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給予樹》教學案例及反思
《給予樹》講述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課文敘述的角度極為獨特,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這個美麗的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整篇課文處處洋溢著愛的思想、美的情感,時時閃爍著人文的光彩。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更不知道去感恩。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所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喚醒他們的愛人之心,感恩之心。
(片斷1)
(師):整篇課文,無不透出愛的情意,再找找文中還寫了誰給予誰什么?
(生):媽媽給予每個孩子二十美元。──母子之愛
(生):孩子們給予對方圣誕禮物。──手足之愛
(師):這些舉動都是對親人的愛,從中更讓我們感受到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是那么的可貴,更讓人們為之動容。相信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也一定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有很大的關系。
(師):看板書小結:給予樹是一棵(同情、友愛、體貼、善良、仁愛……)這樣一棵美麗的給予樹,應該種在哪里?(每個人的心里)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棵給予樹,那么我們的世界一定會充滿愛。
(片斷2)
(師):在我們身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象那些流離失所的孩子們,想想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家園的孩子們,此時此刻,當你們想到那些苦難的同齡人時,你有什感想呢?你愿意將自己的愛心獻給她們嗎?,愿意為他們實現心中的愿望嗎?馬上就要過圣誕節了,同學們愿意用你們手中的愛心卡片寫上你對他們的祝愿吧!(教師發放愛心卡。)
(生):(放音樂)將自己的愛心寫在小卡片上,并進行交流。
(師):小結。同學們,那些處于困境的孩子們一定會感受到你們的愛心,我們雖然不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但是我們的愛會給他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決心!
反思
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目的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課文的主旨,也是全文的靈魂。課文學完后,我引導學生找一找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這一環節的教學設計,進一步豐富愛的內涵。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圣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后,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后,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系。讓學生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