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教案(通用2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生字新詞“抗屬,良民證,驗訖,呆板,戳記,忌諱”
2、了解照片的來歷和用途,感受勞動人民痛恨侵略,渴望幸福與自由的思想感情及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
3、學習用簡潔的對話來開展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距保定七十公里處有一個享譽全國的5A級旅游景區。這里碧波蕩漾,水天一色,簇簇荷葉隨波蕩漾,密密的蘆葦隨風搖曳。美麗的白洋淀孕育了一個如荷花般清新美麗的文學流派這就是“荷花淀派”,而她的代表人物就是生于此長于此文壇巨匠孫犁先生。今天我們就跟隨孫犁先生的美文《相片》,走進六十多年前的白洋淀,了解那時的事。認識那里的人。
二、看標題,猜內容(提前預想,提高興趣)
三、自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勾畫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和上下文理解其意義,并整理在積累本上。
2、概括回答本文的主要人物及其事件
3、說說本文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力求從文中找出依據)補充資料:
四、探究相片,品味人物
1、從文中找出有關相片的信息:相片的來歷,相片中的人是誰 怎樣的神態 照相時的心情照相時的情形,相片的最初用途,相片的反映了什么?相片的最后用途是什么,這表現了人物怎樣的思想與性格。
2、讀了課文我們只知道青年婦女要“我”代信件,卻不知最終怎樣寫的,請你為她代出來。(注意書信的格式細致問候,追憶往事,表達心愿,殷切鼓勵)(寫作基于閱讀,從閱讀延伸開去,把寫信作為教學的最終落腳點,及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有能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五、賞析語言 學習寫法
引:本文情節的展開、人物的刻畫都運用的是什么描寫呢?
探究語言描寫的方法
1、人物語言有什么特點?(句式長短上,所選取的語言的表現力上)
2、“某某說”的位置
3、對“說”的修飾語
六、歸納總結
1、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生字新詞
2、你思想上有什么收獲
3、你學到哪些寫作方法
七、檢測題
1、解釋:驗訖 注音 哆嗦 忌諱 看拼音寫漢字chuō記( )
2、本文主要的事件是什么?用一兩句話來概括。
3、遠房嫂子為什么要將良民證上的照片寄給前方打仗的丈夫?
4、本文描寫人物主要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倒數第二段抬高聲音說能不能去掉,為什么?
《相片》敘述了一位農村婦女給戰士給戰火中的丈夫寄相片,寫信的事,借以表達老百姓對戰爭的痛恨,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
在授課進我以“文中是怎樣的一張相片?這張相片的來歷是怎樣的?那封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青年婦女為什么要在信中夾寄這樣一張相片?”為中心話題。學生通過多種方式閱讀進行批注,然后同桌,小組進行討論總結做出引導,師生共同感悟課文,教學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不足:
1、文章中中年婦女簡潔的畫語來刻畫人物性格時,年輕婦女說話時的神態的變化,同“笑著說”,“嘻嘻地笑了”到“鄭生地說”,理到“抬高聲音說”的變化,如果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去讀,就更能體會到中年婦女的崇高形象得以完美的體現。在這一點上,沒有把握好。
2、應該抓住青年婦女“高聲說”,進行朗讀指導,“為什么中年婦女要高聲音的說”從而讓學生體會青年婦女激勵丈夫在前方勇敢殺敵,可以看出中年婦女是多么痛恨戰爭,對幸福和自由的渴望與追求。我在這段教學中學生朗讀不到位,以至于學生感悟不深刻,東一句西一句,說不到正點上,如果讓學生再小組讀,互讀,細讀,就會更好了。
六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認識“丘”、“渲”等7個生字,會寫“毯”、“陳”等9個生字。會寫“草原、線條、柔美”等22個詞語。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讀出自己的感受。背誦第1自然段。
3、體會漢蒙情深、民族團結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所描寫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課文內容。
2難點:抓住“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體會景色美以及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并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準備:
1、準備具有濃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語演唱)。
2、草原風光和民族風情的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教師導入:你去過草原嗎?談談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贊美草原的詩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將學生帶入草原高遠、遼闊的草原。
教師相機出示相關詞語: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3、導入新課。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就是對茫茫大草原的贊美!今天,我們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進內蒙古大草原,領略那兒美麗的風光,感受那兒獨特的民族風情,體會蒙古族人的熱情好客。(板書:1、草原)
二、初讀課文,學習字詞。
1、提出讀書要求:默讀課文,一邊讀一邊畫出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并借助詞典等學習工具書理解。
2、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1)檢查生字讀音。
小丘(qiū)渲染(xuàn)迂回(yū)蒙古包(měng)
襟飄帶舞(jīn)鄂溫克(è)
(2)指導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結構,左邊是“衤”,與衣服有關,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澀”是左右結構,右邊下面是“止”,不能寫成“上”。
“裳”下面是“衣”,與衣服有關。
“微”:中間部分不能少一橫。
(3)理解較難的詞語。
①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
“灑脫”的意思是:瀟灑自然,不拘束。這個詞語反映了草原的廣闊無邊。
②理解“襟飄帶舞”一詞的意思,可以出示蒙古族鮮艷的服裝來分析,意思是:衣襟和裙帶隨風舞動。
③“翠色欲流”一詞可以從難字入手理解,比如“欲”在這里表示“將要”的意思,“翠色欲流”就是綠得太濃了,將要流下來,寫出了草原的綠,是充滿生命力的。
④鄂溫克:我國少數民族之一,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學生朗讀課文,并概括出主要意思。
(1)朗讀要大聲、不添字、不少字、不停頓、要流利。
(2)用自己的話概括出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課文記敘順序,討論分段。
(1)這篇是一片訪問記。何謂訪問記,就是記錄自己訪問的過程。訪問記是按照什么順序記敘的呢?(地點轉換的順序)
(2)訪問的地點究竟是如何變化的?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別草原
(3)按照地點變化歸納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初入草原,感到草原的景色美麗迷人。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接近公社,蒙古族人民來到很遠的地方歡迎遠客。
第三部分(第3自然段):蒙古包外,大家互相握手,非常熱情。
第四部分(第4自然段):在蒙古包里,蒙古族人熱情款待我們,并與我們進行了聯歡。
第五部分(第五自然段):我們與蒙古族人在大草原上依依不舍地告別。
3、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抓住主要意思,要運用關鍵詞語加以概括,不要啰嗦。)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1、指名朗讀生字,檢查詞語的理解情況。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大家一定會知道那個富有詩意的結尾吧!齊聲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3、導入新課。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詩意的結尾不僅點出草原的美——“天涯碧草”,還點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蒙漢情深”,接下來請走進草原,感受草原的美麗。
二、再讀課文,感受美麗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美麗表現在哪些地方?畫出有關的句子。
教師根據學生畫的句子相機進行指導。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①一邊朗讀語句,一邊展開豐富想象。
指導學生想象: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你看到了什么呢?你聽到了什么呢?你想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大草原的圖片,引導學生想象。
(2)你們的想象真的很有趣,此刻,作者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相機出示語句:這種境界,即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都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①“這種境界”是指什么?指作者看到的美麗、一望無邊的大草原。
②在這種境界里,作者為什么要驚嘆,為什么想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呢?
因為草原太美了,美得讓他感到很驚嘆,美得讓他內心舒暢起來,很想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用一首詩表達出來。
③如果作者寫“一首奇麗的小詩”,會寫些什么呢?
學生大膽想象,觸景生情,盡情表達。
總結學習方法:
1、認真閱讀句子,理解意思。
2、聯系上下文進行想象。
3、寫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可以是對內容的補白,可以是好詞佳句的批注,還可以是感情的深入體會……
2、梳理關鍵詞,準備背誦第一自然段。
天可愛空氣清鮮天空明朗
小丘羊群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這種境界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
三、再讀課文,感受熱情的草原。
1、自由朗讀課文,找一找草原的熱情表現在哪些地方呢?畫出有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隨機指導。
(1)忽然,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遠處的小丘上出現了一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車跟著馬飛過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①這段話描寫了一個什么場景?(迎接客人)
②這個場景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像被一陣風吹來似的”──來的真快,表現了草原人民迎接遠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為什么用“彩虹”來比喻?(一是因為穿著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蒙古族人的一種熱情。)
“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想象當時車與馬相遇的情景,說說如果你在場,你會有什么感受呢?請發揮想象。
(會情不自禁地說:“哇!這場面好盛大呀!好熱情呀!分明是迎接貴客才這樣做的!看來蒙古族人就是熱情好客,雖然我們不是一個民族,但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就親如一家人呀!”)
③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蒙古族人的熱情好客。
(2)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一樣。
①讀句子,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看到了蒙古族人臉上喜笑顏開,個個很興奮,握手又握手。聽到了蒙古族人的話主要意思是“民族團結互助”,還不時傳來人們的歡聲笑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讀出作者的欣喜與興奮。
(3)這時候,鄂溫克姑娘戴著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么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①理解“會心的微笑”里包含著什么?(說明我們與蒙古族人民都很開心,大家親如一家人,都懂得民族團結互助的道理。)
②有感情地朗讀這些語句,讀出蒙漢兩族人民的激動與開心。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樂,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四、回顧課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齊聲朗讀。
2、說說你的理解。
(1)從字詞入手,理解“何忍別”、“話斜陽”的意思。
怎么忍心分別呢;對著快要落山的夕陽訴說。
(2)由“天涯碧草”展開想象,看到了怎樣的大草原呢?
一碧千里、一望無邊的綠色、翠綠欲滴的大草原
(3)緊扣“蒙漢情深”發揮想象,說一說,寫一寫。
“蒙漢情深”表現在,表現在,還表現在……
(蒙古族人的遠迎、蒙古族人與我們的熱烈交談、蒙古族人與我們的依依惜別)
3、發揮想象,將下面的句子補充完整。
站在茫茫的大草原上,面對著漸漸西落的太陽,作者會說:
(多么美麗的大草原啊!多么盛情的蒙古族人啊,他們的熱情款待象征著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
五、作業。
1、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
板書設計
1、草原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別草原
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教學反思:
1、出示草原的圖片,播放草原的民歌,更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語言文字中展開豐富的想象,并感受草原的美。
2、通過反復朗讀,引導學生在畫面中感受蒙古族人的熱情與好客,體會“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激發學生熱愛草原、熱愛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形成“民族大團結”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