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讀自悟 對話交流——《灰雀》教學片斷實錄與評析
師:現在你就是列寧,灰雀不見了,你多么思念它、牽掛它,替它惋惜啊,把你對灰雀的喜愛之情表達出來吧!
(練習朗讀:個別讀——范讀——集體讀)
【評析】
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但在師生的關系上,主張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的個性閱讀。學生的自主行為指的是,自主提問、自主交流、自主體驗。這是一個動態的生命與生命對話的過程。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不是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而是首先尊重學生需要,學生想讀什么就讓他們讀什么,學生怎么理解的就讓他們怎么說,教師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關鍵時不要袖手旁觀,因為教師的閱歷與經驗畢竟比學生豐富,所以教師的點撥能促進對問題的探究。這個案例看出,學生自主的課堂教學不是“放羊”的教學,教師既放手又把握放的度,否則會出現形式主義,海闊天空的聯系會丟失文本的價值,那么語文的工具性就剩下無幾了。
閱讀教學要兩手抓,一手抓工具性,一手抓人文性,兩者是辨證的統一。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滲透人文精神,反之以人文精神為動力促進對語言文字的品味。即學語文、用語文的過程中,注重情感的教育,加強與生活的聯系,放飛學生的精神。例如:師:你在什么情況下會自言自語?/ 生:我很傷心的時候會自言自語。/ 生:我很高興的時候會自言自語。這樣聯系自己的體驗,學生就理解了“自言自語”的內涵,同時也學會了在什么樣的語言環境能用到這個詞語。可謂是知識、能力、情感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