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說課稿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三年級上冊第32課《給予樹》
我將從說設計理念、教學方法、教材解讀、教學預設等幾個方面來進行我的說課。
一、設計理念
本課1、體現語文學科的性質,即通過語言文字的學習,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體是憑借文本的語言,培養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受到情感的熏陶,思維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豐富精神世界。
2、還語文本色——上出濃濃的語文味。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達到真、純、實、活的教學境界;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
二、教材解讀
(一)教材簡說
《給予樹》是人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本文通過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
(二)教材處理和課時目標
教材處理:根據課文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本課教學我安排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讀通課文,學習生字詞,并教學課文1-3自然段。第二課時:學習全文,練習朗讀,在朗讀感悟中體會金吉亞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依據以上的理念和教學法,以及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特色,特制定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理解“如愿以償、援助、善良、同情、仁愛、體貼、誠摯”等詞語的意思。通過關鍵詞句的理解,一層一層加深對“給予”“給予樹”內涵的感悟。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通過與文本對話、朗讀感悟,體會金吉亞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4、拓展目標:學生根據對“給予”的理解,結合生活實際,仿寫一句“給予是……”的句子,然后集體創作一首小詩,更加深對“給予’”的理解,并能運用。
三、教法學法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的法子要依據學的法子”。教與學要高度統一。結合三年級的已有基礎和本文的特色,確定以下教法學法:
①語句的理解:聯系上下文,抓住重點詞句,借助生活體驗等方法。如“援助、同情、體貼、誠摯、善良、仁愛、如愿以償、”等詞的理解。(這是課標對中年級的要求)②語文實踐——即采用語文的方式教語文,學生也用語文的方式學語文,即在大量的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如朗讀感悟,讀寫結合等。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
研究了教材、確定了教法、學法,為了體現我的設計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一、整理感知,把握“給予”; 二、研讀文本,感悟“給予” ;三、學習結尾,深化“給予”; 四、拓展延伸,升華“給予” 。下面我就依托這四大環節,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得以落實。
一、整理感知,把握“給予”
(一)上課伊始,我說:同學們,昨天我們初步學習了《給予樹》,誰能告訴我“給予”是什么意思?請你圍繞課文的內容用“誰給予誰什么”說一句話。(這樣聯系課文內容理解“給予”導入新課,不僅幫學生整理了課文內容,還為學習金吉亞的給予做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