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通用7篇)
撥浪鼓 篇1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撥浪鼓發出聲響的原因,與其他鼓的不同之處。利用生活中的廢舊材料設計制作撥浪鼓的方法。接觸、了解民間玩具,培養學生熱愛民間藝術的情感,提高學生選擇材料進行設計、制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表現美好生活的愿望。
教學重點:了解撥浪鼓的文化、歷史及制作方法。
教學難點:撥浪鼓造型的創新、制作的精美。
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提問:說說你知道的鼓有哪些?它們是干什么用的? 說自己見過的各種鼓。 激發興趣。
作品欣賞 提問:撥浪鼓由哪幾部分組成? 欣賞并思考。
回答 了解撥浪鼓。
匯報研究 1、撥浪鼓由幾部分組成。
2、撥浪鼓的裝飾。
3、撥浪鼓的制作材料。 學生分析,研究。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學生制作 用給的材料制作撥浪鼓,簡單裝飾。 學生做作。 學習制作方法。
展示交流 選擇作業展評。 學生評價 提高學生的審美及制作能力。
教學反思:學生特別喜愛撥浪鼓,能利用材料制作撥浪鼓。
18、北京的廟會
課時:1課時
指導思想:
本課屬于“造型•表現”系列。廟會是北京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北京廟會的相關知識和特點,感受民俗藝術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民俗藝術活動的情節。
學習綜合使用材料,運用多種表現方法表現北京廟會的場面。利用人物動態特征和環境,表現廟會喜慶、熱鬧的場面。
教學目標:
1、顯性內容和目標:
應知:知道北京廟會的相關知識,了解廟會的特點,記憶廟會活動內容。
應會:會查找資料,會運用相關資料。能用自己喜歡的表現形式,把廟會上見到的人物場景表現出來。
2、隱性內容和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了解北京廟會的相關知識和特點,感受民俗藝術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北京、熱愛民俗藝術活動的情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了解北京廟會的相關知識,記憶廟會人物活動場面,用繪畫方法表現廟會的喜慶氣氛。
難點:生動地表現人物動態、人與場景的關系。
學習材料:
教師:課件、廟會相關資料,各種繪畫工具。
學生:搜集的資料、繪畫用具。
教學設計: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視頻導入 課件出示《廟會活動》視頻。
提問:在這段視頻中都有哪些活動?
1、廟會的由來。
2、北京的廟會。
出示課題 學生觀察,說處都有什么活動。
學生匯報。 了解廟會的相關資料,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民俗活動的情感。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探究學習 出示廟會圖片:
1、觀察廟會圖片。
看一看哪個活動給你印象最深刻?
展示一些民間玩具。 學生了解、觀察。
學生觀察并回答。
扭秧歌、小車會、跑旱船、踩高蹺、雜技表演……。 加強學生對民間文化、藝術 了解與熱愛。
記憶廟會場面,觀察描繪氣氛。
2、觀察人物都在干什么?心情是怎么樣的?
組織學生分析人物動態特征。
提問:怎樣表現人物的心情和動態? 學生觀察,看圖片。
感受廟會活動,體會人物的心情。
重點分析廟會人物的動態特征。 觀察人物表情、動態,把握節日氣氛。
3、廟會是怎樣突出熱鬧喜慶的氣氛?
(1)顏色的運用。
(2)熱鬧的場面。 彩燈、彩旗……。
大量的暖色。
場面大,人物、活動多。 感受廟會節日氣氛,體驗描繪樂趣。
4、欣賞藝術家和同學作品,他們是怎樣表現廟會的? 人物表情、活動場面……。
藝術實踐 1、你想怎樣表現廟會,說一說你的想法?
2、作業:根據你的感受選擇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和事進行表現。 學生創作。 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再次感受民間廟會活動的樂趣。
展示評價 組織學生展示、評價作品。
評價要點:
1、突出節日氣氛。
2、廟會場面。
3、畫面構圖。 展示介紹作品。
自評互評。 提高學生鑒賞與評價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
課后拓展 了解北京其它地點的廟會活動。 學生學習。 延伸對傳統文化認識。
板書設計 北京的廟會
教學反思 學生從課件中了解了廟會的歷史,了解了北京的廟會,看到了廟會的活動,領略了人物過節時的喜慶心情。表現的人物豐富,畫出了節日喜慶的廟會場面。
撥浪鼓 篇2
活動目標:1、根據圖片理解歌詞意思,學唱歌曲《撥浪鼓》。2、創編歌詞,發展想象力。3、體會與家人在一起的幸福和自我成長的快樂;顒訙蕚洌 自制歌曲圖片、撥浪鼓、課件;顒舆^程:一、教師播放課件,初步感受歌曲旋律。1、出示玩具撥浪鼓,引出歌曲《撥浪鼓》提問:你們見過它嗎?它是干什么用的?知道它的名字嗎?教師小結:這是哄寶寶的時候用的,它會發出咚咚咚的聲音,它的名字叫撥浪鼓。2、欣賞歌曲課件,感受歌曲旋律。師:老師還帶了一首關于它的歌,歌名也叫《撥浪鼓》,我們一起來聽一下。提問:你聽了這個歌曲覺得怎么樣?(好聽、舒服)二、教師輕聲范唱歌曲,請幼兒聽出歌曲內容 1、教師輕聲范唱歌曲,提問:你聽到了什么? 2、教師根據幼兒說的出示相應圖片。3、教師再次范唱歌曲,師幼共同合作按順序擺放圖片。三、學唱歌曲1、根據圖譜有節奏的跟著教師朗誦歌詞。2、教師指圖片,幼兒跟著教師試唱歌曲一遍。3、分段學唱,結合節奏卡重點學唱第一段。①學唱第一段,出示歌曲第一段的節奏卡,教師拍打節奏,重點練習休止符和延音。②學唱歌曲二、三兩段。③看著圖譜完整學唱歌曲一遍。④請幼兒做指揮學唱歌曲第三遍。 四、嘗試替換歌曲中的角色,進行歌曲仿編。 提問:今天我們陪著爸爸帶著全家去玩耍,還可以去哪里?還會看到什么?(教師把根據幼兒回答的內容連起來完整的講述一遍,并集體學唱。) 五、結合課件,表演歌曲,結束活動。
撥浪鼓 篇3
設計意圖:
民間傳統音樂,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幼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生動而有效的途徑,在幼兒音樂教育中具有獨特的價值。
歌曲《撥浪鼓》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間童謠,不僅兒化音特點明顯,京劇的唱腔濃重,而且歌詞生動有趣,以撥浪鼓的歌聲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期望和喜悅。我希望通過對歌曲的合理處理,既豐富了音樂活動的內容,又幫助幼兒在欣賞感受、模仿學習、創造表現中感受中國傳統音樂,激發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
活動目標:
、 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
點。
、 積極參與游戲,感受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欣賞感受歌曲京味童謠的韻味,感受咚吧咚吧節奏。
活動難點: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活動準備:
⒈ 玩具撥浪鼓、圖譜、紙、筆;幼兒圍坐成圓
、惨魳贰稉芾斯摹
活動過程:
一、猜謎游戲學習歌曲主歌部分,初步感受京味童謠的韻味。
、 猜謎導入,引出興趣
、 師:你們玩過猜謎語嗎?怎么玩的?
——小結:謎語有謎面和謎底,有人說謎面,有人猜謎底。
、 今天我帶來了一樣老師小時候經常玩的玩具,用猜謎的方法請
你們猜一猜是什么玩具?(出示圖譜“?”)
(評析:從幼兒猜謎的游戲經驗切入,激起下一環節中傾聽猜謎的興趣。)
、 多種形式猜謎,初步感受旋律,熟悉歌詞。
、 預設第一次清唱猜謎。
、 清唱謎面,將“啥玩具”替代“撥浪鼓”。
師:這次我把謎面唱出來,仔細聽!
、 幼兒猜謎底。
師:猜猜是什么玩具?
a預設猜錯:你為什么猜……?(師用清唱方式回應并反問:
那是“……”這樣嗎?)
b預設猜對:為什么猜撥浪鼓?謎面哪里提示了你?(根據回
答師及時演唱回應)
、 過渡語:謎面的每一句話都和謎底有關,要把每一句話結合起
來想。
、 預設第二次結合動作演唱猜謎。
、 隨伴奏音樂動作提示并演唱謎面。
師:我邊唱謎面邊給你們一點動作提示,請你們再來猜一猜。
、 梳理謎面蘊含的三大特點。
師:我唱的謎面里說這樣玩具大概是什么樣的?有哪些特點?
。ǜ鶕卮鹧莩崂砣齻特點:a臉蛋兒圓,b戴耳環兒,c搖起頭兒唱的歡)
、 幼兒猜謎底
、 隨樂邊唱邊畫,揭曉謎底
⑴ 教師隨音樂邊唱邊畫(簡筆畫替代問號)
師: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了,認真聽、仔細看到底什么?
、 (出示實物撥浪鼓)師:原來我帶來的玩具就是撥浪鼓。撥浪
鼓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玩具,老師小時候,甚至你們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小時候都玩過。你們玩過嗎?試一試?
。ㄔu析:教師巧妙地將范唱融入到層層遞進、形式豐富的猜謎游戲中,既激起了幼兒傾聽的興趣,幫助幼兒熟悉旋律、理解歌詞,又發展了幼兒的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體驗到了猜出謎底“原來如此”的驚喜和快樂。另外教師范唱中注重了京腔京韻的風格體現,既豐富了幼兒對民間傳統音樂的感受能力,也為“兒化音”這一難點的突破做好充分的鋪墊。)
、 學唱歌曲前半部分
、 教師動作表現撥浪鼓特征,提示跟唱:我們把謎底唱一唱吧!
、 根據幼兒需求,提示演唱:需要我來提示你們演唱嗎?用什么
提示?動作?畫畫?
、 同伴互助演唱:猜謎語一定要把謎面唱清楚了才能讓對方猜,
現在哪里還有點不明白,不敢唱的,趕快問哦!
。ㄔu析:學唱歌曲環節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需求,給予
了幼兒學習的方法習得,如動作提示、同伴互助等,為幼兒學會學習打下基礎)
、 感受并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 師:這是一首京味的民間童謠,有京劇的唱腔,字正腔圓,像
這種有京劇韻味的都稱為京歌,這首撥浪鼓就是一首京歌,京歌的發音吐字有北京人方言里兒化音的特點,就是在有些字的后面緊緊地跟著一個“兒”字,就像歌曲中的臉蛋兒,舌頭卷起來就能唱出來,有趣嗎?
、 再次傾聽歌曲,學學唱唱兒化音
、 師:歌曲里還有哪些有趣的兒化音的發音呢?我們仔細來聽
一聽。
⑵ 聽到哪幾個舌頭卷起來唱的兒化音呢?來學一學。(幼兒嘗試
唱出“兒化音”,如“耳環兒”“左一個兒”“右一個兒”)
⑶ 師:那我們再來唱一唱這首京歌《撥浪鼓》,要把歌曲里具有
京味的兒化音唱出來,還要字正腔圓,把每個字唱清楚!
。ㄔu析:本環節中及時介紹歌曲特點,在聽一聽找一找中幫助幼兒有目的地去感受民間傳統京歌的特點,豐富傳統音樂文化方面的粗淺知識。通過學舌游戲來激起幼兒表現歌曲京味的興趣。)
二、在游戲中感受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節奏,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 初步感受撥浪鼓咚吧咚吧的聲音和節奏
、 撥浪鼓搖起頭兒唱的歡,它會怎么唱呢?我們聽一聽!
、 傾聽歌曲后半段副歌部分
⑶ 師:撥浪鼓是怎么唱歌的?
——小結:撥浪鼓是咚巴咚巴的唱歌的。
⑷ 師:它的歌聲有節奏嗎?我們再來聽一聽,用身體動作跟著節
奏拍一拍?
、 玩切西瓜游戲,體驗玩撥浪鼓的樂趣。
、 征詢玩撥浪鼓的方法
師:你們想玩撥浪鼓嗎?可只有一只撥浪鼓,這么多小朋友怎
么玩呢?
、 師示范通過切西瓜游戲決定玩撥浪鼓的人:幼兒站在椅子后面,
演唱前段,后段隨節奏拍手,師在后面邊搖撥浪鼓邊走,最后一個音將撥浪鼓切向兩個孩子中間。
、 提問明確游戲規則
a明白什么游戲了嗎?我在什么時候切西瓜?
——最后一個“咚”切西瓜
b切開西瓜的兩個孩子要做什么?哪個孩子可以玩撥浪鼓?
——追逐勝利的孩子做打鼓點搖撥浪鼓的孩子,游戲繼續
⑷ 游戲二至三次:a搖撥浪鼓的孩子點評一下大家的演唱?b你
們對撥浪鼓的人有什么建議嗎?
。ㄔu析:“切西瓜”的游戲吸引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
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歌曲中咚吧咚吧的節奏,樂在其中地一次次的復習演唱,體現了寓教于樂的理念。)
三、延伸,感受歌曲完整性。
師:剛才我們又唱又玩了撥浪鼓,但那只是《撥浪鼓》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休息一下,我們來欣賞完整的歌曲《撥浪鼓》吧!
。ㄔu析:最后環節給幼兒完整欣賞的機會,是對音樂作品、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也能激發幼兒對《撥浪鼓》完整歌曲的欣賞和表現興趣和欲望。)
活動反思:
1.合理選擇和處理民間音樂作品。
《撥浪鼓》這首傳統民間音樂中蘊含著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要讓幼兒全盤接受,而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對歌曲進行適當的舍取。就如本歌曲中,刪減了歌曲的后半部分,保留了歌曲的前半部分,不僅保持音樂作品原有的京歌風格,而且歌詞中生動的體現了撥浪鼓的形象,富有童趣。從活動效果看,難易適度,民間特色濃郁,幼兒的學習興趣濃郁,可見這樣的選擇和處理是適宜有效的。
2.巧妙選擇和運用方法策略。
《綱要》指出“育教育于生活與游戲之中”, 本活動中巧妙地運用了三種民間游戲策略(即猜謎游戲、學舌游戲和切西瓜游戲),十分契合歌曲的民間童謠的風格特點,均屬于民間傳統文化范疇。
猜謎游戲——激起好奇心,體現重點。在感受旋律、學習歌詞環節突破了以往圖譜學習等方法,巧妙通過猜謎游戲進行。幼兒越猜不出越有再次傾聽的愿望,老師就追隨孩子好奇的心理,通過清唱謎面——結合動作提示演唱——簡筆畫演唱這樣層層遞進的方式,給予孩子充分欣賞感受的機會,熟悉旋律,掌握歌詞。
切西瓜游戲——滿足好玩心,體現側重點。歌曲中副歌部分“咚吧咚吧”的節奏生動地體現了民間玩具撥浪鼓的有趣好玩。結合幼兒熟悉的切西瓜游戲,自然地感受了節奏,鞏固演唱歌曲,體驗了音樂游戲的快樂。
學舌游戲——順應好模仿,解決難點。歌曲京歌的特點明顯,如何讓幼兒感受、表現京味,我主要是抓住了歌曲中“兒化音”這一最突出的特點,這一特點也是最適合孩子模仿學習的。通過請幼兒聽辨尋找歌曲中的“兒化音”,在互相學舌模仿中,孩子們覺得十分有趣,演唱時也會感覺與眾不同,更樂于模仿表現。
撥浪鼓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活潑歡快的情緒,學習《撥浪鼓》中前半段的二聲部輪唱。
2、在教師指揮動作和圖譜的提示下,遷移原有歌曲中回聲經驗學習演唱第二聲部。
3、愿意控制自己的音量,感受與同伴合作演唱的樂趣。
活動準備
會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已學會歌曲《撥浪鼓》后半段;原聲和回聲圖1-8。
活動過程
(一)復習歌曲《山谷回音真好聽》
教師和幼兒合作演唱歌曲。引導幼兒回憶《山谷回音真好聽》中原聲和回聲的關系。
(二)欣賞歌曲《撥浪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聲部輪唱的形式。
1、教師和配班教師合作二聲部輪唱《撥浪鼓》,幼兒初步感受二聲部輪唱。
2、教師再次合作演唱,引導幼兒說出二聲部輪唱的方式并嘗試演唱。
3、教師范唱第一聲部,幫助幼兒了解歌曲內容。
(三)教師逐步出示圖譜,引導幼兒學習二聲部輪唱。
1、根據幼兒所聽到的歌曲內容,教師逐步出示圖譜并練習。
2、引導幼兒觀察圖譜,了解每個樂句的音值并正確演唱。
(三)幼兒嘗試演唱《撥浪鼓》,體驗合作演唱的樂趣。
1、教師與幼兒合作輪唱歌曲前半段。
2、教師指揮,幼兒與幼兒合作輪唱歌曲前半段。
3、教師指圖,幼兒與幼兒合作輪唱歌曲前半段。
4、幼兒看圖譜輪唱歌曲前半段。
(四)完整演唱表演歌曲
幼兒自由選擇原聲和回聲,加入歌曲后半段,玩著呢演唱歌曲。
撥浪鼓 篇5
活動日標:
1、通過念咒語的游戲,掌握“咚吧咚吧咚咚吧……“的歌詞節奏,在游戲中快樂的記憶歌詞。
2、感受京味童謠的的韻味,初步嘗試表現京歌兒化音的特點。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黑板一張、馬克筆一支、大白紙一張
2、撥浪鼓:一個
經驗準備:
和同伴合作過擊鼓傳花、拍腿游戲的經驗。
活動過程:
1、出示被藏起來的撥浪鼓盒子,激發幼兒興趣
(1)引入咒語,講述故事,幼兒第一次感受完整歌詞
2、以游戲為載體“傳位拍打”的方式激發幼兒念誦歌詞的興趣的,感受歌詞難點“咚吧”段
3、幼兒回憶歌詞內容,老師小結做重復練習,重點講解咚吧咚吧的節奏
。1)根據幼兒在作出的正確回答請全體幼兒念誦
。2)根據老師做的動作發現咚吧的不同
。3)集體跟著老師邊游戲邊完整念誦歌詞一次
(4)老師示范演唱歌曲的“咚吧”難點部分
4、老師示范完整演唱歌曲,幼兒根據回憶記憶歌詞
小結:完善歌譜,闖關才算完成!
5、師幼共同演唱歌曲,檢驗歌譜是否正確,加強對歌詞的記憶
。1)幼兒集體演唱歌曲,檢驗歌譜是否正確
(2)觀察老師畫的歌譜有什么特別之處,特殊符號代表“兒化音”的重點演唱方式。
。3)幼兒集體一邊游戲一邊演唱歌曲
6、出示拔浪鼓,再一次吸引幼兒視線,激發幼兒興趣。
7、幼兒集體完整演唱一次歌曲,師幼互動。
8、總結:孩子們,你們喜歡撥浪鼓這首歌嗎?它是一首具有京味的民間意謠,希望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夠喜愛我們的傳統文化,愿意嘗試不同風格的音樂,回家把這首好玩并且具有挑戰性的京
歌兒唱給你的好朋友和家人聽好嗎?
撥浪鼓 篇6
一、游戲《回音壁》老師原聲,幼兒做回聲,讓幼兒感受原聲和回聲的關系。
同時原聲逐漸由單個字到短句,使幼兒了解到原聲比較長的時候,聽到的回聲后面的幾個字比較明顯。
喂~~
你好~~
我很喜歡你們~~
我看到我們班級的小朋友非常認真~~
二、欣賞歌曲《撥郎鼓》前半段,初步感受二聲部輪唱的形式
1、 教師和配班合作二聲部輪唱《撥郎鼓》
你覺得這首歌曲和你們平常聽到的歌有什么不一樣?
(引導幼兒發現有兩個聲音,提出輪唱的概念)
2、 教師和配班再次合作二聲部輪唱《撥郎鼓》
說說你聽到歌曲里唱了些什么?
三、教師逐步出示圖譜,幼兒學習二聲部輪唱
1、 根據幼兒聽到的歌曲內容,教師逐步出示圖譜
2、 教師范唱原聲,幫助幼兒了解、記憶歌詞
3、 幼兒觀察圖譜,了解圖譜,學習看圖譜演唱
四、幼兒嘗試演唱《撥郎鼓》,體驗合作演唱的樂趣
1、 教師與幼兒合作輪唱
2、 教師指圖譜,幼兒與幼兒合作輪唱
3、 教師指揮,幼兒與幼兒合作輪唱
五、小小合唱隊匯報演出
幼兒自由選擇原聲或回聲,在教師幫助下排好隊型,并請一位幼兒做主持人,配班教師伴奏,教師指揮,共同演出若干遍。體驗快樂。
撥浪鼓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結合自己的經驗,利用盒子來制作撥浪鼓。
2.活動中,不僅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而且激發幼兒愛護動物情感。
活動過程
一、談話法導入。
1.師:“小朋友們,熊寶寶出生了,可是它還沒有玩具,這該怎么辦呢?誰來說說你打算為熊寶寶做什么玩具?
2.教師展示盒子做的撥浪鼓。
1.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這可是老師為小熊的撥浪鼓,好不好看,你們想一想,怎樣用盒子為小熊制作怎樣的撥浪鼓?
3.教師向幼兒介紹材料,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知道家中收集的廢舊盒子,通過回收處理,修剪粘貼,可以變成為好玩的小熊的撥浪鼓。
二、制作小熊的撥浪鼓。
1.教師引導幼兒討論如何制作小熊的撥浪鼓。
。1)教師展示各種撥浪鼓的圖片,分析如何利用廢舊盒子來制作。
師:小朋友們,你們打算為小熊制作怎樣撥浪鼓?我們可以通過怎樣的改造,制作出這樣的撥浪鼓?你們覺得那里比較困難?
。2)請個別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制作過程?需要用到什么材料?
2.盒子變身小熊的撥浪鼓。
教師提供處理好的盒子、剪刀、記號筆、雙面膠帶、線、紐扣廢舊彩紙子等材料,發放給幼兒制作。在幼兒創作時,教師來回巡視,對幼兒進行個別指導;鼓勵幼兒的創新想法;對有困難幼兒進行幫助。
三、幼兒展示自己制作的撥浪鼓。
教師請幼兒到大家面前展示自己制作的小熊的撥浪鼓,說說自己是怎樣制作的,在互動過程中,教師著重引導幼兒意識到廢舊盒子的多種功能,通過我們小小修剪制作,就可以制作成漂亮的小制作。
活動反思
動物是小朋友們喜愛的生物,我以“熊寶寶出生,沒有玩具”作為切入點,充分地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在活動中,先引導幼兒觀察相關撥浪鼓的圖片,然后再引導幼兒用進過處理的牛奶盒來做一做、穿一穿,最后通過粘、貼等步驟,制作成小熊的撥浪鼓,不僅培養了幼兒熱愛動物的情感,而且還引導幼兒養成廢物利用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