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學反思(通用2篇)
有的人教學反思 篇1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這篇課文是1949年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因此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導孩子們聯系實際說說什么樣的人才是為人民的人,對于小學生來說該如何去做。
教學中,簡單的教學程序很快幫學生突破了難點,他們懂得了為了人民的人將永生,與人民為敵必然滅亡。他們進行了對比朗讀,注重了朗讀技巧。
文以載道,語文學科,作為德育材料同樣是豐富而生動的;因此我在教學活動中,決定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適時的進行德育滲透。于是,有感情誦讀了課文之后,我引導孩子們討論:怎樣做才叫為了人民?孩子們討論得很熱烈,最后舉了不少例子加以說明。不可避免的,我們也遭遇了“中國式的道德尷尬”,他們用他們幼稚的眼睛發現了諸多的社會問題,談到了當今社會一些為官不為民做主的事情,但是,這些當官的依然飛黃騰達。此時我不知道該如何向孩子們解釋,也許是我過于孤陋寡聞,能說出的為民做主的官太少太少。最后我告訴孩子們,對別人要寬容,對自己要嚴厲。
語文課堂上也要進行德育滲透,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比品德課上一味地道德傳授的效果要好。如果語文課堂上只傳授知識而忽視了德育,或者丟掉了教育最佳時機而盲目地空洞說教,則顯得蒼白而無力。教師就應該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進行必要的引導,因此,教師應該時時關注孩子而設計教學。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教學反思
今天,兄弟學校的來搞聯誼活動,我應邀上了一節六年級略讀課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
本組教材以“初識魯迅”為專題編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魯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就是不同的人寫魯迅的,這樣就使得魯迅這一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真實、豐滿、生動。《有的人》是詩人藏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詩人參觀了北京的魯迅故居。看了魯迅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地方,聯想到魯迅一生不懈的奮斗,詩人感慨地說:“人民的愛憎是分明的,對于為革命作出杰出貢獻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詩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詞,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被譽為是“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詩中營造的意象與意境,能使人沉浸乃至陶醉。教授這堂課,我的做法是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從這首詩的形式美、韻律美、意象美、哲理美等幾個方面去體味、理解。
課前,我的確做了非常豐富的預設,但是在課堂上,學生依然不能突破難點——也就是用自己的話,說說兩類人的區別。
實際上,在教學中,我經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我的朗讀指導來攻破難點。這也是我教學中的一個瓶頸。課后,我和學生交流,學生能夠理解,但是在課堂上的時候,他們不敢表達火無法表達。我怎樣去引導呢?這將是我工作的一個努力方向。
《有的人》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統治者和壓迫者,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運用對比的手法是感情更加突出。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另外在朗讀方面以后要加強指導。
有的人教學反思 篇2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大家熟知的詩歌《有的人》開頭一節,詩歌是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而作。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并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這對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教學之前我有些疑慮,如何讓學生領悟到課文的深刻內涵,感情受到觸動。最后我決定通過對比朗讀去讓學生感受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的行為以及他們的不同的結果,從而進一步去感受魯迅先生的愛憎和人生理想。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有的人”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于是,我緊抓住這一點,引導學生對比學習,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教學過程中對小環節與細節的時間缺乏基本的預設,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由于時間設計的失誤,寫的訓練也就沒有時間給予落實。另外,教師主導下師生單向互動的時間過多,沒有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也影響了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一些學生陪著學習的狀態因此而產生。
《有的人》教學反思
《有的人》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全詩共七節。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我安排一個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我的目標是希望能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作者對兩種人的不同感情,最后還能學習這首詩歌的對比手法,再寫一節(2句)。課前布置了預習和搜集相關資料。
上完課,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首先,老師們所肯定的優點原本是我所追求達到的效果,但還遠遠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孩子們比較緊張,在自主發現的環節,其實自主性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孩子們為什么緊張,其實可能是我自己不夠放松導致的,也有可能是讀的還不夠,不夠熟,所以還沒有達到水到渠成的地步,有點操之過急。
第二,設計的是非常流暢的過程,沒有給可能突發的事情預設時間,所以時間緊,知道按原計劃完不成的情況下,就做了一些舍棄,造成某些銜接的不夠自然。一是開頭導入對課題讀法的兩次糾正,二是對毛澤東評價魯迅的話的重復讀和指導,三是指名串讀課文時的指導超出了預計。這反應我備學生一塊做得還不夠。但同時我也想,真實的課堂才應該是我所追求的,所以沒有能銜接自然,就反應出我的應變能力還需要鍛煉,對課的設計應該有多個方案。
經過思考,我對教案進行再次修改。不貪多、貪全,求實,砍掉寫的一塊,將讀進行到底。讀出層次,讀出個性,讀出味道。
《有的人》教學反思
這首詩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雖然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但是這首詩不只是單純地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對比,批判了那些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號召人們做真正的有價值的人。詩歌語言樸素,感情深沉,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它指的是什么人?這些人怎么樣?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而且詩中有許多句子都與魯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聯系。如,讀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時,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魯迅的名言“俯首甘為孺子牛”;讀到“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會聯想到魯迅的著名散文《野草》。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結合本單元學過的課文,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等以及相關的閱讀鏈接來理解課文,做到溫故知新。同時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學有所得。如:“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使你聯想到什么?(想到了魯迅先生救助車夫的情景;不讓女傭阿三干重活的情景;讓賣票的青年一元錢給他兩本書的情景……)這樣加深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和體會。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主題更突出。因此,我在朗讀指導中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對比朗讀,如:每一小節前后兩句話對比讀;行為和結果的對比讀;還有更加細化的第二小節第一句和第五小節第一句(以此類推)的對比讀。通過這種對比朗讀,既能幫助學生體會詩歌的內蘊,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對比的表達手法。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這樣以讀代教,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讀中感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最后,在理解詩歌的基礎上,輻射魯迅精神,讓學生學習魯迅,像他一樣關愛他人,熱愛人民,愿意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并呼吁學生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樂意為社會作貢獻。
不過,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牽著學生的地方還多了點,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不夠。我應該讓他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運用學習講讀課文的方法獨立閱讀,理解文章,我再適當引導,讓學生體會、感悟課文,從而提升認識,升華情感,喚醒學生主體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讀書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