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鐘》教學設計
出示曇花圖片,仔細觀察。誰來當曇花姑娘來介紹自己的美貌。
(可選用的詞:又大又嬌嫩 潔白 淡雅)
師生交談:曇花姑娘,你為什么不在白天開放?
5. 借助材料理解植物開花和昆蟲活動時間的關系。
游戲一:頭腦風暴
仙人掌原生長于熱帶沙漠地區,那里白天氣溫非常高。到晚上六七點鐘,昆蟲活動開始頻繁,所以,此時開花最有利于昆蟲傳播花粉。
猜一猜:仙人掌大致在幾點左右開花?
6. 在課文中找理由。加深對“吻合”的理解。
游戲二:終極挑戰——續編課文。
模仿課文第二段,結合以上內容,進行續寫。
還有的花,需要昆蟲傳播花粉,才能結出種子,它們開花的時間往往跟昆蟲活動的時間相吻合。比如,
三、激趣引申,課外拓展
引導學生留心大自然,仔細觀察,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四、作業:觀察周圍的花,寫觀察日記。
板書設計:
吹起 溫度
綻開 濕度
蘇醒 鮮花朵朵
舒展 光照
欣然怒放 昆蟲活動
含笑一現
教學反思:
花鐘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首篇課文,文章先描述不同時間不同種類鮮花盛開的美好姿態,然后揭示其中的科學道理,最后對課題“花鐘”的含義進行通俗的解釋。其中第一段語言表達有序、多樣,又充滿情趣,是語言學習的典范段落。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特點以及本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在教學時我分成三個層面: “識花名”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喊喊花的名字,再重點朗讀長句子。這樣,從詞到句,再到全文,讓學生逐步讀準讀通課文。同時,我利用媒體,將圖片與文字進行鏈結,使學生對本來比較模糊的花兒有了具體的形象感知。另外,在圖文對應中,學生對“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的情景有了最為直接的感受,釀造了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情感基調。但是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當學生欣賞完這些花兒后,我說這么多花兒都開放了,真是?這個環節中我直接將課文里的三個成語出示,讓學生讀一讀。其實可以放手讓學生來說一說,看了這么多花兒開放以后,你有什么想說的,再出示課文里的三個成語可能會更好。 “賞花開”,這個層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我的用意是以文本的語言為依托,引導學生多層次、多形式的讀,讀進去,再讀出來,讓孩子們既領會鮮花開放的各具特色、情趣盎然,又感受語言描述的細膩、多樣。具體通過“你能把花開時的不同樣子讀出來嗎?”這一問題,帶動整段的朗讀。先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自由讀,讓他們與文本做親密交流。然后,在學生交流展示過程中,教師做針對性的評價。比如教學中,扣住“欣然怒放”“暮色”“含笑一現”等詞語,讓學生運用查字典、聯系上下文、聯系生活積累等方法,使詞語理解與情感朗讀,融為一體,渾然相成。掃清了詞意的障礙后,再通過引讀,個別讀等多種方式,使學生的情感隨著花開而心花怒放,最后的配樂讀,則是學生發自內心的一種情感釋放——花美,語言更美,情感也美。由于課件中每種花的畫面停頓的時間太短,導致學生在配樂讀的時候讀得有點急,沒有達到預定的效果。 “品花時”這篇課文中,時間詞的運用很有特色。通過改變句子的排列方式——上下對齊,整齊劃一,使孩子們對這一特點一目了然,自然發現、感悟寫法的精妙。如此一來,在下個環節的拓展寫作中學生便能將這種語言形式加以自發的遷移運用。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于花開放的不同樣子作者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寫,在這里我只是點了一下,并沒有說透,如果能說的更透些,對于學生接下來自己寫會有更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