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的美
課 時
2課時
課 型
繪畫
備課日期
3.5
授課日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能從材質、造型、色彩方面對作品作簡單的描述,發表自己的看法。
能力目標:欣賞了解運用不同材質的藝術品的藝術特色,提高欣賞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了解古代藝術的情感。
內容分析
重點:了解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藝術品的藝術特色,學習觀察作品、分析材料,從中獲取信息的方法,大膽談自己的感受。
難點:不同材質的作品帶給人的不同美感和感受。
教學方法
講解
教學手段
示范
板 書 設 計
6、材質的美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語言組織教學。
二、導入課題
1、欣賞課件,感受生活中不同材質的藝品帶給人的不同感受。
2、出示課題:材質的美感。
三、講授新課
在中國古代早期的工藝美術中,陶器、玉器、石雕等工藝品,不僅雕刻技藝精
湛,造型優美,各有民族特色,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欣賞課件。
1、玉器
漢代由于出產玉石的西域通道暢通,玉料來源增多,玉品的琢制與使用更為普遍。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是玉器發展的強盛時期。許多玉器近似石雕風格,制作非常精致。人物、動物形玉器,重在揭示對象的精神世界,對其形體采取夸張手法以突出關鍵部位,使用較密集的陰線裝飾細部,類似繪畫上的鐵線描,注重起伏,使玉器渾厚自然,氣韻生動。
玉器在中國光輝的歷史文化中,是一顆燦爛的明星,在世界藝術中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國的玉器自公元前五千年左右河姆渡文化出現始,一直不間斷地綿延發展了七千余年。玉器在中國的歷史上流傳之所以久遠,除因玉材豐富、質地優良、品種繁多、制作技術先進、造型美觀外,最主要的是由于玉在中國一直被奉若神明,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征,
2、石材
《馬踏匈奴》(高168厘米,花崗巖)歷來被公認為是霍墓石刻群的代表作。作品表現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戰馬,安詳而不失警惕,端莊肅穆中馬踏匈奴》(高168厘米,花崗巖)歷來被公認為是霍墓石刻群的代表作。作品表現了一匹昂首挺立的戰馬,安詳而不失警惕,端莊肅穆中蘊含著力量。馬腿粗壯結實,四足踩踏著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領。掙扎的匈奴人露出絕望的神色,形容委瑣,面目可憎。馬腿如四根巨柱,與馬身渾然一體,顯得堅實穩固。作者運用了浮雕與線刻相結合的手法,造型古勁樸拙,風格沉著渾厚,尤其是象征手法的運用使之極具藝術感染力。
公元前117年,年僅24歲的霍去病不幸英年早逝,漢武帝及全國人民都十分惋惜悲痛。為紀念這位杰出的軍事將領,決定舉行隆重的葬禮,并在武帝陵址旁不遠處修建氣勢宏大的墓冢,即今天的霍去病墓。霍墓石刻不僅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更體現了人們對這位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的深切情念與崇高敬意。
據記載,唐時每逢唐玄宗生日,大宴群僚,有舞馬助興。唐人詩作中,對于舞馬有生動描繪:奮首鼓尾,縱橫應節,“腕足徐行拜兩膝”為玄宗上壽。玄宗賜酒一杯,舞馬自銜自飲。這件皮囊壺舞馬紋為我們提供了當時宮廷舞馬的形象資料。藏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三彩作品,有立體雕塑,有各種形制的器具,最令人贊美的是那些陶塑制品,當我們看到那些神采奕奕的駿馬和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動物、禽鳥等唐三彩精品時,會從心底發出對唐代發達制陶工藝的贊嘆。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以普通的黏土制成,運用火的藝術使之成為不朽的藝術品,這是唐代無數不知名的陶藝家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唐三彩的制作,使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是人類制陶史上的一個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