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反思
課堂是生成的,今天上完了《灰雀》之后,我才真正深有體會。課前,我按照傳統寫了一篇教案,雖然稱不上嚴密,但是步驟也算清晰。今天上課時,在第一環節,學生就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全盤托出,而且切中要害。這是我事先沒有設想到的。
接下來的教學是順利的,更是愉快的。想不到這么一篇我覺得索然無味的課文,在學生情緒的感染下,我竟能品出與眾不同的味道來。當講到表現列寧喜歡灰雀的句子時,學生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仿佛他們也看到了那“活蹦亂跳”的小灰雀。跟隨著學生的視野,我們一起體味著列寧對灰雀的喜愛之情,一起欣賞著可愛的小灰雀。
很順理成章的,可愛的小灰雀不見了,引出了文章的重點部分——列寧和小男孩之間的對話。學生們熱火朝天的討論這小男孩的心理活動,不時的閃出思維的火花。他們甚至把自己放在了這一情境中,假設自己就是那個小男孩,體會這那種復雜的心理感受。值得一提的是,當講到“小男孩低著頭”時,設計一問:“小男孩為什么要低著頭?”設想的答案: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雖然改了,但是還覺得非常慚愧。由于學生把自己放入了情境中,同樣體會到了小男孩對小灰雀的喜愛。又一學生站起來答道:“我覺得,小男孩除了慚愧以外,還對小灰雀又一種舍不得的感情,但是在誠實、知錯就改和感情之間,小男孩選擇的誠實。”他的回答是我很驚訝,一個三年級的小男孩,居然又如此的思維深度。正是由于他把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所以才能體會出別人體會不出來的感情。
這節課的教學,讓我理解了“課堂是生成的”這句話的真諦,用死板的教案想要框住靈活的課堂是不可能的。學生是最好的老師,他們知道怎么樣的學法他們最容易掌握,怎么樣的邏輯順序他們最容易接受。當學生提出更好的學習方法的時候,我應該勇敢的推翻自己的教案,跟著學生走。這和老師的主導作用并不矛盾。
記得有人說,兒童是情感的王子。兒童的情感是最豐富的,兒童的感覺也是最敏銳的。只要能夠為他們創設一個合適的情景,他們的情感就會充分的流露,他們才能設身處地的為主人公著想。
《灰雀》教學反思--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課前準備中,我特別注意文中所蘊含的思維因素,但對于學生是不是能體會感悟到這一點,我有些忐忑。
課上,首先認識了幾只灰雀,學生在朗讀描述灰雀的句子后感受到灰雀活潑,健康,惹人喜愛。我問:“如果你看到這么可愛漂亮的灰雀,會怎么對待它呢?”有的說:“逗他玩,給他食物吃,天天來看它,聽它歌唱。”“還給它們做一個木房子”有的說“想把它捉回家,在家里好好地養著,可以隨時看到它。”這些都反映了孩子們的真實想法。在這里我沒有對孩子們的說法做出評價,而是順勢請學生看看課文中列寧是怎么對待灰雀的。學生很快感受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我又特別提示了一下,你從哪些詞語中看出來的,學生很快找出了“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重點詞。并在朗讀的時候讀得重一些。而灰雀不見了,列寧是找遍了周圍的樹林的,卻沒找到,這時看見一個小男孩,列寧向他詢問見過灰雀沒有,男孩說:“沒……我沒有看見”我讓學生表演讀這句話,并提示性地設問:“你們發現了什么?”學生說:“發現他說了兩個‘沒’,還打吞(吞吞吐吐,不連貫)。”我進而發問:“為什么吞吞吐吐呢?你在什么情況下說話會吞吞吐吐呢?” 孩子們馬上意識到可能是心里有鬼,犯錯誤了。而列寧注意到這一點了沒有呢?這時孩子們有的說注意到了,有的說列寧沒注意到,爭論不休。我提醒孩子們還知道哪些列寧的故事,他們馬上聯系《蜜蜂引路》這一課,認識到列寧是個善于觀察的人,他一定注意到了男孩的這一個細節表現,由此推測出列寧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小男孩知道灰雀的去向。接著讀列寧的話,猜想列寧真的認為灰雀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嗎?學生馬上反駁說:“不是的,因為老師在前面介紹過灰雀適合在這里生活, 它就不會被凍死”“再說列寧每天都來看灰雀,還給它們食物,它們也就喜歡住在這里,不會隨便飛走的。”“對呀,昨天都還歡蹦亂跳的,今天怎么會突然凍死了呢?再說就算是突然死了,也應該有尸體呀,列寧在周圍的樹林中找遍了,也沒有找到。所以我覺得不會是飛走了或者凍死了,列寧也不會這么認為,所以我認識為他后面的自言自語也并不是真正只對自己說,他也是說給小男孩聽的,他是想表明自己很為灰雀擔心。”我覺得孩子們越來越會聯系上下文學習了,而且還注意抓住人物慣有的特點來思考。我驚嘆于孩子們思維的細致,我為先前的擔心感到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