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多篇
教學片段:
默讀課文,要求:槐鄉的孩子 ,你是從第 小節知道的?用“ ”劃出句子,讀句子,說說理由。
反饋交流:
(1)生1:槐鄉的孩子很勤勞,我是從第3小節知道的,“槐鄉的孩子可不怕熱,他們背著水葫蘆,帶著干糧,沒等云雀開口歌唱黎明,就已經爬到小山上了。他們很早就去勞動了。
師:你從時間上看出他們很勤勞,真不錯。◣煱鍟呵趧冢┻有誰找出寫槐鄉孩子勤勞的句子?
生2:第4小節,“明天,只要是晴天,孩子們又將投入到火熱的勞動中……”
師:哦,你從勞動的工具準備上看出來了,真棒!
生3:第2小節,“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
師:他們自己賺學費,真了不起!
……
朗讀句子,把槐鄉孩子的勤勞讀出來。
……
反思:
學習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師生、生生之間互動的基礎之上的。實現有效的互動與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密切相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創設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與討論性練習,才能夠實現師生、生生之間有效的互動。其次,交流應是雙向的,教師創設有效的問題,學生經過思考或小組討論,在回答問題后,教師應給予有效的反饋,而不是簡單地判斷學生回答問題的對與錯,或簡單地予以更正。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還應關注學生個體積極主動的求知、充分的語言實踐活動,這樣“互動”才能落實。在上面的教學片斷中,我設計了“槐鄉的孩子 ,你是從第 小節知道的?劃出句子,讀一讀,說說理由。”這個貫穿全文的問題,讀句子、劃句子對學生來說只要通過讀就能解決的,讓學生覺得學習并不是一件難事,讓學生愉快地投入新的學習。學生自然躍躍欲試,積極尋找答案,在說說理由時,學生同樣爭先恐后,情緒始終處于飽滿狀態,體現出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在讀的同時,讓學生既動腦又動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槐鄉的孩子》教學反思
今天,我教學了《槐鄉的孩子》這篇自讀課文,因為是自讀課文,這篇課文我準備一個課時就完成,重點在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我先讓學生自讀了一遍課文,讓他們找出并且概括出槐鄉和槐鄉孩子的特點,學生們在讀,也在找,但我能感受到他們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學習的自主性不強。課后我認真思考了一下覺得提問方式帶有一種強制性,就是讓學生去找,而且提問有點繁瑣,在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時,如果以一個“誰?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的方式讓學生整體地去把握課文的內容,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就會很自然的找出那些答案,我也就完成了自己的目標。我想,在對閱讀課文的教學中,以后要形成一個規律,就是先讓學生去整體理解課文的內容,然后去把握課文的脈絡,再去分清課文的層次,我覺得這方法很好,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領悟能力。這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是品讀課文,我先讓學生們自讀感受,然后請學生個別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其他同學來點評。個讀和學生點評后,應該及時做到反饋后的指導,這一點我沒有做到,我覺得在這時,老師也可以示范讀,而且讀的形式還要進一步多樣化,男女比賽讀,小組比賽讀。。。。。。只要能調動學生積極性就行。教學中一定要把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提問等都要從學生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能夠自主地學習,積極思考問題,努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這是我這一節最大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