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游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準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農歷的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又稱之為茱萸節、菊花節、重九節、登高節。如今,又被定為老人節。
古代的重陽節,茱萸和菊花這兩種花草,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茱萸有吳茱萸、食茱萸和山茱萸三種,是茴香科落葉亞喬木,實可食,莖、葉可入藥,據云有避疫之功效。“舍東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懸茱萸于屋內,鬼畏不入也”;“井上宜種茱萸,茱萸葉落水井中,有此水者無瘟病”(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漢代的《西京雜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
于是,重陽節古人有賞茱萸、采茱萸、佩茱萸和插茱萸的習俗。
唐人杜甫在《九日寓藍田崔氏莊》中說:“明年此會知誰過,醉把茱萸仔細看。”
唐人萬楚則在《采茱萸》一詩中描寫了女子采茱萸的情景:“山陰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復得東鄰伴,雙為陌上姝。插花向高髻,結子(茱萸籽)置長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