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離課堂很近(《稱一稱》案例)
【案例描述】《稱一稱》是蘇教版第五冊《千克和克》單元的實踐活動課。稱1千克水果(蔬菜)大約各有多少,體驗1千克有多重①,是這節活動課的教學內容之一。我在與學生一起處理完各種蔬菜水果后,只見劉沁語的小手還高高地舉著:劉沁語,你還有什么問題嗎?劉沁語說:老師,我還有一袋白棗呢!閃電般的猶豫之后,就出現了下面的情境:
師:誰愿意來掂一掂它有多重?
生1:大約400克。
生2:大約重500克。
生3:大約300克!
……
師:到底有多重呢?劉沁語,你能告訴大家這些白棗的重量嗎?
劉沁語非常自信地站起來:我帶的白棗的重量是1千克!
師:是你自己稱的嗎?
劉沁語:不是,是我奶奶稱的。她用家里的掛鉤秤稱的。
師:哦,那這重量是奶奶告訴你的?(生點點頭)你能自己來稱一稱嗎?
劉沁語把白棗放進臺秤,只聽驚呼一聲:呀,是500克!少了!
課堂一陣靜默——
“老師,我知道怎么回事了!”劉沁語激動的話語打破了這短暫的沉寂。片刻,小手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了。于是,我點頭示意:你繼續——
劉沁語:我奶奶稱的是1斤。我們生活中的1斤,其實就是500克,所以我應該帶兩個這么多,才是1千克,也就是1000克。
生1:我們平時說的買1斤菜,就是500克菜。也就是1斤=500克。
生2:我還想到了,1斤就是500克,兩個500克是1千克,所以2斤才是1千克,1千克就是2斤。
生3:我知道了千克和克是重量單位,斤也是重量單位!
……
【案例反思】
1、 直面課堂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每一個孩子踏入校門時,都帶著他過去生活的印記:他的經驗、情感、興趣。 “斤”對于農村的孩子來說,是比較熟悉的:和爸爸媽媽去菜場,去水果攤位等,都能獲得這樣的經驗。這些經驗本身對于人的發展來說,并無優劣之分——如果我們善于將之作為教學的起點,新知識的延伸,就可以開辟出廣闊的天地。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是一個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隨時隨地進行著積極的思考。類似案例中的突發問題,你是否也曾遇到過?“老師,我還有發現……”、“我還想到了……”、……這時,我們或許為追求課堂完美而宛轉(或生硬)地放到課后解決,言外之意,別亂插嘴;或許我們會尊重學情打破常規,敢于面對,就船下篙。前者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挫傷了學生的自尊性,毀滅了創造發明的火花;后者敢于面對學生的原有經驗以及他們在課堂情境中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等,讓新知識與他們原有生活經驗相互融合,促進學生新知識的生成,促進學生新經驗的增長,還課堂教學一個真實的面目。
在上述片段中,教師面對“意外”,不是固守預設,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直面課堂的生成,并適度“放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你看,學生七嘴八舌地競猜,滔滔不絕地交流所思所想,學習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這就是教師直面課堂生成資源的最大成功。
2、開發課堂資源,促生新知識點
教師具有了敏感的課程資源意識,還需能抓住契機,為我所用,突破單一的教材局限,促使教學空間的拓展,使枯燥的問題變為活生生的現實,引發學生探索的內驅力,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效益和發展。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師面對這個突發事件,善于捕捉課堂中的生成資源,及時調整預設。將學生置于發現者、探究者、研究者的角度,讓學生在“掂一掂”、“稱一稱”等環節中,產生系統的種種信息,促使生成新的知識點——“斤”的形成。學生在掂、稱、議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發現了“千克、克、斤”之間的關系,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生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思考與發現數學知識的能力。一袋“白棗”促生了千克、克與斤之間的知識點。它之所以能激活課堂,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無疑是學生在相互交流中產生了觀念的碰撞,拓展了學生看待問題的視角。在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中,教師把教材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有機地聯系了起來,也充分挖掘了蘊涵在學生身邊的教學資源。;從而使學生的數學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