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亞的木匣》教案
教學要求
1.了解科利亞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經過,并從中獲得啟示,培養多動腦筋,勤思考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
2.根據思考、練習的提示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體會科利亞最后講的話
2.繼續練習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引出課題
教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給人以啟示。《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就是圍繞著一個小木匣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平凡的而又給我們啟發的小故事。
1.教師板書課題,問:誰的木匣?
2.學生讀課題。
二、學生讀預習,按預習要求,自學生字
1.學生讀預習部分。
2.學生劃出這部分的要求。①自學生字詞。②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講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學生字。
本課生字只有5個,請同學們自己按拼音讀一讀,找出你認為最不好讀的字音。
這5個生字分別屬于哪種結構的字?填下列表格。
4.讀課后“讀讀寫寫”的詞。
三、教師范讀課文
學生想: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暫不回答)
四、學生自由讀課文
要求①讀準字音;②思考上面的問題。
學生讀后回答:講的是科利亞埋木匣,過了4年,科利亞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來,他從中受到了啟示。
五、教師帶學生讀課文練習2,明確分段依據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啟發”的順序將課文分成三段。)教師板書。
六、學生默讀,劃分段落
1.首先標出自然段。
2.讀每個自然段,明確每段的意思。
3.復習學過的分段方法。
讀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異,就獨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異,就獨立”的方法將課文正確劃分三段。
第一段(1~3):講科利亞埋木匣。
第二段(4~12):講科利亞挖木匣。
第三段(13):講科利亞從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師問:為什么科利亞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來,從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們先來看看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樣埋的?
七、學習課文第一段
1.教師讓學生想一想:科利亞為什么要埋木匣?在這一段的什么地方寫著呢?(第3自然段)學生讀第3自然段。
(1)為了躲避戰爭災難,東西多,不能都帶走。
教師給學生簡單介紹課文中的戰爭——前蘇聯衛國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英勇抗擊,取得了衛國戰爭的勝利,前后差不多4年。這是場正義的戰爭。
(2)受到了媽媽的啟示。學生讀這段的最后兩句話。問:“媽媽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進地里)科利亞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媽媽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亞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為他只會數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亞看媽媽這樣做,他也學會了,照著媽媽的樣子做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是個善于模仿別人,自己肯動腦筋的孩子,同時他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