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表格式教案
學習內容: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43~44頁/例題及想想做做1~4題。學習目標:1. 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并初步學會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策略,提高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 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意識、習慣。教學準備:投影,作業紙,掛圖學習過程:學習活動目標學 習 活 動教師提供的幫助與指導活動設計意圖反思再設計 激趣喚起舊知活動一:課前游戲拍手游戲要求學生拍的下數是老師的2倍、3倍……(讓人清楚地聽出)復習“倍”的概念,為新課學習探究作鋪墊。 開門見山,尋找條件,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活動二:情境導入1、學生反饋:褲子28元,上衣是褲子的3倍(隨機貼出條件)2、一件上衣多少元?(師:會做嗎?怎么列式?這是一步計算題)一套衣服一共多少錢?(板書貼出)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板書貼出)1、 師:上周日,徐老師去逛商場,走到了這家店(掛圖出示)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 師:那你可以知道什么呢?3、 這兩個問題需要幾步?(2步)今天我們繼續來探討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板書貼出)——揭題用例圖的情景把學生帶如學習場景,開門見山。 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并初步學會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探尋解題策略,提高用兩步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活動三:自主探索學生自己列式解,師巡視發現:1、28 × 3 = 84(元)2、28 × 3 = 84(元) 84 + 28 = 112(元)3、28 × 4=112(元)4、1+3=4 28 × 4=112(元) 學生各抒己見:1厘米,2厘米,1.5厘米…… 學生自己探索畫線段圖中幾倍數的畫法,師巡視發現資源。 學生評作業紙得出初步的畫圖方法。 (上衣的價格是褲子的3倍) 表示求一套衣服多少錢?(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合起來多少錢) 不能,交代4是從哪里來的?1+3=4 先求上衣的價錢加上褲子的價錢 條件沒有變,問題變了。只要改問題就好了。 生來指,老師改圖。 28 × 3 = 84(元) 84 - 28 = 56(元)3-1=2 28 ×2 = 56(元)1、“一套衣服多少錢?”師:你會做嗎?(自備本完成)2、請同學們認真看一看,你想發表什么想法?(把認為錯的排除掉)3、請你們認為對的三位同學介紹自己的想法?追問:哪里有4個28?條件告訴我們沒有?(沒有)4、 引入“線段圖”(1)為了讓們更清楚地理解題目,請小助手:線段圖來幫忙,用一條線段表示褲子28元。那這條線段畫多長呢?追問:1厘米好還是1.5厘米好?為什么?(2)我們一般取整厘米數比較簡單,這里取1厘米表示褲子28元。那上衣怎么畫呢?完成在作業紙。(3)展示學生作品,你覺得他們畫得怎么樣?(可能端點不對齊,端點對齊,在每段上面標28……)(4)師示范畫法。追問:為什么上衣要畫這樣的三份? (5)圖中清楚地表達了這兩個條件,問題求什么?注意看好老師如何表示。手指“大括號”表示什么意思?(6)請學生對照老師的線段圖對自己的稍作調整。5、看線段圖理解解題方法師:28 × 4你能看懂了嗎?能找到4個28了嗎(同桌互相指一指)追問:能不能直接寫28 × 4?再看28 × 3 = 84(元) 84 + 28 = 112(元)先求什么?你能找到圖上是哪段嗎?(指一指)求一共還要?5、試一試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1)師:這題我們還是借助圖來做,和上一題比較,條件變沒?圖要不要變?為什么?不同在哪里?(2)師:問題變了,在圖上也只要改問題,怎么標呢?誰來指一指?(3)師:會做嗎?你會幾種呢?(4)交流怎么想?6、歸納解題方法同學們真厲害,學得真快,以后遇到這樣的應用題,可以先審題,再畫圖,再分析,然后解答,最后檢查。(板書) 以學生的學習經驗為藍本,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并感受到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增強其應用意識。 抓住學生的資源,以資源帶動今天的學習,讓學生在線段圖的學習中體驗其重要性,自發形成畫圖解決的內在需求。 鞏固中練習,水到渠成活動四:鞏固練習藍帶子長5米,紅帶子的長度是藍帶子的大倍,求一共多少米?(1) 周末我還買了些彩帶準備裝飾教室,看書第43頁,你了解了什么?(2)你會求嗎?有幾種?(3)交流解題方法分層進一步體會這類問題的特征。 活動五:總結課堂你收獲了什么? 板書設計:(貼紙形式)教學反思:《數學課程標準》倡導:要“選取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生動有趣的素材”、“素材應當來源于學生的現實”,這里的現實應該是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因此學生素材應盡量來源于生活,在其中又應當具有一定的數學價值。對于三年級同學來說,學生的“現實”或許更多地意味著他們直接相關的、發生在他們身邊的、可以直接接觸到的事與物,那樣學生學習興趣更濃。所以我以教材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探究數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本課難點借助線段圖,使學生能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在同伴之間的交流、啟發下,探索并學會用線段圖分析問題、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感知方法,解決問題,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基礎。這是線段圖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了畫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基礎,理清數量關系,討論得出線段圖的畫法,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系的,而這個聯系可以從信息里得到;在對“問號該標在哪兒”的討論中,明確了問題不同,問號所在的位置就會不同,解決的方法就會不同。本課的學習要讓學生建立一種結構意識,為今后的學習做鋪墊,審題、畫圖、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而我在處理這些環節的時候整節課的結果意識是有的,可每個環節處理都很倉促,指導都不到位,導致一半學生還是云里霧里的。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自我分析反思一下,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隨機應變,及時捕捉,巧妙處理,合理引入上存在欠缺,這一方面是經驗積累少,還有是理論知識的缺失。要多學習理論書籍,多向其他老師學習課堂經驗,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