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精選16篇)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
一、模擬情境、賞畫導入
1、同學們,課前老師留了一個作業,以《深山藏古寺》為題,構思一幅畫,誰愿意展示給大家?還要講一講你是怎樣藏的。
2、賞畫,學生展示并解說。
3、評畫,學生之間互評。
4、導入:通過展示,同學們已經對自己的畫有了初步的認識,老師暫時不做評價,雖然你們畫得各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努力把古寺藏在深山中,看來只要你肯動腦,就能想別人沒想到的。看到*你知道了什么?
二、閱讀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1、閱讀課前提示
。1)讀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根據要求默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畫出文中使你感悟最深的句子。
三、合作學習,質疑互動
。ㄒ唬┆毩W習
1、自讀自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獨立思考提示的問題。
2、提出不懂的問題。
。ǘ┬〗M學習
1、小組合作解決獨立學習時遇到的問題,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獨立思考提示的問題。
2、交流自己讀后的印象和感覺。
。ㄈ┤嘟涣
1、匯報交流本組的收獲和疑惑。
2、綜合學生所提問題:
。1)畫師為什么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
。2)小徒弟的畫上只有兩只駱駝,為什么說“誰也數不清山谷里有多少只駱駝?”
。3)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4)大徒弟和二徒弟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這件事對他們會有怎樣的啟發?
3、小組討論解決問題,匯報時相互補充。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重點指導朗讀畫師說的話。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1、情景劇表演《比畫之后》。
2、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想別人沒想到的”名言、諺語和故事。
3、結合學習說一說“我也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揭開謎團,講述“畫師繪藏”
老師也來講一講:“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一角,有的畫了群山逶迤,森林古木之中露出古寺似的塔尖。有一們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蜿蜒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打水的老和尚,使人聯想到深山中有一座寺院落。看這幅“和尚念經圖”與這位畫師的想法不謀而合,這是老師意料之外的。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2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篇課文是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里的一篇課文,是略讀課文。其內容描寫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駱駝最多,徒弟用細筆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試想。如果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學生相當容易理解,但感受不會很深。如何讓學生拓展思維,喚起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感知和思維拓展與創新意識,從而初步培養學生愛動腦的習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故事 (假如給你一張紙,一支筆, 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最多的人。) 孩子們的答案五花八門,浣睿說:“我畫一架飛機,從飛機上走下來許多人!睆堄铨堈f:“我畫一條路,再畫許多腳印!北R穎說:“我畫一個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薄渲校o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機靈鬼黃樂說的:“我畫一家婦幼保健院,再畫一個媽媽在生小孩子!倍嗝锤挥邢胂罅Φ拇鸢,我暗自竊喜,看來我們班的孩子還是愛動腦筋的。這一課前的熱身運動啟發了學生的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二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后,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經學過的故事) 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找駱駝》、《聰明的一休》、《愛迪生救媽媽》…… 。
隨后,我又趁熱打鐵,鼓勵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附小故事:萬綠叢中一點紅
宋朝的徽宗皇帝為了選拔優秀的畫家,有一次以一句詩“萬綠叢中一點紅”作為畫題,請應試的畫家作畫。當時,有的畫家畫的是綠草地上開一朵紅花;有的畫綠樹叢中露一段紅墻,有的畫一片松林,樹頂上立著一只丹頂鶴……這些畫雖然都符合題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滿意。他只選中了一幅畫:萬頃碧波中涌出一輪紅日,氣勢磅礴,境界開闊,能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這幅畫立意新穎,不落俗套,真正畫出了“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畫畫要重審題,作文也一樣。
畫畫要體現“萬綠叢中一點紅”,寫文章也是這樣——文章的這一點“紅”就是中心。
畫畫的立意要出新,文章的立意也要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個開發學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創設一個類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錢裝滿整間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本課的學習。
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就放手讓學生把課文讀懂,讓學生先參照課文提示,明確學習要求,獨立閱讀、思考,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全班學生交流、討論。
在學生廣泛思考、交流的基礎上,提示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開闊學生的思維。如:畫出《山深藏古剎》《十里傳蛙鳴》 。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 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用細筆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畫面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情境,讓人拍案叫絕?梢钥闯銮皟晌煌降茉诩埳袭嫷鸟橊勈强梢詳党鰜淼,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畫面上雖然只有兩只駱駝,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空白,也許那只駱駝的后面還跟著無數只駱駝,這是以少代多,是無限的。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 ,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以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堂中來。二是抓住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畫的,為什么他的畫受到稱贊?學生結合書本和插圖討論交流,總結他是想別人沒想到的,那么這時候,別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畫的?三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后,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我們學過的課文:《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等,結束時,我又問學生,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嗎?學生們思維活躍,想出了很多好辦法。如:畫上一座山,寫上“駱駝洞”;在沙漠中畫上很多很多腳印等等。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明白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也可以從生活實際中提出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提出改進或解決的辦法。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把自己隨時想到的一些好點子記錄下來。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3
教學目標
1 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3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句話。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古時候,有一位的畫師要考考他的三位徒弟,他讓徒弟們在同樣大小的紙上畫駱駝,看誰畫的多。結果是,紙上畫駱駝最少的徒弟卻受到了畫師的稱贊,想知道是為什么嗎?下面我們就學習這個故事——《想別人沒想到的》。
二.自讀課文,粗知大意
1.自讀課文,把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
2.認讀詞語,糾正讀音。
(課件出示)
zhào luò tuo mián qǐ fú ruò
召 集 駱 駝 連 綿 不斷 起 伏 若 隱若現
3.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召集:招呼集合在一起
連綿不斷:綿,延續不斷。文中指山峰一座連一座,不間斷。
起伏:伏,低下去。文中指山峰有高有低。
若隱若現:若,如,像。隱,不顯露,F,顯露。文中指群山中的駱駝有時看得清楚,有時又看不清,看不清究竟有多少只
4.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請同學們再次默讀課文,然后用簡練的語言敘述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課件出示填空練習)
故事的起因:(畫師)要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經過: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的駱駝的頭),小徒弟(畫了一只駱駝從山中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結果:(小徒弟)的畫得到了畫師的稱贊。
三.討論交流,領會內涵
故事的結果真讓人感到意外,想知道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嗎?
1. 指名讀大徒弟畫的內容,你來幫大徒弟說一說繪畫構思。
(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盡可能多的駱駝,“我”的想法就是把駱駝畫的小一點,這樣就能在紙上多畫駱駝了)
大徒弟的想法最簡單,也是常人的想法
2. 指名讀二徒弟畫的內容,他的想法好在哪?
(二徒弟的方法和大徒弟的相比,有一定的進步,他用駱駝的頭來代表整個駱駝,這樣他畫的駱駝數就比大徒弟多了)
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可以畫多少只駱駝?
(無論大徒弟還是二徒弟,他們畫的駱駝畢竟受到紙張的限制,駱駝的數量是有限的。)
他們倆的畫法有什么缺陷?
(無論是畫駱駝,還是畫駱駝頭,太麻煩,要花費很長時間)
3. 那么,小徒弟畫了什么,好在哪?指名讀小徒弟畫的內容。
(小徒弟只畫了一只完整的駱駝和一只不完整的駱駝。)
讀讀畫師說的話,你有哪些收獲?
(小徒弟的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了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楚究竟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
(小徒弟思考的角度和別人不一樣,是想別人想不到的事。)
如果讓你畫,你想怎么樣畫?
(可以畫許多駱駝的腳印……)
四.廣泛思考,課外延伸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⑴>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埔裕宏P于趙佶皇帝以詩做畫的故事還有許多,比較有名的還有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
下面四幅圖,哪一幅最適合"深山藏古寺"的畫面,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 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下面,老師給大家留一個思考題:畫風,你將怎樣畫呢?
總結道理: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板書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用細筆畫滿
二徒弟——畫許多頭
小徒弟——只畫山、一頭駱駝——畫師滿意
(動腦、創新)
六.課堂練習
1.照樣子,寫詞語。
密密麻麻:
若隱若現:
2.補充詞語。
連綿( ) 自( )為( ) ( )大悟
情( )禁 若( )若( ) 驚( )鳥
3.按要求寫句子。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改成陳述句)
(2)少先隊員應該助人為樂。(改成反問句)
(3)草地上開滿花。(擴句)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4
一、設計理念:
提倡個性化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思想。《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闡述教學過程時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了畫師收了三個徒弟,他考查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多,三個徒弟畫了不同的畫,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師傅的稱贊。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文字淺顯,能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便于閱讀和理解。為了體現略讀教學特點,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圍繞著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這一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讓學生將精讀課文中所學習的分段、理解課文等語文基本功,用于本課的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獨立的閱讀能力。
二、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難點:用“雖然……但是……”來評價三位徒弟的畫,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1、同學們,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下面老師就來考考大家吧,全世界各國之間通用的話是什么?(答案:電話)我再出示一道題:狼來了(打一水果)。(答案:楊桃)通過回答這兩個問題,告訴大家:“有時,思考問題要換一個角度,想別人沒想到的。”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看一看文中的閱讀提示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這篇課文?
2、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 反饋交流
(三)隨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 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 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3、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4、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
(3)小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
(4)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6、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7、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抛x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狻叭綦[若現”
、切⊥降艿漠嬛,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壤斫狻斑@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的意思。
、蓪W著畫師的口氣,用“雖然……但是”評價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
8、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9、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10齊讀畫師的話(用欣賞、贊美的語氣)
11、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詞看出來?
12、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四)拓展延伸
1、引言: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做畫。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課件出示:
下面四幅圖,哪一幅最適合深山藏古寺的畫面,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2、我們以前學過的課文中,也有像小徒弟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嗎?
在生活中,你也想到過別人沒想到過的事情嗎,聯系實際想一想,說一說。
(五)總結道理:
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許多
小徒弟 兩只
以少代多 (妙)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5
【教學設計理念】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在教學中就是達成“三維”目標。《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是一篇略讀課文,為此在教學設計中,我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圍繞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語言,學習朗讀,表達;提供大量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在默讀中邊讀邊想,發揮聯想與想像,練習說、寫。在抓好語文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教學對象分析】三年級下學期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能在閱讀時圍繞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能在老師的指導下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前面三篇精讀課文的學習中,學生初步掌握了默讀方法,能邊讀邊想,抓住文中主要人物的描寫來體會課文表達的意思。在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將運用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探究,在學習中鞏固和提高。
【教學內容分析】《想別人沒想到的》是新課標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課文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能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課文雖然篇幅短小,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現實意義,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教材選編本課的意圖,是進一步訓練學生默讀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并結合課文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1)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2)利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自學,掌握生字詞;通過誦讀品味,合作學習,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通過對比探究,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4)通過拓展資料,豐富知識,擴大閱讀面,體驗創新。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難點: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策略】運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方便適用。采用“故事連連看”的形式將課文與拓展的課外閱讀材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整個課件分為六個流程:故事激趣導入→自學提示及反饋→重難點探究→課外閱讀拓展→生活創新事例拓展→讀寫遷移拓展。這個課件設計具有較強的導學功能,適用于這篇略讀課文的教學;課件知識含量豐富,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一)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ǜ鶕䦟W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學生齊讀課題)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請同學們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二)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反饋交流自學情況。
課件出示: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
召(zhào)集 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 恰(qià)好
。2)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隨問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課件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ㄈ齻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誰讀懂了第一個問題?匯報一下:(指名匯報,相機朗讀)
⑴ 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 (板書;很多小駱駝)
、啤《降墚嬃耸裁?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
⑶ 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 (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課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然后交流)
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⑴ 讀一讀畫師的話。
、啤±斫“若隱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② 你;③ 好像。應選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⑶ 小徒弟的畫中,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這樣畫有什么妙處?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9、課件出示:你還有其他辦法畫出更多的駱駝嗎?
四、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三) 《踏花歸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課件出示: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學過的課文中有沒有?)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動手實踐
1、導語:這一單元講了這么多的故事,我們也來練習寫個故事吧。
2、課件出示:(故事連連看四)
《十里蛙聲出山泉》的畫及簡介
啟發:(1)課文中,作者是怎樣把一個故事寫得引人入勝的呢?。
(2)每人在本上寫故事,而后交流。
(3)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不滿意)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畫師(不滿意)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稱 贊)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妙在創新)
【教學評價與反思】這是我在我校創新教學大賽中執教的一堂課。在教學中,我力圖準確把握略讀課文的特點,只做“提綱挈領”的指導,運用課件引導學生圍繞“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這一主要問題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葉圣陶先生說得好,略讀課文不是不咬文嚼字,只是精讀時候出于努力鉆研,從困勉達到解悟,略讀時候就已經熟能生巧,不需多用心,自會隨機應用。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對課文的理解水到渠成。
但由于時間關系,生活拓展與寫故事這兩個部分沒有完成教學任務。其原因主要是在探究部分花的時間過長。一是學生自讀自悟時間比預計的長;二是在匯報交流時,學生理解很深刻,超出了我的預設。可我仍按預設的執教,在這兒又花了很多時間。其實,現在想來,此刻,已不需要再按部就班地講,只需要引導學生對比朗讀,加深理解,讀出體會就行了。原本設計時,把教學創新點放在以教材為點,向生活,向課外閱讀輻射上;可執教時,猶豫了,生怕在教材上花的時間少,被評委們說這兒,那兒沒涉及到;結果,時間不夠,亮點不突出,倒顯得講得過于細致了。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想今后一定要加強師生合作備課,充分了解學情,作多方面預設;執教時,要有教學機智,以學定教。同時,多學理論知識,做到胸有成竹地教學,敢于教學創新。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6
第一課時
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要一起來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篇略讀課文,我們先來看一看閱讀提示。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閱讀提示。
生1讀閱讀提示。
師:閱讀提示中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學這篇課文呢?
生2:要求我們讀讀課文,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說說小徒弟的話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師:說得真好,同學們,你們也一定聽清楚閱讀提示的要求了吧,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吧。
生自讀課文。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把課文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請小文來讀,三位徒弟分別是怎么做的,請小樣,小杰,小包來讀,最后一段請小濤來讀。
師:課文讀完來,他們讀得正確嗎?誰來評價一下。
……
師:請同學再次讀一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情。
生再次自讀課文。
師:誰能說說課文的大意
生2: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徒弟畫畫,結果小徒弟的畫得到了表揚。
師:誰能說得再具體一點呀?
生3:課文先講畫師要考考三個徒弟,讓他們畫駱駝,看誰畫的駱駝最多,結果小徒弟的畫得到了畫師的稱贊。
師:那你們能不能再讀讀課文,想一想三個徒弟是怎么做的。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同學們,我們先思考一下,然后和同桌來交流。
生自讀課文,然后和同桌交流
師:交流好了嗎?誰愿意來說一說
生3:三個徒弟是這樣畫的,大徒弟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了許多駱駝的頭。小徒弟畫了許多彎彎曲曲的線,表示山,一只駱駝剛剛從山中走出來,另一只駱駝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
師:你說得又簡單又明白。真不錯,下面就請三位同學分別來讀一讀三位徒弟是怎樣畫畫的句子。
三位同學輪流讀三位徒弟是怎樣畫畫的句子。
。襟w出示:“大徒弟用細筆密密麻麻……和半截脖子”)
師:我們都已經找到了三個徒弟是怎樣畫畫的內容了,下面就請大家一起把它來讀一讀。
生齊讀三位徒弟是怎樣畫畫的句子。
師:三個徒弟是怎么畫的我們已經搞得很清楚了,那么接下來我們又要來研究什么問題呢?
生3:我們應該討論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師:很好,下面就請你和同桌相互地來討論一下。
同桌相互討論。
師: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誰來說說你的理解
生1:我認為大徒弟雖然在紙上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但是畫得再小,也能數得清呀。
生2:二徒弟雖然用駱駝的頭表示駱駝,數量也要比大徒弟多,但還是能數清的。
生3:小徒弟雖然只畫了一只半駱駝,但是誰知道山谷里會走出多少只駱駝呀。
師:就是呀,大徒弟和二徒弟都是以畫得多來表示多的,而小徒弟可就不一樣了,他雖然只畫了一只半駱駝,但是他的畫卻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讓人感到在這幅畫中還將會走出許許多多數不盡的駱駝來。所以他的畫就得到了畫師的稱贊。誰能把第七段再來讀一讀呢?
生4讀第七段。
師:好,讓我們也來讀一讀這一段話。
生齊讀第七段。
師:讀得真好,這一段話還沒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1:這一段話中的連綿起伏和第六自然段中的連綿不斷意思一樣嗎?
師:你們認為呢?
生2:我覺得差不多,但是連綿不斷更突出了山的高低不平。
師:你說得對,這兩個詞確實有一點細微的差別,那還有問題嗎?
生3:若隱若現是指一會兒隱藏起來,一會兒又出現的意思嗎?
師:若隱若現的若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們來查一查字典吧。
生查字典
師:誰來說一說
生3:我查到了,若是好像的意思,剛才小文說得對,若隱若現的意思就是好像看得見又好像看不見
師:說得對,這一段中還有一句話,“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這一句話的意思誰理解了?
生4: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這正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
生5:畫師的話是在稱贊小徒弟,
師:就是啊,看到小徒弟能夠畫出和別人不太一樣的畫,畫師的心里可高興了,能把畫師的這種高興的,贊賞的語氣表現出來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畫師的話吧。
生齊讀畫師的話。
師:聽了畫師的話,大徒弟和二徒弟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生5:恍然大悟是一下子明白了的意思
師:那幾個徒弟到底明白了些什么呢?
生6:明白了小徒弟的確要比自己高明。
生7:還明白了做事情要動筋
生8:明白了要學會思考,想別人沒想到的。
師:對,畫師的話,讓徒弟們明白了,要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要用一種不同于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去思考問題。像這樣的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學過哪些類似于想別人沒有想到的這們的故事。請你和同桌來相互交流一下。
同桌間交流
師:你們想起哪些故事來了?
生1:我想起我們學過的曹沖稱象。曹沖就是一個和別人想法不一樣的人。
生2:我學過司馬光,小朋友掉進缸里了,別的小朋友去找人救那個孩子,司馬光用石頭砸破了那個缸,救了那個孩子。
師:是啊,曹沖也好,司馬光也好,都是能想別人沒想到的辦法的人,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還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也要開動腦筋,大膽地去想象一下,想別人沒想到的,在課后,請同學們把想別人沒想到的這個故事再去講給別人聽聽。今天這節課就上到這兒,同學們再見。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7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目標是:1、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2、想想小徒弟的畫為什么得到了師父的稱贊?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只要一個課時就可以學完。課文內容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故事《竹鎖橋邊賣酒家》導入新課,聽完故事,問: 你知道這李唐為什么能考第一呢?學生沒回答,我直接導入到新課:“今天,我們學習一篇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你們也就能明白這個問題!倍峭卣寡由臁W完課文后,我以多媒體出示:《深山藏古寺》讓學生思考加以選擇并說說理由。我緊接著問: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由于時間的關系,學生一時也回答不出,當我用多媒體展示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學生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樣既延伸了本課的知識點,又拓展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面。
不足之處: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說得較多,相對來說,讀得時間較少,學生說的較少。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所以只要一個課時就可以學完。課文內容學生只需讀幾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另外設計了幾個環節:
一是以故事開頭。我在新課前用了一個與課文類似的民間故事《國王和他的三個兒子》導入新課,孩子們最喜歡聽故事,所以這個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讓他們以濃厚的興趣進入到課堂中來。聽完故事,問:你知道三兒子買的是什么?學生回答后,自然導入到新課:“是啊,三兒子想了別人沒想到的,所以讓國王滿意,今天,我們也要學習一篇課文《想別人沒想到的》!
二是拓展延伸。學完課文后,請孩子們說說,你還知道哪些有關想別人沒想到的這樣的故事?學生紛紛舉手,舉出了很多這樣的故事:《司馬光砸缸》、《曹沖稱象》、《愛迪生救媽媽》……我緊接著問:那么你們生活中有沒有什么想別人沒想到的事呢?學生們認真思考,舉出了一些例子。如湯俊琦講的用碗裝開水快速熨衣。
結束時,我又以故事來總結:講民間故事《踏花歸來馬蹄香》和《深山藏古寺》的故事。讓學生思考兩個故事中的畫家的畫妙在何處?
作業也是課文的延伸:給你一張紙,你用什么方法畫出一個班有很多學生?
不足之處:由于前面的課節奏慢了些,學生談自己的生活體驗的時間太少了,因此舉的例子不多。
《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反思
《想別人沒想到的》是一篇略讀課文,講述的是一位畫師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誰能在同樣大小的一張紙上,畫出的駱駝最多。大徒弟畫滿了很小很小的駱駝,二徒弟畫的是許許多多駱駝的頭,比大徒弟有了進步。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則在紙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腦袋和半截脖子,但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課文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
這篇課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卻很有啟發性。教學時,我注意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和自主研討的能力,結合生活中的事例引發學生的興趣,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其創新意識。
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把握這篇課文閱讀的要點是讓學生透過文字表面去揣摩文中人物是怎樣想問題的,小徒弟在想問題時為什么能和兩位師兄不一樣,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理解故事情節之后進入更深層次的閱讀。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怎樣的思維過程才是與眾不同的。在閱讀課文之后,我進一步開發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受更多的獨特的思維方式,體驗思維的樂趣。
如學好課文后,我讓學生說說:“如果你是那位畫師的第四個徒弟,你會怎樣按師傅的要求畫駱駝?”學生議論紛紛后,熱烈發言。郭柯呈說:“我會畫沙漠,一只駱駝往前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腳印。”話音剛落,陳婕就馬上質疑:“光有一串串腳印并不能說明駱駝多,人家可以認為是同一只駱駝留下的。我會畫兩只駱駝向沙漠深處走去,留下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腳印。”她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的掌聲。
接著我也出了一道畫題想考考他們,當問他們有沒有信心時,看到他們個個都是胸有成竹的樣子,我真的是很高興。于是我在黑板上寫上“蛙聲十里出山泉”時,有幾個小朋友又把小手舉得高高,問是什么意思?當我把大致意思告訴你們,并問:如果讓你們畫出這一幅畫面時,你們會怎么畫?此時,他們一個個都不停地在思考,小手不停地在桌子上比劃著,一只手、兩只手、三只手.......越來越多的小手舉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答案就出現了:一只只小蝌蚪順著泉水往下游去。雖然畫面上沒有出現青蛙,但蝌蚪就說明了一切。很多小朋友都發出了贊嘆聲。雖然有些同學的答案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好笑,可當我看到他們認真思考的樣子,真的好喜歡。
接著結合《詞語手冊》讓學生閱讀“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都獨特的思維,從而體會到遇事善于動腦筋的重要性。我最后通過課后作業的方式把學生的閱讀拓展到課外,豐富學生的課外語文生活。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寫有生字詞、自學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 “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出示一張白紙)同學們,如果要讓你們在這么大一張紙上畫盡可能多的駱駝,你會怎樣畫?(學生自由作答)
2.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畫師的三個徒弟是怎么畫的。(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 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 恰(qià)好
(2)生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再讀課文,分組討論:
(1)三個徒弟的畫分別是什么樣的?
(2)你覺得誰畫得最棒?為什么?
(3)從三個徒弟的畫中,你體會到什么?
5.學生讀課文,討論。
6.學生匯報。
7.說得真棒!誰能讀一讀畫師的話,看誰讀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讀,師生評價。齊讀。
三、拓展延伸
1.你們平時是不是也有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過的事?
2.你還知道哪些想過別人沒有想到的故事?
四、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試一試,在一張白紙上怎樣畫出最多的花?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9
[情景說明]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雖然篇幅短小,講述的道理卻很有教育意義,學生讀后能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文中的小徒弟雖然只畫了兩只駱駝,一只完整,一只只露出一個腦袋,但畫面卻營造出數不盡的駱駝的情境,讓人拍案叫絕。課文的題目揭示了這篇文章的中心,插圖揭示了小徒弟畫面的內容,文章采用懸念的手法引人入勝。教學時主要采用默讀思考的辦法,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從而真正理解老師所說的話,開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從前有人給畫師出了一個題目:深山藏古寺。畫師們煞費苦心,精心繪制,有的畫出群山綿延,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畫了山上茂盛的古木中露出古寺的塔尖;有一位畫師也畫了山,畫了樹,卻不見古寺,只畫了彎彎曲曲的山道和一位在山下小溪旁提水的老和尚。你們覺得哪位畫師的作品最切“深山藏古寺” 的題意呢?
2.學生討論后回答。
學生甲:第三個好,因為有和尚,那山上肯定有寺院。
學生乙:第三個只有深山,沒有古寺,不合題意。
學生。何艺J為乙說的不對,第三個畫師的“古寺”才是真正的藏起來了,前兩個都能看到寺角或塔尖,那怎么算藏呢?難道你玩捉迷藏的時候還把頭露出來嗎?
。ū妼W生:哈哈哈……)
師:說的太好了,雖然不見寺,但老和尚與古寺緊密相聯啊,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真可謂“深山藏古寺”呢!同學們肯動腦筋,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新課《想別人沒想到的》。(板題)
二、學生默讀思考,分析討論:
1.師:請大家默讀全文,說說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一位畫師的三個徒弟比賽,看誰畫的駱駝多的事。
2.分組討論:你覺得哪個畫得最棒,為什么?
3.生自由發言,匯報討論結果
生甲:我認為小徒弟最棒,他最聰明,沒費多大力氣就畫出了數不清的駱駝,那兩個徒弟忙了半天累死了,可是畫得再多也還是可以數得清啊。
生乙:我覺得小徒弟好狡猾!(生笑)
生丙:小徒弟的畫既簡單,又有新意,他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
4.教師小結:
剛才大家討論得非常激烈,說得也有各自的道理。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畫師想的是不是和大家一樣。
5.讓學生在文中找出畫師說的話讀一讀,讀出畫師對這位小徒弟由衷的稱贊來。
三、思維拓展:
1.師:小徒弟的確是愛動腦筋,想出了別人沒想到的好辦法,聰明的同學們,你們也是一個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你還有什么好辦法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呢?
2.生甲:我畫一片大沙漠,一條小河,一只駱駝媽媽正在高興地向她的孩子們招手呢!因為她找到水喝了!
。◣熃o予熱情鼓勵)
四、學生質疑文中不解的詞、句:
1.師:學完了全文,大家還有什么不解之處嗎?
2.生快速瀏覽全文,自由質疑。
。ㄈ菀椎膯栴}可即興采取生生互動解答,對于有共性的疑問可展開集體討論后,教師再給予適當點撥)
五、總結全文: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大家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勇于創新,就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聰明的曹沖巧稱大象、司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人……還有多少的發明家也正是從平時別人所想不到的事物中創造出奇跡的,只要我們肯想、敢想,就會有所發現。老師準備在教室后面的墻上開辟一個專欄,名叫“金點子”,同學們,快告訴你身邊的小伙伴,你平時想到過別人沒想到的好點子嗎?誰的點子最多、最妙,他就是我們班當之無愧的“點子大王”。
六、課外作業:
1.把你的好點子在專欄中展示出來。
2.評一評誰是你心中的“點子大王”。
[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生動有趣,耐人尋味,整個課堂異;钴S,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有時候各說自己的觀點,爭得不可開交,但卻有滋有味。部分學生思考的已經是別人沒想到的了,再加上激烈的討論交流,學生對畫師的話這一難點理解可謂透徹。在課堂接近尾聲的時候,一場“金點子”交流,可謂又把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潮,而“金點子”專欄的開辟和“金點子大王”評選的舉措更是讓“大膽動腦、勇于創新,想別人沒想到的”這一核心理念扎根到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也許會讓孩子們在不斷地創新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專家點評]
雖然是一篇閱讀課文,老師卻上得很有新意,以讀代講,課內外結合,很好地用了教材,更可喜的是不斷拓展了教材,挖掘出學生身邊多彩的鮮活教材,通過思維拓展活動以及開辟“金點子”專欄、評選“金點子大王”,讓“敢于動腦、勇于創新”這一核心理念得到升華。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0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 開發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學時,我以故事導入,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學生的思維和興趣充分調動起來的基礎上,導入本課的學習。
雖然課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較淺顯,但講述的道理很有啟發性。我首先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在大致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體會到為什么小徒弟的畫能得到畫師的稱贊。要在一張同樣大小的紙上,畫出僅可能多的駱駝。大徒弟想的辦法最簡單,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與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進步,用頭來代替整個駱駝。無論是大徒弟還是二徒弟畫的駱駝數畢竟都是有限的。都沒有脫出俗套。小徒弟與他們相比,辦法之所以好,是因為他用有限的兩只駱駝代表無限的可能,誰也說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駱駝,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因此,他的畫最好。為了開拓學生的思維,我讓學生 進一步去探討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也可以畫出更多的駱駝。同時,又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別人沒想到的,做別人沒做到的。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自學生字詞。
。2)理解課文重點詞句,讀懂課文內容。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學、合作學習,掌握生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誦讀品味,體會小徒弟為何會被畫師稱贊。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課文中加深體會,明白要勇于開拓創新、勤動腦、多思考,才能想到別人所想不到的,才能有新的收獲。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畫師稱贊小徒弟的原因。
教學難點:
理解畫師最后說的那段話。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寫有生字詞、自學提示的小黑板。
2.收集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3.布置學生預習課文。
學生準備
1.預習課文。
2.收集一些“想別人沒想到的”例子。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1.(出示一張白紙)同學們,如果要讓你們在這么大一張紙上畫盡可能多的駱駝,你會怎樣畫?(學生自由作答)
2.大家說的都有道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畫師的三個徒弟是怎么畫的。(板書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齊讀課題。)
二、學習課文
1.按自學提示初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
。2)畫出生字詞,同桌合作,識記字形,理解詞意。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記號,與同桌討論解決。
2.學生按要求自學,教師巡視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檢查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詞學習情況。指名讀,齊讀。(小黑板出示)
召(zhào)集駱(luò)
駝(tuo)
連綿(mián)起伏(fú)
若(ruò)隱若現恰(qià)好
。2)生交流詞意,掌握字形。
。3)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4.再讀課文,分組討論:
(1)三個徒弟的畫分別是什么樣的?
。2)你覺得誰畫得最棒?為什么?
。3)從三個徒弟的畫中,你體會到什么?
5.學生讀課文,討論。
6.學生匯報。
7.說得真棒!誰能讀一讀畫師的話,看誰讀得最像,最有感情。
8.指名讀,師生評價。齊讀。
三、拓展延伸
1.你們平時是不是也有想到過別人沒有想到過的事?
2.你還知道哪些想過別人沒有想到的故事?
四、總結全文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只要肯動腦筋,大膽創新,就會有很多新發現,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所以,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也要多動腦筋,做一個有創新精神的孩子。
五、作業設計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試一試,在一張白紙上怎樣畫出最多的花?
板書設計:
12
想別人沒想到的
大徒弟——用細筆畫滿
二徒弟——畫許多頭
小徒弟——只畫山、一頭駱駝——畫師滿意
。▌幽X、創新)
內容概括:這篇介紹了關于《想別人沒想到的》教學設計二,想別人沒想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2
一、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課文內容。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會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說話。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①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興趣,導入課文;
、诶枚嗝襟w課件,通過文本對話,感悟課文內容;
③巧設空白,通過對比探究,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④通過拓展資料,豐富知識,擴大閱讀面,體驗創新。
3、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能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并樹立創新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難點:用“雖然……但是……”來評價三位徒弟的畫,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每人一張白紙
四、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課文
宋朝有個皇帝叫趙佶,他很喜歡畫畫,常常出一句詩,讓前來考試的人畫畫,以此來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萬綠叢中一點紅”的詩句。那些考生不是畫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紅花,就是許多綠葉中插著一朵花。雖然他們的畫也符合詩意,但宋徽宗沒有一個滿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張畫時,不禁連聲叫好。只見畫上畫著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林,一位少女穿著一身綠裝在林子里蕩秋千,只有那張小嘴是紅紅的。
請問,宋徽宗剛開始為什么不滿意?看到最后一張畫時,為什么又連聲叫好呢?
。ǜ鶕䦟W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反饋交流
。ㄈ、隨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三個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3、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小駱駝)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駱駝頭)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在山谷中走)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4、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ㄕn件顯示三幅畫)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評評三位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5、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⑴讀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狻叭綦[若現”
課件顯示:“若”的意思① 要是、凇∧恪、酆孟駪x擇哪一種?連起來說意思。
、切⊥降艿漠嬛,哪只駱駝是若隱若現的?
6、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7、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8、齊讀課文
下面,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ㄋ模、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拧短せw來馬蹄香》
你從哪里看出這個人的畫很有創意?他是怎么表現出香的?
、埔裕宏P于趙佶皇帝以詩做畫的故事還有許多,比較有名的還有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
下面四幅圖,哪一幅最適合"深山藏古寺"的畫面,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3)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ㄎ澹、考考你
1、導語:講了這么多創新的故事,老師也想考考你們有沒有創新思維。我們也來“畫駱駝”,比比誰畫得駱駝大。
啟發:課文中,小徒弟是用“以少代多”的方法贏得了稱贊,現在我們要畫大,我們可以用——“以小襯大”的方法來表現。
2、每人在白紙上畫,而后交流
3、總結道理: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許多小駱駝
畫多 二徒弟 許多駱駝頭
小徒弟 兩只在山谷中走 以少代多(妙)
六、設計意圖
根據課改精神,針對教材特點,并聯系學生實際,我對本課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一、故事連故事,讓學生入情入境,自主學習
新課標倡導的是自主學習的精神;蛟S,很多人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自己學習”或“自由學習”。我的理解是,自主學習應該是師生互動,積極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學習。因此,上課伊始,我就用一個故事導入課文,激起學生的興趣。接著學習課文中的故事,學完后又引出類似創新的故事。整堂課,學生都在聽故事,學故事、用故事中增長知識,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我想,這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符合他們那種的愛聽故事的心理,又是一種愉悅的享受。學生會非常自覺、主動地學習。
二、文中留空白,讓學生動腦動口,主動探究
文中,畫師評畫是全文的重點。在復印教材時,我故意把它隱去,目的就是給學生一次思考練說的機會: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多,為什么畫師對他們兩個人的畫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加以稱贊呢?由于文章在關鍵之處嘎然而止,這樣很容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理,產生急于補充教材的沖動。而后,組織學生合作探究這三幅畫,自己去體驗小徒弟畫的妙處,明白師父稱贊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導學生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不但……而且……”“因為……所以……”來說一說,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培養了學生積極探究的能力,使他們的思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我想,這比直接讓他們去讀畫師的話要好的多。
三、課后設拓展,讓學生動手實踐,主動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對此,學完課文后,我穿插了兩個故事。它們既是對課內知識的補充,又是課外知識的延伸。我想這對學生在寫作文時如何構思、選材都會有一定的好處。當然,如果一味地聽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單一。最后,我在新課快要結束時,安排了一個實踐操作:書中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多,我們就來比賽看誰駱駝畫得大。(對采用何種比賽,我思考了很多,但很得意于忽然蹦出來的思維火花——比賽駱駝畫得大)這樣的題材,有順手捏來之妙處,不會有牽強附會之嫌疑。通過比賽,鼓起了學生想創新的欲望,學到一點點以小見大這種創新的方法,體驗到創新的滋味,又在創新的過程中明白了道理:創新頭腦不是一朝一夕培養出來的,要平時積極動腦,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3
一、教材簡介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是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六冊中的一篇選學課文。內容比較簡單。講的是一個畫師考三個徒弟,看誰駱駝畫得多,結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創新思維方法贏得了稱贊的故事。從而教育學生要愛動腦筋,常想別人沒想到的事,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
二、教學目標
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解小徒弟的畫為什么能得到畫師的稱贊。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想別人沒想到的”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感悟小徒弟以少代多的畫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難點: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價三位徒弟的畫,提高學生的審美情 趣。
四、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ㄒ唬⒐适录と,導入課文
同學們,喜歡聽故事嗎?誰能講一講大家都熟悉的《曹沖稱象》的故事。指名講故事,講得清楚、簡潔。
說說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或者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發?
。ǜ鶕䦟W生的回答,出示課題: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二)、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1、 這是一篇選學課文。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饋交流
3、 用課件出示填空,來幫助講述課文的主要內容。
。ㄈ、隨題讀文,重點研讀小徒弟的畫
1、 畫師要考徒弟什么?讀出相應的段落。(板書:畫多)
2、 畫師考得結果怎樣?哪一句是寫結果的?
3、 屏幕顯示:畫師看了他倆的畫,沒有露出滿意的神情。當他拿起小徒弟的畫時,禁不住點頭稱贊。
4、 讀一讀,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ㄈ齻徒弟各畫了什么?為什么畫師不滿意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而對小徒弟的畫卻點頭稱贊?)
下面,請同學們根據這些問題自己去找一找。
5、 根據問題研讀課文
。1)、大徒弟畫了什么?要讀出“多”要強調哪些字詞?指名讀(板書;很多)
(2)、二徒弟畫了什么?從哪里看出多?(板書:許多)
。3)、三徒弟畫了什么?讀一讀畫的內容(板書:兩只)
小徒弟畫得多嗎?從哪里看出很少?(幾條、一只、另一只)
6、比較三幅畫,體會小徒弟畫的妙處
師:這三幅畫,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畫得更多,為什么畫師對大徒弟和二徒弟的畫反而不滿意,而對小徒弟的畫,畫師卻點頭稱贊?你能體會其中的妙處嗎?(四人小組討論,后交流)
畫師是怎么評畫的呢?老師故意把畫師的話隱去,請你們當小畫師用“雖然……但是……”“因為……所以……”來評評小徒弟的畫,把畫師的話補充完整。
7、畫師是怎么評價的?(顯示畫師的話)
、抛x一讀畫師的話
、评斫狻叭綦[若現”
、切⊥降艿漠嬛校闹获橊勈侨綦[若現的?
8、 聽了畫師的話,你們明白畫師為什么稱贊小徒弟的畫了嗎?
9、 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沒有?你從哪個字看出來?
10、 什么叫“恍然大悟?”他們“悟”到了什么?用“原來——”說話
11、 小徒弟是怎樣表現出駱駝多的?(板書:以少代多)
12、 完整地讀課文。把你悟到的東西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
。ㄋ模、拓展內容
引言:像這樣想別人沒想到的故事還有很多,我們再來學一篇。
1、引言:宋代的趙佶皇帝喜歡以詩做畫。比較有名的還有這一篇。有一次,他出了一句“深山藏古寺”的詩句。課件出示:
下面四幅圖,哪一幅最適合"深山藏古寺"的畫面,為什么?
第一幅:一座深山前畫著一座寺廟.(深山有古寺)
第二幅:一座深山(深山無古寺)
第三幅:一座深山后露出寺廟的一個角(深山露古寺)
第四幅:一座深山,一道彎彎曲曲的石階上,一個和尚挑著水(深山藏古寺)
2、說說你收集來的有關創新的故事
你有沒有聽到過類似的故事?或者你有沒有想到別人沒想到的事?
(五)、總結道理:
創新的頭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要想擁有創新的頭腦,我們應該怎么做?(平時多動腦筋,多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六、板書設計:
想別人沒想到的事
大徒弟 很多
二徒弟 許多
小徒弟 兩只
以少代多。睿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4
《想別人沒想到的》隨堂練習——提高篇
一、【近義詞】
召集──密密麻麻──滿意──
稱贊──連綿不斷──禁不住──
恍然大悟──
二、【反義詞】
稱贊──密密麻麻──得意──
滿意──果然──恍然大悟──
答案:【近義詞】
召集──聚集密密麻麻──密密層層滿意──滿足
稱贊──贊揚連綿不斷──連綿起伏禁不住──忍不住
恍然大悟──茅塞頓開
【反義詞】
稱贊──批評密密麻麻──稀稀疏疏得意──謙虛
滿意──失望果然──不然恍然大悟──百思不解
三、不改變原意,把下面句子換個說法
1、這不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嗎?
2、畫師把三個徒弟召集在一起。
3、怎么能這樣做?
答案:
1、這恰好表明有數不盡的駱駝。
2、三個徒弟被畫師召集在一起。
3、不能這樣做。
4、四、用下面的詞語寫句子。
雖然……但
奇怪
答案:
雖然你畫很多的駱駝,但還不能表示數不清的意思。
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5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3.培養獨立閱讀能力。教學時間:1課時教學過程一、揭題讀課題,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今天請同學們自己來讀懂這篇課文。二、回憶學法、自學課文想想讀懂一篇文章的步驟是什么?1.借助拼音讀通課文2.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3.圍繞問題讀課文,理解課文。4.感情朗讀,談體會三、反饋1.同桌互讀2.抽生讀,檢測讀音3.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從前,有位畫師叫他的三個徒弟畫很多的駱駝,大徒弟畫了許多駱駝,二徒弟畫了許多駱駝的頭,小徒弟只在山間畫了兩頭駱駝,卻得到了師傅的贊揚的事。)4.為什么小徒弟會得到師傅的贊揚呢?(因為他思維獨特,想到了別人沒想到的,有創新能力。所以受到贊揚。)5.聯系實際,談談你讀了這篇課文,有何想法?6.分角色表演。四、小結
合作學習,拋磚引玉——教學案例《想別人沒想到的》 篇16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創新似乎成了一個永恒的話題,怎樣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新精神呢?我覺得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我在聽了《想別人沒想到的》一課的課堂教學后所想到的。
這堂課中,執教老師能十分注重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力求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無論是課前的導入“腦筋急轉彎”后,教師問“你是怎么思考的”,還是教學之重點的突破“畫師是怎樣評價三個徒弟的畫的;為什么小徒弟的畫畫得最好”?這些問題都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力求“授之以漁”。
但是,我覺得三年級的學生對思維方式的了解還不夠,如在課前導入后教師問學生:“你是怎么知道腦筋急轉彎的答案的?你是怎么思考的?”學生有的說是書上看到過,有的說是瞎猜的,有的說是別人告訴的……這些話都說明學生對思維方式還缺少一些認識,此時,教師可介紹一些方法,如多角度思考(可換位、逆向、側向思考),不按常規去思考等,真正授之以漁。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外去收集一些有關智力開發的故事,想想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
又如,在評析三個徒弟三副畫的時候,可以抓住三個徒弟不同的思考問題的方式而導致不同的結果來展開討論。教師可問:三個徒弟拿到師傅的.考題后,是怎么想的呢?讓學生寫寫說說三個徒弟的想法,體會大徒弟和二徒弟只想到“多”,而小徒弟想到了“數不盡”,別出心裁,想別人沒想到的。
課外收集一些思維方式的知識或有關的故事,這體現了學科的整合,促使學生綜合性學習,更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即使這些方法對學生來說當時不是很理解,但只要“授之以漁”,總有一天,學生能學會“捕魚”。