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課 喜氣洋洋
第五課 喜氣洋洋教學目標
1.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喜慶節日、活動,收集與喜慶有關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含義、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點,掌握剪雙喜字。
2.學習暖色知識并能運用多種方法來表現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學會剪簡單的雙喜、帶裝飾物的雙喜。
3.通過收集、了解、表達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祖國傳統喜慶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了解中國的一些傳統喜慶節日、活動,收集與喜慶有關的美術作品,了解這些美術作品的含義、用途及造型色彩的特點,掌握剪雙喜字。
教學難點:學會剪簡單的雙喜、帶裝飾物的雙喜。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各種方便攜帶的喜慶用品、彩紙、剪刀、膠水。
(教師)《喜洋洋》音樂磁帶、紅綢帶。
1.導入。
(1)下課做準備工作時播放《喜洋洋》的音樂,制造一種歡樂的氣氛。
(2)出示幾幅圖片,說說你覺得哪張圖片的內容是在過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3)揭示課題:在一些重大的節日里,人們常通過舞獅、張燈結彩來呈現出——“喜氣洋洋“的畫面。
2.欣賞評析。
(1)想一想。
①還有哪些喜慶的日子,人們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來表現喜氣洋洋的氣氛?
②學生介紹:老師用課件展示相對應的圖片或錄像資料。主要介紹這些飾物的含義和運用。
(2)觀察剛才的畫面,請大家回答老師的問題,人們主要用哪些顏色、哪些物體來營造這種節日的氣氛?(學習暖色)
(主要用紅色、黃色等顏色營造節日氣氛,用的物品比較多,主要有燈籠、氣球、煙花等等)主要用哪些顏色來裝扮,為什么要用這些顏色呢?同時板書)
現在,我們通過討論,已經找到了節日氣氛是從通過哪些要素產生的。那么,如果要我們畫一副表現節日氣氛的畫,我們應該怎樣來畫呢?(冷暖色與人心情有關。)
3.活動表現。
(1)請幾位同學上來表演:舞獅、扭秧歌、劃龍船等。教師播放音樂或畫面。
(2)把剛才的表演配上特別的背景畫一畫。請同學們互相說一說,自己要怎樣來表現節日的氣氛。
(3)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諧統一。
4.學生作業。
教師巡視加以個別指導。
5.作業展示。
學生之間互相填寫欣賞語。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彩色紙、剪刀、雙面膠等。
(教師)《喜洋洋》音樂磁帶、婚慶錄象、紅綢帶。
教學過程
1.內容回顧。
(1)回想上節課的內容:喜慶日子一般用了哪些材料來進行裝飾:燈、綢、中國結等。
2.設計情景,展開教學。
(1)朋友要結婚,需要很多喜字,請小朋友幫忙設計。
(2)播放剪喜字的錄像,看后分析一下錄像中的重點、步驟及拓展點。
(3)幫忙幫到底,順便幫朋友設計一個新房。
(4)如以教室為新房,你們會怎樣裝飾?
(5)小組討論。
(6)匯總小結:屋頂、窗、門、墻等。
(7)出示各種頂、窗、門、墻的裝飾畫面,讓學生心中有物。
(8) 每個小組選一項進行創作。
(9)將學生創作過程加以錄像。
3.課后評價。
每組之間互相評一評,說一說,推薦一些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