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秋的聲音》教學反思
陶林老師的很多評議都來自課堂細節,而其中幾個細節也是我在備課時想到卻沒有作出處理的問題。“刷刷、口瞿口瞿、叮嚀和歌吟”這些詞語不是同一個詞性,可以在設計找表示聲音詞語的環節上再推敲。“化做春泥更護花”指的是花瓣而不是樹葉,但是都可以作為樹木的養分。《憫農》是基調較沉重的古詩,不適合放在優美的詩歌中學習,會造成不協調。蛐蛐在冬天會死亡,所以也用不著提醒蛐蛐快點準備糧食了……而最讓我臉紅的是有個別學生“手臂”的手字沒有讀成翹舌音時,我竟然沒有發現,看來認真傾聽不但學生需要繼續加強訓練,作為老師的我也應該從每一節課里、從每一句發言中、從每一個字音里更加仔細傾聽,因為細節決定成敗。
聽聽,秋的聲音,我不但聽到了來自大自然的美妙的聲音,還聽到了來自學生內心的獨特的聲音,而想要聽到更多的聲音,需要抓住細節,扎扎實實備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