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測量 五冊新課標(人教版)數學教案
1、毫米、分米的認識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頁的例1及相應的“做一做”中的習題,練習一的第 1、2題。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2. 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具、學具準備:
1. 教師準備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帶子;
2. 學生每人準備一把小尺子,一根帶子和一枚一分硬幣。
教學過程:
一、 問題引入
教師:我們以前都學過什么長度單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讓學生具體比畫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長度。
二、操作觀察
1. 操作活動: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厘米?
2. 分組活動: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講臺。
3. 匯報:說說測量中你有什么發現?
三、探索新知
教師:我們以前量比較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短的距離,是用厘米作長度單位。如果我們要量更小的物體的長度或更短的距離,該用什么作長度單位呢?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種新的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引出新課)。
1.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觀察一下。
教師: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們以前學過的厘米外,還有什么刻度?(還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師:1厘米中間有多少個小格?(教師指導學生數小格。)
教師:五厘米中間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那么小1厘米是多少毫米?(因為1厘米中間有1,2,…,10個小格,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所以1厘米是10毫米。)板書:1厘米=10毫米
教師:請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長。(看一看學生表示的是否合適。)
2.看書p2,讓同桌相互說說圖意,師重點引導學生看p3小天使說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用“毫米”作單位?
四、鞏固練習
1.做p3“做一做”中的習題,師巡視
2.練習一的第1、2題。
五、生活中的數學
1.估一估:數學書的厚大約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約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說說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嗎?
3.驗證剛才說的是否正確,并量一量,重點量一分硬幣的厚度。
六、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將今天所學的知識加以概括(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或比較薄的物體,要求量的比較精確時,就可以用毫米作單位。)
七、作業設計
1. 用線把相對應的左右兩邊連起來。
樓房高 135厘米
小紅身高 60毫米
小刀長 15米
黑板長 18厘米
鉛筆長 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條線段的長(略)
3.按要求畫線段
(1)畫一條25毫米的線段
(2)畫一條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線段
教學后記:
第二課時 分米的認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
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