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案
11、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詞看出來?
12、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明明比小徒弟畫得多,畫師卻反而不滿意。)
畫師稱贊小徒弟的畫,大徒弟和二徒弟起初還感到特奇怪,現在終于明白了吧!
四、總結提高。
一張紙,即使畫滿了駱駝,也是有限的,小徒弟不光畫法簡潔,而且利用山路轉彎,只畫了兩只行走的駱駝,意味深長,給人留下無限想象。他為什么能這樣做呢?因為他肯動腦筋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只有這樣,才能有所創新。(板書:動腦、創新)
1、你通過讀書或課文里讀過的,知道有哪些像這樣的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沖氣雨衣、皮球浮上來了、烏鴉喝水……)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學到不少創新經驗。
2、在生活中,你自己也有做過別人沒做過或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的事情嗎?(舉一些熟悉的科技創新的例子)
五、拓展閱讀。
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看一篇。
《每課一練》的《踏花歸去馬蹄香》,自讀自悟,完成練習。
六、課末延伸。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課后作業:
1、把課文中的事像畫師那樣考考家人,看他們誰想得更妙。自己也可以再想想還有比書上更妙的辦法嗎?
2、畫一畫“踏花歸去馬蹄香”或在一張紙上畫出最多的花。優秀作品可在學校展示欄上展示。
板書設計:
12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許多
小徒弟——兩只(以少代多)
(動腦、創新)
七、設計意圖
根據課改精神,針對教材特點,并聯系學生實際,我對本課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一、故事連故事,讓學生入情入境,自主學習
新課標倡導的是自主學習的精神。或許,很多人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自己學習”或“自由學習”。我的理解是,自主學習應該是師生互動,積極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上課伊始,我就用一個故事導入課文,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學習課文中的故事,學完后又引出類似創新的故事。整堂課,學生都在聽故事,學故事、用故事中增長知識,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我想,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符合他們那種的愛聽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學生會非常自覺、主動地學習。
二、緊抓住課文內容,讓學生動腦動口,主動探究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給學生思考練說的機會: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贊呢?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產生急于想了解的沖動。而后,指導學看圖,結合插圖理解小徒弟的畫,再重點讀畫師說的話,理解畫師是怎樣評價小徒弟的畫。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想,這比直接讓他們去讀畫師的話要好的多。
三、課后設拓展,讓學生自讀自悟,主動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此,學完課文后,我穿插了“踏花歸去馬蹄香”個故事,讓大家自讀自悟,完成練習。它既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又是課外知識的延伸。我想這對學生在寫作文時如何構思、選材都會有一定的好處。當然,如果一味地聽故事,做練習未免太枯燥,太單一。最后,我在課后作業中,安排了一個實踐操作: 畫一畫“踏花歸去馬蹄香”或在一張紙上畫出最多花,優秀作品可在學校展示欄上展示。這樣的題材,有順手捏來之妙處,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疑。激起了學生想創新的欲望,學到創新的方法,體驗到創新的滋味,又在創新的過程中明白了道理:創新頭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要平時積極動腦,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