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認識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教學重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層次。
教學準備:查找有關衛國戰爭的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背景:
1、導入新課。
在人們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給人以啟發。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介紹背景。
本課是蘇聯作家左琴科寫的。課文中的“戰爭”指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于1944年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時間,本文就是寫在那幾年中發生的一件事。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詞。
1、初讀課文,劃出生字詞。
2、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查字典,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三、檢查學生自學生字、新詞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正音:
2、讀準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結構記住字形,理解字義。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詞語。
5、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每人讀一自然段),注意學生生字詞的讀音
四、初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
1、帶著問題讀課文。
本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1)學生自己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2)小組討論,這課寫了什么事?
(3)指名匯報:
本課寫的是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4、讀課文,理清課文層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啟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寫的。
五、作業。
1.抄寫生字、新詞。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過學習,感悟到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一、導入新課:
二、品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題:
科利亞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亞為什么埋木匣?
(2)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讓學生邊帶著問題默讀思考,邊填空。
出示填空題:
科利亞埋木匣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科利亞剛學(數數),埋本匣的地點是(從他家門口十步遠)。
媽媽埋箱子的時間是(戰爭開始的時候),埋箱子的地點是(從她家門口三十步遠)。
(3)指名讀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動詞:放、蓋、踩、撒,從埋木匣的這一連串的動作中,你體會到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心細,想得周到)
(4)指名讀第3自然段:說一說科利亞為什么把木匣埋起來?
一是因為全家人要躲避戰爭,東西多不能帶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亞善于動腦筋,善于觀察思考,他見媽媽把家里的箱子埋起來,受到啟發,所以自己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木匣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