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是人教版課程標準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介紹名揚中外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的略讀課文。作者先對清明上河圖做了簡單的介紹:圖畫的年代,作者,大小,畫面內容,目前保存的情況。短短的幾句話,所含信息量卻很大。后面的幾段,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面上的內容。先是概說畫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講畫上的街市熱鬧非凡,之后,選擇了一個小的場景加以具體生動的描繪;最后,簡單寫出了《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情朗讀課文。
2、對照畫面,了解課文描寫了畫面上的哪些內容,了解古畫《清明上河圖》的歷史價值。
3、培養自讀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閱讀課文和觀察畫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繼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難點:由于《清明上河圖》是一幅畫,三年級學生對畫的鑒賞能力有限;課文是略讀課文,只能粗知大意。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對了解《清明上河圖》的內容和藝術價值,成為本課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課件,資料卡。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質疑,進入新課。
1、激趣導入:走進第五單元,我們打開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認識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賞了美麗的古代神話,走進了雄偉獨特的趙州橋,今天,老師要給大家介紹一幅古畫,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板書課題)
2、揭題質疑:引導學生解讀“名揚中外”。讀題。讀了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3、明晰課型:課題序號的右上方有個星號,表示這是略讀課文。我們今天就根據閱讀提示來學習這篇課文。
(設計意圖:聯系本單元專題導入新課,精練高效,既聯系舊知又導出新疑,激發了學習課文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明晰課型為自讀課文打下基礎。)
二、明確學法,初步感知。
1、出示提示:讀了自讀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閱讀方法:看圖讀文。)
2、自由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借助拼音讀得通順。
3、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學生匯報)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根據中年級略讀課文的要求,先讓學生借助拼音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初讀解決基本問題。)
三、賞畫讀文,交流匯報。
1、引導看圖。
師:請同學看看書上的插圖,畫面的都有些什么?(板書:人物、街市、橋北。)默讀2、3、4自然段,看看課文里是怎么寫的。
2、學生匯報。
內容預設:
a、第二自然段。(人物豐富)
抓住 “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等詞句,愿意大聲把這五百多個人物向大家做個介紹嗎?感受張擇端畫這幅畫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
b、第三自然段。(街市熱鬧)
街市上有什么?什么最值得你來贊一贊?感受畫家畫技之高超。
c、第四自然段。(情景傳神)
最有意思的是橋北頭的情景:看,橋頭到了(出示圖片)
自己讀課文,圖文對照,看看課文里描寫的場景,你能在圖中找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