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教案下載 > 語文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通用13篇)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發布時間:2023-10-30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通用13篇)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語文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2.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3.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生字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導入

  1.今天我們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啟示的故事。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ǔ shù)、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各自然段序號,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小學四年級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科利亞的木匣》。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分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明確: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明確: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抗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明確: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2.思考:科利亞埋下木匣后,有沒有再挖出來?怎么挖的?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明確: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明確: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明確思考題③:“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明確:“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是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明確:“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明確:“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①認識匣、鋸、階3個生字。會寫挖、鞋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等15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在變化的道理。

  課前準備

  ①學生自讀課文,對照課后生遼表在課文中畫出生字,標好每個自然段的序號,記下自己的疑問。

  ②生字詞卡片,課文朗讀錄音帶一曲節奏舒緩的樂曲。

  ③用紙分別畫一個5歲左右和9歲左右的科利亞的模樣,剪下來準備板貼用。

  教學過程

  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①出示5歲時的科利亞人物像。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②板書課題,指導學習生字匣:讀準音:聯系木盒子識記形,了解義。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學生輕聲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出示生字詞卡片,開火車請學生讀。

  ③朗讀展示: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引導學生評議:字音是否讀準,句子是否讀通。

  ④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帶,學生邊聽邊思考揭題時的兩個問題。

  ⑤學生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嘗試幫助老師完成板書:

  ( )木匣→( )木匣( )

  ⑥學生簡單談談自己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⑦引導學生質疑。

  精讀感悟,明白道理

  ①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a.教師指導學生用朗讀的方式告訴大家: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

  學生找出句子讀:/article/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

  教師結合生字的學習,啟發學生讀的時候注意突出各種各樣、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其他小玩意兒這些詞語。

  b.教師引導學生畫出描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c.教師引讀:科利亞干嗎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學生接讀第三自然段。

  ②學生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a.引導學生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b.重點指導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圖和簡筆畫幫助學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亞是5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5歲的科利亞形象,讓學生自己從前后課文的有關語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據),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線段圖表示);現在的科利亞是9歲(教師在黑板上貼出9歲的科利亞形象),啟發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3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

  3、體會科利亞愛動腦筋、善于思考的特點,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難點

  感悟“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的道理。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矛和盾的集合》,引發思考:

  相同的課文結構:通過一個事例,說明一個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通過發明家發明坦克的故事告訴我們: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那么這一課,又是通過一個什么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1、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用課文中的原話回答)

  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改成陳述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2、這個道理又是通過什么事例來說明的呢?

  學生讀后回答: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過了4年,科利亞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來,他從中受到了啟示。

  三、教師帶學生讀課文練習2,明確分段依據: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將課文分成三段。)教師板書。

  教師問:為什么科利亞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來,從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們先來看看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樣埋的?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第3自然段)學生讀第3自然段。

  (1)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

  教師給學生簡單介紹課文中的戰爭——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前后差不多4年。這是場正義的戰爭。

  (2)受到了媽媽的啟示。學生讀這段的最后兩句話。問:“媽媽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進地里)科利亞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媽媽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亞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為他只會數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亞看媽媽這樣做,他也學會了,照著媽媽的樣子做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是個善于模仿別人,自己肯動腦筋的孩子,同時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學生概括說說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師問: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學生讀1~2自然段。

  (2)學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進坑里,然后蓋上土,最后撒上細沙。

  教師問:什么叫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又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埋木匣時年齡很小。)科利亞當時有幾歲?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學生讀)

  (4)“蓋上土,撒細沙”看出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做事認真仔細,想得很周到。)

  五、學習第二段:

  教師說:媽媽和科利亞在臨走時,分別把箱子和木匣埋在地里。那事隔四年,當法西斯被趕走后,他們又挖起自己的東西來,他們挖到了嗎?(挖到了)誰先挖到的?(媽媽)科利亞開始沒挖到,后來為什么挖到了呢?媽媽為什么能很快地挖著呢?學生讀第二大段。

  1、請一個學生讀第二段,其他同學思考:他的媽媽是怎樣找到箱子的?挖到后,她說了什么?

  2、讀媽媽說的話,體會其意思。

  3、科利亞開始為什么沒找到,后來又為什么挖著了呢?

  “沒找到……仍然沒找到”中“仍然”一詞是什么意思?(還是、照舊)

  教師問:“當科利亞沒找到自己喜愛的木匣時,伙伴們朝他笑,他說什么了?讀他說的話。“這里面一定有原因”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科利亞愛動腦筋,現在他已經發現問題了,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教師問:“科利亞只發現問題就完了嗎?(不是)他還在找問題的原因。在他找問題的原因時,作者用了一連串的動詞,請同學們用‘△’標出。”(丟、坐、摸、想)從這幾個動詞中看出什么?(科利亞遇事多思考、動腦筋。)

  教師:科利亞想明白為什么挖不到木匣了嗎?(想明白了)你從哪兒看出來的呢?(突然,他笑了起來)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后,科利亞的心情怎樣?(高興、激動)讓我們有語氣地來讀一讀科利亞的話。科利亞找到了自己的木匣子了沒有?他是怎樣挖著的?(量了五步,找到了木匣。)“果然”一詞什么意思?(結果與預想的相一致,在意料之中。)

  教師:科利亞埋木匣時走了十步,挖木匣時只走了五步,這是為什么?

  學生讀科利亞的話。思考:從這兒我們知道科利亞怎樣?(善于動腦筋,善于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5、學生讀第二段,概括回答:科利亞為什么后來找到了自己埋下的木匣子?

  6、科利亞從這件小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示?學生讀最后一段,理解他的這番話。(時間在變,人在變,周圍的一切都在變。)

  教師總結:事物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無論遇到什么問題,都要動腦筋勤思考。

  六、總結全文,有感情地朗讀:

  1、看板書總結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板書設計:

  科利亞的木匣

  埋木匣:四年前量十步(步小)

  事例量十步沒挖到

  動思

  挖木匣:四年后腦考

  量五步挖到了(步大)

  啟示: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反問句)

  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陳述句)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4

  【教學目的】

  1. 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 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教學難點】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過程】一. 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蘇聯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亞。課文講了科利亞的什么事情呢?他是個怎樣的孩子呢?

  學習生字:

  1. 讀音:匣,讀xiá,不讀jiā;避,讀bì,不讀pī;仍,讀二聲,不讀一聲。

  2. 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

  學習課文:

  1. 學生輕聲自由朗讀課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問題:科利亞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樣埋木匣的?為什么要埋木匣呢?

  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科利亞干么要把這些東西埋起來呢?

  2. 默讀課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邊讀邊思考:科利亞后來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找出科利亞開始挖木匣時的言行的句子讀一讀,體會科利亞是個勤于思考、善于動腦的孩子。

  3. 重點學習第十一自然段。

  四年前,科利亞是5歲(從語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據),走了10步埋下木匣;現在的科利亞是9歲,啟發學生自己上黑板畫線段圖表示科利亞現在每一步的大小,應該畫幾步。

  4. 聯系上文,讓學生說說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讀最后一段課文,邊讀邊思考:從這件事中,科利亞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結: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

  練習:

  簡單談談你覺得科利亞是個怎樣的孩子?

  聯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也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說“我們周圍有什么在起變化”。

  【模擬試題】

  1. 我會選:

  功  攻        集 級          戰  站        架  駕

  (  )課     (  )體         (  )場      (  )車

  (  )克       班(  )       (  )立      (  )橋

  2. 我會填:

  填動詞:放、踩、撒、蓋

  科利亞(  )好了木匣,( )上土,用腳( )實,還在上面( )了些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3. 閱讀練習:

  蝴蝶的身體是黃色的,頭上兩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窩般的復眼。兩只眼中間伸出兩根細絲,這是它的觸角。蝴蝶的嘴是一條長長的吸管,平時總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對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長圓形,美麗的翅膀薄得像輕紗一樣。蝴蝶采花粉時,先扇動著翅膀,輕輕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兩只腳扒開花心,再低下頭,伸出吸管插進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來。

  回答問題:

  1. 這段話從         、        、        、       和        這五部分寫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時,先         ,然后        ,   再                       。

  3. 從這段話中找出五個表示蝴蝶采花粉動作的詞抄在下面。

  【試題答案】

  1. 我會選:

  功  攻        集 級          戰  站        架  駕

  (功)課     (集)體         (戰)場      (駕)車

  (攻)克       班(級)       (站)立      (架)橋

  2. 我會填:

  填動詞:放、踩、撒、蓋

  科利亞( 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些細沙,免得被人發現。

  3 閱讀練習:

  蝴蝶的身體是黃色的,頭上兩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窩般的復眼。兩只眼中間伸出兩根細絲,這是它的觸角。蝴蝶的嘴是一條長長的吸管,平時總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對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長圓形,美麗的翅膀薄得像輕紗一樣。蝴蝶采花粉時,先扇動著翅膀,輕輕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兩只腳扒開花心,再低下頭,伸出吸管插進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來。

  回答問題:

  1. 這段話從 身體  、眼睛  、觸角   、嘴  和翅膀    這五部分寫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時,先  扇動著翅膀,輕輕地落在花朵上 ,然后  用兩只腳扒開花心   ,再低下頭,伸出吸管插進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來。

  3. 從這段話中找出五個表示蝴蝶采花粉動作的詞抄在下面。

  扇動 、 落 、  扒 、 低、 插、  采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精彩兩分鐘

  學生展示

  二、課中研討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先來看兩張照片。(師出示照片)猜猜這張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這一張呢?(這是一周歲的時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發現?(生作答)

  說說看:你和小時候比有什么變化?(生作答)

  師: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老師的女兒已經一歲多了,你們也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孩子們,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

  板書課題:科利亞的木匣,指導學習“匣”的音形義。

  (二)初讀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查字典或問同學解決。

  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交流生字讀音,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當小老師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木匣講了科利亞的哪些事?

  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4、小組討論: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的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根據這三個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三)研讀埋木匣

  1、師: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東西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第一段,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多讀幾遍。

  提示:他從家門口向前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敵人發現。

  教師板畫科利亞埋木匣的過程。

  2、教師分步引導學生讀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

  教師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后學生自己練習想象讀,并嘗試背誦

  (四)研讀挖木匣

  1、師:從埋木匣到挖木匣經過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已經九歲了。法西斯被趕走了,他和媽媽一起回到了故鄉。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可是戰前埋在地下的東西還在嗎?請同學們默讀第二段,思考以下問題。可以畫下來,然后討論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2)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3)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學生認真讀課文、思考、小組討論。

  師板畫科利亞挖木匣的示意圖。

  師:看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圖,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導朗讀。

  (5)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五)受到啟發

  1、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最后一段,想想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么收獲?

  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練習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2、師:經歷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的周圍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句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總結全文

  (1)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師:課文先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再寫從中受到的啟發,用了怎樣的寫法?

  提示: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課后延伸

  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以“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寫一篇作文

  26 科利亞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6

  一、素質教學目標

  德育目標 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知識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能力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教學疑點

  1.課文寫柯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

  2.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后面又要寫“科利亞只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亞坦東西和挖東西時量步子的示意圖。

  六、教學方法

  導讀法。

  七、課時安排

  三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 sh))、德(進行字形分析)

  3.簡介衛國戰爭。

  1941年德國法西斯入侵原蘇聯,蘇聯人民為了保衛祖國而與德國法西斯進行的戰爭。蘇聯人民經過四年艱苦卓絕的戰斗,至1945年9月衛國戰爭勝利結束。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的歸屬。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 )步,很快( )。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 )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這是因為( )。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課文敘述在德國法西斯快要打來時,科利亞學著媽媽的樣子,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亞回到家里,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子,經過思考,科利亞在離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課文通過敘述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說明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結構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可以把課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講科利亞埋木匣。第一節先講挖坑。第二節科利亞埋木匣。第三節主要回答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與回家。這里寫得很簡略。接著講媽媽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亞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于找出了問題的癥結。

  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是第三段。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間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變的態度。

  寫作方法

  1.本文按時間順序記敘,篇末點明中心。讀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應,結構嚴密。

  課文第一段幾次寫到科利亞年齡小,“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這與后面科利亞四年后回到家鄉時“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相呼應,為科利亞因人長大,步子變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筆。

  教材重點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是教材重點。

  教材難點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二、教學建議

  1.要抓好預習。預習要求可以是:仔細讀課文,畫出不懂的詞句,提出問題。在學生預習后,可做必要的檢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了一件什么事。讓學生提出在閱讀中發現的問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正地讀進去了,對學生提出的的疑難詞句應留心記下,以便結合講讀逐步加以解決。

  2.要抓住課文重點部分啟發思考,求得理解。課文重點在“挖木匣”這一部分,科利亞按埋木匣子時量的步數找,結果挖不到,后來經過冥思苦想悟到情況的變化,結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的結論。這是一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先讀懂課文內容,可著重提醒學生注意埋東西或挖東西各在什么時候,時間變化了周圍事物起了變化也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考慮,為什么用了同樣的方法,媽媽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亞卻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過板書幫助學生弄清事物在變化,在對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歲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歲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課文最后一節講科利亞的體會。要求把它和上文聯系起來理解,使學生懂得,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認識,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教師可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使學生在對具體事例的感受中懂得這個道理。

  3.要給學生提供練習分段和歸納段落大意的機會。可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按“思考·練習2”的提示,練習給課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讓學生練習歸納段意。

  4.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繼續運用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并受到遇事要動腦筋,要全面地看問題的教育。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說一說,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亞愛動腦筋,發現問題,告訴我們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目光去看問題,要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問題。

  5.理解媽媽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時可以對比著分析。媽媽的話強調了這一點:算術有用——數數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亞雖然也按媽媽的做法行事,結果卻相反;數數挖坑——找不到——算術不管事。問題出在哪里?讓學生體會,科利亞記憶沒有錯誤;十步,已經盡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圍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這里記錄科利亞的思維過程,這個思維過程的收獲便是“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斷。

  6.本課應注意的字詞

  生字中“德”容易寫錯,右面部分的筆順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冰鞋:滑冰時穿的鞋。

  躲避:隱蔽、離開的意思。

  練習用“仍然、果然、不光……還、如果……就”造句。必須先弄清這些詞語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區別。“仍然”是“還是、仍舊”的意思。句子內容應該是說原來怎么樣,后來還是怎么樣。用“果然”的時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順著說的,表示事實與所說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還”表示更進一步的關系,“如果……就”表示假設一種情況會有這種結果。教師要在學生造句過程中酌情加以指導,使學生從語言實踐中體會這幾個詞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課文中提到的“戰爭”指原蘇聯的衛國戰爭,是原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歐亞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努力,于1944年收復全部被占領土,取得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的差不多四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會認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者均為教學的重點,后者是教學的難點。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齊讀

  2、釋題:

  科利亞:是原蘇聯戰爭年代的一個小朋友的名字。木匣:木盒。

  3、師:科利亞和木匣之間發生了什么事?這件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過課文以后便可以解決。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文,讀準字音,標出生詞。

  2、檢查初讀情況

  ⑴檢查字詞

  ⑵指名讀課文

  3、默讀課文,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或“主要講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

  三、理清脈絡

  1、這是一篇敘事性課文,按照埋木廈──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記敘。

  2、按上面的順序劃分層次,歸納段意

  第一段(1-3)講科利亞埋木匣。

  第一段(4-12)講科利亞挖木匣。(注:第四自然段是過渡段。)

  第一段(13)講科利亞從挖木匣中得到的啟發。

  四、指導寫字

  要求寫的字中,注意以下字形區別:斧和爺、鋸和據、免和兔、搶和槍、難和灘,階和價。要注意“搶”右邊是“倉”,不要寫成“侖”;“初”部首是衣豐,不要寫成示補。“懂”的筆畫比較多,要指導學生寫正確,寫勻稱。

  第二課時

  一、復習檢查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

  2、理解重點

  ⑴科利亞埋木匣是在什么時候?(戰爭剛開始的時候。)

  師:介紹“衛國戰爭”(見附錄)。

  ⑵此時,他幾歲?如何知道?“剛學數數”“只會數到十”說明什么?(突出科利亞年齡小特點。也為下文他只數十步挖坑作了鋪墊。)

  ⑶科利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第二自然段)說明什么?(科利亞埋的過程講得很具體,也很真實,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從中可看出他不僅具有一般孩子愛玩、喜歡小玩意兒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細,想得很周到。)

  ⑷科利亞為什么把東西埋起來?(一是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二是由于受到了媽媽埋東西的啟示。說明科利亞具有善于模仿的特點——這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表現出科利亞是個善于動腦筋的孩子,并且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⑸媽媽的東西同科利亞有什么不同?媽媽為什么埋木箱,有是怎樣埋木箱的?

  師:可采用對比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讓學生讀懂課文。

  媽媽埋的木匣和科利亞埋的木匣相比(媽媽的大,科利亞的小);把媽媽走的步數和科利亞走的步數相比(媽媽走了30步,科利亞走了10步);這樣的對比,就為后面科利亞的思考作了鋪墊。從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與媽媽埋木匣的意圖所在。

  3、小結

  三、學習第二段

  1、指明讀

  2、理解重點

  ⑴這一段主要講什么?

  ⑵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挖埋藏的東西的?從埋東西到挖東西中間經過多長時間?(法西斯被趕走后。經過四年時間。)

  ⑶經過四年時間,媽媽和科利亞各有什么變化?(媽媽和科利亞都長了四歲。但媽媽個子沒有變化。而科利亞個子長高了,上小學了,數數能數到一百多了。)

  師:課文講“他們家的房子還在”看似平常,其實這同媽媽能很容易找到埋木箱的地方和科利亞最終也能找到下木匣都有關系。如果房子不在,情況就不同了。

  ⑷媽媽是怎樣挖到箱子的?說明什么?(媽媽一下子就找到了木匣,說明木匣沒丟,仍在原地;這就為科利亞判斷自己的木匣也不會丟且還在原地提供了依據。)

  ⑸科利亞開始挖到了木匣沒有?他是怎樣挖的?(從家門口量十步,雖挖得深,挖的范圍大,卻沒挖到。)理解“他又朝左邊挖,朝右邊挖,仍然沒找到”。(這里的“仍然”表示的是科利亞無論是向左挖,還是向右挖,和前面的結果一樣,都沒有找到木匣子。)

  ⑹用同樣的方法,根據原來的設想,媽媽很快挖到了箱子,科利亞卻挖不到木匣,這使他產生了一個什么想法?(這里面一定有問題。)

  ⑺科利亞開始挖不到木匣的原因是什么?后來是怎么挖到的?

  板書:四年前五歲步子小十步

  現在九歲步子大一倍五步

  ⑻讀到這里,引導學生思考:課題是《科利亞的木匣》,應主要寫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事就行了,為什么作者在描寫科利亞埋、挖木匣的同時,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挖木匣?(科利亞埋木匣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做的;寫媽媽一下子就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亞開始費了好大工夫仍沒挖到木匣,正是為了便于對比:媽媽是大人不會再長了,可是科利亞是小孩,每天都在長高。)

  ⑼為什么要寫小伙伴的嘲笑?(一方面說明小伙伴們也并未認識到事物已隨著時間發生了變化;另一方面,小伙伴的話又從側面襯托了科利亞的毅力、決心和善于動腦筋的特點。)

  ⑽理解:“不多一會兒,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其中“果然”,在這里表示的是結果與所預料的相符。這里的“果然”也印證了他的想法是正確的。)

  3、小結:這一部分主要講科利亞挖木匣。先講科利亞離家和回家,這里寫得很簡略;接著寫媽媽挖出了箱子和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這里通過對比寫;最后講科利亞經過自己的思考,終于找出了問題的原因。

  四、課后作業

  第三課時

  一、復習鞏固

  二、學習第三段

  1指名讀

  2理解重點

  ⑴科利亞為什么高興?(他不光找到了木匣,更重要的是從這件事受到了啟發:世間的一切都在變化,面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

  ⑵理解:“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子,還懂得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一天天長大,步子也在漸漸變大。”(“不光……還……”表示意思進一步,即由具體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規律。時間過去,人長大,步子變大,由此認識到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⑶舉實例說明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發展變化的事物,能根據情況變化采取相應的辦法處理問題,就能把事情辦好,反之就一定會把事情做錯:日常生活中的正面例子:打飛行中的鳥和飛機要打它的前方才能射中;反面例子《刻舟求劍》。

  三、全文總結

  1、指導朗讀

  ⑴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敘述清楚。朗讀時,在埋木匣-挖木廈-得到啟示的轉換處注意停頓。

  ⑵課文11—13自然段是朗讀指導的重點。第11段寫科利亞第一次挖木匣失敗后的思考和為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高興。“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說話時速度快,語調是上揚的。“本區是我四年前埋的……而是五步”這是對第一次找不到木匣原因的分析。一些體現對比的詞語要讀重些,如:“四年前”“我還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了”“大了一倍”“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科利亞相信自己的分析沒有錯,因此,語氣是肯定的。“周圍的一切,不是都在起變化嗎?”這是從生活中得到的感悟,科利亞心里特別高興。心中充滿自信,語調要上揚。

  2、本文的題目與文章內容的密切聯系是什么?(題目起到了串起全文內容的線索作用。)

  3、思考課后第二題:“科利亞是怎么找到本匣的?從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們來交流交流。”(第一問已結合課堂學習進行了處理;第二問可以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如,生活上的事,社會上的事;還可以聯系已學過的課文或課外讀到的文章來說感想。通過聯系已有知識,聯系生活,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對周圍變化著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變的態度。自己也要順應變化,采取靈活的方式對待變化的道理。可以先小組交流,讓每個同學都有思考、發言的機會,然后課堂交流。)

  4、中心:本文通過講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訴我們“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四、板書設計

  埋木匣:戰爭開始時五歲步子小十步

  科利亞的木匣挖木匣:四年以后九歲步子大一倍五步

  啟發:周圍的一切都在起變化

  五、課堂練習

  1、練筆

  把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在交流的基礎上,以“由《柯利亞的木匣》想到的……”為題目寫下來。

  2、選詞填空

  仍然、突然、果然

  ⑴張紅平時身體非常好,今天(突然)住院了。

  ⑵爺爺(仍然)保持著艱苦奮斗的作風。

  ⑶氣象臺昨天預報今天有雨,中午(果然)下起雨來。

  附:參考資料

  1、左琴科:(1895—1958)蘇聯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學學習,后志愿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后加入紅軍,退伍后當過鞋匠、演員、電話員,參加過拉皮翁兄弟文學團體。寫有《藍肚皮先生納扎爾·伊里奇的故事》《克倫斯基》《澡堂》《藍書》等諷刺作品。四十年代因寫作中篇小說《日出之前》和《猴子奇遇記》受到聯共(布)中央的批判。后從事翻譯工作。

  2、衛國戰爭:課文提到的“戰爭”指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經過幾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復全部被占領土,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課文中講差不多4個年頭,即指這段時間。

  3、詞語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課指德國侵略者。

  免得—以免。如,你把雨傘帶上,免得挨淋。

  當初—時間詞。指從前,特指過去發生某件事情的時候。如,當初這里是一片荒地。

  玩意兒—

  ①玩具。

  ②指東西;事物。如,他手里拿的是什么玩意兒?

  躲避—

  ①故意離開或隱蔽起來,使人看不見。如,這幾天,他好象有意躲避我。

  ②離開對自己不利的事物,如,我們不應該躲避困難。

  仍然—表示情況持續不變或恢復原狀。

  4、多音字

  嗎:má干嗎嗎事;ma行嗎好嗎

  量:liánɡ測量量體溫;liànɡ重量力量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的木匣。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    匣    避    挖

  2、組詞:

  鋸(     )    避(     )    倍(     )

  據(     )    僻(     )    陪(     )

  劇(     )    辟(     )    培(     )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 ?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板書:

  五歲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歲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結:科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7、學生自由讀第三段

  8、提問:挖到木匣使科利亞懂得了什么?他為什么說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板書:一切都在變化)

  9、小結: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問:全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聯系生活中的事例說明“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附:板書設計

  習題精選

  一、讀下面的多音字,組詞。

  二、辨析字形并組詞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鋸(    )   模(    )   彩(    )

  匠(    )   據(    )   摸(    )   睬(    )

  匹(    )   劇(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時候我(        ),(        )也小。我現在(         )啦,步子比那時候(             ),所以應該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亞高興地說:“(        )們,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還懂得了(           )一天天(             ),我們一天天(             ),步子也在漸漸(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從課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讀一讀。再分別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讀了這篇課文你想到什么?舉個例子說一說

  答案:

  一、

  二、

  科學、抖動、材料、蝌蚪;霜凍、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聲;倍數、陪同、培養、剖析;

  匣子、工匠、馬匹;電鋸、根據、劇本;

  模仿、撫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 四年前 還小 步子 九歲 大了一倍 十步 五步 

  2、伙伴 匣子 時間 長大 變大 周圍 起變化

  四、1、仍然——爺爺仍然保持著老紅軍艱苦奮斗的作風。

  2、果然——天氣預報說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能讀懂課文內容,了解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時間在變化,人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初步學習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4、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要按照事物變化的規律辦事的道理。

  2、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學習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生字詞卡片

  2、布置學生帶自己小時候的照片

  教學過程

  一、精彩兩分鐘

  學生展示

  二、課中研討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先來看兩張照片。(師出示照片)猜猜這張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這一張呢?(這是一周歲的時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發現?(生作答)

  說說看:你和小時候比有什么變化?(生作答)

  師: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中,老師的女兒已經一歲多了,你們也成了三年級的學生了。不僅你們在一天天長大,很多事物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孩子們,隨著時間的變化,我們周圍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科利亞的木匣》就是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

  板書課題:科利亞的木匣,指導學習“匣”的音形義。

  (二)初讀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認真讀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通過查字典或問同學解決。

  學生自由讀課文,小組交流生字讀音,教師巡視指導。

  2、學生當小老師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3、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圍繞木匣講了科利亞的哪些事?

  板書: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

  4、小組討論: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的順序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根據這三個部分講述的意思,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課文主要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從這件事中感悟到時間在變化,自己在變化,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的道理。

  (三)研讀埋木匣

  1、師:科利亞和媽媽是怎樣埋東西的呢?請同學們認真讀一讀第一段,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多讀幾遍。

  提示:他從家門口向前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進坑里。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有冰鞋、小斧頭、小手鋸和其他小玩意兒。他放好了木匣,蓋上土,用腳踩實,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敵人發現。

  教師板畫科利亞埋木匣的過程。

  2、教師分步引導學生讀科利亞埋木匣的句子。

  教師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然后學生自己練習想象讀,并嘗試背誦。

  (四)研讀挖木匣

  1、師:從埋木匣到挖木匣經過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已經九歲了。法西斯被趕走了,他和媽媽一起回到了故鄉。他們家的房子還在,可是戰前埋在地下的東西還在嗎?請同學們默讀第二段,思考以下問題。可以畫下來,然后討論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2)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3)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學生認真讀課文、思考、小組討論。

  師板畫科利亞挖木匣的示意圖。

  師:看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圖,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導朗讀。

  (5)分角色朗讀這一部分。

  (五)受到啟發

  1、師:請大家默讀課文最后一段,想想通過這件事,科利亞有什么收獲?

  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練習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2、師:經歷了差不多四年的時間,科利亞的周圍有什么變化?從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句子。

  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樣量十步沒挖到木匣,第二次改變了步數,量五步,挖到了木匣。這說明時間過去了,人長大了,步子也大了,當然只有改變步數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總結全文

  (1)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課文主要寫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亞埋匣子是模仿媽媽的樣子干的,寫媽媽挖到箱子與科利亞挖不到匣子進行對比,從側面說明匣子埋在地下,沒有被人拿走。科利亞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時沒有認識到自己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了。

  (2)師:課文先寫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再寫從中受到的啟發,用了怎樣的寫法?

  提示:通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說明一個道理的表達方法。

  三、課后延伸

  在學習本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會和認識以“由《科利亞的木匣》想到的……”寫一篇作文。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揭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8課。科利亞是一個外國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樣了呢?讓我們來共同學習這篇課文。

  二、學習本課生字詞

  1、易錯字:亞匣避挖

  2、組詞:

  鋸避倍

  據僻陪

  劇辟培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

  1、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樣埋的?媽媽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亞和媽媽又是怎么挖的?

  3、通過挖木匣科利亞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組討論,理清文章層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亞和媽媽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的地方沒有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三)提問:這篇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四、總結

  全文敘述了科利亞在戰爭到來時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從這件事中得到啟示的一件事。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懂得一切事物都在發展變化的道理,培養多動腦、勤思考的好習慣。

  2、用比較閱讀和讀讀畫畫的方法,讀懂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挖木匣的。練習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聽寫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朗讀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木匣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亞與媽媽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學生默讀,在書上勾畫。

  3、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是怎樣埋木匣的,媽媽又是怎樣埋的?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4、學生質疑。

  5、學生動手畫出埋木匣的簡筆畫。

  6、學習課文第二段

  (1)學生默讀第三段思考:科利亞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的?他和媽媽是怎樣挖的?結果呢?

  (2)討論思考題

  (3)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或簡筆畫)

  (4)提問:從幻燈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歲時十步,四年后長大了,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12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從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獲得啟示,培養他們多動腦、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體會課文哪些內容寫得真實、具體。

  3、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練習用“仍然”“雖然”造句。

  4、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柯里亞最后講的話。使學生了解課文內容哪些寫得真實、具體。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二、預習課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讀課文,讀準生字的音。

  2、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些人,他們做了哪些事?

  三、檢查預習。

  1、認讀生字。

  2、指名回答預習中的問題。

  四、結合課后第2題,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寫柯里亞埋木匣。

  第二段(4—12)寫柯里亞挖木匣。

  第三段(13)寫柯里亞從這件事中受到的啟發。

  五、講讀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讀后評議。

  3、默讀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亞埋木匣是在什么時候?那時他幾歲?

  (2)柯里亞是怎樣將木匣埋起來的?

  (3)柯里亞為什么把東西埋起來?媽媽埋的東西同柯里亞的有什么不同?

  4、討論思考題,檢查默讀情況。

  (1)討論第1題,簡介時代背景。

  (2)討論第2題,重點理解“剛學”“只會”兩個詞語。

  (3)討論第三題,原因主要有兩方面,東西多不能都帶走;受到媽媽埋東西的啟示。

  六、講讀第二段。

  1、指名朗讀。

  2、提出默讀思考題。

  (1)他們什么時候挖埋藏的東西?從埋到挖經過了多長時間?

  (2)媽媽是怎樣挖箱子的?結果怎樣?

  (3)柯里亞開始是怎樣挖的?結果怎樣?后來為什么又挖著了?

  3、討論思考題。

  4、指導朗讀第二段。

  七、講讀第三段。

  1、指名朗讀。

  2、提問:怎樣理解柯里亞最后說的`這段話?(年齡小,步子小;年齡大,步子也大。)

  3、學生自己結合生活實際談認識。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總結全文,加深理解。

  1、課文寫的是柯里亞埋木匣、挖木匣,為什么還要寫媽媽埋木箱、挖木箱呢?

  2、課文為什么要寫小伙伴們的話呢?

  三、完成課后練習第三題。

  1、引導學生通讀全文,邊讀邊想,哪些地方寫得真實具體。

  2、指名說哪些內容真實具體,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5題。

  1、指名朗讀,齊讀詞語。

  2、指導記憶字形。

  3、抄寫詞語。

  4、將課文中含有“仍然”“雖然”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

  5、指導口頭造句,糾正不當之處。

  6、將句子寫下來。

  五、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設計:

  柯里亞的木匣

  時間變、年齡變、步子變

  五步

  四年后

  埋

  木匣

  挖

  十步

  五步?

  方法要變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科利亞的木匣》教學設計四,科利亞的木匣,希望對你有幫助!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篇13

  一、教學目標

  1.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能按課后練習題的提示給課文分段,并說出各段大意。

  二、教學重點

  科利亞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亞從這件事中受到什么啟發這兩點是教學重點。

  三、教學難點

  科利亞冥思苦想后對小伙伴說的那段話是教學難點,要通過幫助學生在理清句群層次的基礎上理解內容。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審題

  1.今天我們學習第15課,《科利亞的木匣》。(板書課題)

  2.科利亞是一個小孩的名字,從題目看,這篇課文主要寫出什么?(找出關鍵詞:木匣)這篇課文圍繞木匣寫出了哪些內容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學生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讀完后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讀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讀準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生字的詞語,再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這個詞語的意思。

  3.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

  (三)檢查自學情況

  1.這篇課文寫出了一件什么事?

  寫出了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

  2.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認讀“箱”、“倍”、數數(sh(sh))、德(進行字形分析)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學生標明自然段,朗讀課文。

  2.文章圍繞“木匣”寫了幾層意思?

  (文章圍繞“木匣”寫了三層意思。)

  第一層: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層: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層:科利亞從中受到啟發。

  3.學生分小組討論怎樣分段。

  4.指導第5自然段

  (這一段是過渡段。“就在那一天,媽媽、奶奶和科利亞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兩句“在那兒,他們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亞長大了,上了小學,數數能數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亞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應劃到第二段里。)

  5.分段歸納。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亞剛學會數數的時候,把木匣埋到離門口十步遠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亞在離屋門口十步遠的地方沒找到木匣,經過思考,在離屋門口五步遠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亞明白了:時間一天天過去,人在一天天長大,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

  (五)講讀課文第一段

  1.請同學分節讀課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亞和媽媽是什么時候、怎樣把東西埋起來的?

  (2)他們為什么要把東西埋起來?

  2.討論思考題。

  (1)課文哪一自然段寫出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課文第三自然段寫科利亞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亞怎么埋的木匣?媽媽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亞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坑挖好了,他把一個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蓋上土,用腳踩了踩,還在上面撒了一層細沙,免得被人發現。媽媽從家門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課文為什么把科利亞埋木匣寫得那么具體?

  (一是說明科利亞為了免得讓敵人發現,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細、認真。二是為后面科利亞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時,排除被敵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筆。)

  3.學生質疑。

  學生可能提出:(課文寫科利亞木匣里裝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關系?前面已經寫了“他從屋門口開始走,數了十步就用鏟子挖起坑來”,為什么又要寫出“科利亞只會數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亞埋木匣時是幾歲?五歲。因為年齡埋下的是自己心愛的玩具。只會數到十所以他數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業

  1.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課文分幾段?各段寫什么內容?

  2.科利亞怎樣埋木匣的?(什么時間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講讀課文二、三兩段

  1.默讀課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亞和他媽媽什么時候挖出埋藏的東西?從埋東西到挖東西這中間經過多長時間?

  (2)媽媽怎樣挖箱子的?結果呢?

  (3)科利亞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結果怎樣?

  (4)科利亞又是經過怎樣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討論思考題。

  (1)討論思考題①

  四年以后,他們開始挖埋在地下的東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將近、大約。

  (2)討論思考題②

  引讀:

  媽媽是怎么挖箱子的?學生接讀:“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媽媽說的話是什么意思?

  (如果當初把箱子隨便埋了,現在就不好找了。由于當初媽媽計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現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這說明算術確實有用。)

  (4)討論思考題③

  教師引讀:

  科利亞是怎樣挖木匣子的?學生接讀:“這時候,科利亞也拿來鏟子,他從門口起量了十步,就動手挖起來。”

  教師引讀:

  挖的結果怎樣?學生接讀:“他挖呀,挖呀,卻沒有找到匣子。坑已經挖得很深了,還是沒有匣子。他朝左邊挖了挖,又朝右邊挖了挖,仍然沒有。”

  (5)討論用詞。這里三次寫到“沒有”,“沒有”前分別用了三個不同的詞,請大家找出來,說說為什么要用這幾個詞?

  (“卻”表示結果出乎意料之外,“還是”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仍然”也表示結果與前面一樣。“還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樣,但程度不同。這里連用這兩個詞,就強調了科利亞沒有找到木匣子這一結果。)

  (6)媽媽的算術管用,而科利亞的算術為什么不管用?是敵人挖走了嗎?科利亞,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測?

  (學生讀:“不會的,敵人連我們家的大箱子都沒挖走,還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嗎?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亞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學生讀:“小伙伴們,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時候我年齡小,步子也小。我現在九歲啦,步子比那時候大了一倍,所以應該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們看,我馬上會找到我的木匣子。”)

  問:科利亞的想法對嗎?后來他挖到木匣子了嗎?

  (這回科利亞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證明科利亞的想法對了。)

  (7)教師出示幻燈片演示。

  ①科利亞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來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亞量五步挖到木匣。

  問:從幻燈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歲時量十步埋木匣,后來他經過四年已經是九歲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數要減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書:

  五歲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歲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結:科利亞挖木匣時量五步,這是科利亞冥思苦想的結果。事實也證明了科利亞的想法是正確的。

  4.學生自由讀第二段課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亞為什么那么高興?

  6.學生帶問題讀第三段課文。

  (1)這一段有幾層意思?哪層意思更為重要?

  (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層是知道了“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這兩層意思第二層更為重要。)

  (2)為什么科利亞會說:“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因為科利亞從自己挖木匣的過程中明白了四年過去了,自己從5歲長到9歲,人長大了,步子也在變大,開始照埋木匣時的十步去挖,當然挖不到木匣,后來改為五步去挖,結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結論:“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

  (3)“周圍一切都在起變化”,告訴我們要怎樣做事情呢?

  (我們做事情,要隨著情況的變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結:我們只有隨著周圍的變化而變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業

  1.填空。

  (1)戰爭開始時,媽媽從家門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媽媽從家門口朝菜園走了步,很快。

  (2)戰爭開始時科利亞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亞從門口量了步,卻沒有找到木匣子。后來科利亞從屋門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這是因為。

  2.準備簡要復述科利亞挖木匣的經過。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通用13篇) 相關內容:
  • 科利亞的木匣 教案

    教學目標1.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培養學生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并歸納段落大意。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第一課時教學目的:1、學會本課7個生字,正確讀寫“木匣、冰鞋、小玩意兒、躲避”等詞語。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懂課文以木匣為線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啟示分為三部分。...

  •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教學目的】1. 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教學目標1、會認 3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冰鞋、斧頭、手鋸、玩意、免得、搶走、難過、算術、當初、隨便、仍然、敵人、臺階、所以、懂得”等詞語。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 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科利亞的木匣》一文講述的是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的過程中,發生在小朋友科利亞身上的故事。文章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示的順序記敘了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自己心愛的木匣,4年后數了5步挖出了木匣,并從這件...

  • 《科利亞的木匣》課堂實錄(通用14篇)

    【編輯導引】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

  •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實錄(精選12篇)

    貴州省貴陽市第四實驗小學 袁克麗 師:昨天,教師已經請大家預習了第18課,大家做了沒有?生:做了。師:下面老師寫課題,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寫。...

  •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實錄與評析(通用15篇)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師: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想的不一樣,做的不一樣,結果往往不一樣。今天我們一起來讀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將會告訴我們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

  • 《科利亞的木匣》課堂實錄(精選15篇)

    《科利亞的木匣》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的是科利亞5歲的時候從家門口向前數了10步埋下了自己的小木匣。...

  • 《科利亞的木匣》第二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7篇)

    一、復習導入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17課的1~3自然段。了解到,四年前,科利亞一家要到喀山城去躲避戰爭。臨走前,媽媽埋下了箱子。媽媽是怎樣埋箱子的?科利亞也埋下了木匣,他是怎樣埋木匣的?(板書:四年前埋十步)四年后,他們是怎樣...

  • 《科利亞的木匣》第一課時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一、教學目標德育目標:能從科利亞兩次挖木匣的不同結果中,認識到時間一天天過去,周圍的一切都在變化,我們應隨著情況的變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決問題。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如果就、不光還等關聯詞語造句。...

  •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建議(通用13篇)

    1、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蘇聯衛國戰爭的資料;教師可準備埋木匣、挖木匣的示意圖,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2、生字“匣多多,讀xiá,不讀jiá;“避”,讀bì,不讀pì;仍,讀二聲,不讀一聲。...

  • 第26課《科利亞的木匣》課堂實錄(通用17篇)

    第一課時。同學們好,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一起讀課題生齊讀課題《科利亞的木匣》師:匣容易讀錯,誰來給它組成詞語來讀一讀。生1:請大家跟我讀匣,木匣,生2:我還有一個詞語,請大家跟我讀匣,匣子。...

  • 《科利亞的木匣》教學案例(通用17篇)

    隨著我校系統構圖教學三步法這一模式在課堂的普及,我在低段的語文教學中也努力做到每個新授課都進行應用,并把這一模式與課標相統一,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教學相長,促進自己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 《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反思(精選2篇)

    《科利亞的木匣》的教學反思前不久,我上了《科利亞的木匣》一課,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安排的:上課開始,我在簡單介紹背景之后引出課題,然后同學針對課題來提問。...

  •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懂色av色香蕉一区二区蜜桃 |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 亚洲国产毛片 |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成人影院 | 日韩在线短视频 | 好大好深好猛好爽视频免费 | 久久久久爽人综合网站 | 久操精品 | 牛和人交VIDE欧美XX00186 xxxxxxxxx欧美 |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 |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 | AV天堂中AV世界中文在线播放 | 可以免费看的毛片 | 国产精品综合网 | 国产精品ⅴ无码大片在线看 |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6动漫亮点 | 亚洲精品中文综合第一页 | 中国xxxx性xxxx产国 | 欧美a在线| 色妺妺在线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播放 | 搡少妇在线视频少妇干活了 | 大桥未久在线视频 | 内射高潮享受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av免费在线观看 | 美女被强奷到抽搐的高潮视频喷奶水 | 锵锵锵锵锵免费完整观看动漫最新章节 | 日本大片在线观看 | 人人爽人人模人人人爽人人爱 | 无码夫の前で人妻を犯す中字 | 日本高清123 |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久久 | 欧美日韩午夜群交多人轮换 | 国产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 日本极品a级片 | 成人免费xxx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免费观看 | 国产裸体舞一区二区三区 | 巨大黑人XXXXX高潮 | 亚洲成人伊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