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精選4篇)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篇1
1.出示圖片,初識丁香。丁香 花常見又普通,開課之初,出示丁香 花的圖片,讓學生對丁香 花有所了解,讓學生知道丁香 花的特點,為后文理解“丁香結”的內涵做鋪墊。
2.找出描寫,再識丁香。老師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提取含有“丁香結”的相關句子,并提取四幅丁香圖。這一環節,通過研讀課文,了解作者描寫的角度。通過畫面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消除學生的閱讀障礙。
3.結合實際,再談丁香。語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入情入境的與文本對話后,讓學生結合實際,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談丁香。學生自然能讀懂作者,讀懂作品,領會寫作意圖,從而突破難點,順利完成本課教學任務。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篇2
《丁香結》是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作者宗璞,寫的是作者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于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作者以丁香結象征生活中解不開的.愁怨。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我們既有賞花的情調,又有解結的心志。生命給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時,也給你幽怨的"丁香結"。這就是生活的常態,也是本文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一、重視導入部分的設計。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導入至關重要,因此我在設計本課的導入環節的時候,從課后的閱讀鏈接入手,通過引導學生吟誦閱讀鏈接中的詩句,引導學生來了解,在古人詩歌的意象中,丁香代表解不開的愁怨,由此引出問題為什么丁香會有這種意象,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丁香被稱為丁香結的原因,由此引入課文。
二、以讀帶講,邊讀邊悟。
以問題作為牽引,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精讀課文時,通過提出問題“作者眼中的丁香是什么樣的?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丁香的?”引導學生通過默讀、瀏覽等方法,抓住關鍵詞句,總結出作者是通過顏色、形狀、香味三方面來描寫丁香的,并通過朗讀來體會丁香 花開的茂密、芬芳,讀出作者對丁香的喜愛。
三、聯系生活,深入感悟
課文最難理解的就是作者最后的人生感悟,在學生學習這一部分時,通過對比作者眼中的丁香和古代詩人眼中的丁香,讓學生明白,丁香原本只是一種植物,之所以會有解不開的愁怨這種意象,是因為看待丁香的人本身就具有愁苦之感,所以我們在生活中要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并且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有沒有類似的經歷,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但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存在于以下兩個方面:
1、在課文學習中,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銜接不夠自然,在學生學習完作者眼中的丁香后,由丁香過渡到丁香結以此來引發作者思考的部分過渡語比較生硬,無法引導學生自然地思考。
2、本課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在對植物進行描寫時,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描寫,并寫出自己的感情,這個環節由于時間有限,所以布置成了作業,沒有及時的讓學生進行課堂練習并點評。
3、在課堂教學時,評價語不夠豐富,沒有針對性。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教學語言和教學設計的流暢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篇3
《丁香結》是六年級上冊第一組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作者多少年來心里一直裝著丁香,裝著古人吟詠丁香的詩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發現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個個的“結”,于是聯想到“丁香空結雨中愁”的詩句,開始了作者的人生體悟。從古人的“丁香結”的詩句開始,作者寫到了微雨,寫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順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結”,否則就平淡無味的人生認識,顯露了作者對世事的洞明和對人生的灑脫。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自己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重視導入
我從植物的象征意義入手,來設計導入。導入語這樣來說:許多花草樹木在文學作品中都被賦予了某種品格,比如“梅花,以它的高潔、堅強品格,給人以立志奮發的激勵;菊花被周敦頤比作花中的隱士;牡丹,象征著榮華富貴;松柏象征著堅貞不屈。那么丁香結又象征著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吧。這段話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這樣,學生們會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本課的學習中去。
二、以讀帶講,邊讀邊悟。
古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學生們讀課文的環節是必備的,也是必須的。我在要求學生讀課文的時候,從來都是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讀,不是漫無目的的讓學生去為讀課文而讀課文。比如:
①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這是第一步。
②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寫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作者(賞)花。后三個自然的寫的是什么?后三個自然的突出的是作者(悟)花。這樣就暗示孩子們理清層次。
③課文分別寫了哪里的丁香 花?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這樣的設計是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永遠是有缺憾的,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存在的不足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丁香的“結”沒有講清楚,沒有充分理解。
2、面對學生出色的表現,我沒有及時地評價學生的表現。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從指導者的角度出發,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認真學習課堂評價語言,爭取恰如其分,及時到位地評價學生。
六年級上冊語文《丁香結》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會寫“綴、幽”等11個生字,會寫“宅院、幽雅”等19個詞語。
2、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品味優美的語言。
3、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語文要素】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課文是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品味優美的語言。
2、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描寫丁香結的部分,聯系上下文理解關鍵語句。
2、體會由事物引發聯想的表達方式,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難點)
一、復習引入,初讀“丁香結”
1、直接引入,今天我們繼續學習《丁香結》這篇課文。上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丁香花的美,這節課我們聚焦丁香結,看看它會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整體感知,再讀課文,回顧丁香結這部分作者都寫了些什么呢?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預設:古人為什么發明了丁香結這樣的說法?
為什么說丁香結負擔著解不開的愁怨呢?
“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3、聚焦主問題:丁香結引發了作者對人生怎樣的思考?
二、朗讀理解,讀懂“丁香結”
(一)感受形似
“小小的花苞圓圓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盤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結。”
1、請你觀察課文插圖,看一看丁香花苞的形狀,你有什么發現?
2、欣賞古代服飾,再結合古代服飾中女子衣服上的盤花扣,你又有什么發現?
原來,丁香花苞,小小的,圓圓的,鼓鼓的,恰如盤花扣,正是丁香結啊!
(二)了解象征
1、品讀文中詩句,這些詩句描寫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釋義:蕉心緊裹未展,丁香花蕾,叢生如結。同是春風吹拂,而二人異地同心,都在為不得與對方相會而愁苦。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釋義:青鳥無法傳遞遠方思念的人的音訊,那綿綿的春雨中綻開的丁香花蕾讓我想起凝結的愁怨。
2、拓讀鏈接詩句,不僅這幾句詩,我們還會讀到
殷勤解卻丁香結,縱放繁枝散誕春。陸龜蒙《丁香》
霜樹盡空枝,腸斷丁香結。馮延巳《醉花間》
可見,自古以來,丁香結都有愁怨難解的象征意義。
(三)領悟思考
從古至今,有關丁香結的詩句被傳承著,丁香結的意象被繼承著,人的生命、情感有許多的共通之處。正如作者所寫“每個人一輩子都有許多不順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來。所以丁香結年年都有。”
但是,作者對丁香結卻有了新的感悟“結,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問題也是解不完的,不然,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
1、聯系上下文,朗讀思考:你讀懂了什么?
2、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你懂得了什么?
預設:學習壓力很大考試中失利與朋友發生爭吵
聯系生活實際,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你和作者是不是也有共鳴?既然“結”是難免的,我們何不積極面對?如果生活總是一帆風順,豈不太平淡無味了嗎?面對“結”,解開“結”,這也是生活的滋味。
三、拓展練筆,延讀“丁香結”
1、同學們,《丁香結》原文還有一個結尾,讀讀“小文成后一直擱置,轉眼春光已逝。要看滿城丁香,需待來年了。來年又有新的結待人去解誰知道是否解得開呢?”
2、默讀課文,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你的心中此時有什么想說的嗎?請批注在課文結尾處。
[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我基于單元人文主題,以第一課為起點,導入第二課,體現上掛下聯。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優美語句,感受丁香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由于本文是一篇散文,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不足,難以全面、準確地回答文章從哪幾個方面寫丁香的這個課后問題。我引導學生課前質疑,梳理主問題,同時,對文章的結構進行整體把握。此環節,抓住關鍵點,找準著力點,從兩個方面提升學生整體感知的能力。逐步深入文本,引導學生從和諧的色彩和生動的描寫兩個角度品味語言,欣賞丁香之美。通過再現經典語句片段,回味丁香的美,并由“丁香美”自然過渡到“丁香結”。引導學生讀懂“丁香結”意象的文化內涵,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讀懂了文章主旨的深刻內涵,解決了學生的人生經歷尚不豐富,對文章中“丁香結”引發的人生思考體會不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