肖像描寫的方法
3、初步體會魯迅先生關心進步青年、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zhì)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重點①:了解課文大意,初步體會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zhì)。可用懸念法,及先學課文第二部分,引起對事件的好奇心,后指導學生速讀課文,找出各記敘要素,并據(jù)此簡述事件,同時談談自己對各人物的認識。
2、重點②:從魯迅的肖像描寫中體會其性格、精神。結合課文內(nèi)容,可用朗讀、討論的方法體會其性格、精神。
3、難點是歸納和掌握肖像描寫的方法。可在分析三次肖像時,引導學生找出其共性,歸納出寫作方法,然后通過課堂片段練習來鞏固。
三、教學過程 :
導語
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你能對他們每一個人都有印象嗎?如果有一個人你只見過一次,以后就再也沒見過他了,你在多年后還能描述出他的樣子嗎?(視學生的情況而定過渡語)有一個叫的阿累先生和魯迅先生只見過一面,而他卻深深地記住了魯迅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一面》這篇課文。
(一)明確目標
(見上)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寫作背景(見預習提示和教師用書)
2、介紹作者基本情況(見素質(zhì)教育新教案)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齊讀課文第二部分,明確:用了什么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抒情)
記敘什么事?表達了什么觀點?抒發(fā)了什么情感?(師生討論)
過渡語:如果說這篇課文我們上到這就算上完了,你對課文還有什么疑問嗎?(引出對事件的關注)
2、學習第一部分,完成學習目標①、③
⑴全班默讀課文第一部分,劃出表現(xiàn)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句子。
⑵請一至兩位學生說出記敘要素,并根據(jù)要素簡述課文內(nèi)容。
⑶請一至兩位學生談談對魯迅先生的看法。(揭開目標3所遮住部分)
過渡語:在這個事件的敘述過程中,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引出學習目標②的學習)
3、學習對魯迅的三次肖像描寫,歸納人物肖像描寫方法
找出三次肖像描寫處,邊明確問題邊歸納寫作方法:三次描寫有什么不同?分別在怎樣的情況下描繪的?
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來寫? (寫作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可看出魯迅是怎樣的人嗎?從哪些描寫可看出?(方法2:體現(xiàn)人物性格、精神)
三次描寫的順序怎樣? (方法3:按一定順序描寫)
結合事件內(nèi)容歸納: 方法4:有必要時可反復寫
方法5:不一定面面具到
(四)肖像描寫片段練習
利用剛才的方法,用幾句話描寫出你的同桌或教室里任何一個人的外貌特點。(生寫,師巡視。)
5分鐘后,師檢查寫作情況。請幾個學生讀出自己的作文片段,師生共同評其優(yōu)劣。
(五)總結、拓展
(根據(jù)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說總結語)
(六)布置作業(yè)
思考:文中哪些句子體現(xiàn)出了“我”對魯迅先生怎樣的情感?(要求劃出并簡評。)
附:板書設計 一 面
阿 累
時間:1932年秋的一天中午 地點:內(nèi)山書店 人物:魯迅、“我”、內(nèi)山老板 事件:(略) 主題:體現(xiàn)了魯迅先生關心進步青年、為革命事業(yè)甘愿自我犧牲的高貴品質(zhì)
遠景:身材、年齡、國籍、衣著、煙斗 (粗勾) 中景:臉色、身材、精神、頭發(fā)、胡須 (細描) 近景:臉色、身材、頭發(fā)、胡須、煙斗 (特寫) 肖像描寫方法:1、抓住人物特征 2、體現(xiàn)人物性格、精神 3、按一定順序描寫 4、必要時可反復寫 5、不一定面面具到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7
《一面》練習題(2005、2)
七年級_____班 姓名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__
一、指出下面各句中破折號的用法。(破折號的用法可以有a.表示解釋說明 b.表示話題轉(zhuǎn)換 c.表示事項的列舉分承 d.表示聲音的延長e.表示插說 f.表示話沒說完)
1.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50上下的中國人……( )
2.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
3.這時,我忽然記起那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
“哦!您,您就是——”( )
4.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5.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6.放到他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二、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后面的練習。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里咬著一枝煙嘴,跟著那火光的一亮一亮,騰起一陣一陣煙霧。
乙: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叫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丙:什么?我很驚異地望著他:黃里帶白的臉,瘦得叫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fā);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在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拿煙后頭已經(jīng)熏黑了。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1.文中三次外貌描寫都提到“瘦”,這樣寫的目的是( )
a.強調(diào)魯迅先生有病,身體很不好。 b.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身體的擔心
c.襯托了魯迅先生艱辛勞累的工作。 d.暗示了魯迅先生的生命已經(jīng)不多了。
2.從觀察的角度比較分析,三次外貌描寫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
3.這三段外貌描寫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丙三段文字,作者通過對魯迅肖像的描寫,從中可以看出魯迅是一位______的人。
三、閱讀課文5-37段,回答問題:
1.結合上下文解釋“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中的“赫然”。
赫然:
2.用一個成語概括“我”對《毀滅》一書的態(tài)度和感情,然后結合原文簡要說明原因。
答:
3.“我”對魯迅先生懷有怎樣的感情?表現(xiàn)在哪些地方?結合原文簡要說明。
答:
4.魯迅先生是怎樣對待“我”的?為什么會這樣?結合原文簡要說明。
答:
5.選段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哪些品質(zhì)和精神?
答:
6.選段中有畫線的句子:“你買這本書吧 這本比那一本好。”結合上下文分析,魯迅先生為什么這樣說。
答:
四、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練習。
讀書與“讀”人
①我在讀書時,常常油然想到人;我在與人交往時,又常常油然想到書。這些年來,讀書也“讀”人,兼收并蓄,覺得益莫大焉。
②我的長篇報告文學《科技帥才蔣新松》就是這樣讀書又“讀”人的一個結晶。
③記得我初次采訪蔣新松時,心靈為他坎坷的人生久久顫動:他的童年少年,適逢日寇入侵,顛沛流離,失學失業(yè);解放了,他考入上海交大,被選為留蘇預備生,偏偏患上肺結核,痛失良機;畢業(yè)了,躊躇滿志,要搞科研,卻被扣上一頂“右派”的帽子;粉碎“四人幫”,科學的春天來到了,他又失去多年相依相伴的妻子。但是,一連串的打擊并沒有使他頹喪,在十年動亂中,他幫助鞍鋼搞出了三項大型自動軋鋼裝置,都獲得了全國科技大獎……
④是什么力量支持著他?蔣新松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司馬遷受宮刑而后著《史記》,孫子臏足后有《兵法》……都是他們發(fā)憤所為也。”他向我談起,學生時代愛讀《哥白尼傳》。創(chuàng)立“天體運行論”與“宇宙無限說”的哥白尼和布魯諾,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曾使他受到震撼。由此我找到了一把打開他心扉的鑰匙:他閱讀了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馬遷、孫臏、哥白尼、布魯諾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現(xiàn)的激勵,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
⑤當我再次采訪蔣新松時,他已經(jīng)是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他開拓了我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研制成功深潛6000米水下機器人,因而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我驚異于這位已獲殊榮的院士仍衣食儉樸,工作如癡。我們朋友般地深談時,他忽然問我:“老徐,你喜歡范仲淹嗎?”我說:“喜歡啊!”他于是孩子般天真地握起我的手,直呼“知音”,為我背誦《岳陽樓記》。背到后半部時,尤其神采飛揚:“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啊,透過蔣新松誦讀名篇而敞開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徹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脈絡,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
⑥于是,我油然想到書籍的啟迪功能,想到讀書的重要,想到學生時代讀過的諸葛亮的《誡子書》中的話“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好一個“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蔣新松不正是這樣,博聞強記,多思多問,求博,求深,求精,才從文學、史學中,從異域科學家著作中汲取了營養(yǎng)和力量嗎?可以說,“讀”人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讀書,讀書又使我更好地“讀”人。于是,我深感諸葛亮當年向兒子灌輸?shù)淖x書經(jīng)驗,堪稱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經(jīng)典,值得長久地吟哦,長久地思索回味,它給人以長久的啟迪。
1.第③段至第⑤段主要采用的記敘順序是 敘,文中能夠顯示這種順序的標志性語言有兩處,即 , 。
2.文章表現(xiàn)了蔣新松哪些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
3.書籍對蔣新松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產(chǎn)生了巨大的作用,找出闡述這個意思的一個議論句,用橫線標出來。再說說它和記敘的關系。 議論和記敘的關系是:
4.文章詳細記敘了蔣新松 , 略寫了他 經(jīng)歷。這樣安排內(nèi)容的作用是 。
5.根據(jù)全文的內(nèi)容談談你對本文題目的理解。
五、閱讀文章,回答問題:
輕輕地抱住母親
①母親已經(jīng)70多歲了。70多歲的母親在膽囊切除手術中受盡了磨難,本已衰老的母親更加虛弱了。母親在病床上躺著,想動一下都非常困難。那天晚上,母親下床小解后怎么也上不了床,當時,我就那么輕輕地一抱,就把母親抱到了床上。也就是這輕輕的一抱,竟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動。
②上了床,母親不愿躺下,就那么實實在在地*在我的懷里。那時我感到了我胸脯的寬厚,也感到了母親的瘦小。我摟著母親,并且輕輕地晃著,母親那一頭蒼白的頭發(fā),散亂在我的眼前。我低頭給母親梳理頭發(fā)時,母親的雙眼閉著,眼角卻溢出了幾滴淚水。我給母親擦淚時母親說:“你小時候,我就是這樣抱著你,你不老實,老是亂蹦亂跳。”我說:“媽,你想我抱著嗎?”母親說:“想,抱著我,我心里就踏實。”我的眼睛濕潤了……母親說著就緊緊地握住了我的手。于是,我就那么一邊輕輕地抱著母親,一邊微微地晃著。我感到有一股愛的暖流在沖撞著我的心扉,我感到我強壯的身子就是母親的*山,就是母親的膽量,就是母親的渴望……我的淚,竟忍不住掉到了母親的脖子上。
③把一個人抱在懷里是因為心中有愛,那是一種深沉的愛,一種無法描述的愛,一種比任何語言的表述都要博大凝重的愛。小時候母親經(jīng)常抱我,抱著我下地,抱著我拾柴……我要是乖巧,母親還會親我的臉蛋兒,我這時就會摟住母親的脖子,那是一種渴望,一種依賴,一種讓我終身難忘的幸福。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就不愿再讓母親抱了,最多會讓母親扳著臉看看我胖了還是瘦了。當我長到渴望和異性親熱的時候,我會與女友激情擁抱,甚至熱烈地親吻,卻不再愿接受母親的雙臂和胸懷了。這時的母親,就只能用慈祥的目光,或是我喜歡的食物來表達她深深的母愛了,而我也再沒有摟住母親脖子的渴望了。但就在那個晚上,我抱著母親時忽然感到,我就像重新又回到了母親的懷抱里一樣,那么甜蜜,那么幸福。
④又一個晚上,母親坐在沙發(fā)上看電視,到夜里10點鐘時,母親說:“我想睡了。”我說:“媽,我把你抱到床上吧。”母親說:“中。”于是,母親就摟住了我的脖子。母親比過去明顯胖了。我抱著漸漸康復的母親向床邊走去的時候,母親滿臉的笑容。我知道母親在我的輕輕一抱中感到了甜蜜和滿足。我感到我幼小時的形象和母親疊在了一起,那是人生漫長的旅程,也是母子親情的融合,更是母子之愛的結晶和升華。我把母親放在床上時,母親竟然出乎我預料地說了一句:“好幸福啊。”繼而就是響亮的笑聲了。
⑤我在這笑聲里充滿慚愧。我們會激情滿懷地抱住親愛的妻子去傾吐熾熱的情戀,我們會喜不自禁地抱著兒女去傾吐脈脈的愛意。可是,我們是否想過去抱一抱年邁的母親,去傾訴那份人間的摯愛和親情呢?……
1.從全文看,題目“輕輕地抱住母親”中的“輕輕”一詞用得很形象,請分析“輕輕”一詞的含義。
答:
2.第一段中“也就是這輕輕的一抱,竟使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動”,使“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動的原因是什么? 答:
3.請根據(jù)文章提供的信息,將病中母親的肖像描繪出來。
答:
4.對本文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本文以“輕輕地抱住母親”為線索,著重描述了“我”抱住病中母親與漸漸康復后的母親的動人情景。
b.文章最后一段直抒胸臆,抒發(fā)了對母親的愧疚之情,感情真摯動人。
c.為了引人人勝,本文運用了倒敘和插敘的敘述方法。
d.本文描寫細膩,語言樸實自然,字里行間滲透著深深的母于之情。
5.你喜歡文中的“我”嗎?請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
1、參考答案: 1.e 2.a 3.f d 4.b 5.a 6.b
2、參考答案:1.c 2.甲:從遠處粗線條地勾勒;乙:從近處細描;丙:面對面仔細地觀察(或說特寫)3.突出魯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現(xiàn)了他把整個生命獻給革命事業(yè)的崇高品質(zhì)和頑強意志。4.為革命(為民族、為國家)忘我工作(忘我工作為國擔憂)痛恨反動派,意志頑強。
3、參考答案:
1.這里是鮮明的意思。
2.愛不釋手。原因是:“我”是一個追求進步的青年,他看到過一本雜志上介紹《毀滅》是一本好書,又看到書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對魯迅先生的敬仰和信任,使他更加相信這是一本好書。
3.熱愛、敬仰魯迅先生,例如文中對《毀滅》愛不釋手,重要原因是發(fā)現(xiàn)書脊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便像得到了保證似的”;再如證實了眼前站著的是魯迅先生時,“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那個名字在我的心里亂蹦”,他熱情地稱魯迅先生為“站在前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贊美他為“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充分表達了崇敬之情。他關心先生的身體,例如他“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 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 他深深地為先生的健康擔心,
4.魯迅先生熱誠地關心幫助“我”,向“我”推薦書籍,并親自從書架上扳下來,遞到“我”手里,知道“我”經(jīng)濟困難,一本書送給“我”,另外一本只收本錢。因為先生看到“我”熱愛進步書籍,斷定“我”是追求進步的青年,先生對“我”寄以厚望,熱心地為“我”的進步提供條件。
5.魯迅先生熱誠地關心和幫助進步青年,如上題的分析。他為了革命鞠躬盡瘁,沒有休息的工作損害了他的健康,以至于臉色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
6.在里屋魯迅先生已經(jīng)聽到“我”和內(nèi)山的交談,知道了“我”經(jīng)濟狀況不好,又知道“我”熱愛進步書籍,所以準備把自己的譯作《鐵流》送給“我”,而且要再向“我”推薦一本好書,所以這樣說。這也表現(xiàn)出先生具有謙虛的美德。
4、參考答案:
1.順敘 記得我初次采訪蔣新松時 當我再次采訪蔣新松時
2.(1)衣食儉樸,工作如癡。(2)有廣闊的胸襟。不計較個人得失。(3)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
3.(1)第四段中的“他閱讀了這些中外名著,深深地受到司馬遷、孫臏、哥白尼、布魯諾在痛苦中的非凡表現(xiàn)的激勵,他才走出困境,走向了成功。”(2)第五段中的“通過蔣新松誦讀名篇而敞開的心扉,我又一次透徹地看到他的思想的脈絡,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他精神的又一支柱。”(3)第六段中的“蔣新松不正是這樣,博聞強記,多思多問,求博,求深,求精,才從文學、史學中,從異域科學家著作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嗎?”議論是記敘內(nèi)容的升華。(或“議論點明了所記內(nèi)容的實質(zhì)。”“議論是所記內(nèi)容的深化。”)
4.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過程(或“從文學、史學中,從異域科學家著作中汲取營養(yǎng)和力量,度過難關,走向勝利的過程”) 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 突出了中心(或“突出了蔣新松高尚的精神品質(zhì)”)
5.略
5、答案:1.“輕輕”寫出了兒子抱著母親時動作的輕柔以及那種生怕有所閃失的心理,(1分) 表現(xiàn)出對母親的敬重、體貼……( 符合題意即可 ) 2.原因是 (1) 沒有想到母親是這樣瘦小、虛弱;(2)成人后“我”從來沒有這樣親近過母親,這一抱,我重新感到了一種幸福,一種甜蜜。( 答到意思即可,答對一點給1分,共2分 ) 3.抓住“衰老”“虛弱”“瘦小”“散亂蒼白的頭發(fā)”等來描寫。有“衰老”,“瘦小”“頭發(fā)蒼白”即得滿分。 4.c 5.從“我”對母親的孝顧、對母親的真摯情感等方面來組織文字,言之成理即可: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8
魯迅的文章以及與魯迅有關的文章一般難度都很大,教 《一面》這篇課文時我有些擔心:學生能讀懂文字背后那份凝重的情感嗎?上完了《一面》,我釋然了,放心了。
課文是通過作者回憶自己與魯迅的一面之交,把魯迅對青年的愛護寫的得很細致,如“他的眼神就像慈父的撫摸一樣,讓我感到了溫暖和嚴肅……”及一面對作者帶來了無窮的力量等,足以可見魯迅在廣大中國人心中的地位。
在教學中,我引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目標定位在體會魯迅先生高尚品質(zhì)的同時學習作者對人物的描寫方法。學習時,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nèi)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后,簡單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為。同時,我引領著學生找出文中魯迅的六次外貌描寫,然后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又適時地補充有關資料豐實人物形象。學生通過讀課文了解了魯迅的精神品質(zhì),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并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雖然魯迅離我們的學生有點遙遠,但我欣喜地看到,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理解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六年級上冊《一面》教學反思的全部內(nèi)容,希望可以幫助教師們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9
師:讓我們把這六處描寫外貌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你覺得魯迅先生留給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是瘦!這六處都寫到魯迅先生很瘦,雖然有一處沒有直接出現(xiàn)“瘦”這個字,但從“竹枝似的手指”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真的很瘦。
生:我從:“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他的手多瘦啊!”這里的兩個感嘆號看出,魯迅先生缺少營養(yǎng),很瘦很瘦,讓人揪心。
師:能深入到語言文字當中讀書,真好。是的,魯迅先生的身體是那么的瘦,瘦得教人擔心。
師:魯迅先生怎么會這么瘦啊?
生:魯迅先生長期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休息,所以很瘦。書上說:“我們這位戰(zhàn)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給沒有休息的艱苦工作毀壞了。”
師:你會聯(lián)系上下文讀書,不錯。
生: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可見,魯迅先生真的是忘我地工作,他是累成這樣的。
師:你會聯(lián)系課外已有知識學習,很會讀書。是的,魯迅先生是被工作拖垮的,直到逝世前三天,他還為曹靖華的譯作《蘇聯(lián)作家七人集》寫了序;逝世前兩天,還在寫作《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
(師生共同朗讀這六處句子。)
師:除了“瘦”,魯迅先生還帶給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很好。他那頭發(fā)“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
生:我從魯迅先生的胡須看出他很有精神。“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多有力呀!
生:因為他是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所以“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
師:是的,瘦而且有精神,你能通過朗讀展現(xiàn)“我”所見到的魯迅嗎?選擇印象深刻的一處。
(師生交流朗讀情況。)
生:老師,我覺得有兩處外貌描寫有點重復,都講到了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還有頭發(fā)、胡須等等。能不能去掉一處?
師:仔細讀讀這兩處句子,思考這個問題。
……
生:不能。因為前一處是魯迅先生向“我”走來,“我”很自然地看;第二次是聽說兩本書賣一塊錢后,很驚異地望著魯迅先生,看得更細,連煙嘴的顏色都寫出來了。
生:我發(fā)現(xiàn)后一次描寫用了四個分號,這五個句子就好像五個畫面,在“我”的腦海里定格了。這跟前一次是不同的。
生:我覺得通過這部分詞句的重復,更加突出魯迅先生的瘦和精神抖擻。
師:說得真好,通過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這兩處不能隨意刪去其中之一,相反,這是魯迅先生給人留下最深印象之處。讓我們再次通過朗讀走近敬愛的魯迅先生吧!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10
教學目的 :
1.學習本文記敘的順序,和文章的結構形式。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征的外貌描寫。
3.體會本文遣詞造句的濃烈的感情色彩。
4、認真體會作者思念和崇敬魯迅的思想感情,激發(fā)學生學習魯迅的愿望。
教學重點:目的1、2
教學難點:目的3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地窖(jiào):收藏東西的地洞。
赫然(hè):顯耀、盛大。見義中注解。
嵌著(qiàn):把東西鑲入凹處。
窘相(jiǒng):為難。文中有“不自在”意。
頹唐(tuí):精神不振作
熏黑(xūn):煙氣接觸物體
憎惡(zēng wù):人一厭惡
虐待(nüè):兇狠刻薄待人。
揩油(kāi):見注解。
恣情(zì):放縱、無所顧忌。
撫摩(fǔ)、摩挲(suō):見注。
抖擻、(sǒu)見注。
腦勺(sháo)勺,一種器具,此為比喻。
二、課文學習
(一) 問題導入:如果在正文前邊沒有“預習提示”,你讀了文章后能知道一面的含義嗎?
與一面有關的成語誰能說?
如果沒有預習提示,能知道是誰和誰的一面嗎?若能,有什么依據(jù)?
(二)人物描寫學習
1、描寫的分類
2、分析外貌描寫——人物描寫的重點。
本文的重點是寫人。下面,讓我們再細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突出魯迅這一人物形象的。
(1)本文寫魯迅,用筆墨最多的是什么?也就是說,對魯迅的描寫,側重點放在哪個方面? 本文寫魯迅,用筆最多的是外貌描寫,這是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
(2)為什么本文人物描寫的重點是外貌描寫呢?
這是由本文記的事的特點決定的。本文記的是一次見面,只能是人物外部形象的記實。而人物外部形象給作者的印象又非常突出,這就決定了要細致刻畫人物外貌。(3)本文是怎樣描寫人物外貌的呢?這里,我們講一講外貌描寫的基本知識,在這方面,前人給我們總結了很好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就變成了一些理論知識。就本文有關的情況來看,有這樣三點值得重視:
①抓特征。人的外貌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如果只是一般化的描寫,那就會是“千人一面,”寫了等于沒寫。因此,寫外貌必須抓住人物的特征,即區(qū)別于其他人的最大的不同點。
②有視角。即要選擇一定的角度去觀察、去描寫。這就是說,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寫人物外貌,定要放到具體的環(huán)境中去。這樣,人物就活了,描寫就有角度了,外貌的表現(xiàn)層次也就豐富多樣了。
③表現(xiàn)性格。如果只是為了寫人物外貌而寫人物外貌, 就會失去外貌描寫的目的和意義。寫外貌必須能有助于表現(xiàn)人物性格。
下面,我們根據(jù)這三點來分析課文中時外貌描寫。
(4)本文幾次寫了魯迅的外貌,通過什么視角、抓住了哪些特征?細細梳理課文,劃出重點,概括回答問題。
第一次描寫:在暗處,只能模糊辨出形體:寫了長衫(因有顏色)、煙嘴(因有火光)。
第二處描寫:在近處,看得清楚了;寫了面孔、寸發(fā)、胡 須。這三樣都抓住了特征,直堅的寸發(fā),隸體“一”字的胡須是魯迅形象的特色,而黃白的面孔則是勞累的表現(xiàn)。
第三次描寫:面對面,可以仔細辨認。前兩次描寫的總繪,還是面孔、寸發(fā)、胡順、長衫、煙喝,只是更細致、更具體了。
隨講隨出現(xiàn)板書。
外貌描寫
視角 特征
暗處(模糊) 長衫、煙嘴
近處(清楚) 面孔、寸發(fā)、胡須
對面(仔細) 總體描繪
(5)作者是怎樣描繪這些外貌特征的,突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寫魯迅的面孔、寸發(fā)、胡須、長衫,都各具特色,都與作者的視線相適應,而最主要的是突出了他的“瘦”,因過分的操勞而損壞了健康的戰(zhàn)士的形象。
(6)作者從外貌描寫.中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的呢?從文中哪些地方,我們感受到魯迅的精神和人格的偉大?
本文在外貌描寫中突出人物的性格有以下幾種方法:
①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二次描寫;“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后的樣子”;“頭發(fā)……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
②用抒情篤調(diào)寫感受,烘托人物。提問:從哪些語句 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二次描寫:魯迅看了“我”一眼之后,文中寫道。“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第三次描寫;似乎認出是魯迅之后。“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
③用適當?shù)淖h論來深化人物性格。提問:從哪些語句中體現(xiàn)出來?
第三次描寫;認出魯迅后,“正是他,站在行進行列最前面的我們的同志,朋友,父親和師傅—…•越老越頑強的戰(zhàn)士!”
第二部分:“前面是一條路……”以上諸種手法的運用,使魯迅的外貌更具內(nèi)在的表現(xiàn)力量,突出了他的無限關懷后輩和剛毅、堅韌的性格。
以上內(nèi)容,依次出現(xiàn)板書。
外貌描寫突出性格手法
1.描寫本身的感情傾向
2.寫感受烘托人物
3.用議論深化人物性格
三、作業(yè)
用300字左右的一段話對你最喜愛的一個人進行描寫,重點放在外貌描寫上。
第二課時
一、字詞小檢測
注音、解釋、聽寫
二、課文學習
(一)記敘要素
1.知識導入。
第二冊以學習記敘文為主。學習記敘文必須掌握它的文體知識,以利于閱讀分析課文。
下面,由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再輔以點撥,作出明確概括。
(1)記敘文的要素有哪些?
作為一篇記敘文,記人記事都必須具備一定的要素才能說清楚。
記敘的要素有六個,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叫做“六要素”。
過去,人們通常使用“五要素”說,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和為什么(原因和結果)。這“五要素”說中外通用,特別在新聞報道中成為定論。由于這五個詞英語的打頭一個字母都是“w”,故又稱“五個w”。
我們中國傳統(tǒng)的說法是“四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這“四要素”說其實就包括了前述的“五”和“六”要素,“事件”就包括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現(xiàn)在稱“六要素”表達得更具體了。
任何一篇記敘文,在一般情況下,都必須具備這六個要素,但有時不影響表達,也并不是不可省略某些要素。
這六個要素的表達,在一篇具體的文章中是多種多樣的。這點必須清楚。
(2)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什么呢?
記敘文中的順序指的是:用什么樣的標準來安排材料的先后。
安排材料先后的標準是多種多樣的,這就決定了文章的順序也不會是一種。主要的有:
時間順序,也可以說是事物發(fā)展的順序。記敘文以記人記事為主,人物的活動離不開事件,所以,按照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即時間的先后來展開記敘,是記敘文最基本的順序。
空間順序,即按照地點的不同、空間的變換來安排文章的材料。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有空間順序,先寫“百草園”,后寫“三味書屋”。
此外,還有按照事物的性質(zhì)安排順序、按照感情的發(fā)展變化安排順序等。這些順序,以后都要接觸到,這里了解一下、是為了更好地掌握時間順序。
(3)按時間順序、或事物發(fā)展的順序來安排記敘的材料, 都有哪些方式?
按時間和事物發(fā)展的過程來敘述故事,可以有多種方式,通常用到的有: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這是第二冊記敘文學習的重點。事實上,我們在前面學過的文章中都有過接觸。
按照前面三個提問,邊回答、邊訂正、邊總結,依次出現(xiàn)板書。
記敘文基本知識
1.要素:
時、地、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順序:
時間(事物發(fā)展過程)
空間(不同地點)
事物性質(zhì)
感情變化
3.方式:
順敘、倒敘、插敘、補敘
(4)什么是順敘?
“順敘”就是原原本本按照事物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的自然過程來安排材料,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往往也是時間先后的過程。所以,時間順序和事物發(fā)展的順序在文章中是統(tǒng)一的。
我們今天學習的新課《一面》,就是采用“順敘”的方法來安排材料的一篇范文。
(二)課文學習。
(l)簡介課文。
要求。看標題、看預習提示第1段、從頭至尾瀏覽(即視線掃瞄)一下課文。
教師采取邊提問、邊講解、邊板書的方法。初步明確以下問題。
① 本文寫的人物是誰?
② 本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誰?
④本文寫作在什么年代?
教師明確:
① 本文寫的主要人物是魯迅。
魯迅,生于1881年•1936年10月19僅去世,是我國民主革命時期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寫于1936年10月,魯迅逝世的當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葦,30年代在上海學習、當售票員,后加入共產(chǎn)黨,參加過罷工,1936年后從事寫作和翻譯。
本文寫的是作者和魯迅的一次見面。
(2)快速閱讀。
要求:本文約2600多字,按每分鐘談300字算,給10分鐘讀完一遍,不必細看,了解大概,掌握整體情節(jié)結構。本文以空行隔開,分為兩個部分,記敘主要在第一部分,帶著課后的,練習三”看課文,劃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幾個層次,一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來寫作者和魯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筆,在每一層次的空白處做上記號,能從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一下這一層的意思寫在空白處就最好。
(3)檢查閱讀。
找上、中、下三類學生回答,看誰分得大體正確,使用的符號最恰當,概括得最準確。教師邊訂正、邊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寫了作者進內(nèi)山書店看到魯迅然后離開內(nèi)山書店的全過程。這一過程,既是時間順序,又是事情發(fā)展的順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體上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l、2兩段,寫“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
第二層次:3至17段,寫內(nèi)山的熱情接待和,“我”買書 的困難。
第三層次:18至38段,寫“我”和魯迅的會面。
依次板書
結構層次
我去內(nèi)山書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經(jīng)過 我想買書有困難;
我與魯迅一面之緣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點批劃。
具體劃分第一部分的三個層次,在相應的空白處各自概 括這三層的意思。
做練習一。在書上用曲線(或重點號)劃出本文寫出記敘基本要素的有關語句。
時間——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點——虹口公園,內(nèi)山書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會兒雨,順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魯迅)的出場——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中國人。
原先和內(nèi)山說話的那個老人咬著煙喝走了出來。
事情的結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
三、作業(yè)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個力求上進的先進青年,通過回憶,重寫《一面》,可以自已重擬一個你認為恰當?shù)念}目。
第三課時
一、作業(yè)講評
二、課文學習
1、整體結構
(1)從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記一件事呢,還是寫一個人?回答肯定是兩種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寫人又記事。寫人和記事是分不開的,人的活動構成事件,事件當中表現(xiàn)人物。但從文章的整體傾向來看,又有重點在于寫人或記事的不同。從本文的整體看,雖然記的是一件事(此處可由學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寫作者和魯迅的一次會見,而重點卻在寫人。
(2)為什么說本文的重點放在寫人上?
一般地說,記敘文記事的目的都是為了寫人。這篇文章寫一個普通工人和魯迅的“一面”之緣,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記事,但事情的每一個部分的記敘都圍繞著寫人。
(3)本文具體寫作者和魯迅見“一面”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層,為什么要寫第一第二層呢?這兩層與第三層有什么關系呢? 如果把第三層的內(nèi)容用“一面的情景”來概括,那么,第一、二層應該怎樣概括呢?
第一層次:寫“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層次:寫內(nèi)山熱情接待和買書困難。出現(xiàn)了魯迅的模糊形象、魯迅的名字。
第三層次:寫有幸見了“一面”,魯迅的關懷。辨識出魯迅。
第三層次寫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層次就寫出“一面的背景”。這也正是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4)第二部分(即結尾段)議論感想,寫的是見“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個詞概括?
在學生的回答中比較、分析、明確:第二部分寫出“一面的影響”。
小結:
本文寫事是完整的統(tǒng)一的,兩大部分之間是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以“一面”為核心事件,寫出了前因后果,焦點
集中在這“一面”“的主人公魯迅身上。
2.引導學生體會文中伏筆和照應。
文中魯迅的出場和描寫、“我”對魯迅的逐步辨認,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個過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幫助“我”從出魯迅的伏筆?
在學生尋找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劃出下列語句,說說有無暗示作用。
① 那笑聲里,仿佛帶著一點“非“日本”的什么東西。
② 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③ 他是誰?……我一進門的時候本來就有點疑惑,現(xiàn)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連起來就會發(fā)現(xiàn),從最初看到魯迅到最后認出魯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動,作好了伏筆。
4、詞語學習
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記敘的語言,有的是交代情節(jié)有的則帶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筆調(diào)來敘事,來描寫。這里,重要的問題是,“遣詞造句”本文帶有感情色彩的詞句很多,大家挑出來,用簡明扼要的語言概括一下,寫在相應的空白處,以作批注。
先看練習五的例句。學生先答,教師比較。
作者認出魯迅以后。
結結巴巴”:一種激動的心情,一時難以用語言表達。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蹦出來,”。當時社會環(huán)境險惡、顯示特有的機警,顯示對魯迅特有的愛護和崇敬。
“帶著體溫”:保存了多少時間,多么珍貴!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魯迅操勞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犧牲!作者激動之情達到頂點。
再找其它描寫的詞句。
“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現(xiàn)對魯迅的崇敬。
“我低了頭,頭腦里轟隆轟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臉。”:矛盾復雜的心情,反襯出魯迅對年輕人的深切關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議論,帶有強烈的抒情色彩。
“我們不愿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語句工整,對仗,含義極其豐富:應該恣情地悲痛,但我們不愿。時代的責任感、魯迅的遺志也使我們不能,事實上,這已經(jīng)表達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們也不愿計算我們的損失,這是難于計算的”:魯迅的死造成了難以計算的巨大損失,我們不愿計算是因為我們要完成魯迅未竟的事業(yè)。
5.吟誦課文。
主要體會語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聲吟誦,以不影響他人而自己又能出聲為限。
三、作業(yè)練習
(一) 默讀全文,回答下列問題:
1.畫出本文表示時間的語句。
2.畫出本文表示地點的語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二 這篇文章記事寫人,重點放在寫人上,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寫?
三 全文以空行隔開,分兩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內(nèi)容可概述為三層:“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內(nèi)山老板熱情接待“我”,“我”有幸見了魯迅“一面”。根據(jù)上述概括將第一部分劃分為四種不同的層次,請指出正確的一種,并說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認為刪去第二部分,文章會更精練、更集中、更符合回憶錄的寫法。你覺得這種意見對不對?為什么?
四 作者的筆觸引著我們進入內(nèi)山書店:像攝影機一樣實錄往事;焦點聚在魯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頭介紹下列“鏡頭”:
書店的全景 書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書的特寫
2.填寫下表,看看作者對魯迅外貌的描寫是如何由遠及近、從粗到細,逐步“攝制”成的。
五 回憶性文章的用語,常蘊含著作者的深情。請結合括號里的提示,揣摩加點詞語的含義和感情色彩。
1.我結結巴巴的,歡喜得快要跳起來了。一定是他!不會錯,一定是他!那個名字在我的心理亂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結結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這里表現(xiàn)出作者什么樣的一種神態(tài)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沒有蹦出來”,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為什么“沒有蹦出”魯迅的名字?這又表現(xiàn)出作者的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我費力地從里衫的袋里(公司為防止我們“揩油”,衣衫上一只袋都沒有縫)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書塞進帆布袋,背起便走出書店的門。(為什么不直接寫“掏出那塊銀元”,而要加上“帶著體溫的”這樣起修飾作用的定語?為什么要強調(diào)說明“他的手多瘦啊”,“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作者這時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恭敬地鞠了一躬”,作者這時又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
六 下邊是本文開頭三處伏筆,試指出下文與這三處伏筆的照應之處。
1.“我”本來要去接班,但還要等半個鐘頭。
2.“我”是一個因為繁重的勞動而“困軟得很”的窮售票員。
3.“我”不到別處,而到內(nèi)山書店去歇歇。
七 破折號在本文中有如下用法:①表注釋,②表提示,③表插說,④表話題轉(zhuǎn)換,⑤表話沒說完。請辨析下邊的例子:
1.這時,我忽然記起哪本雜志上的一段訪問記——( )
2.你買這本書吧——這本比那一本好。( )
3.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胡辨出……( )
4.一個矮小而結實的中年人——內(nèi)山老板走了過來。( )
5.我……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
6.“哦!您,您就是——”( )
7.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塊多錢……( )
8.那種正直而慈詳?shù)难酃猓刮伊⒃摳械缴砩鲜芰烁赣H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著的撫摩似的。( )
9.我又仔細地看他的臉——瘦!( )
答案:
一、1.一九三二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這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了四年,一九三六年十月。
2.上海,虹口公園,內(nèi)山書店,店里,店后面長臺子旁邊,南面,北面,里面,書店的門。
3.起因:接班還要等半個鐘頭,到內(nèi)山書店躲雨,歇歇。經(jīng)過:翻看書籍,內(nèi)山老板殷勤接待,買書缺錢,與魯迅會面、交談并接受贈書。結果:從“一面”中受到巨大鼓舞和影響。
二、這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文章中雖有不少記事的成分,但這些記事是為了交代時代背景、描寫人物出現(xiàn)的具體環(huán)境,記事還是為了刻畫人物。重點放在人物刻畫上,意在突出主要人物魯迅的高尚品格;這也正是這篇文章記敘的重點。
三、1.(c),正確,符合主要內(nèi)容的概述。(a),不對,第(1)段只交代了年代、地點和人物,沒有交代“我”去內(nèi)山書店的原因,不符合主要內(nèi)容第一層的概述。(b),不對,第(18)段寫魯迅出來,已屬于第三層的開頭。(d),不對,第③④兩段已屬于第二層的開頭部分。
2.這種意見不對。第二部分既是沉痛的悼念,又是冷靜的思索,表現(xiàn)了“一面”對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響。這部分的抒情和議論,畫龍點睛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四、(1)書店的全景:“店里空蕩蕩沒有一個顧客,只有店后面長臺子旁邊有兩個人用日本話在談笑。”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著一列中文的《毀滅》。”一本書的特寫:“看一下那書脊,赫然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2) (見課本)
五 1.“結結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先生就站在身邊,一種深感激動的神態(tài)和幸福的心情,難于用言語來表達。作者要“向四周望一望”,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和險惡,怕有密探之流在旁邊。作者阿累,當時是“左翼劇聯(lián)”成員、中共地下黨員,養(yǎng)成了高度警惕的習慣。“沒有蹦出”魯迅先生的名字,一是當時環(huán)境的險惡,不能暴露魯迅;二是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這表現(xiàn)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由衷敬愛之情。
2.“帶著體溫的”銀元,表明這是作者艱苦勞動所得,雖少卻很珍貴。“他的手多瘦啊”,意在表現(xiàn)魯迅憂國憂民,操勞一生,作出了極大的自我犧牲。“鼻子里陡然一陣酸,像要哭出來”,是作者被魯迅的崇高品質(zhì)和自我犧牲的精神所深深感動。“恭敬地鞠了一躬”,是作者對魯迅的由衷感謝和崇敬。
六、1.暗示與魯迅會面的時間短暫,給下文“我”與魯迅僅見“一面”所受到的巨大鼓舞和影響,埋下伏筆。
2.給下文“我”買書缺錢產(chǎn)生困窘,由魯迅幫助解決,因而更加崇敬魯迅,埋下伏筆。
3.“我”是個進步青年,內(nèi)山書店出售進步書刊,“我”到內(nèi)山書店歇歇,翻閱書籍,能汲取知識和力量。這為下文看到魯迅譯著,會見魯迅,埋下伏筆。
七 1.(⑤) 2.(④) 3. (③) 4. (①) 5.(④) 6. (⑤) 7.(①) 8.(①) 9.(②)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11
一、 引言及背景介紹。
1. 同學們,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短暫的邂逅,但由于時間短暫,有時會形象模糊,有時會蹤跡全無,而那留在記憶深處,往往都是人生的精華!那么今天,我們就用心感受一下,作者阿累那一段刻骨銘心的往事,去傾聽他向我們講訴那異常珍貴的一面吧。
2. 魯迅逝世前四年,即1932年,懷著對無產(chǎn)階級的堅定信念,他寫了一系列文章,痛斥帝國主義在中國的走狗對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誹謗。并親自翻譯,介紹蘇聯(lián)無產(chǎn)階級革命文學。1936年10月19日凌晨,在上海逝世,作者正是懷著這種悲痛的心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回憶了1932年秋天,在上海內(nèi)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的情景。
3. 速讀全文,找出文中表時間的詞語。
a) 本文記敘的順敘是怎樣的?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順序;表時間的詞:1932年秋天,一天中午,還要等半個鐘頭的樣子,這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了四年)
b) 本文記敘的是誰見誰一面?為什么以“一面”為題?
(a、阿累見魯迅先生一面;
b、一方面造成懸念,引起讀者思索,吸引讀者;另一方面突出主題,表時間的短暫,卻能留下異常深刻的印象,無比巨大的精神力量,可見魯迅精神感人之深。)
c) 討論歸納本文的中心事件。
時間:1932年秋天的一個中午
地點:內(nèi)山書店 人物:魯迅先生、“我”、內(nèi)山老板
事件:魯迅先生薦書、贈書
起因:“我”到內(nèi)山書店等車、躲雨
經(jīng)過:“我”渴望得到魯迅譯得《毀滅》,卻無錢購買
結果:魯迅低價賣書并贈書給“我”
3. 小結。
作者阿累當時只是上海英商汽車公司的一個普通汽車售票員,可魯迅先生卻能夠親自接待并低價賣書、贈書,可見魯迅先生對進步青年的關心愛護。這正是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精神的真實寫照。同學們課外收集有關“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方面的故事。
一面
魯迅 低價賣書并贈書 阿累 受到巨大精神鼓舞
關心進步青年 化悲痛為力量 繼續(xù)前進
第二課時
一、引言。
同學們,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的去世,使人們陷入了巨大有悲痛。紀念魯迅的文章層出不窮。那么在浩如煙海的紀念文章中,為什么只和魯迅見過一面的普通工人所寫的這篇文章能如此感人之深呢?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的呢?
二、 分角色朗讀課文(敘述者、魯迅先生、“我”、內(nèi)山老板):
1. 找出文中特寫鏡頭:
( a、書店全景:空蕩無顧客,兩個人用日本話談笑,冷窖;
b、書架一角的近景:架上橫排一列中文的《毀滅》;
c、一本書特寫:書上印著“魯迅譯”三個字。)
2. 本文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通過贈書過程中對魯迅的肖像、語言和行動等方面的描寫,刻畫出魯迅的崇高形象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其中對魯迅三次肖像描寫,給讀者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找出文中對魯迅肖像描寫的三段,比較其異同。
(a、剛走進門不久:外形:瘦瘦的 年齡:五十歲上下 衣著:穿一件牙黃的長衫
嗜好:嘴里咬著一支煙嘴————輪廓描寫
b、老人走出來時:“瘦得叫人擔心,好象大病新愈”;臉色黃里帶白;頭發(fā)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象隸體寫的“一”字————近觀外形瘦削而精神钁鑠頑強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戰(zhàn)士形象。
c、魯迅賤賣贈書后驚異:細致刻畫長衫的質(zhì)地“羽衫”,煙嘴一頭已經(jīng)熏黑——崇敬)
3. 齊讀三次肖像描寫:文中抓住了人物的什么特征進行描寫?文中滲透著“我”對魯迅怎樣的感情?
(瘦,但精神很好。突出他整個生命獻給人類革命事業(yè)的崇高品質(zhì),滲透著“我”對魯迅先生無限熱愛,無比崇敬的思想感情。)
4. a、當我醒悟到眼前贈書者不是別人,而是一位偉人時,文中怎樣描寫我欣喜若狂的心情,又是怎樣寫魯迅的回應的?
(沒有過多的對話卻勝似千言萬語。一個是興奮的“結結巴巴”快要跳出來;一個是“微笑”“默默點了點頭”,顯示出慈父般的安詳和溫柔。)
b、作者為什么“結結巴巴”?為什么“向四周望一望”?沒有蹦出魯迅的名字?
(“結結巴巴”顯示出作者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崇敬、熱愛的魯迅站在身邊,一種深切的感動的神態(tài)和幸福的心情,難于用語言表達。“向四周望了望”表現(xiàn)出當時社會環(huán)境的黑暗與險惡,作者有意強壓自己的感情,竭力保護魯迅。表現(xiàn)“我”對魯迅由衷的敬愛之情。)
5. 老人薦書并贈書時,“我”感到驚異;當認出魯迅后,“我”由衷的愛戴、崇敬、激動、狂喜。作者高度贊揚了魯迅先生是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zhàn)士。這些稱呼有何深刻含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同志:志同道合
朋友:親密無間
崇敬熱愛 父親:崇敬熱愛
師傅:效仿學習
戰(zhàn)士:奮戰(zhàn)不息
6. 讀38段,理解:
“帶著體溫的銀元”:勞動所得,雖少卻很珍貴
“他的手多瘦啊”:魯迅憂國憂民,操勞一生,自我犧牲
“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來”:被崇高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感動
“恭敬地鞠了一躬”:由衷感激和崇敬
7. 齊讀第二部分:
a、難忘的一面對我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我”為什么能在歷盡艱苦受盡虐待的情況下“咬緊了牙”“昂著頭”?
(“一面”給了“我”極大鼓舞,給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我”獲得了精神的支柱,也就更加堅強起來。)
b、怎樣理解我們不愿恣情悲痛?為什么不是恣情悲痛的時候?
(○1表示魯迅逝世后僅僅感到無限悲痛是不夠的,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2當時社會太黑暗,要趕快頑強戰(zhàn)斗。進一步顯示“一面”給“我”的精神力量。)
c、文尾中“在前進中,我不能自已,寫下了上面的話”,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哪個詞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
(對魯迅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之情。“不能自已”集中表現(xiàn)了這種感情。)
三、 小結。
本文語言極其平常,表達出作者對魯迅真摯而深厚的感情,全文求真意,毫無雕飾的痕跡。既有“理”,又有“情”,從一件平凡的小事,深刻提示了魯迅永遠和廣大群眾在一起的主題,從而使文章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一面
同志
崇敬 朋友
愛戴 父親
師傅
戰(zhàn)士
以小事,抒真情
《一面》同步練習題 篇12
《一面》演練
江蘇東臺 方銀官
一句知情的話兒溫暖人心,一次小小的饋贈感激涕零,一場短暫的相會刻骨銘心。發(fā)生在1932年秋天的那個故事,令阿累終身難忘,那是怎樣的一個故事呢?讓我們一起欣賞阿累先生的《一面》,從中尋找答案。
【步步為營】
1、給下面加點字注音或根據(jù)拼音寫漢字:
地jiào( ) tuí唐( ) 摩suō( )
憎惡( ) 躊躇( ) 恣情( )
2、比較下列各組字形,然后組詞:
踱( ) 窖( ) 挲( ) 恣( )
鍍( ) 窯( ) 娑( ) 咨( )
3、選出下列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 )
a、門外,細雨煙似的被秋風扭著卷著,不分方向地亂飛。( )
b、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 )
c、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遞給我,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 )
d、每天都要在車上搖晃十一個鐘頭,我已經(jīng)困軟得像一團棉花了。( )
4、選出破折號用法不同類的一項( )
a、一個矮小而結實的日本中年人——內(nèi)山老板走了過來。
b、我掏出那塊帶著體溫的銀元,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
c、我……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塊多錢……
d、那種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親的撫摩——嚴肅和慈愛交織的撫摩似的。
5、用連線法分別指出下列各種稱呼含有什么樣的感情。
①同志 a、仿效學習的楷模
②朋友 b、奮戰(zhàn)不息的精神
③父親 c、志同道合的關系
④師傅 d、親密無間的友誼
⑤戰(zhàn)士 e、崇敬熱愛的情懷
6、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溘然逝世。著名劇作家姚克驚聞噩耗,潸然淚下,急忙趕到先生家里,在遺體前默哀致敬。接著他又去萬國殯儀館守靈,參與所有治喪活動。他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寫了一副挽聯(lián),與美國作家斯諾一同署名,敬獻在先生靈前。現(xiàn)在這副對聯(lián)缺了兩個字,請你根據(jù)所學知識補全這副對聯(lián)。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 ;
先生已經(jīng)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文海沖浪】
(一)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陰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個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國人,穿一件牙黃的長衫,嘴里咬著一枝煙嘴,跟著那火光的一亮一亮,騰起一陣一陣煙霧。
乙: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叫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fā)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
丙:黃里帶白的臉,瘦得叫人擔心;頭上直豎著寸把長的頭發(fā);牙黃羽紗的長衫;隸體“一”字似的胡須,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jīng)熏黑了。
1、文中三次外貌描寫都提到“瘦”,這樣寫的目的是( )
a、強調(diào)魯迅先生有病,身體很不好。
b、表達作者對魯迅先生身體的擔心。
c、襯托了魯迅先生艱辛勞累的工作。
d、暗示了魯迅先生的生命已經(jīng)不多了。
2、這三次外貌描寫從觀察角度看有什么不同?
3、“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你覺得這一句好嗎?為什么?仿照此句,你能再用一個句子來描述魯迅的胡須嗎?
4、讀完三段文字,從中可以看出魯迅是一位 的人。
(二)這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隔了四年。在這四年里,我歷盡艱苦,受盡非人的虐待,我咬緊了牙,哼都不哼一聲。就是在我被人隨意辱罵、踢打……的時候,我總是昂著頭。我對自己說:
“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
這樣,我就更加堅強起來。
現(xiàn)在,先生是死了!我們不愿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我們也不愿計算我們的損失,這是難于計算的。前面是一條路,先生沒有走完就倒下了,我們只有踏著他的血的足印,繼續(xù)前進。
在前進中,我不能自已,寫下了上面的話。
1、從表達方式上看,這一部分主要運用了 、 ,是前一部分記敘的發(fā)展和升華。
2、“前面是一條路,先生沒有走完就倒下了,我們只有踏著他的血的足印,繼續(xù)前進”一句中“路”指的是什么樣的一條路?
3、“我”為什么能在“歷盡艱苦”“受盡”“虐待”的情況下“咬緊”牙,“昂著頭”呢?
4、文中說:“現(xiàn)在,先生是死了!我們不愿意恣情地悲痛,這還不是我們恣情悲痛的時候”,你對這句話是如何理解的?
5、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拓展遷移】
三十年代時,魯迅十分關心巴金,并對他有很好的評價:“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shù)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撤庸并關于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巴金對魯迅也一直十分祟仰。1956年10月,魯迅去世二十周年之際,巴金難抑心中的懷念與思緒,寫下了下面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作品。
秋 夜
巴 金
(1)窗外“荷荷”地下著雨,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風從窗縫里吹進來,寫字桌上的臺燈像閃眼睛一樣忽明忽暗地閃了幾下。我剛翻到《 野草》的最后一頁。我抬起頭,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2)仍舊是矮小的身體,黑色的長袍,濃濃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須,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兩根手指夾著一支香煙。他深深地吸一口煙,向空中噴著煙霧。
(3)他在房里踱著,在椅子上坐下來,他抽煙,他看書,他講話,他俯在他那個書桌上寫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發(fā)出來爽朗的笑聲……
(4)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個動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東西。你一眼就可以認出他來。
(5)風在震搖窗戶,雨在狂流,屋子里燈光黯淡。可是從先生坐的地方發(fā)出來眩目的光。我不轉(zhuǎn)眼地朝那里看。透過黑色長袍我看見一顆燃得通紅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燒,成了一顆鮮紅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東西。我望著這顆心,我渾身的血都燒起來,我覺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熱發(fā)散出去,我感到一種獻身的欲望。這不是第一回了。過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閱先生著作的時候,我接觸到這顆燃燒的心,我常常有這樣一種感覺;其實不僅是我,當時許多年輕人都曾從這顆心得到溫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氣,得到啟發(fā)。
(6)“不要離開我們!”我又一次聽見了這個要求,這是許多人的聲音,尤其是許多年輕人的聲音。我聽見一聲響亮的回答:“我決不離開你們!”這是多年來聽慣了的聲音。我看見他在窗前,向窗外揮一下手,好像他又在向誰吐出這一句說過多少次的話。
(7)“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遠忘不了你們。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什么不可以拿出來的?
“難道為了你們,我還有過什么顧慮?
“難道我曾經(jīng)在真理面前退卻?在暴力面前低頭?
“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說,敢做,敢罵,敢恨,敢愛?
“我所預言的‘將來的光明’不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你們的眼前?
“那么仍然要記住:為了真理,要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追求!
“勇敢地繼續(xù)向著更大的光明前進!”
(8)靜寂的夜讓他的聲音沖破了,仿佛整個空間都騷動起來。從四面八方送過來響應的聲音。聲音漸漸地凝結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塊實在的東西。不知道哪里送來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燒起來,愈燃愈亮,于是整個房間,整個夜都亮起來了,就像在白天一樣。
(9)那一塊東西繼續(xù)在燃燒,愈燃愈小,終于成了一塊像人心一樣的東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漸漸地升到了空中,就掛在天空,像一輪初升的紅日。
(10)我再看窗前魯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時候不見了。
(11)我連忙跑到窗前,我看出來:像初日那樣掛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燒著的心。我第一眼就只看到一顆心。可是我仰起頭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臉龐不是就在那兒?他笑得多么快樂!真是我從未見過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臉。
(12)我笑了,我也衷心愉快地笑了。
(13)我知道魯迅先生并沒有死,而且也永不會死!
(14)我回到寫字桌前,把《 野草》合上,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那一顆透明的紅心也在書上燃燒。
(15)原來我俯在攤開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個秋夜的夢。
(16)窗外還有雨聲,秋夜的雨滴在芭蕉葉上的聲音,滴在檐前石階上的聲音。
(17)可是在先生的書上,我的確看到了他那顆發(fā)光的燃燒的心。
1、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散文《秋夜》,這里巴金沿用魯迅當年用過的題目有什么用意?
2、“每一個動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東西”,你覺得這個“特殊的東西”是什么?說說你的理解。
3、第一段中寫“天空黑得像一盤墨汁”“‘荷荷’地下著雨”,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第(7)自然段(“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向著更大的光明前進”)中的話包括三層意思,請你概括第二層的意思:第一層:為了青年而無私奉獻;第二層: ;第三層:勉勵青年勇敢前進。
5、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先寫“翻到《野草》 最后一頁”,再寫“把《野草》合上”,最后寫“俯在攤開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個秋夜的夢”,以《野草》為線索貫穿全文。
b、第(11)段中,作者把魯迅先生燃燒的心比作初升的紅日,并在其中疊印先生慈祥的臉龐,崇敬之情達到高潮。
c、文章是一曲魯迅精神的贊歌,借助于夢境,便于充分展開想象,寫出強烈而不尋常的感受。
d、《秋夜》充滿激情,這主要來自對魯迅由衷的懷念、頌揚與追思。作者思緒萬千、浮想聯(lián)翩,似乎有許多話要向魯迅先生傾訴。
參考答案:
【步步為營】
1、窖 頹 挲 wù chóu chǘ zì
2、略
3、b
4、a
5、①——c ②——d ③——e ④——a ⑤——b
6、吶喊
【文海沖浪】
(一)1、c
2、觀察的角度不同:甲從遠處粗線條地勾勒;乙從近處細描;丙面對面仔細地觀察。
3、開放試題,能說出“胡須”和“濃墨寫的隸體‘一’字”之間的相似即可。仿句抓住特征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語言通順即可。
4、為革命(為民族、為國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動派,意志頑強。
(二)
1、抒情、議論。
2、這里的“路”是引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的革命道路。
3、因為與魯迅先生見了一面,它給“我”極大鼓舞,獲得了生命的支柱——“魯迅先生是同我們一起的!”“我”更加堅強起來。
4、對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夠的,一定要化悲痛為力量,投入頑強的戰(zhàn)斗,繼續(xù)先生未竟的事業(yè),這才是對先生最好的悼念。
5、點明寫作緣由,收束全文,表達了對魯迅先生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不能自已”強烈地表達了上述感情。
【拓展遷移】
1、巴金借用魯迅當年用過的題目,以懷念、追思、頌揚魯迅及其精神。
2、魯迅先生對人的熱忱、懇切;堅強、剛毅的個性;沉著、頑強、不屈的戰(zhàn)斗性格;所給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的鼓舞。(注意從文章對魯迅先生的肖像、動作、語言描寫中分析概括)
3、既是當時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也暗示了社會的黑暗和冷漠,反襯“從先生坐的地方發(fā)出來眩目的光”和燃燒得通紅的心。
4、為了真理而無畏戰(zhàn)斗。
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