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鐵罐》教學案例
實踐證明,我的設計與引導是成功的,達到了一種非常理想的教學效果。學生水到渠成般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從寓言中所悟出的道理也是精辟的,多彩的。整堂課的氛圍是輕松的,愉快的,充滿激情和思考的。反思這堂課的教學歷程,有幾點做法令人回味。
一、分塊教學,化繁為簡。
將課文分成兩大板塊組織教學,(一塊是陶罐和鐵罐當年在國王御廚里的情景;一塊是許多年以后的情況。)這兩大板塊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系。采取分塊學習,便于學生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把握每部分課文內容,避免了學生在篇幅較長的課文中理不清頭緒,抓不住要害的缺點。老師只需要在每一部分中設計一個綱領性問題,學生便能很快地抓住每一部分內容。每一部分內容抓住了,全文的主要內容便水到渠成般地抓住了。
二、兩大板塊的教學側重、方法不同。
兩大板塊中,側重第一板塊的教學,主要通過讀、思、議、演來感悟人物形象的特點,探究鐵罐驕傲的本質。尤其側重讀的訓練,要“讀”占鰲頭。讀好了,什么都在其中。第二板塊,主要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讀懂這部分課文中它們所呈現出來的特點。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他們在讀書中學會思考的習慣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會知識的遷移、整合和 運用
為讓學生能準確地悟出本則寓言所蘊含的道理,讓他們復述學過的類似的課文。(主要有《驕傲的孔雀》、《駱駝和羊》)他們會把從這篇課文中獲得的道理,通過遷移和整合,順理成章地揭示出本課所蘊含的道理。最后,讓他們結合實際說說生活中像鐵罐一樣的人和事,從而把語文和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生活即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
四、采取多種方式理解詞語。
學習語文,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理解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本課有許多詞語需要同學們去理解去積累。對詞語的理解,有的則是可以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文字把它表達出來,而有的詞語學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有的要借助畫面來理解,有的借助表演來理解……在本課教學中,我也是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
(1)聯系上下文理解“奚落”。
(2)通過表演或朗讀理解人物神態的詞語。如“輕蔑”、“傲慢”、“惱怒”。
(3)通過查閱資料理解“御廚”。
(4)通過舉例說明理解“渣滓”。
(5)通過換一種說法理解“氧化”,即生銹。
總之,這一堂課成功的地方比較多,但也有小小的不足。有幾個突發出現的課堂細節我沒處理好,這也提醒我以后課前準備要更充分,備課更細致,不斷汲取新的知識,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