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時記時法》案例分析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媒介,是孩子獲得知識的重要源泉,是教師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我們在使用教材教學時,應注意創設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使教學活動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導孩子積極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讓他們親身感悟數學知識。所以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聯系生活,考慮到知識點比較多,所以借助學生一天的生活情景,使學生直觀地明白了在一天時間里時針走了2圈,共是24小時,同時了解了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且能夠初步學會二者之間的轉化這幾個知識點。然后,在學生接受了新知后,就讓他們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時記時法記錄時間的,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問題,同時也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三.鞏固練習生活化。
學以致用是數學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有些數學知識完全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讓學生學會從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所以,在鞏固新知的練習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題型,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真正體驗有用的數學。
提倡"生活化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使數學生活化,使學生不再覺得數學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覺得數學是脫離實際的海市蜃樓而虛無飄渺。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會把數學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 總之,這節課的收獲還是不少的,結合自己的反思,我對教案進行了修改,在課后給學生在難點重點上又補了一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加了解學生,關注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很好的接受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