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寓言兩則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
《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杠;“轍”是車輪走過之后,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學會12個生字,理解“盤纏”“把式”等詞語。
2、能用自己的語言講述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這兩個寓言故事。
3、能懂得兩則寓言所蘊涵的寓意。
【教學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并能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一談感想。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回憶學習方法
1、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2、說說過去我們學過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點?(用一個短小的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或諷刺某種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講道理。)
4、“寓言兩則”的“則”是什么意思?
5、回憶學習寓言的方法。
圖文結合,理解內容。
反復朗讀,悟出道理。
聯系分析,加深理解。
6、今天我們學習《南轅北轍》和《亡羊補牢》兩篇寓言。
二、教學《亡羊補牢》
1、出示課題,理解題意
⑴ “亡羊補牢”是個成語,這個成語中有不理解的字嗎?
⑵ 指名解疑,并說說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丟失。
牢:關牲口的圈,在課文中指羊圈。
⑶ 用一句話完整地說說“亡羊補牢”的意思。?(羊丟失以后修補羊圈。)
⑷ 看了課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為什么丟羊?為什么補羊圈?)
⑸ 再讀課題,從“補牢”這個詞你能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2、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了解課文內容
⑴ 自由讀課文,組內生字新詞過關。
⑵ 記憶生字字型,并講講字是怎樣記住的。
重點糾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點析形:叼、悔、修。
重點釋義:叼走、街坊、勸告、后悔、從此。
⑶ 難字指導記憶書寫:
街:把中間的“圭”去掉,就是“行”。人們經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鋪的。
窟窿:這是個凍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寫時注意第11筆是橫,不是點。
⑷ 課文中丟羊的原因與你的猜想相同嗎?
⑸ 思考:《亡羊補牢》這篇課文到底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呢?
(養羊人第一次丟羊后,不聽街坊的勸告,第二天又丟了羊。他后悔沒有聽街坊勸告,趕緊把羊圈修好,從此,再也沒有丟羊。)
⑹小結:
可見讀書前我們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讀書就要這樣邊讀邊想,讀前要想,讀中也要想。
3、精讀課文,歸納寓意
⑴ 默讀課文,思考:養羊人為什么會一再丟羊呢?( 不聽勸告)
⑵ 養羊人對街坊的勸告開始是怎么想的?后來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結果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