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教學反思
對于《給予樹》的教學,也算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抓住主線——媽媽的情感變化為切入口,層層推進,引導孩子進入文本,逐步體會主人翁——女孩金吉婭善良、仁愛的思想境界,從而培養孩子們關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可上著課怎么就覺得學生老是不愿意隨著我的引領進行思考,師生關系顯得陌生而疏遠,遠沒有平時來得得心應手。
思考再三,猜想定是自己的設計出現了一些問題。粗粗梳理一下,理出如下兩點反思。
首先,教學的設計要符合孩子們的思維習慣。
盡管自己覺得抓住文中媽媽的情感變化這一主線是比較合理的教學措施,但對于學生來說,畢竟閱讀的跳躍性比較大。媽媽激動地抱住金吉婭的內容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媽媽因為攢的錢不多擔心孩子們買不到禮物的句子在文章的開頭,而媽媽看到金吉婭沒給家人買像樣禮物而生氣的句子在文章的中間。這樣,多數學生一時難以熟練掌握老師的引領路徑,從而出現學習困難,使得探究的興趣受挫。
對此,考慮在對全文進行研讀的時候,得舍得花時間讓孩子們更多地接觸文本,熟悉文本,并激發孩子們的探究興趣,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或者,從孩子們的閱讀習慣出發,設計孩子們更易接受的教學方式。另外,在今后的教學中,多使用各種教學策略,培養并不斷提高孩子們的閱讀能力,也許存在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二,對于孩子情感的激發,要從孩子的生活入手。
可能孩子們對于國外家庭的生活缺少了解,所以對于課文中的故事缺少親近感,難以激起心靈的共鳴。
鼓勵孩子們課前多多了解文章的背景資料,應該是個不錯的辦法。當然,讓孩子們從更多的課外閱讀中,了解更多的課外知識,體會更為復雜的人物情感,則是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最高明的舉措。因為在課堂中,那些閱讀面比較寬廣的孩子依然能逐步接受老師的指導,較快領會到文章的思想情感。
如最后,當老師問:這樣的“給予樹”應該種在哪里?一些學生便能在文章內容的啟發下,發自內心地說出:這樣的“給予樹”應該種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應該種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給予樹》教學反思
〖實錄片段一〗
師:聽了金吉婭的話,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同情那位陌生的小女孩呢?哪話讓你也深深同情小女孩?
生:讀了“她一直盼望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這句話,我很同情她。“一直”說明她盼望了很久了。
師:是啊,她也許是從……就開始盼望了?
生:也許她從懂事一直盼望到了現在。
生:也許她已經盼望了好幾個圣誕節了。
師:多么可憐的孩子,一個普通的洋娃娃竟然讓她盼得眼都快穿了,心都快涼了。現在善良的金吉祥婭終于讓小女孩如愿以償了。抱著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么樣?又會說些什么呢?
屏顯填空:
抱著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說:“____”。
〖反思〗
這一片段的教學,我抓住了文中“一直盼望”、“什么都沒有”兩個句子進行感悟,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在潛意識里和小女孩進行比較,從而引起內心的同情,更好地感悟到文章蘊涵的情感,達到“以說促悟,以悟促讀”的教學效果。
〖實錄片段二〗
師:現在這位小女孩終于如愿以償,抱著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會怎么樣?又會說些什么呢? 抱著心愛的洋娃娃,小女孩____,她說:“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